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请黄山毛峰和信阳毛尖各有什么优劣。
在全国评比茶叶的活动中最有影响力的有五次,通过各类组织机构对全国各地生产的茶叶进行综合品质的评比,河南信阳的毛尖茶先后有四次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信阳毛尖从颜色上看干净.沒有杂质.清新.鲜亮高雅。
从毛尖的外形上看叶匀称.匀整.鲜绿有光泽.白毫明显.色泽翠绿。
冲泡后有香气持久.滋味浓厚清香扑鼻.茶水清澈明亮。
不过信阳毛尖产业发展很快,由原来的2.11万亩发展到今天以有210万亩茶园了,一般人想买到正宗的信阳毛尖上等茶不是件容易的事。
1、毛峰和毛尖颇多相似,均蜷曲披毫,只是毛尖茶形更细小整齐,毛峰色偏青黑,形稍大。
2、毛峰茶汤滋味比毛尖薄,茶汤的厚实感稍差,这和茶叶的内质有关。
3、茶汤滋味为两种“浓”与“厚”,“浓”是在单位水量里茶的密度的增加;“厚”是在单位水量里质量的丰厚;毛峰和毛尖虽然都属于绿茶类,但从产地到外观到茶汤到口感到加工都是有很大的区别与不同的,但是口感来说毛尖的更好些。不过,想要买到好的绿茶或者说毛尖茶叶,也是需要考究你个人的茶知识的。不懂如何选购的人,有需要的话,建议你可以到待客九品预定茶叶,茶树下放养跑山鸡,虫害较少,严格控制质量。不过待客九品每年的茶产量较少,都是需要提前预定的!
我所认识的信阳毛尖
文/余长城
1
我很荣幸生长在一个茶乡,自小喝茶叶长大,也釆过茶叶、炒过茶叶,与茶叶本来有一种分不开的“血缘”关系。
自我记事起,家里就没断过茶叶。最早喝过的茶叶尚不能叫“信阳毛尖”,只能叫机制茶或精制茶。人民公社生产大队时期,各生产小队没有茶园,但大队有茶场,属集体企业。那时只能喝机制茶。每家都有一到两个茶壶,白瓷的,配白瓷茶杯或玻璃杯。那时茶叶还很珍贵,一般作待客之用,父亲每年也只买两斤左右。
我7岁那年,土地包干到户,家家开始在承包的土地上种植茶叶,茶叶收入成为当时农村最大的经济来源。因为家家都有了茶园,大队茶场釆茶开始实行临时工计量付费制,从5分钱一斤到2角钱一斤湿茶不等。清明后刚开园第一天,我的小姑能够一天釆一百斤鲜茶,而我釆不到二十斤。
农村家家搭起了手工灶,手工茶,我们俗称(扫)把子茶,高雅的称呼叫“毛峰”,这是对卖茶人而言的。农民中专门分工出一批茶叶贩子,每天到各村收购毛峰,转售到河南各地。那时我还不知道河南省除了信阳地区,其余各地区均不产茶叶,即使在信阳地区的息县和淮滨县,也不产茶叶。是故“信阳毛尖”又称“豫毛峰”一一大概是1915年在巴拿巴万国博览会上以河南省的名义参展。
我的三舅一一从茶场回来的技术工人,为了让茶叶卖上好价钱,去杭州买回电控龙井锅,学做龙井,是我们乡第一个做龙井茶的。虽然舅舅的龙井茶价格是普通豫毛峰的五六倍,但加工十分缓慢,每小时只能加工几两干茶,所以每晚都是通宵作业,白天睡觉。从舅舅那里学到最初的茶叶知识,知道全国十大名茶中,绿茶除了豫毛峰,还有西湖龙井、碧螺春、都勻毛尖和六安瓜片。
从此豫毛峰放开了喝,海量了喝,对着茶壶嘴咕嘟嘟地喝。喝浓茶,喝酽茶,半夜起床还喝。因为我们村庄的山地是水田的三倍,被改成的茶园非常多,每年釆茶季节,都要请光山县的三位姑奶派人帮忙。
每年釆茶分春、夏、秋三季。白露之后就不釆茶了,要“修树”。白露茶最香,乡谚云:“头茶苦,二茶涩,三茶好喝舍不得摘。”
最后透露一下个人信息,我的出生地是被李德生将军题为“中原茶叶第一乡”的新县八里畈乡(镇)。
2
“信阳毛尖”有狭义之说与广义之说。2003年,信阳市政府将信阳毛尖产地规定为信阳市全境并用经纬度标注,包括8个县区133个产茶乡和1245个建制村,此为广义之说;狭义之说专指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乡、浉河港乡和谭家河乡,以“五云(车云山、集云山、天云山、连云山、云雾山)二潭(黑龙潭、白龙潭)一寨(何家寨)”为中心产荼区,又有大山茶与小山茶之分。
