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炭疽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_宗殿龙
柿树为柿科柿属果树,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其果实可生食,也可入药,是食药兼用的经济树种。因其树体大,生长季叶厚而浓绿,秋季果艳叶红,既可观赏又可采果,近年来在山东省东阿县成为庭院绿化和小区绿化的主要树种之一。柿炭疽病是柿树上主要的病害之一,在各柿树栽培区均有发生,并呈逐年加重趋势。危害严重时,造成枝条枯死,大量落果、落叶,引起树势衰弱,甚至枯死,给东阿县柿树产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我们结合生产实际对柿炭疽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进行初步研究,现总结如下。
1 危害症状
1. 1 果实受害症状
果实发病初期,果面上出现针头大小的深褐色斑点,逐渐扩大呈椭圆形病斑,直径在5 毫米以上时,中部凹陷,并密生灰色至黑色的小粒点。当空气湿度大时病部涌出粉红色黏液状的分生孢子团。1 个病果上一般有 1 至多个病斑,呈不规则状,导致病果提前脱落、腐烂。
1. 2 新梢受害症状
新梢染病初期,出现黑色小圆斑,后逐渐扩大为椭圆形、褐色病斑,中部稍凹陷,表面有纵裂纹,并产生黑色小粒点,病斑长 10 ~ 20 毫米,湿度大时从中溢出粉红色黏状物质,病斑处木质部腐朽,病梢极易折断,病斑环绕枝条 1圈后,病斑以上枝条枯死。
1. 3 叶片受害症状
叶片发病主要在叶柄和叶脉上形成初为黄褐色、后渐变为黑色的病斑,病斑呈长条形或不规则形,其上密生小黑点,潮湿时溢出粉红色黏状物质。病斑环叶柄 1 圈时,叶片脱落。
2 发病规律
柿炭疽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枝梢病斑组织内越冬,也可在病果、叶痕和冬芽中越冬。翌年春季温度回升,越冬病菌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行初次侵染,风、雨、昆虫都是其传播途径。病菌可从伤口或表皮直接进入,病菌从伤口侵入时潜育期为 3 ~ 6 天,由表皮直接侵入时潜育期为 6~10天。一般年份,枝梢在 6 月上旬开始发病,直至秋梢。柿果发病稍晚,一般 6 月下旬开始发病,发病重时 7 月中下旬果实开始脱落,直至采收。
3 影响发病因素
3. 1 气候条件
柿炭疽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有密切的关系。据调查,柿炭疽病菌发育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8 ~ 30℃。孢子萌发、侵入、菌丝体生长、产孢都需要很高的湿度,因此该病的发生与降雨量、空气湿度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干旱少雨的年份发病轻; 反之,若当年雨水多且空气湿度大,则有利于病菌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利于该病的传播与侵染,故发病重。
3. 2 品种
据观察,在相同的管理条件下,不同品种的柿树发病情况也会有所不同,如镜面柿为高感品种,而其他栽培品种如牛心柿、磨盘柿、次郎等基本不发病。
3. 3 树龄
据调查,该病的发生与柿树树龄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树龄越小,发病越重,树龄越大,发病越轻。15 年以上的老树基本上不发病或者病害对树体生长及结果危害极小,柿苗和幼树期极易受炭疽病菌为害。因此柿炭疽病防治工作重点应放在苗期和幼树期。
3. 4 管理措施不当
管理粗放,树势衰弱,不重视修剪,致使树冠茂密、光照不足、通风不良的树易感病; 反之,管理精细、修剪合理、通透性好、树势旺的树发病轻。
4 防治措施
4. 1 选用无病苗木
带病柿树苗是柿炭疽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侵染源,因此在营造柿林时,要严格苗木检疫,引进健康苗木,确保带病苗木不进入林地。定植前可用1 ∶ 3 ∶ 800 倍波尔多液或 20%石灰乳浸苗 10 分钟,并用清水冲净。
4. 2 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增施有机肥,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注意平整土地,防止积水,雨后及时排水。合理修剪,疏除过密枝,以改善树体通风透光性。
4. 3 消灭侵染源
果实采收后,彻底清除园内的枯枝、落叶、落果,剪除病梢、病果,并集中烧毁。生长季及时剪除病梢、摘除病果,减少再侵染源。
4. 4 喷药防治
在柿树发芽前,全园喷施1 次 3~5 波美度石硫合剂。新梢生长期和果实发育期可用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700 倍液等药剂喷施,连喷 2 ~ 3 次,可有效控制该病侵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