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宏观分析师 张瑜
联系人:陆银波袁玲玲
核心观点
2020年以来,“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多次出现在中央文件或讲话中。综合官方文件,“瘦身健体”的实施对象主要为21个超大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区,“瘦身”指“合理疏解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一般包括“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等功能和设施,以及过度集中的医疗和高等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健体”指“强化中心城市核心功能”,主要与强化高端产业、科技创新等相关。
:
瘦身方面:一是近两年来,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多与城市群、都市圈挂钩,中心城市可能会将部分非核心产业转移到周边体量较小的城市,如武汉、西安等地提出逐步推动“主链”、“核心制造”在本地,生产配套在周边的一体化产业模式。二是在中心城区瘦身健体过程中,周边新城的投资力度和政策倾斜度可能会加大。部分城市正实施差异化产业、用地、户籍等政策,在严控中心城区新增用地、公共服务的同时,将用地等资源向新城倾斜、或放松周边新城的落户限制。
“健体”方面:一是其政策导向与超大特大城市的目标定位或产业规划相一致。当前,21个超大特大城市的目标定位或重点产业均强调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二是部分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规划的重点产业,多为现代服务业,制造业可能逐步向周边新城转移,如上海、北京在中心城区布局的多为现代服务业,西安、重庆要求在中心城区加强金融、数字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但城市之间情况不同,如广州在中心城区发展都市工业。
报告摘要
一、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如何理解?
(一)实施对象及基本内容
“瘦身健体”这一概念,之前用于2015年左右的央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21年左右,这一提法开始与大城市的功能升级、产业转型等挂钩。
综合官方文件,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的实施对象主要是21个超大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区,“瘦身”指“合理疏解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非核心功能”主要包括“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等功能和设施,以及过度集中的医疗和高等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健体”指“强化中心城市核心功能”,“核心功能”主要包括“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引领功能”。
(二)背景:人口密集等“大城市病”+疫情加速问题暴露。
(三)政策脉络:中央层面,2020年以来频繁提及;区域层面,从北京、上海扩围至其他城市群、都市圈。2021年以来,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都市圈等文件均有强调,涉及西安、济南、郑州、成都、重庆、武汉、长沙等城市。
二、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如何推进?
(一)瘦身:如何疏解非核心功能?
1、中心城区:疏存量控增量
疏存量方面,部分超大特大城市正将非核心功能疏解至非中心城区,或都市群、城市圈中的其他城市。如深圳,提出在本市“扩容区域优先承接原中心城区服务功能外溢,逐步疏解转移效益较低的传统加工制造等非核心功能”。如武汉、西安,在都市圈规划中,要求逐步推动“主链”、“核心制造”在本地,生产配套在周边的一体化产业模式。
控增量方面,部分城市通过负面清单、产业目录等形式,控制非核心功能增量。如北京,制定《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和《建设项目规划使用性质正面和负面清单》,分区域差异化管理。如上海,“十四五”时期,“中心城区原则上不再增加治疗床位”。如南京,老城内“不得新增工业仓储物流、批发市场等功能”、“严格控制大中型医疗机构数量和规模”。
2、非中心城区:建立差异化产业、户籍制度
部分超大特大城市明确土地、医疗、教育、户籍等资源向非中心城区倾斜。用地方面,北京2022年将6成以上土地供应划分给平原新城地区;公共服务方面,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要求加大在新城的教育、医疗、住房投入力度;落户方面,上海、南京、广州、杭州等相继放松在非中心城区的落户限制。
(二)健体:各城市的核心功能是什么?
城市层面,我们通过21个梳理超大特大城市的目标定位和重点发展产业,大致界定其“核心功能”(图表9-10)。
1)“健体”的政策导向,与各大超大特大城市的目标定位或产业规划相一致,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是当前超大特大城市的重点发展方向。如北京、上海、深圳、武汉、杭州等城市,均致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深圳、天津、佛山、长沙、沈阳、东莞等城市,正建设先进的制造业基地。
2)聚焦到中心城区,上海、北京、成都、西安、天津、西安等地,中心城区加强高端服务业布局,包括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等领域。广州等部分城市,则在中心城大力发展都市工业。
3)从效果来看,城市的产业结构或将得到优化。如北京利用腾退空间重点支撑高精尖产业发展,2013-2021年,北京高精尖产业占比从40.7%上升至62%。
三、7月下旬,重点关注哪些政策?
1、7月24日,政治局会议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具体见点评《经济呈波浪,地产超预期,股市有转机——七句话极简解读7月政治局会议》。
2、央地地产政策:1)中央层面,7月24日政治局会议提出“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7月28日住建部要求落实“降首付、降利率、降税费、认房不认贷”,7月31日国常会再次明确“要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8月1日,央行及外汇管理局下半年工作会议提出“指导商业银行依法有序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2)地方层面,7月29日-31日,北上广深均表态将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浙江、广州、东莞优化落户条件;合肥将“积极探索商品房销售按套内面积计价”;天津、佛山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赤峰将执行“认房不认贷”。
3、其他稳增长政策:1)7月28日,工信部出台轻工业稳增长方案,聚焦家居、电池、食品等6大领域。2)7月31日,国常会研究有关到期阶段性政策的后续安排 ,决定核准山东石岛湾、福建宁德、辽宁徐大堡核电项目。3)7月31日,国务院政策吹风会,研究制定进一步激发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研究制定推进视听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
4、国企、民企政策:1)国企:7月25日,国资委要求“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集中”、“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7月2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工作的五年规划,提出在企业国有资产管理评价指标中,“研究增加反映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自主创新贡献、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高质量发展类指标”。2)民企:7月24日,发改委《关于进一步抓好抓实促进民间投资工作努力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的通知》;8月1日,发改委等出台《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涉及公平准入、金融支持等领域。
5、产业政策:1)7月21日,国家卫健委公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3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国家卫健委等10部门部署开展为期1年的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2)7月24日,发改委出台新版产业目录征求意见稿。3) 7月27日,发改委收紧现代煤化工产能规模和新增煤炭消费量。
风险提示:
政策执行不及预期。
报告目录
报告正文
一、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如何理解?
