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下午,第十一届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举行。论坛邀请了国内外专家、代表分享各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做法、管理机制和保护策略、实施情况与案例,为全球各国间开展非遗保护交流与合作搭建桥梁。从中国非物质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具体做法,到古埃及纸莎草画,再到正仓院文物的展陈,与会各国专家学者进行了发言。
今年适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颁布二十周年,同时也是中国领导人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 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举办本届论坛,具有特殊的意义。
论坛对近些年来中国非遗保护工作的成就做了相应的总结,一是非遗保护法律法规制度更加健全;二是非遗保护名录体系不断完善;三是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持续深化;四是持续推进非遗助力精准脱贫、乡村振兴;五是非遗保护社会氛围日渐浓厚。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特节选研讨会部分嘉宾发言予以呈现:
周庆富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 ):
《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与成效——兼谈中国艺术研究院在我国非遗 保护进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 20 世纪初形成的一个全新概念。非遗保护是在全球化和社会转型进程中,各个国家的传统文化面临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从而为丰富人类 文化多样性而形成的全球性共识性约定。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文化和旅游部直属集艺术 研究、艺术教育、艺术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艺术智库为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机构。2006 年 8 月,中编办在艺术研究院基础上加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牌子,增加了非遗保护相关的工作职能。多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通过国家级非遗项目的调查、确认、建档、申报、评审、调研考察,以及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名册)项目的履约申报等多方面工作,为我国非遗保护 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也在强化专家团队资源,完善非遗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保护理论研究方面,逐步为确立形成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理念与方式,提供着理论与学术支持。
论坛现场
夏泽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处首席代表)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与经验》
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其中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习俗、仪式、节日活动,以及关于宇宙的知识和技能等,反映了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世代相传的独特传统。
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没有一个单独的国家或组织可以承担这一职责。作为联合国唯一的文化机构,教科文组织一直是非遗保护工作的先锋,在促进这些不可替代的文化表现形式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通过在 2003 年制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教科文组织为各缔约国提供了 一个合作和协调的框架,以保护各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3 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教科文 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做出的最著名的贡献之一。这些名录为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提供了全球认可度与知名度,从而促进了全球社会对它们的 欣赏和理解。
今天,《公约》的名录和登记册承认来自全球 5 个地区和 140 个国家的 676 项非物 质文化遗产元素,其中包括来自中国的 43 项。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元素中约有 10%是 由一个以上的缔约国联合申报的,而且这个数字还在继续上升,这表明公约为分享、 交流、共同欣赏和保护我们丰富的遗产建立了一个重要的国际合作平台。
阿里·阿卜杜勒哈利姆 (埃及国家博物馆馆长 ):
《古埃及纸莎草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
埃及博物馆于 1858 年在布拉克(Boulaq)成立,后迁至吉萨,并于 1897-1902 年迁 至开罗现址,已有超过 120 年的历史。这里收藏了大量的古埃及文物,展出了 17 多万 件文物,莎草纸是埃及博物馆中最重要的文物之一。此外,还有一个 18 年前建立的莎 草纸实验室。因此,埃及博物馆是展开莎草纸修复、保护、展览和研究的重要机构之一。 2019 年,埃及国家博物馆在萨卡拉发现了现存最大和最完整的莎草纸,并于 2022 年 2 月开始进行展览,其中详细呈现出了《亡灵书》的内容,根据古埃及葬礼的传统与信仰, 《亡灵书》用来保护死者的来世。该莎草纸中详尽描绘了《亡灵书》第 125 章的内容, 并用独特的颜色和绘画表现出来。不仅如此,在埃及国家博物馆中还珍藏着其他精彩纷 呈的莎草纸文物,例如来自新王国的尤雅和索亚的篇幅长而内容精彩的纸莎草纸等等。 古埃及莎草纸画和颜料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何保护经验?
