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频道:为您提供一个绿色下载空间! 首页| 软件下载| 文章教程| 应用提交| 最新更新
当前位置:首页 > 手机资讯 > 攻略 > 摩尔庄园手游摩尔鼻子处站岗位置分享,

摩尔庄园手游摩尔鼻子处站岗位置分享,

来源:天空软件网 更新:2023-11-05

用手机看

扫描二维码随时看1.在手机上浏览
2.分享给你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冷战间谍片的经典场景,柏林墙前沿第一哨所,其实只是一个小岗亭



(本文约4800字,配图36幅,原创不易,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1961年8月13日凌晨,西柏林市民突然被嘈杂的车辆引擎声和大部队行军的脚步声所惊醒。当晨光初现,他们愕然发现一道由铁丝网、砖块和水泥构成的封锁线已经将西柏林包围起来,大批工人在东德军警人员的监视下正沿着边界修筑围墙——在苏联的支持下,东德政府终于采取措施解决公民外逃问题,方法相当简单粗暴——于是,最著名的冷战象征——柏林墙就此竖立起来。东德政府修墙的目的在于阻止本国公民经西柏林逃往西方,并非要将西柏林完全封闭,1961年时在柏林墙沿线留下了11处通道(后增至14个),作为西柏林与外界的交通孔道,东西双方都在各处通道建立检查站,对出入车辆和人员进行严格检查。柏林墙被视为冷战对峙的前沿,而这些检查站自然就是东西对抗的最前哨。在上述检查站中,位于西柏林美占区的查理检查站最为著名,因为这里是东西柏林之间唯一允许西方外交官和军方人员通行的通道,甚至险些成为苏美热战的起爆点。

街心小屋

查理检查站位于柏林中心的弗里德里希施塔特区(Friedrichstadt),弗里德里希大街(Friedrichstraße)、茨玛大街(Zimmerstraße)和莫尔大街(Mauerstraße)的交汇处。巧合的是,在德语中Mauer就是“墙”的意思,柏林墙恰好是沿着莫尔大街修建的,并穿过这处交叉路口。



■ 1961年柏林墙初建时在西柏林边界上设置的11处通道,其中蓝色标记的通道只供德国人通行,红色标记的通道供外国人通行,即查理检查站和布拉沃检查站。



■ 柏林弗里德里希施塔特区的街区平面图,红叉处即查理检查站所在位置。

按照波茨坦会议中四大战胜国分区占领柏林的协议,弗里德里希施塔特区被分别划分在苏占区和美占区内,沿着弗里德里希大街向北通过路口就是东柏林的苏占区,而路口以南就是西柏林的美占区。当1961年8月柏林墙开始修建时,弗里德里希大街和茨玛大街的路口也被铁丝网和水泥路障封闭。作为回应,驻西柏林的美军部队也在路口以南设立了临时哨位。随着这处路口被设为柏林墙的出入通道之一,美军和东德方面分别在路口南北建立了边界检查站,隔着柏林墙彼此相对。


■ 柏林墙修建前的弗里德里希大街与茨玛大街交叉路口,行人仍然可以自由来往,街边竖立着大型告示牌,表明这里是苏美占领区边界。

查理检查站(Checkpoint Charlie)是按照北约军队通行的字母音标命名的,查理(Charlie)即字母C的代称,所以也被称为C检查站。东柏林人更习惯称之为“弗里德里希-茨玛大街过境站”,西柏林人则称为“弗里德里希大街查理检查站”。此外,在东西柏林边界和两德边界上还有另外两处检查站同样以北约字母音标命名,阿尔法检查站(Checkpoint Alpha),即A检查站,位于黑姆施泰特和马林博恩之间穿越两德边界的高速公路上;布拉沃检查站(Checkpoint Bravo),即B检查站,则位于西柏林美占区西南边界上德里维茨的高速公路路口,这里的高速公路直通联邦德国,也是西方人进出西柏林的主要通道,而查理检查站是东西柏林之间西方外交官和军方人员的专用通道,因此备受瞩目。


■ 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查理检查站,仅限于一个小型哨所,此时该检查站仍为美军检查站,由美国陆军宪兵站岗执勤。


