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批入朝志愿军部队的装备水平
众所周知,旧中国没有自己完整的军工体系,我人民解放军的武器装备基本上靠战场缴获为主,这就造成了部队装备“万国牌”的局面。朝鲜战争爆发后,在中原地区作为军委战略预备队的13兵团3个军被迅速调往东北,编入东北边防军,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糟糕局面。东北军区全力以赴保障边防军的需要。为边防军部队补充了步枪2000支,轻机枪540挺,重机枪76挺,60毫米迫击炮179门,81毫米迫击炮45门,92式步兵炮55门;总后勤部为边防军调拨补充重机枪28挺,82毫米迫击炮71门,山炮17门。
总后勤部,东北军区、中南军区和边防军为加强部队的装备,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想尽了一切办法,尽了最大的努力,使部队的装备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了一步。从当时人民解放军部队的编制装备来看,38军、39军, 40军的武器配备远远超出了其他部队。其中又以39军最强,号称美械装备。
根据1950年9月的部队战斗实力统计,39军 共装备38式步枪7320支,79式步枪1512支, 美制春田式步枪2408支, 美制冲锋枪3058支,捷克式轻机枪790挺,美制M1918式轻机枪168挺,英制布伦式轻机枪117挺,美制M1917式重机枪155挺,日制92式重机枪7挺,60毫米迫击炮260门,81毫米迫击炮82门,82毫米迫击炮15门,120毫 米迫击炮12门,美制107毫米化学迫击炮12门,国产6管102毫米火箭炮9门,92式步兵炮36门,41式山炮12门,94式山炮12门, 美制75山炮12门。
由此可见,39军虽然被称为美械装备,但实际上仍然大量装备了各种杂械,尤其是步枪仍以日械为主。所谓美械,只不过是较多地装备了一些美式冲锋枪、轻重机枪和60毫米迫击炮而已。39军的装备水平是每连步枪120支,冲锋枪36支,轻机枪9挺,60毫米迫击炮3门;每营重机枪6挺,81、 82毫米迫击炮3门;每团92式步兵炮4门,重迫击炮3门;军属炮兵营辖3个山炮营(每营12门),1个火箭炮连。
作为第一批入朝作战的部队之一,50军由于准备时间仓促,来不及补充调整,部队的装备水平更差。全军共装备38式步枪1565支,79步枪6111支,英制恩菲尔德步枪458支,美式卡宾枪716支,美式冲锋| 枪1575支, 捷克式轻机枪821挺, 英制布伦式轻机枪120挺, 马克沁重机枪125挺,92式重机枪3挺,60毫 米迫击炮230门,81毫米迫击炮4门,82毫米迫击炮52门,美制60毫米 火箭简4具,美制57毫米无后座力炮4门,92式步兵炮14门,美制75山炮16门,日式37毫米战防炮7门,美制37毫米战防炯36门。
和39军相比,50军装备的冲锋枪明显减少,近战火力不足:步枪以枪械为主,营以下火力与39军相差不大,但炮兵数量、质量差距明显。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仅仅是部队实力统计。而这些装备经过长期战争的洗礼,许多急需修理。许多枪炮使用过度,口径“过老”,实际性能较理论值有所下降。为保证边防军的武器装备维修工作顺利进行,东北人民政府决定部分工厂停止正常生产任务,全力抢修边防军送厂维修的武器。据统计,仅东北军区所属第51、第54兵工厂,即抢修步枪358支,轻重机枪71挺,各种火炮494门。此外,边防军各部队所属的军械修理所也昼夜加班维修武器。到1950年9月底,边防军的武器装备维修工作基本结束。
2.抗美援朝运动战期间志愿军武器的损耗
志愿军部队入朝参战后,经过五次战役的浴血苦战,终于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畔赶回到三八线附近。但此时志愿军各部队经过连续作战,部队减员严重,装备损耗极大,实力遭到严重削弱。
据统计,在前五次战役中,志愿军平均每月武器损耗率如下:步枪12%,冲锋枪21%,轻机枪24.3%, 重机枪17.1%, 60毫米迫击炮19.2%,火箭筒15.3%, 轻迫击炮15%, 山炮30%, 高射机枪30%。
例如:第一次战役: 39军步枪原有7701支,损失570支;冲锋枪原有2935支;损失334支:轻机枪原有1001挺,损失65挺,重机枪原有163挺,损失8挺;火箭简原有60具,损失4具; .60毫米迫击炮原有278门,损失21门; 81毫米、82毫米迫击炮原有108门,损失2门。
第二次战役: 20军步枪原有13285支,损耗1822支;冲锋枪原有3227支,损耗474支;轻机枪原有1021挺, 损耗150挺;重机枪原有152挺,损耗22挺;火箭简原有47具,损耗4具; 60毫米迫击炮原有229门,损耗36门; 82毫米迫击炮原有82门,损耗12门。