大英博物馆的纸莎草纸(新王国)
莎草纸发掘于古埃及的坟墓、棺材和寺庙图书馆中,它们被用于这些寺庙的仪式中, 并作为坟墓和棺材通往来生的介质。一般来说,纸莎草被卷起来后即会被永久性存放, 在记录了草纸卷的保存状态之后,再次将其展开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文物修复人员在 纸卷上进行复杂的处理,例如清除污垢、消毒、缺氧处理、熏蒸后,逐渐将莎草纸卷展开。
高特-苏神莎草纸 存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莎草纸展开处理的时间取决于其保存状态、尺寸、熏蒸方式等。在处理纸莎草文物 时,一般需要将其打开、展平、清洗。在此之后,为了让莎草纸恢复弹性,需要将其沾 湿,使其变得柔软。在修复和保护莎草纸的方法中,有一系列传统但卓有成效的方法, 例如加固、溶剂处理、连接、水处理(如吸墨纸清洗)、加湿、去污等。
埃及国家博物馆中有一个专门修复莎草纸的实验室,其工作团队在展开莎草纸卷的 同时需要保证莎草纸上的文字及图片内容不被损坏,目前,该实验室正在制定关于莎草 纸修复、记录、保存、展陈的专业化流程,并使用图像识别及红外线技术对莎草纸进行 识别及测量工作。
在莎草纸的修复和保护过程中,最复杂的过程是对莎草纸文物的重新保存,如上所 述,这个过程包括几个步骤:首先需要消灭莎草纸上的虫,进而将从纸莎草上去除多余 的纤维,进而将莎草纸卷轴展开、铺平。为了让游客及研究者可以近距离地观察莎草纸, 我们必须将莎草纸以合适的方式进行展示,因此,我们采用了用木框和玻璃面将莎草纸 固定并支撑起来,并避光保存。
西川明彦 (正仓院事务所前所长 ):
《正仓院宝物再现·仿制中的“人・物・心” ——正仓院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的作用 》
正仓院宝物起源于大约1300年前的奈良时代(唐朝),当时建造东大寺的圣 武天皇去世,于是光明皇后将其遗产中的宝物献给了大佛。当时,人们制成了名 为《东大寺供奉书》及供品清单。其中收集了 9000 件文物,其中包括存放在正 仓建筑物内流传至今的宫廷用具,以及与东大寺的律法仪式和建造有关的物品。
日本正仓院
正仓院宝物在用途和技术上也是多种多样,许多材料和设计都来自波斯和中 亚地区。这些文物在中国的唐代被带到日本,展现出一幅国际文化交流的画面。
谈及“临摹”和“仿制”,人们往往会对其产生“赝品”的不佳印象。因此, 我们使用“复制模仿品”一词来称呼现如今正在制作的正仓院仿制品,因为它们 不仅在形式上相同,而且在材料、结构和技术上也相同。
利用再现的仿制品以代替脆弱的珍品进行展示,同时也有助于保护原有古代 文化遗产的风险管理。另外,仿制品的制作过程也很重要,因为它可以让人们了 解古代的制作技术。正仓院宝物的再现仿制,不仅仅是为了复原出古老的工艺品, 也是为了复原失传的技术并将其传给后代。
正仓院藏文物 紫檀木画槽琵琶(四弦)(图源:网络)
而为了实现再现仿制,就必须集齐“人(作者)”、“物(材料)”、“心(热情)” 这三大要素。只有当以下所有条件都具备时,才能实现再现仿制:人(作者)·物(自然 材料:不断在枯竭)·心(热情:现在和过去的作者之间的共鸣)。 然而,只有当“古代作者的热情”被再现时,才算真正的实现再现仿制,而 不仅仅是“形式上的仿制”。 “写意”“写形”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苏轼提倡的思想。现 代作者可以通过作品与古代作者进行思想交流,通过再现仿制,我们希望不仅可 以再现原始文物的风貌,还期待它能带来更多的突破和发展。
仲富兰 (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 ):
《在“城市更新”背景下保护与利用好非遗资源》
从城市更新本源意义来理解,设计师和建筑工匠们运用数字化和高科技手段, 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装配式技术让高楼大厦短期内拔地而起,数字技术让房子 像电子设备一样充满高科技,居民住宅的建设和更新,也不再是难题。然而,更大的难题在于设计与工程建造中的灵魂——城市非遗文化内容的保护与创新。这是因为,传统的物质文明进展步伐已经开始放慢,工业化已经将社会各项硬性设施布局完善,物质的野蛮增长期已经过去,而互联网又已经把所有的链接搭建完毕,柔性内容开始凶猛增长。中国城市建设中存在的文化缺失、千城一面现象很突兀地展现出来,城市在大拆大建中,许多文化不见了,街区的记忆消失了,令人痛心。
