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字孟德,小名阿满,又名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陈寿的《三国志》说他是西汉相国曹参之后,这是没有根据的。因为曹操原本不该姓曹,姓曹是因为他的父亲曹嵩为曹腾所收养。曹嵩和曹腾并无血缘关系,即便考证出曹腾是曹参之后,与曹操又有什么关系?事实上,曹嵩的亲生父母究竟是谁,在当时就是一个迷,连陈寿也只能说“莫能审其出生本末”。曹操自己也讳莫如深。
他做《家传》,自称“曹叔振铎之后”,把家世追溯到周文王那里,更是胡编乱皱。然而东汉末年社会上和官场的十分看重出身门第,曹操虽然憎恶这种风气,但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也不能不老鼠爬秤砣----自己抬自己。
实际上曹操出生成长于一个宦官家庭。他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而曹腾则是当时颇有名气的大宦官,封费停候,任大长秋,大长秋是宦官中的大官,食二千石,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省部级”。曹腾的为人在宦官当中算是相当不错,和士人的关系也比较好。他做过一些不光彩的事,也做过许多好事,大事,所以《后汉书》中有传。但不管怎么说,曹操总归是宦官养子之子。这在当时,就要算作出身不好,但家境应该是好的,至少不缺钱花。曹操的父亲曹嵩后来官居太尉(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就是出钱1亿万买来的。曹家既然这么有钱,曹操从小就完全有可能过着纨绔子弟的生活。
曹操受的家教可能也不怎么样。曹嵩对他这个儿子的教育,大约是很少过问的。曹操自己的诗说:“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所谓“三徙”是说孟子的母亲为了保证儿子有一个好的环境,不受坏的影响竟三次搬家。所谓“过庭”则是说孔子的儿子两次从庭院中走过,孔子都叫住他予以教育,一次叫他学诗,一次叫他学礼。这样的事情在曹操家里都没有发生过。看来,曹操小时候,父亲母亲都不怎么管教他。
父母不管教,家境又不错,曹操变成一个“问题少年”。《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曹瞒传》说曹操年少时,“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他叔叔实在看不下去,常常提醒曹嵩应该好好管教一下他这个儿子。曹操知道了,便想出一个鬼点子来对付他那多管闲事的叔叔。有一天,曹操远远见叔叔来了,立即做口歪嘴斜状。叔问其故,则答以突然中风。叔叔当即又去报告曹嵩。等曹嵩把曹操叫来一看,什么事都没有。曹操便趁机说道,我哪里会中什么风!只因为叔不喜欢我,才乱讲我的坏话,有这么一个“狼来了”的故事垫底,自然以后叔叔再说什么,曹嵩都不信了,曹操也就更加胡作非为。
曹操的哥们袁绍,张邈等人大约也是同类角色。他们常常聚在一起胡闹,事情做得十分出格。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说,有一次,一家人家结婚,曹操和袁绍去看热闹,居然动念要偷人家的新娘。他俩先是躲在人家的园子里等到天黑透了,突然放声大叫:有贼!参加婚礼的人纷纷从屋里跑出来,曹操则趁乱钻进洞房抢走的新娘。匆忙间路没走好,袁绍掉进带刺的灌木丛中,动弹不得。曹操急中生智,大喊一声:贼在这里!袁绍一急,一下子就蹦了出来。
显然,青少年时代的曹操是一个典型的公子哥儿,游手好闲,不务正业,鬼点子和坏主义层出不穷。这说明什么?说明曹操是一个调皮捣蛋,不守规矩的人,也是一个奸诈狡猾,诡计多端的人。所以《三国志》说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因此许多人没把它放在眼里,甚至鄙视他。比如南阳名士宗世林就自称有“松柏之志”,坚决不和他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