第三次战役: 39军步枪原有6915支,损耗179支;冲锋枪原有2315支,损耗95支; 轻机枪原有798挺,损耗36挺;重机枪原有151挺,损耗3挺;火箭简原有52具, 损耗1具: 60毫米迫击炮原有203门,损耗2门。
第四次战役: 38军原有步枪4376支,损耗316支;冲锋枪原有133支,损耗112支;轻机枪原有600挺,损耗250挺:重机枪原有135挺,损耗35挺:火箭简原有41具,损耗12具: 60毫米迫击炮125门,损耗47门: 81毫米、82毫米迫击炮原有69门,损耗12门;山炮原有30门,损耗5门。
第五次战役: 63军步 枪原有7643支,损耗645支; 冲锋枪原有2716支,损耗308支:轻机枪原有605挺,损耗59挺;重机枪原有160挺,损耗12挺; 60毫米迫击炮257门,损耗11门; 82毫米迫击炮原有81门,损耗3门;山炮原有36门,损耗8门。
第五次战役: 65军步枪原有7484支,损耗481支;冲锋枪原有2701支,损耗316支;轻机枪原有610挺,损耗96挺;重机枪原有155挺,损耗18挺: 60毫米迫击炮原有248门,损耗36门;高射机枪原有91挺,损耗14挺;山炮原有27门、损耗3门。
15军在第五次战役中损失步枪、轻机枪各22%,重机枪56%,60毫5%。迫击炮24%,82毫米迫击炮21%,野炮41%,榴弹炮50%, 高射炮75%。
64军在第五次战役中损失步枪24%,冲锋枪36%,轻重机枪各44%,60毫米迫击炮62%,82毫米迫击炮32%。
在第四次战役开始前,39军统计全军实力,仅装备38式步枪2460支,79步枪10支,美制春田式步枪1063支,美制冲锋枪1843支, 美制卡宾枪1658支,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2挺,捷克式轻机枪599挺,美制M1918式轻机枪70挺,英制布伦式轻机枪42挺,美制M1917式重机枪145挺,60毫米迫击炮183门,81毫米迫击炮40门,82毫米迫击炮3门,120毫米迫击炮3门,美制107毫米化学迫击炮16门,美制60毫米火箭简50具,美制57毫米无后座力炮12门,51式90毫米火箭简51具,日制92式步兵炮27门,日制41式山炮8门,日制94式山炮10门,美制75毫米山炮10门。
需要指出的是,前三次战役期间,39军不仅得到了来自国内的武器补充(如国产51式90毫米火箭 )筒,而且还大量利用了战场缴获来弥补自己的损耗(例如部队缴获了大批美式卡宾枪、60毫米火箭 筒,57毫米无后座力炮),但与出国前相比,武器装备损耗明显,尤其是步枪净损失6千余支,实力大减。
50军由于前三次战役的恶仗、硬仗并不多,所以部队装备损耗程度比39军低。四次战役前50军共装备38式步枪1424支,79式步 枪4652文,美制春田式步枪296支, 英制恩菲尔德步枪261支, 美式卡宾枪89支,美式冲锋枪1388支, 捷克式轻机枪640挺,美制M1918式轻机枪18挺,英制布伦式轻机枪33挺,马克沁重机枪104挺,60毫米迫击炮168门, 82毫米迫击炮40门,100毫米迫击炮6门, 美制107毫米化学迫.击炮7门,美制60毫米火箭简6具,美制57毫米无后座力炮4门,92式步兵炮19门,美制75山炮14门。
虽然50军的装备损耗程度较39军为低,但因为缴获少,并没有像39军那样得到大批反坦克火箭简的补充,这为其在第四次战役中的汉江阻击战增加了不少困难。
第四次战役,志愿军第一批入朝部队节节阻击联合国军反扑,为后续部队的入朝参战争取时间:我英勇无畏的志愿军战士用简陋的武器阻击敌人陆空联合进攻,涌现出无数英雄群体,使敌人付出惨重代价,但每天进展平均不足一千米。
与此同时,阻击战消耗多,缴获少,我志愿军也付出相当沉重的代价。截止到1951年5月25日,按国防师编制计算,仅第50军就缺短58.6%冲锋枪48.9%, 轻机33.3%,重机枪39. 5%,60毫米迫击炮44.45, 82毫米迫击炮45.7%, 重迫击炮33.3%,山炮100%。第42军除补充了一个师的苏式轻武器外,按国防军编制缺轻机枪33.3%,重机枪33.3%,60毫米迫击炮61.5%,82毫米迫击炮81.48%。第38军 缺82毫米迫击炮81.48%,山炮38.9%。
武器损失如此之大,除了战争残酷以外,前线部队由于管理和观念上的问题也导致了一些武器装备的无谓损失。运动战期间,我军缴获的主要是轻武器,重武器经常被敌机炸毁。由于后方弹药供应困难,前方部队对后方供应弹药信心不足,本单位缴获的弹药则留在前方自己使用,不往上报。缴获了敌人轻武器则战场随时换装,随时使用,将自己原有的枪就扔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