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芭巷村,这里有神奇的传说、有震惊世界的历史、有闻名全国的人物,听我慢慢说来…...
有一种常见的草叫芭茅,细长细长像剑一样的叶片,浑身长满锯齿,很是锋利,漫山遍野,恣意生长。据说当年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打了败仗,一路退到这里,慌不择路,从芭茅林里钻过去,被锋利的锯齿割得遍体鳞伤,从此他记住了这个芭茅巷。他从这里逃到了青龙山即现在的刘主山,得到了本地毛、叶、蔡三位先生的搭救。后来刘秀当了皇帝,赐毛先生一只眼,所以 当地人叫三只眼毛爹。现在刘主山上寺庙祀祠的一个是刘秀皇帝一个是三只眼毛爹。寺庙门联是:汉帝临仙山千秋留胜迹,毛公驻佛殿万里仰高峰。每年清明节,刘主山脚下四周的湾民上山烧香,不召相从,络绎不绝。
芭巷村从东到西五里许,从南到北六里许,大大小小自然湾有11个,星布其中,李姓居多,胡姓次之,再王姓,再田姓,少量曹姓、陈姓,符合中国人居住习俗,一姓一湾、聚族而居、靠山而筑。
村中间是一条穿村而过的郑席公路,修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南从武穴郑家岭北至蕲州席盘石,全长42公里。当时黄冈地区数县在大法寺一带搞采煤大会战,由黄冈地区投资5万元修建的沙石路,实际是矿区专用线路。
路的东边是一条蜿蜒山脉,山脚下星散着樟树下、畈上、岳家边、后背王、张家井、王家庄六个湾 ,路的西边是芭巷湾、宋家垄、陈家咀、底下王、胡七房五个湾。
先从东边的湾说起吧。
铁炉山是全村最高处,像是昂起的龙头。山脚下是全村最大的湾叫樟树下,全湾有五百人口,全部姓胡。芭巷村最大的“官”就是这个湾的,叫胡胖子,人和名字差不多,胖胖的中等身材,戴着眼镜。不要认为村书记戴眼镜装斯文,他可是八十年代初正宗的武穴一中学生。那时考上一中很了不起,不过他才读半年就自己卷着被窝跑回来了,大人一再追问原因,就是不说。“学不进去,老师不要?”“犯了错,学校开除了你?”,一问三摆头,问急了就说“尿床”,令人大跌眼镜、哭笑不得。当年的同学现在大都非富即贵,甚至有当副市长的。谈起当年,悻悻然地说人就是个命。是的,人的命运 有时往往被一个小小的偶然弄得反转,这就叫人生无常,世事无常。不过,他命运也不算太差,当了近二十年的一村之长,也算一方人物。
铁炉山蜿蜒南下,约三里地到了龙身之处张塝山,山麓下是畈上湾,全湾胡姓,人口近200人,现在全村95%的人都散居全国各地, 迁居外地人数是全村最多的,只有过年时才现人气烟火气。这既说明大家都奋斗有成,走向远方,但乡愁却又成了他们难以释怀的心结。
过了张塝山,来到石磙岭,这里是龙腰,石磙岭脚下是岳家边。奇怪,岳家边不姓岳而姓田,应该叫田家边合适些。东出石磙岭山口是杨门村和崇山村。上世纪革命年代,共产党人闹革命常常从这个岭口进进出出。原广济县副书记蔡文明在回忆录中说:从杨门村和崇山村过石磙岭到岳家边、芭巷、樟树下等进行革命活动。石磙岭是英雄的石磙岭,红色的石磙岭!
与岳家边相近的是后背王湾,全湾大概有三、四十户,约200人。全湾建在一个土坡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个土坡光秃秃的,连草皮都拔了作柴火。
与后背王共一个土坡,背靠背的有一个湾叫张家井,张家井湾非常小,七、八户人家,有曹姓陈姓,独没有张姓。大集体年代与畈上湾共一个小队,保管员是曹伯。张家井一直不发人,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人口没见增长过,所以大家纷纷外迁,只剩几间东倒西歪的老房子。然而就是这个毫不起眼的小湾子却上了老《广济县志》和新《广济县志》。新县志是这样写的:张家井墓,位于芭巷村境内阳城北山南麓。为异穴合葬墓,长宽各10米,高出水田10米。廊室用桐油、石灰、碎石夯筑封闭,当地农民称“王坟”。1952年,村民自行挖掘,棺内尸体衣物完好,后被风化,墓砖运走建房,墓前石碑、石雕均遭破坏。
还有老《广济县志》是这样记载的:明荆端王厚烇墓在杨门张家寝,当属此。查朱厚烇历史,他是明朝第五代荆王(居蕲州城),死后谥号端,即荆端王,在位46年。在政期间对老百姓爱护有加,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王爷。想不到死后400年被当地人掘墓抛尸,确实悲惨。我们对先人要怀敬畏之心,多积善积德,不能因贪恋眼前小利而做出伤天害理、贻害子孙的事。
荆王墓在北山山麓,北山对面是南山,北山高南山低,两山树木茂盛,松树居多,南山隔壁往南一点是牛角寨。
牛角寨松柏森森,杂草丛生。小时候我一直不敢进去,听大人讲那里死了一个师的兵。特别是下雨天能听到“鬼兵”在呼号,还看得见“鬼火“,每次路过有种皮紧心颤的感觉,特别是下雨天。近几年查阅武穴抗战史,才知道传说是真实的,那里竟藏着一段气吞山河、震惊世界、悲壮又悲惨的战争史。
1938年9月,日本鬼子为了占领武汉,时称”武汉保卫战”,必须要攻下武穴,因为武穴是保卫武汉最后的一道屏障,所以武穴成了中国军人死守之地,日本兵死战之地。当时中国有十来个正规军,与二、三万日本鬼子在武穴各地展开了殊死拼杀,史称广济阻击战。其中坚守牛角寨的是广西张光玮师长的174师,他们在大雨中与日本鬼子杀得天昏地暗、鬼哭狼嚎、血肉横飞、尸横遍野。时间过去了差不多一百年,但我们应该牢记被日本鬼子打上门来烧杀奸抢的屈辱史和中国军民奋不顾身、舍命为国的悲壮史。
那山里所谓的“鬼叫”其实是先烈们在战斗中的呐喊;所谓的“鬼火”其实是万千尸首腐化后的磷磷白骨!
