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影《长安三万里》又让唐诗火了一把。有人统计,在这个电影里一共出现了48首古代诗词,真的有点洋洋大观的意思。而在这48首古代诗词当中,大家最熟悉的大概就是《静夜思》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作为一首非常经典的唐诗,有时候就连刚学中文没多久的老外都会背。可以说,所有会说中国话的人里,想找一位不会背、没听过《静夜思》的可能都有点难。
不过我这人不怕困难,还真给你找到了一位,那就是李白他自己。你可能觉得迷惑又惊讶,这不是李白写的吗?怎么他还不会背、没听过呢?别急,这首诗里让人惊讶的事还有好多呢!
“床”是床,“床”非床
是是非非人好忙
在开始之前,咱们先来搞清楚这首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别看这首诗只用了十几个不同的常用字,但真的搞晕过不少人。就拿整首诗正文的第一个字“床”来说,你可能就听说过这样一种说法:“床前明月光”的“床”,并不是你熟悉的那个“床”。实际上,按照语言学家汪少华的引述,仅仅在严肃材料中,对“床前明月光”里的这个“床”,就能找到 7 种不同的解释。除了正常睡觉的那个“床”以外,还有如下 6 种解释:
1. 榻:一种特别小号的床。
2. 马扎:古代叫“胡床”。
3. 绳床:一种类似躺椅的家具。
4. 井栏:就是井外那一圈围栏。
5. 辘轳架:辘轳(lùlú)是井上一圈一圈转着打水的那个东西。它的架子叫辘轳架。
6. 几案:中晚唐以前,中国人基本不坐椅子,而习惯用跪姿跽坐。这时人们吃饭、看书、敲电脑时用的桌子肯定也不能像现在这么高,而是矮得和宿舍或者炕上用的床上小桌差不多。这种矮“桌”就叫几(jī)案。
简简单单一个“床”,居然能理解出这么多意思!这是因为,在唐代,“床”真有很多种意思(“几案”一说除外,“床”其实没有几案的意思。以前的一些学者搞错了)。
“床”有这么多种,而且每一种“床”的前面,都可洒上一片如霜的月光,其色惨白。那么《静夜思》里的“床”到底是哪种“床”呢?
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用到现代训诂学(“诂”读ɡǔ,“训诂学”是专门探求古汉语词义的学科)的重要理论“社会性原则”了。别看这词用得很专业,但道理其实特简单。
我们想一下,在唐朝,“床”有那么多意思,那古人平时说话也好,写诗也好,是怎么分清这里用的是哪个意思呢?其实还不光是古代,现代别管是哪种语言,多义词都有的是。可我们回想一下,大多数人一年也碰不到几次多义词造成的歧义。我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就比如“床”吧,现代汉语里,“床”除了指代睡觉的那个床具,还可以指车床、苗床、河床、牙床……那咱们来看个例句吧:“溜板箱架在床身上,侧面垂下部分装有传动机构以从丝杠与光杠接受运动,带动上方承装的刀架进刀切削。”这里的“床”是哪个床呢?
您肯定注意到了,这句话的语境里又是“刀”又是“削”的,这里的“床”肯定是工厂用来削、磨零件的“车床”。这里咱们就用了一种训诂方法:看语境。
其实,前面讲的那些有点奇怪的“特殊理解”,就是从语境中归纳出来的。
比如有人说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抬头,又低头,这人没躺着呀,明明是坐着的,所以这就不是“睡眠”用的“床”。可细想想也不对:谁规定李白在床上只能躺着,不能坐着玩手机呢?
又有人说了:“疑是地上霜”,这地上都有可能结霜了,天得多冷呀,唐朝又没有很透明的窗玻璃,晚上肯定关着窗户睡觉,所以只有屋外才能看见“疑是地上霜”。诗人流沙河有句锐评:“此为福尔摩斯说诗,逗笑可也。”其实在文学世界里,咱们肯定不能因为句中出现了睡觉用的床,就假设诗人一定在睡觉。诗人在屋里坐着、站着、溜达着,看见床前地上洒着光,都能说好像地上长出霜。
说了半天,靠语境也推不出来呀!别急,再想一下。假如你在马路上遛弯,看见路边有个招牌写着“床上用品店”,你猜里面卖什么呀?
