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共遭遇了四次小冰河时期,且都出现了较大的社会动乱,他们分别是商末周初、汉末三国、唐末五代、明末清初埃塞俄比亚一村庄发生屠杀。气象学家研究表明,明末遭遇的小冰河期是千年之最、万年第二,可以说人类进入文明史以来,明末的小冰河期是最高冷的一次。其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人口、粮食的减少,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皆与草场资源匮乏有关,所以明末的内外压力与小冰河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小冰河期的含义与特点小冰河期其实就是相对较冷的时间阶段,这与冰期还是具有很大差距的,冰期的地质表现为冰川覆盖地球表面,小冰河期的地质表现为冰河封冻区域的延长以及时间的持久。据现有科学考究的冰期足够毁灭大量动植物的生命,表现为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这是一个地质时期的概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冰川时期,如约6亿年前的前寒武纪。小冰河期将导致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天气变异相当大,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较高,夏天易出现大旱与大涝,冬天则奇寒无比,由此带来粮食大幅度减产,由此引发社会剧烈动荡,人口锐减。
就全球而言,在小冰河期的巅峰阶段,北欧一带饥荒肆虐,有科学家提出挪威和瑞典有一半的人口在此阶段饥荒中丧生。史料记载,536年到545年是地球上最冷的十年,欧洲夏季平均气温降低了2.5℃。从6世纪开始出现的瘟疫前兆到欧洲暴发中世纪黑死病,瘟疫共夺走了罗马帝国近一半的人口,这与小冰河期有着密切联系。而我国地区遭遇小冰河期的时间与世界其他区域也有差别,如欧洲处于中世纪暖期时,我国就已经进入寒冷时期。明末的17世纪就是小冰河时期达到巅峰的阶段,有学者认为明末的1600至1644年间,算得上百万年间排名第六的寒冷时期。
小冰河期对于明朝的影响“明武宗正德四年冬,广东潮州陨雪,厚尺许。”——《广东通志》
明朝亡国的直接原因是内外战争交替侵蚀,而内外战争的兴起应该与气候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据地方府志记载,正德四年(1509),琼州(今雷州半岛)居然能够积血一尺多,这应该是比六月飞雪都罕见的天气。而处于江南亚热带区域的太湖、鄱阳湖、洞庭湖、汉水、淮河等水域出现封冻现象,这个寒冷程度至今再未见过。这个极端天气并不是单一发生,熟悉地理知识的朋友一定听说过呃尔尼诺现象,即太平洋中东部热带海域的水温异常变化,会导致全球气候模式突变,产生世界各地的极端天气变化。明末的小冰河期同样如此,除了冬季的极度严寒,还带来了全国气候的极端变化。
就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明朝末期的小冰河时期促使我国北方气温骤降,季风变化明显,造成降水区域南移,从而导致北旱南涝的局面。关中地区、西北、华北、中原地区大面积干旱;华中、华南、江淮地区大面积洪涝;产量区域几乎全部遭受打击。据《中国灾害通史.明代卷》统计,有明一朝水、旱、虫、震、疫、沙尘、风、雹、雷击、霜、雪、冻害等十二类自然灾害共发生3952次。明王朝共计不到300年,平均每年面临130次大型自然灾害,明末的情况则最为糟糕。
“春风不入野人家,白骨如丘事可嗟;小瓮满储彭越醢,轻车稳载德光羓。头颅无复归黄壤,腥腐犹能饱暮鸦;立马邮亭倍惆怅,几行老泪洒烟霞。”——《山西大饥人相食哀叹之余谩成一律》
天启七年(1627年),在陕西、华北地区相继漫延大旱,这一旱情一直伴随着明王朝走到灭亡,至崇祯十一年(1638年),旱情扩大至华东、中南、西北地区,直到顺治二年(1645年)这场长达18年之久的大旱才基本结束。它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严重、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据史料统计,明朝共有1279个县次135个年份出现过吃人现象,10县及其以上的大规模吃人现象共有32年。北方五省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最为严重,所以这五省的农民起义最为激烈,明朝廷在陕西三边总督、五省总督上皆用狠人是有依据的。明朝灭亡的崇祯十七年(1644),正是明朝自然灾害高发的那一年,共有479个县在那一年同时出现吃人现象。
民以食为天,当人民吃不饱的时候,揭竿而起是必然的趋势。崇祯帝是一位勤勉的皇帝,即位之初也力图改革,其中一项就是裁减公职人员,这便是国家财政是用于养民还是养官的问题。裁撤的各驿站驿员中,恰巧就有李自成,这位被大明朝廷解雇的公务员,最终成为大明王朝的掘墓人,在他最后一次向崇祯帝送出的劝和书中,开篇写到“滋尔明朝,气数已尽”,这表明李自成也看出国家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助。
“街坊间小儿为之绝影,有棺、无棺,九门计数已二十余万。”——《明季北略.卷十九.志异》
自古以来,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明末在大旱区域发生较大规模的鼠疫,据说是人们饥饿时抓捕感染病菌的老鼠为食,鼠疫由陕西蔓延至河北,传入京师,造成了更多人口死亡,传至军队,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李自成攻打北京城时,它已经是“人鬼错杂,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崇祯皇帝的亲军三大营在李自成进入北京后,被记载为“衣装狼狈,等于乞儿”,所以近代有学者提出“老鼠亡明”的观点。其实这是自然灾害、饥荒、瘟疫产生的恶性循环,这种死循环不仅使明王朝灭亡,也让进入北京城的大顺军吃了亏,在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后,其士兵也被鼠疫感染,导致战斗力下降,所以山海关兵败、退出北京,皆有这个原因。
明朝内部因为天灾导致的人民起义与小冰河时期有关,那么清军入关呢?其实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皆存在一个原因,那就是极端天气导致的生存环境恶劣,少数民族多数是为了生存南下掠夺,清军也是如此。三国时期,曹操为了稳固北疆,将南匈奴分化瓦解为五个部分,又亲征乌丸,这便是对少数民族劫掠的反应。但这个小冰河期,还是在西晋八王之乱后发生了五胡乱华,导致汉族人口由东汉末年的6000万降至400万,几近灭绝种族。唐末五代,又是一个游牧民族南下掠夺的过程,也直接造成宋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领土南移的格局。至明末时期,清朝每次入关都攻占不少城池,但往往都是将人口、牲畜以及金银粮食迁出关外,并没有入主的意思,这也是明廷采纳杨嗣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清军给明朝造成的外部压力也与小冰河期有关,他们旨在寒冬来临之前抢夺更多物资,以求民族的生计与发展。
综上所述,明朝的灭亡固然是有许多不可回避的主客观原因,但小冰河期带来的恶劣气候与自然灾害,理当算是明朝灭亡的催命符。据史料记载,明朝万历年间,人口数量保持在1.2亿左右,到了清初统一时,人口数量只剩5000多万,这固然有战争的原因,但自然灾害也是带来的人口减少的重要原因,单论一个国家人口数量减少一半,是为国家元气大损,活下来的人口具有更强的求生欲望,这为清朝统治者奠定群众基础或多或少也有促进。
参考资料:《明史》、《明季北略》、《慵闲斋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