■ 位于西柏林西南角的布拉沃检查站是西方人出入西柏林的主要通道,图为来自联邦德国的车辆在布拉沃检查站接受检查。

查理检查站最初为美军检查站,在经历了1961年10月的武装对峙事件后被升级盟国联合检查站,由英法美三国派出宪兵共同值勤,由此成为西方盟国军队在西柏林的存在象征之一。查理检查站处于冷战对抗的焦点位置,因而声名远播,但实际上其貌不扬,在其建立后的二十多年间,检查站建筑仅限于路口南侧大街中心的一栋小型木制哨所,类似于公共电话亭,外表涂着白色或灰白色油漆,偶尔会在哨所侧面及面向东柏林的一侧垒起沙袋护墙。在哨所前方竖立着一根旗杆,悬挂着美国国旗,以示此处为美占区。查理检查站最显眼的标志是位于哨所右侧街道边的大型告示牌,上面用英文、俄文、法文和德文写着:“您即将离开美国占领区。”直到20世纪80年代,查理检查站的木制哨所才被一座尺寸稍大的活动金属板房所取代,除了告示牌和可移动轻型路障外,查理检查站周边没有任何形式的边界防御设施。


■ 1963年时的查理检查站,此时已经升级为盟军联合检查站,在哨所上方竖立的标志牌上绘有美、英、法三国国旗,哨所的面积也有所扩大。


■ 在查理检查站共同值勤的盟国宪兵,自左向右分别为英国宪兵、美国宪兵和法国宪兵。


■ 查理检查站最显著的标志就是这个用英、俄、法、德四国文字书写的大型告示牌,上面写明:“您即将离开美国占领区”。

与查理检查站的朴素低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路口另一侧的东德检查站完全是一副戒备森严、如临大敌的模样。随着柏林墙的加强和完善,在东柏林一侧的路口竖立起难以攀爬的混凝土墙,高大的方形哨塔正对路口,在道路上设置了坚固的水泥路障,还安装了铁丝网围栏和刺猬型反车辆障碍,在夜间也有大功率照明灯照亮边界地带,严防有人偷越边界,东德边防军人毫不松懈地昼夜监视着路口,表情严肃的东德边防警察一丝不苟地检查过往车辆和人员。


■ 柏林墙修建初期查理检查站对面东柏林一侧的通道,仅留有可供一台车辆通过的出入口,还设置有路障和反车辆障碍,可谓戒备森严。



■ 上两图是1982年从查理检查站向东柏林一侧拍摄的照片,可见对面东德边防哨所修建了高大的哨塔,出入通道也用铁丝网围栏加以隔离。

在冷战时期,查理检查站是西方人近距离观察柏林墙的绝佳地点,是访问西柏林的游客必到之处,特别是在路口东侧的阿德勒咖啡厅可以俯瞰检查站和东柏林一侧,因此吸引了众多盟国官员、军人、记者和观光客,他们一边在此用餐,一边向东柏林方向窥视。在造访查理检查站的西方人士当中不乏各国政要,其中包括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他在1963年6月访问了西柏林,并发表了《我是柏林人》的著名演讲,表达了美国将联合西欧对抗苏联的信念。6月26日,肯尼迪在西德总理阿登纳的陪同下前往查理检查站,登上一座特意搭建的高台眺望柏林墙对面的东柏林。


■ 1963年6月26日,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访问西柏林时,在德国总理阿登纳的陪同下来到查理检查站,登上一座高台眺望柏林墙对面的东柏林。

苏美坦克对峙

虽然查理检查站吸引了很多游客,但是它毕竟不是一处观光景点,而是东西方阵营对抗的战场。在冷战历史上,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被认为是苏美最接近于战争的危急时刻,其实在这场危机之前一年,在查理检查站就发生了苏美坦克武装对峙的严峻形势,战争近乎一触即发。

1961年8月,随着柏林墙的修建,东西方关系急剧紧张,由于东德修墙的举动并不违反波茨坦协议,西方除了抗议无计可施。10月22日,美国驻西柏林外交使团首席代表艾伦·莱特纳乘坐悬挂占领军特别牌照的汽车前往东柏林看歌剧,在途经查理检查站时被东德警察截停并检查证件,而根据波茨坦协议盟国人员可以在柏林市内自由通行。


■ 在查理检查站东柏林一侧,东德边防警察在检查过往车辆的身份。

美国总统肯尼迪派驻西柏林的特使卢修斯·克莱决定利用这一事件向东德和苏联方面施压,于是派出另一名外交官乘坐悬挂外交牌照的汽车前往边界试探,果然遭遇停车检查。在外交官亮明身份后,查理检查站的美国宪兵越过边界,粗暴地将东德警察推开,并护送汽车进入东柏林区域,然后返回西柏林一侧。然而,次日一位英国外交官再次遇到检查,克莱和西柏林美军司令沃森将军大为光火,在向华盛顿报告的同时,也向东柏林苏军司令索洛维耶夫上校发出照会,要求苏方采取措施改善局势,确保盟国人员的自由通行权。对此,苏方态度十分强硬,认为美军武装人员强行越界并在边界附近部署重武器是公开的挑衅,东德警察有权确认过往人员的身份,同时针对美方的武力威胁针锋相对地回应道:“我们也有坦克!”