所以,我说城市更新不仅是一个民生工程,更是一个文化工程。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要开辟出更多的公共空间,发展公共艺术,塑造城市的特色风貌,展示城市文化气质和艺术魅力,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例如,豫园是上海的一个地标,在不少老上海人心目中,豫园更多是感性的存在: 热气升腾的南翔小笼、琳琅满目的新春年货......“到城隍庙去白相相”,豫园地区,成为上海民俗文化的发祥地与海派文化的集聚地,豫园商城每年接待的市民游客有数千万之多,它成为大家口口相传的“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中国人眼中的上海,上海人眼中的原乡”。豫园地区是民俗文化的发祥地,江南文化的承载地, 又是海派文化的聚集地。
豫园灯会 图源:新华社
在高速发展的当下,实现人文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和谐关系,与经济发展同样重要。如何让建筑优雅地老去,如何保留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是上海人文学者与建设者的共同使命。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是永恒的。对于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从上海长远发展的角度看,第一位的任务是保护,而后再论文化资源创意——文化产业当然需要融入新的手段、新的技术、新的材料,但文化创意并不意味着推倒重来,并不意味着可以凭空杜撰,伪造历史。
研讨会现场
杨玉良(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 ):
《文教结合:开辟非遗传承新路径》
结合中国传统纸的研究,从自然科学角度谈一些体会。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界限比较模糊,非物质文化的载体有些恰恰是是物质的。目前国内很多学校培养非遗传承人,注重技艺的传承,做的比较好,但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探究传统技艺背后的科学原理不多。以2014年成立的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为例,研究院通过将科学和非遗保护相结合,特别是对与科学息息相关的纸张材料进行深入研究,做好非遗传承。
古籍修复(图源:网络)
以修复古籍为例,在修复过程中要修旧如旧,尽可能运用性能相近的纸张材料去修复这些字画,同时还要对古籍使用颜料的有所研究。比如,发有些古籍所使用的植物颜料对纸张有破化性,所以修复的时候用的颜料就必须要用对纸张没有破坏的颜料,既修旧如旧,又大幅延长作品的寿命。
蒂姆布·拉哈乔 (印度尼西亚日惹艺术学院校长):
《印度尼西亚日惹艺术学院美术系工艺研究项目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本研究讨论了印度尼西亚日惹艺术学院美术系工艺 研究项目中研究的木材、金属、皮革、蜡染和陶瓷工艺品的学习及研究项目。本研究旨在 展示手工艺艺术的非物质文化价值,以及 印度尼西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模式。
木制工艺品:哲帕拉地区是印度尼西亚木制工艺品的中心地区,这个地区以制作木制工艺 品而闻名。大多数讲师来自哲帕拉地区,他们在木雕、家具制作和室内元素方面具备高超的技术水平,并且技艺娴熟。“日式木雕”是制作木雕的一种技艺,这 项技术已经代代相传。在工艺研究项目中,木雕技术是学习的参考内容。
雕刻柚木
哲帕拉的柚木雕刻饰品的存在承载了象征身份的意义。它们可以应用于简单的建筑物或设 备上,并通过抽象的形式、线条和曲线来表达复杂的风格,包括几何形状、动物 和风格化的自然形式,从而实现其象征性和哲学性的价值。
金属工艺:金属工艺品发展非常迅速,在探索它的制造过程中使用了多种材料作为基础 材料。工艺研究项目通过对金属材料的多种研究创造了许多技能,从而通过利用 传统制造技术来提高效率。例如,花丝技术是科塔杰德地区的典型产品之一,这 个地区以其银饰品而闻名。常用的金属材料包括银、黄铜、铜和铁。
传统技术是手工艺学习项目的核心,是必须掌握的非物质技术的基础,这些技术是在几个金属工艺中心的祖先文化遗产中发展起来的,例如科塔杰德、切波戈、朱沃诺和摩约阿贡等。这些传统方法包括花丝、金属雕刻、淬火和和金属铸 造等技艺。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术。