1958年4月,时信阳产业集聚区(信阳市工区路)建河南信阳精制茶厂,隶属信阳专区棉麻茶公司,1962年改名精制茶叶工厂,隶属信阳专区供销社,1963年2月改属专区外贸局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1964年归属河南省外贸局土产进出口公司。1969年12月信阳专区改为信阳地区,隶属地区商业局,1973年3月复属地区外贸局。1980年完成历史使命后,改为蜂蜜加工厂。
信阳茶产业大发展始于改革开放,特别是1998年信阳撤地改市、改市设区。1988年信阳市及信阳县只有茶园7.8万亩,到1998年改为浉河区、平桥区时仍只有8万亩,其中浉河区独得7万亩。1998年浉河区将茶产业与林果、疏菜作为农村三大主导产业,至2003年茶园发展到13万亩。2003年将茶产业上升到区优势产业,2006年发展到20.6万亩。2007年更是上升到全区支柱产业,至2013年发展到56.5万亩,董家河、浉河港变成纯茶叶乡,不再有粮食生产。
2011年浉河区有茶园47.3万亩,茶产量创历史最高,达2300万公斤。2012年后因为人工荒,茶产量有较小回落。夏茶、秋茶自21世纪初就无人釆摘,造成浪费,于是在2009年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发展信阳红茶。2013年产红茶520万公斤、信阳毛尖1720万公斤。
3
1992年信阳地区召开首届茶叶节(后改为信阳国际茶文化节),除“非典”那年没召开外,每年一届。由于茶文化节的推动,及人们对奢侈品的追求,信阳毛尖价格一路飚升。
期间,信阳毛尖的显著变化,是从两叶一芽变为一叶一芽或无叶纯芽尖,制作一斤信阳毛尖竟需要釆摘6~8万片叶芽!特别是过度追求“雨前茶”“明前茶”。信阳是全国产绿茶纬度最高的地区,大多数年份,清明前极少有茶叶萌芽,除非立春早且无倒春寒。
因为明前茶、雨前茶极为珍贵,而长江流域茶叶早于信阳茶叶萌芽,因此被不良商人利用,一些异地茶混入信阳毛尖。其实,只要政府加大宣传并改变人们观念,不提倡甚至拒绝“明前茶”,就可以根治外茶扰乱信阳市场。“明前茶”真的好吗?
至于小山茶冒充大山茶,不是资深茶客品不出来。
信阳毛尖的最突出问题是烘干时间不够,有水分,若不用冰箱贮存,难以存放太久。众所周知,芽头越小,制作一斤干茶所需的鲜茶数量就越多,加上越小釆摘越困难,极大地提高了人工成本。所以,最好的“方法”是不要烘太干。2014年愚人节那天,我参观浉河区两个高山茶场,一家说3.9斤鲜茶加工一斤干茶,一家说3.3斤鲜茶加工一斤干茶,而我在乡下生活时基本用4斤鲜茶加工一斤“雨前茶”。
4
在信阳市生活了十一年,喝了十年信阳毛尖,越来越喝不出豫毛峰的味道了。或许是我从小养成的喝茶口味太重,又或者现在的明前茶、雨前茶味道太轻。茶叶节又快到了,去年的信阳毛尖还没喝完,但已有些变质的味道。谷雨就要来了,我也不敢再买雨前茶了,或者老家八里畈镇产的“新林玉露”,釆用日本工艺制作的碎叶茶,才是最符合我口味的吧?我想不通,一直制造碎叶片茶的新林玉露公司,为什么也要加工毛尖茶?
对于每个信阳市民来说,车上、办公室放一个信阳毛尖专用茶杯,透明的那种,已成标配。无论哪位信阳人请客吃饭,若不带上上好的信阳毛尖,那饭局就档次低了,宾客不悦。朋友聚会,谁不拎个茶杯,就是没文化的表现,吃饭前自然是品品茶叶,也评评茶叶。朋友请客,几乎已经可以用“请您喝茶”代称。又或者吃了饭还要到茶馆泡一泡,喝喝茶,聊聊天,消消食。
在信阳公司成单位举办活动,奉送的礼物最普遍莫过于茶杯了。以信阳市民人均每年摔碎成丢失一个茶杯计算,茶杯的销量也是十分巨大。在信阳每个家庭,主人也都是用专用茶杯喝茶的,只有来了客人,才用小一点的玻璃杯或一次性杯,这也算是信阳人饮茶的习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