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曾学过一篇课文《过犹不及》,一开始还很迷惑,做事做的多还不好吗?做得好还不好吗?
在曾经的意识里,“精益求精”“尽善尽美”都是大家提倡的。小时候书很少,老师们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让同学们积累成语,拥有一本成语词典感觉就像拥有了一个金库,许多成语被老师和同学拿来当批判的武器使用,感觉一下子能用几个成语就像战士手握一支冲锋枪一样可以冲锋陷阵。
在老师和同学运用比较多的成语中,“精益求精”时常用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后来有同学发现并提出了“尽善尽美”这个成语,感觉好上加好几近完美,胜过“精益求精”,赢得老师颔首,于是,“尽善尽美”就成不少同学包括我在内念念不忘的一种追求。
所以,当读课文《过犹不及》时,很有一番抵触情绪。后来年岁渐长,知识和阅历逐渐多了起来,知道了“真理向前一步就是谬误!”据说是伟大导师列宁的话,自然也要奉为圭臬,开始学会了反思,知道了“过”与“不及”的辩证关系。
再后来读了《论语》,知道“过犹不及”是孔子说的,孔子还说过另一个成语“尽善尽美”,所以很好奇二者的关系是不是“黑猫和白猫”之类。孔夫子虽然当年被父辈批判了一阵,但拨乱反正后再度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偶像,自然从孔子中庸之道的角度对“过犹不及”有了新的理解。
“尽善尽美”如“凤毛鳞爪”,属于稀缺品。《论语·八佾》中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按照孔子的审美标准,合乎“尽善尽美”音乐只有《韶》乐,好像因为唯一而成无价之品。
自然,生活中追求“尽善尽美”并不值得提倡,因为这样会导致一种名叫“强迫症”的心理疾病,虽然不严重,但会困扰人的。因此,与其尽善尽美,不如顺其自然无意而成品。
“过犹不及”则是对“度”的追求,宁缺勿滥,宁可不足不求有余,宁可愚笨也不可过于聪明等等,总之是一追去完美的一种舍弃。
譬如生活中不少家长老师喜欢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对孩子严格要求。严格要求是“好”的,但不少家长老师喜欢层层加码变本加厉横加指责,最后,这也不许,那也不能,孩子要么在沉默中变得柔弱依从,要么在爆发中走向玩世不恭的叛逆!这两种结果都不符合我们对孩子的正常期待。
生活中“过犹不及”的事例很多,譬如现在的某些事情,很多人都认为“过了”,但是大家还是习惯性地活着,固化机械地做着无用功。
因此,古人的很多思想,会穿越古今,在今天和未来都有意义,只不过人类要时常反思自己,才能做到“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