皮革工艺:这种传统工艺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皮影戏的制作工艺。所使用的 皮革是未经加工的生皮,例如牛皮或水牛皮,经过阳光下的拉伸晾干,然后根据设计在特定部位进行雕刻和打孔,这项技术最早在日惹的根登村被发现。皮影戏 的制作具有标准和规则,根据不同的风格而有所区别,如苏拉卡尔塔和日惹风格。 该工艺研究项目主要研究生皮的雕刻和着色的传统工艺。
使用专用工具雕刻皮影的传统工艺
皮影戏形式的皮革工艺效果
蜡染工艺:蜡染工艺是一种利用蜡在布料上制作图案的着色技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蜡染视为一项文化遗产。蜡染是印度尼西亚的传统文化特色之一,已经成为一些印度尼西亚人的传统技艺。目前,在印度尼西亚的几个地区仍有工匠从事蜡染工作,蜡染可以分为手写蜡染和印花蜡染两种类型。
用一种叫做“蜡管”的工具粘蜡的过程。
用印章工具制作蜡染的过程
陶器工艺品:陶器工艺品是印度尼西亚的一项传统工艺,具有独特的传统工艺特色。制作陶器的方法一般通过在 制作粘土时添加和减去材料来形成所需的形状完成陶器的塑形。
装饰品制作过程
菲利普·奥吉尔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太平洋博物馆馆长):
《保护巴厘岛文化,为未来做贡献》
巴厘岛丰富的文化遗产以其充满活力的艺术和手工艺闻名于世。巴厘岛的艺术作品,包括传统绘画、雕塑、纺织品和礼仪用品,让人们得以一瞥岛上独特的艺术传统和精神实践。然而,保护这一宝贵遗产也有着很大的挑战。时间、环境因素和不充分的保护措施会对这些艺术品构成重大威胁。因此,巴厘岛艺术品的保护处理在维护其完整性和确保后代能继续欣赏它们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巴厘岛这个游客频繁的地区,保护每一种当地文化都面临着挑战。自巴厘岛在20世纪50 年代开始成为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对于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无时无刻都面临着挑战。这些挑战不胜枚举,我们将只列举其中的一些挑战,并列举民办博物馆太平洋博物馆如何为这一保护做出的贡献。接下来将总结十五年以来,太平洋博物馆在保护文化遗产和传统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及未来规划 。
比如古典和传统绘画 。在 20世纪20年代之前,巴厘岛的传统绘画主要被称为卡玛桑或哇扬戏风格。这些是叙事的视觉呈现,尤其是印度教-爪哇史诗——《摩罗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以及许多土著故事,如描绘潘吉叙事的《马拉特》和《布赖尤特故事》。这些平面图画传统上是用天然染料画在布或树皮纸上,有时也画在木头上。 颜色仅限于可用的天然染料:红色来自火山岩、赭石,蓝色来自靛蓝,黑色来自煤炭。此外,人物和装饰的渲染必须遵循严格规定的规则,因为它们主要是作为宗教用品而生产的。这些画基本都是为集体创作,因此作者不详。
从19世纪晚期开始,巴厘岛人对新的艺术类型进行了许多实验。这些实验受到新材料(西方纸张和进口墨水和颜料)的影响,到20世纪30年代,新的旅游市场刺激许多年轻的巴厘岛人参与到新型艺术的创作当中。
在20世纪20年代,随着许多西方艺术家的到来,巴厘岛成为了先锋派艺术家的天堂(就像塔希提岛之于保罗·高更一样),这些先锋派艺术家包括如沃尔特·斯皮斯(德国),鲁道夫·邦尼特(荷兰人),阿德里安·让·勒梅尔(比利时人),Arie Smit(荷兰人)和 Donald Friend(澳大利亚人)等。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些西方艺术家中的大多数人对巴厘岛人的影响很小,尽管有些人认为西方的存在过于强调承认巴厘岛的创造力。墨西哥艺术家 Miguel Covarrubias 在1930年首次访问巴厘岛时指出,当地绘画主要用于宗教或仪式功能。 它们被用作装饰布,悬挂在寺庙房屋中,或作为日历来计算时间。 然而在几年之内,他发现艺术形式经历了一场“解放革命”。他们曾经受到主题的严格限制(主要是印度神话中的情节)和风格,巴厘岛艺术家开始制作农村生活场景。在20世纪的现代时期之后,来自西方的画家和旅行者遍布世界各地,影响了当代西方艺术的发展,艺术博览会繁荣发展,这些艺术博览会打破传统,推广新的艺术形式。但是在拥抱具有丰富创新和创造性的艺术世界的同时,挽救和延续百年的经典传统艺术形式同样重要。首先,要保护具有艺术创作传统的艺术家,其次,要为促进年轻一代对于那些深深扎根于乡村生活的经典和历史题材知识的兴趣。