(一)概念介绍:实施对象及基本内容
“瘦身健体”这一概念,之前是用于央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5年5月,国务院审议通过《中央企业深化改革瘦身健体工作方案》,明确采取五大主要措施,推动央企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瘦身方面,包括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清理退出一批,多种方式加快“僵尸企业”重组整合和市场出清,大力压缩过剩产能等等。健体方面,包括整合集中资源,做强做优主业;以创新促健体,加快转型升级等等。
2021年左右,这一提法开始与大城市的功能升级、产业转型等挂钩。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等区域规划文件,已有“瘦身健体”的提法。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以及国家发改委《“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这两个顶层文件,均提出要推进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
综合近几年出台的相关文件,“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一是实施对象是21个超大特大城市,且主要指向中心城区。“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提法是“优化提升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国家发改委《“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提法是“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有序疏解”。这表明既不是全国所有城市,也不是超大特大城市全域都要去“瘦身健体”。
二是从具体内容来看,龚正在《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有解释,超大特大城市的“瘦身”,主要指“合理疏解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科学确定城市规模和开发强度,合理控制人口密度,有序疏解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等功能和设施。另一方面,要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健体”主要指“强化中心城市核心功能”、“要持续增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重点是集聚国际人才、全球资本等高端要素……率先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
(二)背景:人口密集等“大城市病”+疫情加速问题暴露
当下,大城市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人口膨胀等“大城市病”。根据龚正《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部分超大特大城市功能过度集中,中心城区人口过度集聚,存在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从而制约了城镇化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
我国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偏高。2020年,总书记在重要文章《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中就指出,“目前,我国超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人以上)和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人以上) 人口密度总体偏高,北京、上海主城区密度都在每平方公里2万人以上,东京和纽约只有1.3万人左右”。根据武汉江汉经济开发区公众号文章《江汉:十年图破壁 一朝新赛道 卓越城区再塑辉煌开新局》,经过瘦身健体,2012年至2020年,武汉江汉区“人口密度由最高峰每平方公里2.58万人降至2020年的2.29万人”,仍处于偏高水平。
2020年以来,疫情进一步加速了大城市的问题暴露。2020年5月,时任发改委主任何立峰谈及疫情暴露出来的公共卫生、医疗应急物资等领域短板问题时,就指出:“特大城市,从这次疫情防控暴露出来的情况来看,应该瘦身健体,大中城市和县城要进一步加强补短板,强弱项”。在2021年3月8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同样表示,“超大城市要推动‘瘦身健体’。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部分超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过高、抗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
(三)政策脉络:2020年后推进加快,从北上扩围至其他城市
1、中央层面:2020年以来频繁提及
2020年以来,“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多次出现在中央文件或讲话中。
2020年,总书记要提出控制大城市人口密度、建设郊区新城。在《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文章中,总书记提出,“大城市人口平均密度要有控制标准。要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
2021年,十四五规划明确“瘦身健体”的思路。根据十四五规划纲要,瘦身方面,“有序疏解中心城区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等功能和设施,以及过度集中的医疗和高等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合理降低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健体方面,“增强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率先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提升综合能级与国际竞争力”。
2022年,中央及各部委文件多次提及“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且多与新型城镇化、县域经济等挂钩。如中办、国办《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就提出,“支持位于城市群和都市圈范围内的县城融入邻近大城市建设发展,主动承接人口、产业、功能特别是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过度集中的公共服务资源疏解转移”。
2022年12月,龚正发表署名文章《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超大特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任务。文章虽未明确提出“瘦身健体”,但提法与此前相关文件一脉相承。瘦身方面,“强化中心城市核心功能……提升金融、贸易等高端服务功能。要持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率先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健体方面,“要合理疏解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科学确定城市规模和开发强度,合理控制人口密度,有序疏解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等功能和设施。另一方面,要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
2、区域层面:从北上扩围至其他城市群、都市圈
城市功能疏解可追溯到2015年,当时北京为解决“大城市病”,对部分产业进行清退或转移。此后,上海也开始向周边新城区转移产业及人口。2018年,国务院批复通过《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重点建设嘉定、松江、青浦、奉贤、南汇等新城”、“疏解中心城过密人口,提升新城、新市镇的人口密度、就业岗位密度和城市空间绩效”。
2021年以来,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瘦身健体多次出现在重大区域规划中,开始与城市群、都市圈规划相联系,其主要内容是推动中心城市的产业、人口向周边城市转移。相关的文件包括《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等等,主要涉及西安、济南、郑州、成都、重庆、武汉、长沙等城市。
