用心不随流,分享更多知识,关注我,一起探索奇妙世界。
蛐蛐,又被称为蟋蟀、促织、斗虫,迄今为止已有1.4万年的历史,是中国古老的昆虫之一,同样也是中国传统民间游戏斗蛐蛐的主角。
斗蛐蛐出现的历史相当久远,据记载最早出现在唐代,兴盛于宋朝,社会覆盖面极广,无论达官显贵,还是街头小贩,都对其痴迷不已。有记载,贵家子弟,驰马试箭,调鹰纵犬,不失尚武之风;至於养鱼斗蟀,走票纠赌,风斯下矣。
宋朝斗蛐蛐已经成为了全社会的风气,甚至诞生出了蟋蟀宰相贾似道这般存在。至于贾似道的治国“功绩”暂且不表,他所撰写的《促织经》倒是有史以来第一部以蛐蛐为主题的书籍,几乎成为了是“蛐蛐学”的经典。
《促织经》,分论赋、论形、论色、决胜、论养、论斗、论病等,蛐蛐的概论、定义、社会价值、社会乐趣、诗歌词赋、志异传说、生老病死、捕捉方法、选用技巧、养育技巧、战斗技巧皆有涉及,尤其是描述了各种高品相蛐蛐的形态特征,提供了一种可参考的选育蛐蛐的方法。
如《促织经》论形篇,提出看蛐蛐需观形体、头色,继而细分为观头、脸、顶、翅、腿、肉,其中各部位因不同分为上下两等,两等皆有所标志特异。详说各部位上下等级之后,书中又从蛐蛐身形说起,对蟑螂形、螳螂形、蝴蝶形、蚱蜢形、玉蜂形、枣核形、土狗形、蟹锯形等各种体形做出了高低优劣的判断。
说完论形,便是《促织经》中重要桥段论色篇。在论色篇中,贾似道对各色蛐蛐做出了精妙的评价,而这些评价,正是游戏《太吾绘卷》中大部分蛐蛐的出处,其中首要一段便是对所有蛐蛐体色做了整体评价:
红头、青项、翅金色者,一绝也。
麻头透顶、青项、金翅、白腿、头后相应,二绝也。
白麻头透顶、青项、毛子厚、银翅者,三绝也。
紫头白露、青项浓厚、紫翅又带皱纹者,四绝也。
黑漆头、金线或银额青项带毛、黑金翅、白肚皮、白大腿脚者,五绝也。
大凡看法,须要钳像蜈蚣钳,嘴象狮子嘴,头像蜻蜒头,脚像蚱蜢脚。头大腿长,不用商量。若头大项宽,身厚又阔,虽色不全,此虫能吃口、使口知趣者,当于言外得之。
根据贾似道的看法,蜈蚣钳、狮子嘴、蜻蜓头、蚱蜢脚,是上上选择,头大腿长那便是极品。但也有例外,色不全的话,头大项宽,身厚又阔,也当是一只上等蛐蛐。蛐蛐的名号也由头、项、翅、肚皮、脚腿的颜色定了下来,其中头的判别最为重要。因此在《促织经》中,蛐蛐取名便按照体色、体形、部分、特征而来,有名有号者不下数百。贾似道将各类蛐蛐都做了一番评价,或七言绝句或五言绝句或词,工整押韵是其次,遣词造句倒是十分雅俗共赏,堪称书中一绝。
以色论蛐蛐,如其中《论真黑色》:黑者须当头似漆,仔细看来无别色。于中牙肚白如银,到作将军为第一;又如《论红头紫》:红头紫勇敌刚强,项赤kun(口中一个昆)红班腿长。翅紫牙湾如桑剪,此虫名号促织王;又如《论真红色》:眼如椒子遍身红,腿脚如霜须尾同。若逢敌手君休怕,数番咬死又成功。
以躯干特征论蛐蛐,如其中《论阴阳牙》:此虫生来两个牙,一红一白实堪夸。不拘五色麻头者,一见诸虫不怕他;又如《论三段锦》:麻头青项翅销金.体白牙长六足明。更有异常腰背阔,蜀川三段锦花名;又如《论绣花针》:小能敌大果然强,虫小赢多必是良。累胜上肩魁大者,这般虫小也非常。
这些七言绝句大多第一二句描述蛐蛐的形貌特征,三四句描述蛐蛐的上下品级,文中夸张修辞手法颇多,大多是虚妄之词,但大体上还是能够得到蛐蛐好坏之分,给非圈内玩家提供了良好的入圈(坑)途径。
总而言之,贾似道用实例展示了何为上等蛐蛐,何为下等蛐蛐,这便是传授选择蛐蛐的技巧。选蛐蛐是斗蛐蛐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古代斗蛐蛐体系尚未成熟之前,讲求“七分选,三分养”,随着体系成熟,逐渐形成了“三分选,七分养”的说法。