通过出借独特的艺术品和参与出版展览图录,太平洋博物馆参加了在 Gunarsa 博物馆举行的卡玛桑风格的经典绘画展览。此外还参与了一本关于传统日历的书籍的出版,并收藏到其中两幅独特的作品,并在书籍发布会上展出了这两幅作品。
陈岸瑛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教授)
《地域文化与艺术聚集——一种新的非遗保护、振兴理论 》
绝大部分人都能认识到非遗对于提升地方文化特色和吸引力的意义,不少政府部门甚至把非遗项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看作是地方文化名片,积极对外传播。 但具体怎么做,以什么为抓手,却不一定清楚。
笔者试图从艺术学角度,为此提供一套适用于提升地方文化特色和吸引力的非遗保护振兴理论:艺术聚集、文化密度和空间生产理论。简言之,要想增加某个地域或空间的吸引力,一个关键性的举措是增强其文化密度,而形成空间文化密度的关键是在该空间中形成艺术聚集。
笔者在从事非遗保护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尽管分科、分类是一股左右艺术发展的强势力量,但在艺术学院、美术馆、音乐厅、剧院等现代艺术体制之外,传统艺术仍然以顽强的生命力,以自然聚集的方式在生活中延续。
这种聚集有大有小。在小规模的聚集中,例如在舞狮活动中,“美术”“音乐”“舞蹈”和“武术”等不同门类的艺术聚合为一体。不过,在现行的非遗名录分类 体系中,这一综合性的艺术活动,不得不拆分为多个项目来申报,如狮头扎制技 艺,狮舞等。再如在古琴艺术中,斫琴属于漆器髹饰技艺,而弹琴则属于传统音 乐,分属不同的非遗门类。皮影戏也是如此,综合了不同的艺术门类,在非遗申报过程中,不得不切割为不同的项目和类别。人们已经发现,在非遗的“项目制 保护”中,整体的文化事象被切割为零碎的类目,因此需要通过发展“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保护”来加以弥补和修正。
在小规模艺术聚集之外,还有更大规模的艺术聚集。如古琴艺术聚集到“琴棋书画”等更大规模的文人艺术群中,狮舞聚集到更大规模的民间艺术群中。大规模艺术聚集,可粗略分为空间聚集、时间聚集和产业聚集三种。这种聚集也不限于传统艺术,在当代艺术中,也同样会发生这类聚集现象。例如,798 艺术区、 迪斯尼乐园是一种空间性的艺术聚集;威尼斯双年展、米兰设计周是一种时间性的艺术聚集;大芬油画村、宋庄是一种产业性的艺术聚集。
李锦 (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四川实践》
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回人民生活,其根基是我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阐释和传承机制的维护。在此基础上,要创造更多条件,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人的日常生活交融,改善人民生活,形成文化认同,使人们能够在非遗保护过程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一部分和当代社会的契合度较高,一直被人们广泛认同和实践。如川菜、川茶、川酒、节日、民俗、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等, 这一类项目,只要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就可以实现人们对其价值的重新定位,巩固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四川南路边茶制作技艺、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名列其中。目前,四川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共 67项,其中,传统制茶技艺项目53 项,与茶相关的民俗项目14 项。这些项目作为文化的载体,是当代四川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直发挥着促进各民族文化融合发展,推动巴蜀传统文化延续传承的作用。为促进川菜与当代生活的融合,四川以非遗保护为基础,向全球正式发布了809 道“天府旅游美食”名录,其中省级100 道。