1、中心城区:疏存量,控增量
根据十四五规划等文件,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主要包括:“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等功能和设施,以及过度集中的医疗和高等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从地方情况来看,非核心功能涉及的产业,与十四五规划列明的接近。具体实践中,既涉及疏存量,也涉及控增量。
疏存量方面,北京、深圳、成都、武汉、西安等多个城市已在推进。如北京,根据北京市政府官网,北京疏解的产业主要包括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和区域性批发市场,部分教育、医疗机构以及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据北京市发改委2月23日信息,“北京市自2014年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以来,累计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近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如深圳,提出在“扩容区域优先承接原中心城区服务功能外溢,逐步疏解转移效益较低的传统加工制造等非核心功能”。如武汉、西安,要求逐步推动“主链”、“核心制造”在本地,生产配套在周边的一体化产业模式。如成都,2021年《成都市中优“十四五”规划》提出,“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完成240个非核心功能疏解项目”、“至2025年再完成112个非核心功能疏解项目”。
控增量方面,部分城市通过负面清单、产业目录等形式,控制非核心功能增量。如北京制定《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和《建设项目规划使用性质正面和负面清单》,分区域差异化管理。根据《建设项目规划使用性质正面和负面清单》,在首都功能核心区,限制各类用地调整为大型商业项目、商务办公项目、综合性医疗机构、专科教育、高等教育用房、住宅商品房、仓储物流设施等等,首都功能核心区以外的中心城区等也有相应的限制。如上海,2021年颁布的《上海市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中心城区原则上不再增加治疗床位”。如南京,今年3月发布新规,在老城内“不得新增工业仓储物流、批发市场等功能”、“严格控制大中型医疗机构数量和规模”。
2、非中心城区:建立差异化产业、户籍制度
超大特大城市在中心城区控存量、疏增量的同时,在非中心城区配套建立差异化的土地、财政、户籍等制度,引导产业、人口向周边城区转移。
在产业及配套公共服务政策方面,部分超大特大城市明确土地、医疗、教育等资源向非中心城区倾斜。土地供应方面,北京2022年将6成以上土地供应划分给平原新城地区。上海强化分区分类引导,形成主城区、新城、新市镇开发强度梯度递减的空间格局,主城区实施总量控制,新城“提高公共活动中心和交通枢纽、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开发强度、空间绩效,对新城其他区域,可结合开发重点项目,适当提高开发强度等级”。公共服务方面,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要求加大在新城的投入力度,涉及教育、医疗、住房等等。如上海正“探索出台与中心城区差异化的购房和租赁政策”,武汉在“十四五”期间,“市级财政按照总数不少于100亿元的原则逐步加大对新城区转移支付力度,在养老、医疗卫生、教育、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予以倾斜”。
户籍政策方面,部分超大特大城市区分中心城区和新区城郊,实行差异化落户。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杭州等城市均相继出台地方政策,放松在新城等非中心城区的落户限制。如北京,在非中心城区职住的人可以获得积分落户的相关加分;如上海,在五个新城和自贸区新片区就业的上海市应届研究生毕业生,符合基本条件可直接落户。如南京,全面放宽浦口、六合、溧水、高淳区城镇地区落户限制。
(二)健体:各城市的核心功能是什么?
中央层面,龚正在文章《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对超大特大城市核心功能的阐述主要有三点: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具体内容包括“提升金融、贸易等高端服务功能”、“打造以国家实验室为核心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率先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等。
城市层面,我们通过21个梳理超大特大城市及中心城区的目标定位、重点发展产业,大致界定其“核心功能”(见图表9):
1)特大超大城市的“核心功能”,也主要与高端产业、科技创新挂钩。当前,21个超大特大城市正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并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方面,北京、上海、深圳、武汉、杭州等城市均致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方面,深圳、天津、佛山、长沙、沈阳、哈尔滨、东莞等城市正打造先进的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方面,上海、重庆、成都、南京、大连等正在建设全国/区域性金融中心,深圳、西安、青岛等正发展会展、商贸、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
2)聚焦到中心城区,部分城市已明确重点发展产业,城市之间存在差异:
上海、北京、成都、西安、天津、西安等地,中心城区主要布局、或要求加强布局高端服务业(见图表10),包括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等领域。如上海(见图表11),在7个中心城区重点布局的产业多为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研发服务、金融服务等服务业,汽车、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制造业则多布局在周边城区。如成都,对其“中优”区域的定位是“商务办公、时尚消费和现代服务的主要承载地,以及公共设施、开放平台和文旅资源的主要集聚地”。如西安,要求在中心城区“加强金融商务、数字经济、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植入,注重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
广州等部分城市,则在中心城大力发展都市工业,以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避免经济“脱实向虚”。据广州工信局数据,2015年-2020年,广州工业占 GDP 的比重出现逐年下降情况,从2015年的30.2%下滑至23.3%。在此背景下,广州多个中心城区出台政策,加大工业布局。如天河区在其“十四五”规划中首次将现代都市工业列为该区的主导产业;海珠区2022年出台扶持政策,到2025年力争新增10个都市工业园区。
3)从效果来看,超大特大城市的产业结构或将得到优化。如北京利用腾退空间重点支撑高精尖产业发展,过去几年高精尖产业新设市场主体持续增加。据北京发改委数据,高精尖产业占比由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1年的62%。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增加值占比由2013年的21.6%上升至2021年的27%。
三、7月下半月政策跟踪
(一)地产政策
在7月24日政治局会议对地产定调后,中央部委及一线城市积极表态,部分二线城市优化地产调控政策,具体来看:
1、官方表态:住建部、国常会及四个一线城市均有积极表态。7月28日,住建部要求“进一步落实好降低购买首套住房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改善性住房换购税费减免、个人住房贷款‘认房不用认贷’等政策措施”。7月29日-31日,北上广深均表态将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其中广州表示将“结合广州实际尽快推出有关政策措施”。7月31日,国常会明确“要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根据不同需求、不同城市等推出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举措”。8月1日,央行及外汇管理局下半年工作会议提出“指导商业银行依法有序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
2、浙江、广州、东莞优化落户条件:浙江全面取消杭州市区以外的落户限制政策;广州将在7个外围城区实施差别化入户政策;东莞降低优秀产业工人落户门槛。