牛角寨附近的湾叫王家庄,王家庄不姓王都姓李,不知何时李代王姓了,王家庄约有三十来户,百余人口,是芭巷村最南的城子。
说完了郑席公路东边的六个湾子,再来说西边的芭巷湾、陈家咀、宋家垅、底下王,胡七房五个湾子,精彩的故事还在后面。
与王家庄湾隔路相望的叫宋家垅,宋家垅也不姓宋,全部姓李,现在应该改名李家垅了。湾后有个小土坡,坡的南边叫陈家咀,真是奇怪,陈家咀也不姓陈,全部姓李。这个“咀”是马口湖的湖咀。从前马口湖很大,东到大法寺鸭掌山、阳城山脚下,往西 五十里,一直到蕲州的扎营港、银山脚下,横跨两县。杭州西湖也不过如此,可惜现在只剩下一个比水库大一点的东湖,浩浩荡荡的马口湖从此消失。
与陈家咀相隔一垅田畈的是底下王,底下王湾地势低,这回湾名终于与姓氏相符,全湾王姓,十来户几十口人。湾的斜对面是“总管庙”,庙门口是一颗高大的樟树,如一把巨伞。每到清明,全村人祭祖要先到这里磕头烧香,然后再祭自己的祖人。
往北一点是芭巷湾,村名因此湾名而来。三十来户,全湾李姓。对于全村来说,芭巷湾处于全村中心,从大集体时代到现在一直是全村繁华热闹的“首府”之地,政治、文化、经济、教育中心。有大队部(村部)、小学、供销合作社、粮站、榨房,加工厂、小卖部。小时候最高兴的是拿牙膏皮、鸡蛋到小卖部换糖换脆果、换铅笔换作业本。小卖部就一个人,我们叫他水尔叔,大约四、五十岁,瘦瘦的矮矮的黑黑的,说话有点急,眼神有点近 ;最向往的是某天下午学校操场上突然挂起了一块白底黑边的电影银幕;最疯的是每天放学路上满垅满畈地光着脚板撒野…...
过芭巷湾往西走几百米就到了胡七房湾,全湾胡姓,约有三、四十户人家,属武穴蕲春的贵户第七房,所以叫胡七房,畈上湾是从此湾分出的。它前面是苏山,苏山的西端叫过龙山,这里也是马口湖的湖咀。
胡七房湾出了一个闻名全国的了不起人物,他就是《知音》集团创始人胡勋璧。
胡勋璧高中毕业,落榜回村,先后教过小学,当过团支部书。因为勤奋好学,善写文章,被大法寺镇借用,后又推荐到广济县团委、后又升到黄冈团委、后又升到省团委,主编《湖北青年》, 一步一个脚印,年纪轻轻,无靠山无背景,硬是凭着一支瘦钢笔来了一个华丽转身,把那些考上了大学的同学甩了几十里路远。更了不起的奇迹是30岁那年,省妇联硬是挖团省委墙脚,把他招致麾下。其实也没什么诱人的条件,就是许诺他“你的地盘你作主,你当老板”。
于是他就从一桌一椅一间办公室, 一人一个脑袋一支笔,硬是首创《知音》杂志社,不久便办得风生水起,声名鹊起,很快与广东省妇联办的《家庭》分庭抗礼。时称南《家庭》北《知音》,奇迹还在继续,《知音》从纸质刊物到线上传媒、从中文版到海外版、从单一品种到多元化实体,成立了传媒集团,独创“知音体”,叫响全国,发行量中国第一、世界第五、影响中国二、三代人。
如今芭巷村正在响应国家政策,大搞美丽乡村建设,芭巷村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慢慢变成现实,相信芭巷村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撸起袖子加油干,实现强村富民的中国梦!
消息来源:广济文化 作者:胡 晴 版权归原著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