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品问)法国语言学家卜松山:怎样以翻译工作为径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中国新闻社北京市12月26日电 题:法国语言学家卜松山:怎样以翻译工作为径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中国新闻社小编 史元丰 万淑艳
欧洲地区敦煌学科学研究起源于200年以前,而欧洲地区对我国参考文献的翻译工作则起源于更久的16新世纪。法国语言学家卜松山觉得,虽然汉学和翻译工作在中西方沟通交流中激发了功效,但中西方有声翻译中间仍存“不对称”:我们中国人几乎把全部欧洲文化經典都译成了汉语,而欧洲人对我国却了解很少,缘故取决于西方国家的“统治语句”。
2018年8月,第五次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国际性讨论会在贵阳花溪揭幕,来源于法国的、法国等24个我国38位翻译家与宗璞、铁凝、贾平凹、余华、阿去等50多名作家参与讨论会。中国新闻社发 贺俊怡 摄西方国家情境下的我国存有众多误会和成见。东西方中间怎么样才能切除芥蒂、沟通交流互鉴?法国著名语言学家卜松山(Karl-Heinz Pohl)前不久接纳中国新闻社“物品问”独家代理访谈节目,叙述怎样根据翻译工作向西方国家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现将访谈实录引言如下所示:
中国新闻社小编:您继续科学研究中国思想史、近现代艺术美学,翻译工作好几部中国名著,出版发行了学术专著,之所以关心?
卜松山:我是根据林语堂的哲学书籍《生活的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感兴趣的,我还在普通高中时读过这本书,它展现了中西文化差异的美丽动人角度。之后,读了了一本有关禅学的书——英国思想家斯托克顿·瓦兹的经典书籍《禅之道》,它十分让人痴迷。这本书表明,禅学与其说一种日本国状况,倒不如说是一种我国状况,是印度佛教与中国道教的结合。我的宗教信仰环境是天主,与禅学的相逢要我倍受启迪,大大的扩宽了我的世界观。这也要我51年以前在法国汉堡大学从地质工程技术专业转到汉学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