A. 床单、枕套、毛巾被……
B. 车刀、牙钻、插秧机……
B 选项列的这些确实是用在车床、牙床、苗床这些“床”上的,但“床上用品店”一般不卖这些。这是因为在没上下文特别暗示的时候,单说一个“床”,中国人都知道它默认是指睡觉用的那个“床”。这就是刚才说的现代训诂学“社会性原则”的一条用例。当然,这个原则用起来其实有点小复杂,这里咱们只是看了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
总之,在当代,绝大多数古汉语语言学家都觉得“床前明月光”里的“床”就是一般睡觉那个“床”,真没啥好纠结的。
竟敢篡改李白的诗?
前面写了这么多,主要就告诉你“床”是床的意思,不知你看完觉得恍然大悟,还是勃然大怒。现在咱们再聊一件可能会更令人惊讶的事,那就是现在流传的《静夜思》并不是李白写的那个《静夜思》。
和好多古诗一样,《静夜思》的版本特别多。我们随便翻翻手边的古籍,就能找出来 5 种。
你先猜猜看,以下 5 种版本,哪一种出现得最早?
选好了吗?
选好再往下读。
正确答案是 D。现存所有宋朝、元朝印的古籍,但凡提到《静夜思》这首诗的,用的全都是 D,没有例外。而另外 4 个版本,最早只能在明朝印的书里找到,其中版本 A 可见于明朝人刻印元朝人编的书,版本 B、C、E 印的本来就是明朝人编的书。所以,从版本学上看,“床前看月光”“举头望山月”,才最有可能是李白写的原文。
由此说来,我们最熟悉的《静夜思》极有可能是个“错误”的版本。那为什么“错误”版本差不多人人会背,“正确”版本却只有很少的一些人知道呢?
这主要是因为明朝有一本特别流行的识字课本,就是王相版的《千家诗》。这本书选了一大堆篇幅短小,用字简单,意象与情感都比较容易被小朋友理解的诗,在当时可是家喻户晓的畅销书。
凡是进入这个版本的《千家诗》的诗,知名度至少都会提高一级,哪怕像“朕与将军解战袍”那种本来不太有名的篇句,也都成了诗界的“明星大腕”。可惜的是,《千家诗》的重点不在考据,书里有不少作品,用的版本都不太好。《静夜思》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静夜思》虽然笔法天然,感情真挚,写得也很不错,但其文学价值在李白诗里还不太能排得上号,在名篇如云的唐代更是很难跻身一流作品的行列。要不是诗仙李白的偶像光环,加上《千家诗》之类童蒙读物的不懈推广,这首诗可能也很难火起来吧。
商标之争自古就有
谁是正宗的《将进酒》?
其实,这种版本问题在好多名作中都存在。比如同样出现在《长安三万里》中,李白的另一首名作《将进酒》(其中这个“将”,现在的古汉语语言学家大多读“jiānɡ”,不过考试时请先按老师说的选),在敦煌出土的唐写本中题目叫《惜罇空》,内容也不太一样。咱们拿伯 2567 卷中的《惜罇空》举个例子。
你可能看不清,不过已经有研究者整理过了,内容是这样的:
惜罇空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床头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云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罇空对月。天生吾徒有俊才,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牛宰羊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与君哥{歌}一曲,请君为我倾。钟鼓玉帛岂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古来贤圣皆死尽,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你要是仔细读下来,和通行版本不一样的句子还挺多的。就比如最有名的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在伯2567卷中就是“天生吾徒有俊才,千金散尽还复来”。这里的“吾徒”可以理解为“我们”。
不过,从现有资料看,我们只能说,敦煌本的《惜罇空》比较有可能是一个比通行《将进酒》更古老的版本,但也不敢说得很绝对。最后想问问你,你觉得哪个版本的《将进酒》更精彩呢?
参考文献
<1> 汪少华.古诗文词义训释十四讲
<2> 杨琳."黄河远上"与"黄沙直上"的是非——兼谈李白《静夜思》的原始文本
<3> 李文艳.李白《将进酒》考索——基于敦煌唐写本与传世文献的比较
策划制作
作者丨清洁工 南开大学博士生
审核丨王弘治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