3、城中村改造:广州出台新政,从支持城中村改造分期分片实施、缩短用地审批时间等方面,进一步推动城中村改造。
4、其他城市调控:二线城市,合肥将“积极探索商品房销售按套内面积计价”;天津、佛山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其他城市,内蒙古赤峰将执行“认房不认贷”。
(二)各类会议
7月下半月(7月21日-8月1日)召开的各类会议参见如下表格。我们简要摘录相关内容如下:
1、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会议指出,要用好政策空间、找准发力方向,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精准有力实施宏观调控,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延续、优化、完善并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发挥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
会议强调,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要提振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推动体育休闲、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要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要制定出台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
会议指出,要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更多支柱产业。要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人工智能安全发展。要推动平台企业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会议强调,要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要建立健全与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鼓励企业敢闯、敢投、敢担风险,积极创造市场。要支持有条件的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改革开放先行先试。要精心办好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会议指出,要切实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盘活改造各类闲置房产。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要加强金融监管,稳步推动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
2、7月2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四次会议审议刑法修正案(十二)草案决定任命王毅为外交部部长、潘功胜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习近平签署主席令
委员长会议提出了关于提请审议刑法修正案(十二)草案的议案。草案围绕党中央反腐败和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大政方针,更加注重统筹发挥好刑法的规范保障、引领推动作用;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增强修法针对性;坚持系统观念、法治思维,精准把握惩治对象和行为。草案就行贿和民营企业内部人员腐败相关犯罪规定作了进一步完善。
会议经表决,决定免去秦刚兼任的外交部部长职务,任命王毅为外交部部长,免去易纲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职务,任命潘功胜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8号主席令。
3、7月25日至27日,习近平在四川考察时强调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返京途中在陕西汉中考察
习近平指出,四川要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创新人才集聚的优势和产业体系较为完善、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资源,优化完善创新资源布局,努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
习近平强调,四川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在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要依托制造业的独特优势,积极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高质量对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新布局。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前瞻部署未来产业,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富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科学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促进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要强化粮食和战略性矿产资源等生产供应,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要坚持“川渝一盘棋”,加强成渝区域协同发展,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尽快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4、7月26日至27日,李强在上海市调研自贸试验区建设时强调大力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积极开展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探索
李强来到临港中心,远眺在建工地,了解临港新片区开发建设情况。他强调,要积极推进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努力在打造开放型的功能平台、产业生态、营商环境等方面取得更大进展。在上海临港新片区跨境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李强指出,数据跨境流动和管理是当前各方都十分关切的问题,希望企业积极探索,为国家完善相关制度供给积累实践经验。在伦茨(上海)传动系统有限公司和沃尔沃建筑设备(中国)有限公司,李强详细了解企业推进智能制造和再制造等情况,他表示,外企与中国发展相互成就,要讲好外企在中国发展的故事,吸引更多外企深耕中国市场。在上海泓明供应链有限公司,李强对企业创新供应链服务的做法予以肯定,希望监管部门与相关企业协同发力,更好助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产业集群发展。
李强强调……要把“提升”的着力点放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进制度型开放上,坚持试点先行,重点在实现货物贸易更高水平自由便利、引领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开放、探索构建跨境数据管理新模式、对接“边境后”规则等方面积极试点……
5、7月27日,新华社受权发布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工作的五年规划(2023-2027)
健全评价指标。企业国有资产管理评价指标除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营业现金比率、资产负债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外,研究增加反映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自主创新贡献、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高质量发展类指标;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评价指标在服务国家发展目标和实体经济、发展质量、风险防控、经营效益等管理指标基础上,研究增加反映国有金融资本布局优化、支持民营经济和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维护金融体系安全等指标;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评价指标在统筹配置和使用效率等管理指标基础上,研究增加反映支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资产管理数字化水平等指标;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评价指标研究增加反映国土空间安全、能源资源安全、资源集约利用、收益分配等指标。