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是让人们享受非遗生活的重要路径。四川在全国率先发布 10 条“非遗之旅”线路,形成了道明竹编村、绵竹年画村、蒲江明月村、 桃坪羌寨、甘堡藏寨、茂县古羌城等旅游目的地,羌年、苗族花山节、都江堰放水节、自贡灯会、彝族火把节、阆中春节、康定跑马山转山会等传统节日都成为非遗景区,群众共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公布的 2022 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的 200 个项目名录,四川共 21个项目入选23。
绵竹年画 (图源:网络)
2020 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开始进行“非遗在社区”试点,确定了上海、北京、成都、广州和温州 5 个城市。试点以尊重、保护和支持以人为核心的非遗传承实践回归社区、回归生活为宗旨,以增强非遗在现代城市中的传承传播活力为目的。成都市以社区公共活动空间为载体,开展展演和体验活动,在传承人和社区居民间搭建起交流桥梁,以增进社区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提高其参与度,实现了非遗回归人民生活的目标。
尤里亚万·达弗里 (印度尼西亚日惹艺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副院长):
《日惹特区在非遗保护中的情况及经验——以哇扬戏为例 》
日惹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自古以来,古希腊、印度教、佛教到伊斯兰教的影响和荷兰殖民占领的到来都在这个地区出现。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各种阿迪卢洪文化工艺品成为印度尼西亚民族的骄傲,在这其中就有哇扬皮影戏手工艺制品。日惹地区的哇扬皮影戏历史悠久,甚至是印尼最古老的木偶/皮影之一。 如今,哇扬戏手工艺品的存在已变得越来越罕见,但其存在却极为重要,需对其进行必要的保护,致使其不被时代所遗忘。
哇扬皮影偶戏
哇扬皮影偶戏
本研究属于定性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借助社会学及民族志的方法。社会学方法被用来考察和观察支持皮影艺术的社区、 皮影制作者、皮影观众和相关机构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民族志学方法强调将社区的文化,以及哇扬戏及其表演方式视为一种工艺品,从其物质方面、所拥有的技能以及人们在该环境中生活的其他方面看待哇扬戏。
马伦卡·汤普森 (牛津大学皮特瑞弗斯博物馆策展人):
《牛津大学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的创新做法和经验 》
博物馆是依托于物质文化的知识宝库,也是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本报告以社区 为中心展开案例研究,即皮特瑞弗斯博物馆如何利用“资料获取、行动、关怀”来支持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
牛津大学皮特瑞弗斯博物馆
资料获取是博物馆成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场所的第一步。在参观者、研究人员或 从业者进入博物馆的物理空间之前,首先就要获取藏品的资料。
为了方便资料获取,在过去的三年里,皮特瑞弗斯博物馆已经成功地将大约 95 万 条数字记录迁移到一个新的藏品管理系统(CMS)MuseumPlus 之中,并即将推出这个数 据库的公共版本,以此提供一个新的在线收藏资源库。我们创建了一个更具可搜索性和关联性的数据库系统,能够生成报告、自定义视图、提取数据、更改数据和管理图像, 以及在 CMS 和博物馆的数字资产之间建立更强大的关联。