■ 1961年时担任美国驻西柏林特使的卢修斯·克莱,他在战后初期曾任驻欧美军司令和德国美占区最高长官,对德国事务非常熟悉。

10月27日下午,克莱指示再次进行边界试探行动,为了防备苏方可能的激烈反应,还在滕珀尔霍夫机场集结了一个步兵营和坦克作为后援。美方的外交车辆再次在武装护送下通过查理检查站,而停在后方不远处的4辆M48A1坦克和2辆M59装甲运兵车也随之撤离。几乎与此同时,33辆T-55坦克通过勃兰登堡门靠近边界,尽管这些坦克上没有任何国籍标志,但美方设法接近了坦克,并确认它们是苏联坦克。10辆坦克沿着弗里德里希大街继续向南行驶,停在距离检查站50~100米处,炮口直指西柏林一侧。撤离的美军坦克和装甲车见状也重新返回,停在边界另一侧对等的位置上,与苏军坦克展开对峙,更多的美军坦克也向边界开进,时间是10月27日17时,事后披露双方坦克都装填了实弹,并且接到命令只要对方开火立即回击。在查理检查站南北,苏美坦克剑拨弩张,互不相让。在对峙事件发生后,西柏林驻军、北约部队乃至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都全面提高了戒备等级。


■ 1961年10月27日,苏美两国坦克在查理检查站隔街对峙,双方坦克都装填了实弹。


■ 停在弗里德里希大街东柏林一侧与美军坦克对峙的苏军T-55坦克。尽管车身上没有任何标志,但美方仍设法搞清了它们的身份。


■ 从查理检查站一侧建筑的楼上拍摄的对峙现场,可见早期的哨所还不如一辆坦克大。

在危机发生后,克莱主张让美军坦克直接推倒部分柏林墙,并坚信苏联人不敢付诸武力,但后来有证据表明苏军已经做好了动武的准备。所幸美国无意与苏联直接开战,在华盛顿,肯尼迪总统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与伪装成记者的苏联克格勃特工博尔沙科夫秘密接触,肯尼迪总统和赫鲁晓夫借此渠道进行了私下磋商,最后达成了避免战争的共识。10月28日11时,为首的苏联坦克首先后退了5米,对面的美军坦克随后做出了同样的举动,接着双方的坦克陆续撤离了边界,战争危机得以缓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被迫承认柏林墙的存在,对此肯尼迪总统评论说:“这不是完美的解决方案,但那堵墙远远好过一场战争。”

费希特尔之死

1961年10月发生在查理检查站的坦克对峙事件最终和平落幕,没有擦枪走火,酿成世界大战,但是这座前沿哨所也见识过真正的流血事件,那是越境逃亡者的鲜血,柏林墙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射杀越境者事件就发生了查理检查站附近。

1962年8月17日,柏林墙建立一年后,在查理检查站附近响起一连串清脆的枪声。被惊动的盟军宪兵、西德警察和西柏林市民循声望去,一位年轻人翻越障碍墙进入了西柏林一侧,在墙的另一侧传来凄惨的呻吟声,显然有人中枪受伤。很快包括记者在内的大量西柏林人聚集到事发地点,因为边界走向的原因,从西柏林一侧的某些建筑物可以观察到事发现场,而一个同样年轻的伤者进入了西方的视野。


■ 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一辆外交车辆从查理检查站通过。作为柏林墙上的前沿哨所,这里多次发生越境事件,甚至有人当场身亡。

这个倒在柏林墙下的人是年仅18岁的彼得·费希特尔,他于1944年1月出生在柏林白湖区,父亲是机械工程师,母亲是售货员。战后,白湖区被划入苏占区,费希特尔有一位已婚的姐姐住在西柏林,在柏林墙修建前定期前往东柏林探望父母。费希特尔从14岁开始就离开学校工作,成为一名泥瓦匠。在柏林墙修建当年,费希特尔和他的朋友赫尔穆特·库尔贝克就打算潜逃到西柏林,并勘察了边界,但没有具体的计划。1962年,当费希特尔提出去西柏林探望姐姐的申请被驳回后,他决定实施越境行动。


■ 彼得·费希特尔,一个土生土长的柏林人,他的生命定格在18岁时尝试翻越柏林墙的那一刻。

8月17日,费希特尔和库尔贝克潜藏在玛茨大街附近靠近柏林墙的木工房内,在观察了边界警卫的动向后,两人从窗户上跳出,穿过正在修建的平行围栏,进入主墙后方的控制带,擅自进入控制带的人将受到边防警卫的枪击,因此被西方称为“死亡地带”。库尔贝克成功地翻过了高2米且墙头布有铁丝网的障碍墙,抵达西柏林一侧,而费希特尔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当他努力攀上墙头时,东德边防警卫发现了他并瞄准射击,子弹打中了费希特尔的骨盆,使他跌落在墙根下,当时有数百人目击了费希特尔受伤倒地的场面。