6、7月31日,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有关到期阶段性政策的后续安排决定核准山东石岛湾、福建宁德、辽宁徐大堡核电项目
会议研究有关到期阶段性政策的后续安排,决定核准山东石岛湾、福建宁德、辽宁徐大堡核电项目,讨论《关于延长授权国务院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开展香港法律执业者和澳门执业律师取得内地执业资质和从事律师职业试点工作期限的决定(草案)》。
会议强调,要着力固本培元,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要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研究,相机出台新的政策举措,更好体现宏观政策的针对性、组合性和协同性。要着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加快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坚决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要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的支柱产业,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竞争力影响力。要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根据不同需求、不同城市等推出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举措,加快研究构建房地产业新发展模式。
(三)新闻发布会/公开演讲/重要文章
7月下半月(7月21日-8月1日)重要发布会及重要文章见如下表格。我们进一步摘录部分内容如下:
1、7月25日,国资委举办地方国资委负责人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研讨班
会议强调,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集中,向提供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益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坚守主责、做强主业,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要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积极培育“链长”企业,确保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聚焦重点领域,提升产业链韧性、释放科技创新活力,推动国资国企真正成为堪当时代重任的大国重器、强国基石。
2、7月25日,2023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在京召开
会议强调,要全力推进工业稳增长,抓好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的宣贯落实,抓紧研究推进技术改造的政策措施……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推进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加快数字化转型,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做好产业转移这篇大文章。着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抓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通用人工智能、6G、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深入推进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
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四川省、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作交流发言。
3、7月26日,国新办举行迎峰度夏能源电力安全保供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
入夏以来全国日调度发电量三创历史新高,最高达到301.71亿千瓦时,较去年峰值高出15.11亿千瓦时;全国最高用电负荷两创历史新高,最高达到13.39亿千瓦,较去年峰值高出4950万千瓦。在需求较快增长、水电大幅减发交织叠加的复杂情况下,通过采取综合措施,保障了全国电力安全稳定供应。
Q1:发展改革委在能源电力保供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民生和重点用电保障情况如何?
A:一是组织逐省制定迎峰度夏电力保供方案。以省为单位明确电厂存煤、机组出力、负荷管理等要求……二是积极提升电煤库存和稳定煤电出力。组织签订电煤中长期合同实现发电用煤全覆盖,持续抓好合同履约,度夏期间统调电厂存煤保持在接近2亿吨的高位水平。强化煤电机组运行管控,电厂存煤和出力均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三是提前制定跨省跨区电力调度保供预案……四是组织制定电力负荷管理预案。组织修订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和电力负荷管理办法,指导各地立足底线思维完善负荷管理预案……五是大力推进发电装机能力建设。截至6月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约27.1亿千瓦。其中上半年新增发电装机1.41亿千瓦。
目前,全国日调度发电量已三创历史新高,全国最高用电负荷两创历史新高。分地区看,华北、华东、南方、西北四个区域电网以及浙江、福建、广东等14个省级电网最高用电负荷创历史新高累计达50多次。由于各方面能源电力保供工作扎实稳妥,措施有力有效,截至目前,全国电力运行平稳有序,居民生活和重点用电需求得到有效保障。
Q2:在调节电力需求侧管理方面有哪些举措?
A:今年以来,我们会同有关方面组织修订了《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已完成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将加快推动印发。下一步,我们重点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需求侧资源开发利用力度。近年来,电动汽车、新型储能、分布式电源、虚拟电厂等需求侧新主体新业态不断涌现,我们鼓励各类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市场化需求响应,通过自主降低用电负荷来获取相应收益。预计到2025年,各省需求响应能力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3%-5%;其中年度最大用电负荷峰谷差率超过40%的省份,需求响应能力将超过5%。二是完善需求响应激励政策和市场机制。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电价政策和市场机制,引导电力用户优化用电方式,主动削峰填谷。三是持续推动全社会节约用电。
Q3:今年上半年,我国各类电源输电通道建设投产情况如何?为提升迎峰度夏电力供应能力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A: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7.1亿千瓦,同比增长10.8%,上半年投产及并网各类电源装机约1.4亿千瓦,其中支撑性电源约3000万千瓦。
总体看,电源投产情况基本符合电力供需预期要求,我们在推动电源规划建设方面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超前谋划电源建设投产。2023年初,结合电力供需形势发展和电源规划建设条件,下达了分省支撑性电源开工投产的目标任务。二是压紧压实电源建设投产责任,针对迎峰度夏存在电力缺口和部分偏紧张的省份,指导地方按照“一省一策”推动支撑性电源投产建设,坚持应投尽投,能早尽早。三是按月调度建设投产进度……
在输电通道规划建设方面,今年以来,白鹤滩-浙江直流工程、陕北-湖北直流配套电源等工程陆续投产,截至6月底,我国“西电东送”输电能力已超过3亿千瓦,其中跨省跨区直流通道度夏期间最大输电能力可达1.8亿千瓦,较去年同期提升约1750万千瓦。
Q4:请问今年以来我国高温天气偏多,近期又将有台风登陆,会对能源保供带来哪些挑战?后期高温天气情况如何?
