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片将「未来感」照射进彼时我的世界,一个来自贫瘠苏北平原少年的精神世界。
昨日百无聊赖的一个午后,和朋友慵懒地躺在沙发上,我说挑一部港片看看吧。
于是将1990年的港片《赌侠》投射到2023年的白墙上,即使有些段落倒背如流,可主动选择降智之后,配合手里的蒜蓉小龙虾,依然看得是津津有味。
作为80年代生人,脑海中总有一个意象挥散不去。在街角的录像厅,烟雾缭绕,汗味混合着脚臭,一群荷尔蒙爆棚的少年,在《纵横四海》钩织的江湖里寻找自我「英雄梦」的依归,当枪林弹雨隐去,一声「老板,换片」,刚刚空气中流淌的贲张刚烈气息,只剩此起彼伏的喉咙吞咽口水的声音,夜晚开始咸湿起来了。
港片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就是想象力的延伸。
杀手原来是可以带着枪在港湾里自由出入,江湖事江湖了游离于法度之外,刘德华用摩丝打理的发型一丝不苟,张敏的裹身裙里有最玲珑的身段,香江彼岸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周星驰的校园里鬼马横行,倩女幽魂里散布缠绵悱恻的情爱。
关于审美,关于潮流,关于城市,关于现代化,港片将「未来感」照射进彼时我的世界,一个来自贫瘠苏北平原少年的精神世界。
那道光,很炫目。流行文化历来如此,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向心力的来源,亚洲金融危机前的香港,电影工业化水准已达巅峰,创造力也是空前暴涨,当时的一位明星一年要拍十多部戏,他们似乎并不把电影当成艺术,而是一种娱乐,是将所有人性情感中的元素都放大到极致,于是我们能从各种类型片中找到即时满足的情绪需求。
它未必有过于宏大的主题,或是努着劲要对观众教育一番,而是奔着人的喜怒哀乐直截了当地杀将过去。周星驰会在片场有即兴的点子,王家卫直接没有剧本,王晶呢则边拍边写……天马行空又无拘无束的创作手法似乎并不符合当下电影工业的标准,但在那个时代,那就叫前卫与先锋,来不及琢磨,跟上这辆快速轰隆前行的时代列车要紧。
我们这一代人曾仰视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从窄窄的屏幕中看到了外面的精彩世界,墨镜、牛仔裤、大哥大、抽水马桶,永不眠的维多利亚港。80年代的港片票房冠军不过是5000万港币,如今内地影片票房过亿已是稀松平常。
我们逐渐平视了。可当成年之后踏足香港,所有的记忆便鲜活起来,就在那个山顶哦,刘德华用枪指着梁朝伟,这条街山鸡哥罩过,不起眼的医院里张曼玉留下了影史上最令人动容的眼泪。
总会重看港片,在那些群星闪耀时,屏幕上的故事与成长的记忆并行再重叠,不由得想起1997年的港片《半生缘》里曼桢对世钧说:「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吗?」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作家三表)
抖音将携手中国电影资料馆、火山引擎修复一批经典港片。我们将在近期披露计划的更多细节,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