对于选择技巧,贾似道花了全书一半篇幅,其后便介绍了古人及现代人养育蛐蛐的一些经验。实际上,养蛐蛐这门学问比选蛐蛐来说更要讲究, 每一位斗蛐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养法,多年的经验让他们有了一套自己的养蛐蛐体系,并且几乎不会外传。但整体的认知大概是阴凉蛰罐、水食常备、黄米为饵。
盆须用古不须新,盆热天炎色要昏。养过重阳九月九,旧盆不用换新盆。
养到天寒霜降时,附子煎汤冷浴伊。常把盆中围得密,此时方用水窝儿。
下食须当过日中,若还不准是场空。水清无要如冰冷,须要安些蜀地铜。
喂食还须只一件,莫信旁人教你换。鸡豆菱肉尽非宜,不及朝朝黄米饭。
论述完养蛐蛐,便是论述如何斗蛐蛐了。《论斗篇》举出了斗法八条,从如何论、何时论、何不斗、以何斗,到讲究审时度势、惜才爱才,书中将斗蛐蛐的各项要领都剖析了一遍。在古代斗蛐蛐是需要付出赌注的,所以选择适当的对手,才不致使自己蛐财两伤。
在古代,斗蛐蛐的魅力实在巨大,养成+赌博的游玩方式让无数人为了斗蛐蛐而倾注全身心血,宋朝的骄奢风气下这种现象尤为浓重,贾似道便是其中的代表。看起来斗蛐蛐不过是一种毫无益处的游戏罢了,除了让人玩物丧志,并不能够给整个社会带来更多的效益,过多的人沉迷其中对社会反而是一种危害。
然而蛐蛐爱好者有一套自己的理解,也是斗蛐蛐千百年能够在达官贵族中经久不衰的缘由之一,黄庭坚是这样说的,他说这虫儿:“鸣不失时,信也;遇敌必斗,勇也;伤重不降,忠也;败则不鸣,知耻也;寒则归宁,识时务也。”这便是斗蛐人信奉的“五德”。
有了五德的存在,斗蛐蛐这项游戏存在了数千年时间依然经久不衰,到了现代也依然有着大量斗蛐人的存在。不同于普通人童年的小打小闹,如今的蛐蛐产业份额大的让人瞠目咋舌,而蛐蛐产业集大成者非山东宁阳县莫属。据报道,宁阳县蛐蛐产业一年大概在6亿元左右。
作为中国蛐蛐之乡,斗蛐的主要产地,宁阳县为全国无数斗蛐人提供了高品质蛐蛐,自己也因此找到了一条生财之路,县里大部分人都依靠蛐蛐为生,不用外出打工便能够过上富足的生活。央视台也在16年专门为蛐蛐产业拍了一部纪录片《训虫记》。
《训虫记》讲述了一只红牙黄出生于宁阳,被斗蛐看中悉心培养,屡战屡胜,最终攻克强敌夺得全国大赛冠军的故事。片中对蛐蛐的捕捉、交易、养育都做了全面的描述,每逢蛐蛐长成时节,全国各地蛐蛐爱好者、养蛐人便蜂拥而来,清晨时分便带一凳一椅坐在街口等待捕虫人前来交易,蛐蛐被放在一只蛰罐里,养蛐人接过蛰罐查看几眼、挑逗几次便知晓蛐蛐品级,便宜的如5元、10元,昂贵的甚至可以出到千元价格。一只高品相的蛐蛐不仅可以抵上一户家庭数月收入,还为当地留住了劳动力,养蛐人也得到了心爱之物,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随着时代进步,许多传统逐渐跟不上潮流,不论是因为社会风气还是因为时代变迁,向宋、清那般斗蛐蛐风行的场面将一去不复返。说到底,平常人斗蛐蛐不过是茶余饭后消遣的玩意儿,不像是贵族大官们一掷千金只为获得一只大将,贵族的消失同样会致使整个产业的落寞。
如今的年轻人也不似以往,有的生在城中,或许一辈子没见过土地,遑提蛐蛐;有的生在乡里,却一辈子为钱财奔命,哪有那般功夫斗个蛐蛐?更何况现在娱乐的方式早不像古时那般稀少,游戏、音乐、电影层出不穷、目不衔接,哪一个不比斗蛐蛐有趣得多呢?所以斗蛐蛐,只能成为少部分人的兴趣。
不过本质上来说,斗蛐蛐这类游戏并没有消失,只是换了个名字继续被人追捧,斗蛐蛐的核心玩法说白了就是:战斗+养成+赌徒心理。而这类游戏,我们见的还少吗?宝可梦(不是
对于蛐蛐,你又有什么感触和回忆呢?请在评论区分享吧~
不要忘记关注+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