A:高温天气对能源保供从供需两个方面都会带来影响。一方面从负荷侧来看,高温天气会导致群众生产生活用电负荷增加,给能源保供带来压力。另一方面从供电侧来看,温高雨少会导致水力发电出力不足,给蓄水发电保供带来影响。除高温天气以外,台风等气象灾害也将对电力设施安全运行带来影响,对能源保供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此次台风过程,总体有利于海上风力发电,但仍需关注台风登陆前后大风对风电机组安全运行的影响……
从气温来看,预计到7月底,新疆盆地地区、甘肃西部、内蒙古西部高温天气持续,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可以达到35~38℃,光伏发电气象条件较好。
预计8月份,全国有4次高温过程,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浙江、福建北部、华中大部及新疆等地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发生高温热浪的风险较高,可能进一步导致电力负荷增加。预计9月上旬,全国发生大范围持续性的高温天气过程概率较低,但江南地区仍可能有阶段性高温天气。
4、7月2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举行银行业保险业2023年上半年数据发布会
2023年上半年银行业保险业运行数据、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服务实体经济和普惠金融开展等情况:
银行保险主要业务保持稳步增长。上半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406.2万亿元,同比增长10.5%……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6.8万亿元,同比增长9.7%……
积极支持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上半年末,高技术制造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6%。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贷款同比增长23.8%……上半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融资余额同比增长33.9%。
支持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个人住房贷款投放力度加大,92%用于支持购买首套房,合理满足刚需群体信贷需求。住房租赁贷款同比增长90.2%……
主要风险监管指标处于合理区间。初步统计,上半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4万亿元,较年初增加2021亿元。不良贷款率1.68%,同比下降0.08个百分点。
风险抵御能力整体充足。初步统计,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3万亿元,同比增长2.6%,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4.5个百分点。
Q1:金融接下来将如何更好支持稳增长?
A:在支持投资方面,我们将继续引导商业银行持续加大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重点领域金融供给,有力支持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增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的信贷投放,有力支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支持消费方面,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政策支持,指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型消费和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规范发展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加大对消费服务行业信贷投放,为恢复和扩大消费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在支持外贸方面,我们将继续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鼓励中资银行及其境外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汽车企业在海外生产经营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
在支持市场主体方面,我们将引导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切实加强和改进民营企业金融服务,持续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覆盖面和可得性,加大个体工商户信贷支持力度……
5、7月27日,国新办举行“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
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有关情况:
一是科创金融制度和市场体系持续健全……初步建成包括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创业投资、保险和融资担保等在内,全方位、多层次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
二是科技型企业贷款持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截至2023年6月末,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2.5万亿元,同比增长41.5%,连续3年保持30%以上的较高增速;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36万亿元,同比增长25.1%,连续3年保持25%以上的较高增速;全国“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为2.72万亿元,同比增长20.4%,连续3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
三是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型企业的功能明显增强。推出科创票据、科创公司债等债券产品,拓宽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设立科创板、北交所,深化新三板改革。引导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持续健康发展。截至2023年6月末,科创票据、科创公司债余额约4500亿元,超过10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A股上市,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规模近14万亿元。
四是科技型企业跨境融资便利进一步深化。稳步推广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政策,允许中小微高新技术企业在一定额度内自主借用外债……
五是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稳步推进。迄今,已在北京、上海、济南等7地设立了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
科技部推进科技金融工作的有关情况:
一是主动加强与金融管理部门的合作……二是发挥再贷款货币政策工具激励作用,银行向科技型企业投放贷款的积极性持续增强……三是深化“一行一策”合作,差异化的科技金融服务模式持续优化。与国家开发银行实施100亿元专题债促进成果转化;与工商银行开展专项行动每年新支持千家高新技术企业;与农业银行紧扣农业科技园区强化金融服务;支持中国银行设立目标规模300亿元的科创协同发展母基金……四是发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作用,转化基金目前已设立36支子基金,在项目层面带动社会资本投资超过1000亿元,放大比例1:18。已投企业中,中小微企业占比超过90%,已有36家企业科创板上市。五是加强科技数据共享利用和信贷模型建设……在高新区实施“企业创新积分制”,仅2022年积分企业获得银行授信1178.6亿元。
截至今年6月底,科创板上市企业542家,总市值达6.72万亿元;北交所上市企业204家,总市值超2668亿元。在金融的助推下,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升至第11位,正在蹄疾步稳地向建设科技强国迈进。
Q1:在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工信部开展了哪些工作?
A:一是坚持专精特新发展目标,培育一批聚焦主业、精耕细作、善于创新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全国已经培育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过了1.2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8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超过20万家,在产业链强链稳链固链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坚持部门联动、政策协同,引导金融资源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截至6月末,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0.4%,比各项贷款增速高了9.1个百分点,联合证监会推动9个区域性股权市场设立“专精特新”专板,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快上市。目前累计已经有1600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A股上市,占A股全部上市企业数量的30%以上。今年新上市企业中,60%都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三是坚持夯实基础、前瞻布局,通过融资支持培育更多的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我部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引导带动作用,目前已累计设立31支子基金,投资项目1100多个,其中200多家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在投资后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Q2:在帮助科创企业降低发债门槛、拓展直接融资渠道方面有哪些考虑和相关措施?