■ 中枪倒在柏林墙下的费希特尔,子弹击中了他的腰部,在地上留下大片的血泊。

中枪的费希特尔并没有立即死去,他挣扎着爬过死亡地带,靠近铁丝网围栏并发出呼救,但没有任何人靠近给予帮助,他就在众目睽睽之下承受着痛苦煎熬,西柏林的围观民众中有人呼吁伸出援手,于是西德警察将急救包丢到墙对面,但是重伤的费希特尔根本无力自行包扎,渐渐虚弱,最后在中枪一个小时后失血而亡。在目睹一个年轻的生命如此凄凉无助地逝去,西柏林民众爆发出强烈的抗议声,向东柏林一侧高呼:“杀人犯!杀人犯!”直到费希特尔死去多时,东德边防军和警察才将他的尸体抬走。


■ 直到费希特尔死去多时,德国边防军警才将他的尸体抬走(左),这一事件引起西方舆论的强烈谴责,1962年8月31日的《时代周刊》封面就以柏林墙遇难者为主题(右)。

这次射杀事件的全过程被西方媒体完整地记录了,并很快传遍了西方世界,东德边防部队的冷漠残酷遭到广泛的谴责。东德方面辩解说,之所以没有及时救助费希特尔是担心遭到对面的袭击,就在此次事件三天前一名东德边防军人被西德边防警察枪击身亡,这一说法在西方媒体的口诛笔伐中显得极为苍白无力。总之,费希特尔死亡事件给东德的国家形象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两德统一后,当年参与射杀费希特尔的两名边界警卫罗尔夫·弗里德里希和埃里克·希莱伯于1997年3月被追究责任,分别被判处监禁20个月和21个月,均被缓期执行。



■ 费希特尔越境事件后,西柏林人以各种方式悼念这位不幸的年轻人,包括设立纪念柱(上)和纪念雕像(下)。

冷战遗存

1989年11月,东德宣布开放边界,柏林墙轰然倒塌,查理检查站的活动板房也在1990年6月被移除,但直到同年10月两德正式统一后,查理检查站才最后被撤销。在随后几年内,柏林墙的边防设施被陆续拆除,仅有三段残墙作为历史遗迹被保存下来,其中一段就位于查理检查站原址附近。


■ 1989年11月9日夜间在边界开放后,大量柏林市民从查理检查站越过边界。


■ 1990年6月22日,查理检查站的金属板房被整体移除,大批媒体记者进行了现场报道。

作为柏林墙上最著名的边界哨所,查理检查站最早使用的木制哨所被弗里德里希大街上的查理检查站博物馆收藏。这座博物馆建立于1963年6月14日,几乎与柏林墙同龄,里面展示了大量有关德国分裂和冷战的图片和物品,随着时间推移,博物馆里的展品日益丰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那些成功抵达西方的东德逃亡者的图片和证物,包括各种稀奇古怪的越境工具,而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当然就是哨所小屋。查理检查站后期使用的金属板房也找到了同样的归宿,目前在位于柏林郊区策伦多夫的盟国占领军博物馆露天展示。此外,在弗里德里希大街的检查站原址上修建了一座哨所小屋的复制品,作为对冷战历史的纪念,至今依然是柏林最热门的旅游景点之一。


■ 位于查理检查站一侧的查理检查站博物馆,最早的哨所小屋就保存于此。


■ 查理检查站最后使用的哨所板房如今在策伦多夫的盟国占领军博物馆内露天展示。


■ 查理检查站的原址上安放了一座早期哨所的复制品,成为柏林的热门景点之一。图中两位女游客与景点工作人员扮演的哨兵合影留念。

值得一提的是,查理检查站作为冷战的著名象征,是很多谍战小说和影视剧的重要场景,比如1983年拍摄的007系列影片《铁金刚勇破爆炸党》中,詹姆斯·邦德就是从查理检查站进入东柏林的。查理检查站最近一次出现在影视作品中大概是2015年由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执导,汤姆·汉克斯主演的冷战影片《间谍之桥》,查理检查站在片中是苏美双方交换人质的地点之一。


■ 查理检查站原址小屋复制品的近照,两位工作人员分别扮演美英两国宪兵。


■ 在查理检查站原址前方有立柱画像,面向东柏林一侧是美军士兵,面向西柏林一侧是苏军士兵。


■ 查理检查站原址的正面照片,手持苏、美、英国旗的“哨兵”代表着这座哨所的特殊意义。


猜你感兴趣

玩家评论

[!--temp.www_96kaifa_com_cy--]
Copy 2018 www.sky-x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藏ICP备20000196号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