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队出征所携带的口粮基本大同小异。由于古代缺乏有效的保鲜手段宋朝吃什么蔬菜,肉食蔬菜不易保鲜运输,因此出兵远征时会比较艰苦,军队后勤发放的野战军粮主要还是干制的粟米、麦、豆等各种粮食,部分肉干、菜干、酱菜类的食物,以及茶叶、盐巴等调味品,有时候不发盐巴,而是直接以酱类代替盐巴。
在某地驻扎的时候要好很多,如果周边有集镇,就会发放“食钱”、“酱菜钱”、“盐菜钱”等等伙食补贴,由士卒在当地自行购买新鲜的肉食蔬菜。
另外军队还好携带牛、羊、猪等活的牲畜,一方面可以运输物资补给,另一方面也可以充作肉食。
而随着胡饼、麻饼、锅盔等面食的出现,到宋朝征战时,即命令城内分造耖等干粮,麻饼,量给茶、酒、柴和水钱给士兵。宋军出战,则背负糜饼、杂饼、米糊晒干制成的皱饭、硬块盐和酱行军。
其中糜饼算是比较好的口粮,切做棋子打小,“如路行及战阵中干食之,味美不渴。”
在肉食供给上,不仅有肉干和猪牛羊肉,还有鸡肉、鱼肉、鸭肉等。至于酒类是不要想了,军中禁止饮酒,除非庆功、壮行和犒劳。
在人均口粮方面,宋时的口粮标准是“人食日二升”,“军粮自赍,每人给面斗余,盛之于囊以自随。征马每匹给生谷二斗,作口袋,饲秣日以二升为限,旬日之间,人马俱无饥色。”
再看另外发放的军粮,宋代成年人的口粮大约是每月六斗,而最低级的下禁兵的军粮是每月二石,中禁兵的月粮则是二石五斗,是要大大高于一般市民的水准的,相对来说宋朝的口粮供给还是很足的。
至于怎么吃,这个就很简单了,麻饼、杂饼、皱饭一类或者是拿个碗放点酱直接倒水下去冲泡,或者干脆一口饼一口水,就这么吃。
如果尚未开战,一般就是就地在地上挖个坑然后添柴生火做饭,或者弄几根树枝把锅支起来,称为埋锅造饭,一般一口锅做的饭都是固定的,比如五个人或者十个人,因此通过对所挖灶眼的统计,就可以大致推算出这支军队的人数,以及后勤补给状况。
吃的时候也不是像我们现在吃的干饭,经常就是直接连粟米或者整粒小麦带菜煮上一锅肉粥或者菜粥,军队一到饭点,就架起锅熬菜粥喝。只是那时的粥非常稠,称之为厚。
这是我的原创回答。点关注,不迷路,我是候塞雷的历史手札,一名专注研究历史的今日头条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