A:截至2023年6月末,科技型企业发行科创票据的余额达到了2264亿元、科技创新公司债券的余额达到了2258亿元;战略性产业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债的融资余额达到6600亿元、在交易所发债余额达到4640亿元。下一步,金融管理部门将重点从四个方面进一步增强债券市场支持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进一步推动扩大科技型企业发债规模。我们会为科创型企业发债开辟绿色通道,放在优先发债的位置。
二是研究推进高收益债券市场建设。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建设高收益债券专属平台,设计符合高收益特征的交易机制与系统,同时加强专业投资者的培育。
三是进一步丰富科创类债券产品。鼓励发行混合型科创票据,就是债和股融合在一起的票据,募集资金可投资科创型企业股权,债券的票面收益可以和科技型未来的成长收益挂钩。支持非上市科技型企业发行含转股条件的创新公司债券,加强股债联动。
四是进一步优化科创型企业发债融资环境,包括评级机构、评级方法、评级覆盖面等。
6、7月28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召开企业座谈会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在近日召开的企业座谈会上说,要继续巩固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态势,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进一步落实好降低购买首套住房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改善性住房换购税费减免、个人住房贷款“认房不用认贷”等政策措施;继续做好保交楼工作,加快项目建设交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在座谈会上,8家来自建筑施工、建设科技、房地产等领域的国有、民营企业负责人作了重点发言,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分析了当前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表达了对相关政策落实情况的真切感受,就推动行业健康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7、7月31日,国新办举行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
Q1:下一步如何释放文化和旅游的消费活力?
A:一方面,着力完善政策环境。落实好近日发布的恢复和扩大消费文件,研究制定进一步激发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制定国内旅游品质提升行动计划……另一方面,抓好平台载体建设。启动新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国家级旅游度假区、5A级景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旅游休闲街区的建设工作。
Q2: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来促进电子产品消费?
A:第一,研究制定推进视听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我们将培育视听电子发展的新空间,在过去比较倚重单一产品发展的基础上,引导企业打造智慧生活视听、沉浸式的车载视听、智慧商用显示等场景……第二,落实虚拟现实、智慧健康养老等政策文件要求,继续丰富产品有效供给。面向信息消费升级和行业应用需求,加快虚拟现实设备、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和产业化……
8、8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强基础研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第一,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要优化基础学科建设布局,支持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冷门学科和薄弱学科发展……
第二,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要稳步增加基础研究财政投入,通过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激励企业加大投入,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科学基金、科学捐赠等多元投入,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联合基金资助效能……
第三,建设基础研究高水平支撑平台……我们要协同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布局建设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加快建设基础研究特区,超前部署新型科研信息化基础平台,形成强大的基础研究骨干网络。要科学规划布局前瞻引领型、战略导向型、应用支撑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要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提升国产化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
9、8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召开2023年下半年工作会议
一是继续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持续改善和稳定市场预期,为实体经济稳定增长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发挥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大力支持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发展……
二是加强和改善外汇政策供给,维护外汇市场稳健运行。密切关注跨境资金波动情况,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和预期引导,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推动银行健全汇率风险管理服务长效机制,加强对重点主体汇率避险支持……
三是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落实好“金融16条”,延长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实施期限,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加大对住房租赁、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金融支持力度。因城施策精准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继续引导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下行,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指导商业银行依法有序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
四是切实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统筹协调金融支持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工作。进一步完善金融风险监测、评估与防控体系,继续推动重点地区和机构风险处置……
五是深化金融国际合作和金融业高水平开放……稳步扩大金融领域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六是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和管理水平。统筹推进重点立法修法项目……
(四)法律法规及各类规范性文件
7月下半月(7月21日-8月1日)主要的法律法规相关文件见如下表格。我们进一步摘录部分内容如下:
1、7月21日,国家卫健委等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3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
国家卫健委就《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3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作政策解读:
Q1:《任务》的主要内容?
A:2023年下半年医改工作主要包括六个方面20条具体任务。
一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建设,持续提升地市和县级医疗水平,加强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完善促进分级诊疗的体制机制,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动“大病重病在本省就能解决,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二是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和规范化管理,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规范民营医院发展,全面加强医药领域综合监管。三是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巩固健全全民基本医保,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四是推进医药领域改革和创新发展。支持药品研发创新,常态化开展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五是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促进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六是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加强紧缺专业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队伍建设,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深化基层薪酬、岗位设置等方面的改革……
Q2: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下一步有哪些安排?
A:一是落实政府投入责任,夯实公益性基础。重点推动落实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等投入……二是推动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和规范化管理……推动各地进一步落实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总结并推广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城市经验……推动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提质扩面,适时开展新批次国家组织集采,覆盖更多药品和耗材,持续放大改革效应。到2023年底,每个省份的国家和省级集采药品数将累计达到450种。三是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四是强化公益性为导向的绩效考核。
Q3:在构建有序的就医和诊疗新格局方面,目前相关工作进展如何?下一步有哪些具体考虑和举措?