对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来说,对藏品的线下参观至关重要。作为大学博物馆,研究和发掘研究机会(对院士、文化代表团和创作者)是 PRM 的“立身之本”。 当时由博物馆讲师和策展人劳拉·皮尔斯教授指导的“大盒子”计划是一个早期的典范案例,说明了如何利用藏品来促进文化实践。2009年,皮尔斯测试了一种新的方法,通过复制一件关键物品,使民族学收藏品能够为其本土社区所用。皮特瑞弗斯博物馆收藏了来自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海达族的资料。戈维和贾伦兄弟都是专业的艺术家,他们参观了博物馆,并非常仔细地检查了“大盒子”——一个 19 世纪 60 年代的海达族雕刻工艺品。兄弟二人在 2014 年带着雕刻工具和一个相同尺寸的空白盒子回来,对照着这个历史悠久的盒子,复制每一个雕刻笔触,同时研究其创作过程,整个过程则被拍成视频并上传到项目网站。大盒子的复制品最终被送回了海达族的祖居地——海达瓜伊岛,在那里它被用于中学的艺术课、公共研讨活动和博物馆展览。
戈维和贾伦兄弟在皮特瑞弗斯博物馆的历史大盒子旁进行“大盒子”的复制工作,2014年。
除了从最初的大盒子中学习传统的雕刻技术外,这个过程还使艺术和雕刻相关的词 汇在濒临灭绝的海达语中重新得到使用。
原智 (金泽美术工艺大学 工艺科教授 ):
《日本的艺术大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关于金泽美术工艺大学的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金泽市是集漆工、染织、金工、陶瓷、金箔制造等各种传统工艺于一身的历史性工 艺城市。国家钦点指定的传统工艺品有 6 种,分别是“加贺友禅”、“九谷烧”、“金 泽佛坛”、“金泽箔”、“金泽漆器”和“加贺绣”。此外,本市还有“大樋烧”、“加 贺象嵌”、“茶道釜”、“桐木工艺”以及“加贺毛针”等多达 20 种稀有传统工艺品。
然而,随着生活方式改变和廉价进口产品的流入,工艺品的市场需求低迷,且面临 从业人数减少,从业人员老龄化和继承人不足等难题,再加上工具和材料的不足,不仅金泽市,全国范围内的工艺品业都面临着严峻现状。在这样的困境下,金泽市始终致力于在金泽美术工艺大学和卯辰山工艺工房等相关机构培养教育和从业人员。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努力,优秀的从业人员和工匠相继辈出,在国内外获得了巨大成功。
此外,金泽市还开设了针对市内在住小学生和中学生的“儿童学院”,由大学老师 进行授课,使孩子们从小熟悉传统工艺,进而培养将来负责工艺的人才。
在未来展望方面,我们设立了以下四个目标,希望金泽市能够成为:(1)充满工艺氛围的城市;(2)培养工艺能手的城市;(3)使工艺走向世界的城市;(4)将工艺传承至未来的城市。我们也将以这些基本理念为基础,开展相关政策的实施工作。
第十一届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
斯韦特兰娜·瓦拉齐诺娃 (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州文化厅厅长)
《非物质文化遗产——斯洛伐克共和国的文化政策理念 》
传统民间文化是斯洛伐克最广泛和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具有跨学科性,影响到博物馆学、文物学和图书馆学等领域,并延伸到创意产业和旅游业等领域。
传统民间文化在以下两种环境中得到保护:一是固有的自然环境,如乡村及城市中, 二是通过业余艺术家、志愿者和机构代表,通过诠释、模仿等方式,振兴传统民间文化, 其主要目标是突出传统文化的审美和教育功能。
非遗保护的关键因素是尊重被保护对象的原貌,例如尊重家庭传统或出生地传统、 国家传统等,通过个人及相关机构的努力,对这些现象进行全面的记录。
传统民间文化在原始环境中的发展受到主要以民间协会组织的民间团体的强烈影响,这些民间团体活跃于地方文化和旅游业,在国内外促进区域文化。民间艺术团体和若干专业艺术团体的活动构成斯洛伐克文化活动重要的一 部分。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些机构对保护传统民间文化的兴趣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通 过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将关于民间传统的信息融入了表演和艺术风格中。
(本文据现场发言和论坛文集整理,部分图片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