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开放40年发展历程
榆次区是山西省主要农业产区之一,改革开放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榆次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推动第二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做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全区由粮、棉、油产业为主导向粮、菜、果、牧、苗、游等多产业齐头并进转变,经历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由劳动密集型发展向科技助力型转换的历程,使之成为实现小康目标的必由之路。
(一)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全面贯彻中央第一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迈出农村改革的第一步。
1978年12月,榆次处于市、县分设时期,中共榆次市委、县委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提出允许社员从事家庭副业,将自留地退还给社员自种。1979年开始,榆次市、县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试点。1980年,中共榆次市委、县委开始农村多种形式责任制探索改革,广大农村逐步建立多形式的农业生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1年,榆次市、县提出农业生产责任制实施意见。市、县实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的生产小队达到882个。1984年,榆次明确宣布,农民土地承包期限由3至5年延长至15年以上,并签订了承包合同书,颁发了土地使用证。榆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进一步稳定和完善,1985年,榆次开始实施城郊型经济发展战略,本市列入国家“七五”时期瘦肉猪基地县建设计划。1985年9月开始至1986年9月,榆次农村宅基地使用证的登记发证工作基本完成。
(二)以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小康建设统领农业农村工作,推动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
1986年1月,榆次市委、市政府提出坚持“调整、稳定、开发、完善”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生产,带领农民共同致富。1990年,农民家庭科学种田轰动全国;蓄水覆盖丰产沟旱作农业技术受到国际重视。1992年4月,全市开展促进经济建设再上新台阶大讨论,加快榆次改革开放的步伐。9月,以贯彻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开始农村小康建设工作,以奔小康为“牛鼻子”统领整个农业和农村工作,组织和引导广大农民扎扎实实向小康目标迈进。
(三)以全面落实中央第二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契机,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1993年底,榆次15个乡镇土地延期承包工作全面铺开,到1998年,土地延包工作基本完成。面对部分农产品相对过剩,连续三年特大旱灾的严峻形势,1999年榆次提出以建设宽裕型小康统揽农村工作,以生态型产业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2000年-2010年,是数量规模型发展的传统农业阶段;榆次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按照“平川水地抓蔬菜、丘陵山区抓红枣”的调产思路,着眼于把蔬菜、红枣两大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并坚持“稳猪鸡、增牛羊”的方针,积极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2006年10月,榆次确立了“蔬菜上设施、养殖扩规模、果业上科技、加工举龙头”的指导方针,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不断加强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建设。
2007年10月,按照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构建统筹城乡的城镇化建设体系。确立了以发展都市农业为目标,以庄园经济为载体,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具体确定了“五个一”发展目标,即建设10个万亩玉米丰产方、1万亩设施蔬菜、1万亩水果、1万亩干果、10个养殖园区。有效推进都市农业发展。同时,按照“丘陵山区上温室、平川水地抓拱棚”思路,推进全区蔬菜设施化改造。
2014年,榆次农业农村工作和新农村建设围绕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效方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建立区乡两级统一的土地流转交易平台。2014年,流转土地6863余亩,涉及农户1788户,实施土地整治项目60个,新增耕地1271.91公顷,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以农村土地确权登记为基础,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速全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2015年,围绕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目标,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当年启动榆次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设工作,明确了交易品种、交易机构、交易方式和程序及行为规范,成立了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监督管理委员会,按照全部交易品种的交易要求,组织相应交易软件的定制开发。截至2015年底全区累计土地流转总面积10.96万亩;“四荒”拍卖56.75万亩。
2016年,加速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推进农村三产融合,保障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2017年,全力以赴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在农业转型、促农增收上实现新突破。2018年,坚持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夯实振兴基础,壮大主导产业,建设美丽乡村,精准除贫解困。
二、改革开放40年启示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更新农业发展的认识。
