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就是出山诸葛亮如何坐稳军师这把椅子,辅佐刘备。
未出茅庐就知天下三分的诸葛亮,难道就看不出汉室已经名存实亡吗?
匡扶汉室难道不是一句空话吗?
看不出刘备跟曹操、孙权一样,想得是自己图谋霸业称帝吗?
追随刘备,难道就因为刘备姓刘,是汉室宗亲吗?
曹丕称帝后,封献帝为山阳公。刘备就认为献帝已经被害,于是在成都为献帝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然后称帝。
能掐会算的诸葛亮就不清楚这一切的意图吗?
刘备汉中称王,关羽心灰意冷,一意孤行发动襄樊战役,即使不能匡扶汉室也要杀身成仁,诸葛亮就不清楚吗?
刘备宁愿不要荆州,也要做皇帝,诸葛亮不清楚吗?
这一切的一切,只能说明诸葛亮出山的目的大有深意,绝不仅仅是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感动了他,而是他期望成就刘备的同时,更要成就自己。
这也是刘备在世,诸葛亮一直得不到被放手使用的原因所在。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但我更倾向于认为诸葛亮是张良、范蠡。
诸葛亮没有野心,但有超强的理想追求;
不贪图荣华富贵,但一定要留名于世。
比如五出祁山造木牛,六出祁山造流马,诸葛亮精力过剩,就希望有生之年给后世多留下点东西。更多的是留下他的名声,到现在也没人知道木牛流马是咋个原理。
一个真正的发明家,是希望造福于后世的。
即便出于政治、军事的需要,暂时保密,但也应该想办法流传下来。
但诸葛亮想得最多的是留名,是否惠及后世,还在次要。
诸葛亮的确是聪明无比,但对于后世的贡献还真不大。比起奸雄曹操来,差距很大。
司马徽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难道诸葛亮就不清楚吗?
《隆中对》令刘备茅塞顿开,但我认为,即便没有诸葛亮的预见,刘备取得荆州和益州也没啥大问题。因为在这个具体的过程中,诸葛亮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其一,诸葛亮建议刘备取襄阳,刘备没听;
其二,刘备派遣诸葛亮游说孙权,即便没有诸葛亮,孙权也会抗曹;
其三,取西川,庞统是始作俑者,诸葛亮只是后期的介入。
诸葛亮真正发挥作用,还是在刘备病逝以后,维持了蜀汉苟延残喘四五十年。
尽管对益州有一些经济建设的贡献,但与导致中国历史三百年的混乱相比,简直微不足道。
如果诸葛亮不出山,蜀汉就不会持续这么久的时间,曹魏就可能尽早统一天下。
或许司马氏家族就没有机会,也就没有西晋之后长久的南北朝混乱的局面,百姓就不会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三百年。
纵观历史,谁做皇帝不行呢?对百姓好一些就行。
曹丕明白禅让究竟是咋回事,现在后世都明白了是咋回事。
禅让有啥不好呢?
如果不是隋文帝杨坚接受禅让,中国混乱不能统一的局面,啥时候会结束呢?
张良协助刘邦取得天下,毕竟开创了东西汉四百年的统一王朝;
范蠡跟随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掉了吴王夫差又如何呢?仅仅就是成就了自己的英名而已。
范蠡几次成为首富,又几次散尽所有财富,无非就是想证明他不仅能从政,而且下海经商也是高手而已。
诸葛亮出山也无非想证明,这个世界我来过,而且有一些经典杰作。
把诸葛亮的一生,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看待,其实名不副实。
如果诸葛亮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于著作或发明创造,惠及后世,一样流芳百世。
如此,或许诸葛亮更伟大。
这是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他没有能跳出“学而优则仕”的窠臼。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通俗的说就是累死算了,反正也没有个啥结果,尽上力留个名吧。
不喜勿喷,欢迎睁眼看历史。
小时候,在文庙,就听长者讲三国演义就是三的游戏。说诸葛亮只骑了三回马,就坐轮椅了。
诸葛亮27岁就入选黄埔军校当大教官,他一登场,就指挥关张赵打仗了。关羽和张飞心里还不服气:我们都去冲锋陷阵了,军师做什么?
诸葛亮摇着羽扇,笑笑:我等着你们凯旋而归!
果然,关张赵都旗开得胜,凯旋而归。只见诸葛亮端坐华丽小车,卫士推着来迎接得胜将士。
张飞第一个下马跪拜:"军师料敌如神,我张飞佩服的五体投地。"从此再无牢骚。诸葛笑吟:"张将军神勇无敌!"
赵云下马施礼:"军师神机妙算,让曹军有来无返。"诸葛笑吟:"子龙英雄啊!"
关羽马上施礼:"军师真乃留侯再世,关某钦服了。"诸葛笑了:"主公云关将军熟读春秋,乃儒将啊!"
从此,诸葛坐在小车指挥千军万马载入史册。诸葛也是武艺高强之人,同刘备一样善于使剑,但他生性谨慎,不打无把握之战,都安排到万无一失才出兵,所以他稳坐小车。而且他和夫人都是制作小车的高人,他的小车都可以自动启动,万一战况不利,可以像木牛流马那样快速转移。
至于书上诸葛是不是三骑白马,我也没有去仔细对照,但诸葛大多以车代马是肯定的。好像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