A:一是建设国家医学高峰和省级医疗高地……截至目前,已设置心血管、儿科、呼吸等13个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确定五批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实现覆盖所有省份的目标。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有序开展。二是提升市级和县级医院专科能力。聚焦重点病种和专科,布局省级区域医疗中心,……2022年,全国87.71%的县级医院达到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三是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截至2022年底,全国累计达到服务能力标准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超过3万家。四是开展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目前,全国组建各种形式医联体1.5万个……五是发展互联网诊疗和远程医疗服务。
2、7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3年本,征求意见稿)》
根据发改委的修订说明:
《目录》在2019年版本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调整,共有条目 1002条,其中鼓励类348条、限制类231条、淘汰类423条。合并后的《目录》鼓励类条目数量虽然减少,但鼓励方向更加聚焦、鼓励事项总体保持稳定。
《目录》体现出以下政策导向:
一是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持续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不断引领产业向中高端跃升。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加快推广应用智能制造新技术,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转变。鼓励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环保产业发展,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
二是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提高先进产能比例,有效扩大优质供给。依法依规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构建产业发展新引擎。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巩固和提高粮食、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三是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积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四是构建优势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法律服务等服务业,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托育、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3、7月24日,国家发改委《关于进一步抓好抓实促进民间投资工作努力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的通知》
在工作目标方面,通知提出,充分认识促进民间投资的重要意义,力争将全国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保持在合理水平。
在重点领域方面,通知明确,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在交通、水利、清洁能源、新型基础设施、先进制造业、现代设施农业等领域中,选择一批市场空间大、发展潜力强、符合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政策要求、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细分行业,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同时,要全面梳理吸引民间资本项目清单,搭建统一的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平台。
在健全保障机制方面,通知明确,建立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优化民间投资项目的融资支持,强化重点民间投资项目的要素保障。与银行共享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情况和资金支持信息,促进信贷资源向民间投资合理配置。鼓励民间投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投融资渠道。
在营造良好环境方面,通知提出,优化民间投资项目管理流程,搭建民间投资问题反映和解决渠道,建立民间投资工作调度评估机制,设立促进民间投资引导专项。
4、7月27日,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关于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
通知明确从严从紧控制现代煤化工产能规模和新增煤炭消费量。
通知提出,进一步强化煤炭主体能源地位,按照严控增量、强化指导、优化升级、安全绿色的总体要求,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不含煤制油、煤制气等煤制燃料)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布局方案》明确的每个示范区“十三五”期间2000万吨新增煤炭转化总量不再延续。确需新建的现代煤化工项目,应确保煤炭供应稳定,优先完成国家明确的发电供热用煤保供任务,不得通过减少保供煤用于现代煤化工项目建设。
通知明确,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优化产业布局,新建煤制烯烃、煤制对二甲苯(PX)、煤制甲醇、煤制乙二醇、煤制可降解材料等项目重点向煤水资源相对丰富、环境容量较好地区集中,促进产业集聚化、园区化发展。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严禁新增煤化工产能。
通知还提出,严格能效和环保约束,加强项目节能审查和环保监管,拟建、在建项目应全面达到能效标杆水平,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水平达到能效标准先进值以上;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已建项目须在2025年底前完成改造升级,主要产品能效须达到行业基准水平以上,届时能效仍在基准水平以下的项目予以淘汰退出。
5、7月28日,工信部等三部门关于印发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的通知
工信部等对《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作解读:
Q1:《工作方案》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A:2023-2024年轻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4%左右,规上企业营业收入规模突破25万亿元……培育升级50个规模300亿元以上轻工特色产业集群。
Q2:《工作方案》工作举措?
A:着力稳住重点行业。家居用品领域,实施家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开展智能家居互联互通发展行动……电池领域,加快铅蓄电池、锂离子电池、原电池等领域关键技术及材料研究应用。大力发展高安全性锂离子电池、铅炭电池、钠离子电池等产品,扩大在新能源汽车、储能、通信等领域应用。食品领域,加快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加强粮油、畜禽水产等优质原料基地建设。进一步壮大乳制品、肉制品、白酒等特色食品产业集群……
培育壮大新增长点。老年用品领域,深入实施促进老年用品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老年用品产品推广目录,丰富老年用品品种……文体休闲用品领域,利用体育赛事等活动,加快推广冰雪和户外运动器材、运动休闲自行车等产品……
充分激发内需潜力。大力实施“三品”战略。组织行业和重点地区大力开展“三品”全国行系列活动……培育50家以上智能家居体验中心。
积极稳住出口优势。一是稳定传统出口市场。引导皮革、五金制品、照明电器、玩具等行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二是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指导轻工行业加强“一带一路”、RCEP地区市场研究,引导企业合理安排产业布局投资……三是加强外贸公共服务……
6、8月1日,发改委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
促进公平准入。在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中,选取具有一定收益水平、条件相对成熟的项目,形成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的重大项目清单……扩大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发行规模,推动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REITs。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攻关,牵头承担工业软件、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基因和细胞医疗、新型储能等领域的攻关任务。提升民营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的供应能力,在全国县域范围内培育一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延长政府采购工程面向中小企业的预留份额提高至40%以上的政策期限至2023年底……修订出台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推动各类经营主体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的行业、领域、业务。
强化要素支持。在当年10月企业所得税预缴申报期和次年1-5月汇算清缴期两个时点基础上,增加当年7月预缴申报期作为可享受政策的时点……延长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期限至2024年底,持续加大普惠金融支持力度……将民营企业债券央地合作增信新模式扩大至全部符合发行条件的各类民营企业,尽快形成更多示范案例……
优化涉企服务。加大对拖欠民营企业账款的清理力度,重点清理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审计部门接受民营企业反映的欠款线索,加强审计监督……除依法需要保密外,涉企政策制定和修订应充分听取企业家意见建议。涉企政策调整应设置合理过渡期。
具体内容详见华创证券研究所8月2日发布的报告《【华创宏观】超大城市瘦身健体如何理解?如何推进?——政策观察双周报第63期》。
本文源自券商研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