农业是安民心、安天下的基础性产业。改革开放40年来,无论是榆次市、榆次县,还是榆次区始终以贯彻落实党的农业政策为出发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落脚点,主动与市场对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40年的历程中,榆次农业不断借鉴其它县区农业的宝贵经验,同时也因地制宜提出适合榆次农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榆次区形成了五种农业发展的意识:一是机遇意识。用敏锐的目光捕捉机遇,用敏捷的反应抢抓机遇,用超常的工作创造机遇,用加倍的努力把机遇变为现实。二是创新意识。创新是发展的动力,要勇于探索,勤于钻研,锐意进取,谋求突破,与时俱进。三是市场经济意识。运用市场经济理论指导工作,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经营,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四是品牌意识。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快产品商标注册,着力提高产品质量,注重名牌实力、名牌形象、名牌认知,积极培育市场认可的名牌。加快建立以技术标准为基础、质量认证为形式、商标管理为手段的发展模式,实现由商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五是绿色农产品意识。加强产地生态环境建设,严格生产操作规程,加强产品质量检测检验,逐步形成新兴的农产品产业基地,力争占领较大的市场份额。
(二)以产业适应市场需要为核心,助推农民持续增收。
1978年以来,榆次农业围绕农民持续增收这一宗旨持续发力,始终把群众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作为衡量农业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平川水地抓蔬菜、丘陵山区抓红枣”、“丘陵山区上温室、平川水地抓拱棚”到“都市现代农业休闲区”的农业工作部署,榆次农业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结合本区域地理条件、自然环境的情况,因地制宜、顺应趋势制定农业发展规划,集中力量解决了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难点问题。2017年致力于服务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目标,粮食产量稳定在20.1万吨,干鲜果品总产18万吨,蔬菜总产213万吨,肉蛋奶总产10.6万吨,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融合发展,休闲农业接待超200万人次。1978年榆次农民人均收入111元,2017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08元,增长比例达到14862.1%。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全区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同时也深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关怀。
(三)以新型经营主体为抓手,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带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一是在发展方向上,要突出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对其实行人力、物力、财力、政策倾斜等重点扶持,包括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用地优先、科技投入、信息帮助等多方面,促其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发挥其更强的辐射带动能力。二是在经营主体上,鼓励和支持多层次、多形式、多成分的龙头企业发展,以辐射带动能力强弱作为龙头企业的重要标准。三是在经营形式上,采取合同、契约、股份合作及联户、联营等多种模式,使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目前,榆次区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已经达到30余家,营业收入达到45亿元。榆次区秉持“谁有能力谁牵头,谁有能力扶持谁”的原则,出台了10余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四是在科技创新上,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为平台,注重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经营管理,增强竞争能力。截至2017年,榆次区共有省级示范合作社35家,市级示范合作社37家,认定家庭农场44户,培育市级家庭农场3个、区级示范家庭农场3个。五是注重基地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发展的依托,也是连接农户的载体。榆次区注重发挥专业村、专业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基地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改善生产条件,走品牌加规模的发展之路。截至2017年,榆次区拥有品牌和包装的合作社及企业达到7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83家,其中500万元以上企业43家,亿元以上企业11家。
(四)推进技术创新,为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榆次区以科技创新、科技投入为手段,实现了全区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一是持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全区累计引进小黑麦、红粟米、藜麦等27个谷子品种、13个鲜食、青贮玉米品种、普罗旺斯、东升红、启山613等31个蔬菜品种,同时还自主研发晋中1号、2号、3号等6个核桃品种。二是积极与周边高等院校、省市农业科研单位共同合作,借助外力推进技术进步,2002年同山西农业大学共同培育羊驼、2012年开始榆次区同晋中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培育4210名新型职业农民。榆次区通过与各高校、院所的合作,把专业技术人员引了进来、留了下来,从而使技术依托单位变成产业发展的合作伙伴。三是加快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增强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的能力。2012年—2017年,全区10个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已培养16名农艺师、21名助理农艺师,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71%。
(五)强化综合监管,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5年以来,榆次区以畜牧、蔬菜为试点,负责试验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质量检测检验体系的建设。2012年榆次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开始运行,年检测蔬菜、瓜果、肉蛋等农产品1200余例,乡镇农产品监测站年检验、检测农产品10000余例,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2015年晋中兴阳蔬菜专业合作社开始实行农产品二维码追溯,全部农产品实现100%“贴码销售”。全区以蔬菜、果树等大田种植农产品为主,建立了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用标准化手段促进农产品质量、效益的提高,加快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截至2018年,全区共认定农产品地理标志3家,有机农产品认证4家,绿色无公害农产品30余种。
来源: 晋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