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关心脾胃的寒热,因为现在养生的人多了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脾胃虚寒。经过中医药调理后,不适感能够明显缓解,所以大家都纷纷愿意去做。今天来谈谈脾胃的寒热之分。
脾胃有寒热,同时会夹杂着虚实之分。比如外感寒气造成的实寒。当然也有脾胃虚弱复感风寒造成虚寒证。
然而脾胃有热这方面,胃阴不足,胃火亢盛等都不同程度的表现出症状:痞满,嘈杂,呕吐等。这种情况叫胃失和降。
鉴别要点是这样的前者为虚证,口中无特殊表现。后者表现为口臭,牙龈肿痛等。
脾胃的实热证又叫胃火亢盛。也分两种类型,胃中郁热,胃火上炎。郁热证是跟饮食有关系。病变仅限于胃。
后者则可能会通过归经,胃经上行,造成牙龈肿痛,面颊肿胀,咽喉肿痛。那么这个时候,如果是前者的,我们可以选择泻黄散。后者也选择清胃散。
其实,脾湿热与脾虚寒,最大的区别就是关联的脏器有所不同。
脾湿热一般关乎心、肝;脾虚寒多关乎肺、胃、肾。
脾湿热者,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又因饮食不节,或情志因素,损伤脾胃,脾不化湿,郁久而化热。
在五脏五行中,脾属土,心属火,肝属木,而热证中,木生火,火生土。
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心有伏火,脾有湿热,流注经络,脾经湿热上蒸,可导致血不循经。
故而,脾湿热一般起病急,患者自觉灼热,且有心烦、关节酸痛、胸胁闷胀,纳呆,口苦咽干、舌质红、舌苔黄腻的共同表现。
脾湿热者,临床常用藿朴夏苓汤,关乎心,常用竹叶泻心汤;关乎肝胆,常用龙胆泻肝汤;下注大肠、膀胱,常用白头翁汤、八正散;有痹证者,常用白虎加术汤。
脾虚寒者,多关乎肺、胃、肾。这是因为,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脾胃虚寒者,因饮食不化,停滞胃中,所以要温中和胃、健脾补益、降逆理气,临床常用六君子汤、理中丸;脾肾虚寒者,因肾居下焦而善逆,中气虚寒,寒水上泛,所以多温补降逆,临床在脾胃虚寒的基础上酌情用理阴煎、八味丸等。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胃肠虚寒性病证临床比较常见,前几天,朱大夫就遇到一位肠胃虚寒的女性患者,她主要的痛苦就是长期的胃部怕冷,吃点凉东西就会胃胀,腹泻,整个人一直是怕冷,手脚冰凉,乏力没劲,精神萎靡的状态,经胃镜检查结论是轻度浅表性胃炎,我为她辨证分析后,确定为脾胃虚寒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实际上,肠胃虚寒问题的根本是脾胃虚弱,运化消化饮食的能力下降,长期的脾胃功能失调,导致脾胃阳气不足,无法保持温煦推动肠胃的生理功能,营养物质吸收障碍,引起肠胃虚寒和整个人体气血不足的临床表现。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 ,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黄帝内经》
虚寒性病证的核心是“虚弱”的状态,具有慢性,长期性的临床特点。这是肠胃虚寒与脾胃实寒的本质上的区别,实寒一般急病急,发病快,例如急性受寒导致的胃痉挛。而肠胃虚寒是脾胃受到慢性的病因刺激,持续性的虚弱状态,使得阳气不足,无法温养胃肠,从而表现出慢性上腹部疼痛,或腹痛,腹泻,腹部鼓包,肠鸣音增多,肚子受凉咕咕叫,最突出的表现是怕冷,手足不温,症状遇冷加重,遇热缓解。肠胃虚寒包含着胃肠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病变,功能性疾病常见的有胃肠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症,胃下垂。器质性病变包括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胃肠道肿瘤等。请注意,肠胃虚寒并不特指上述某种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表现出脾,胃,肠虚寒表现时,就可给予诊断。以胃炎为例,长期胃部不适,怕冷便溏可能是肠胃虚寒。若胃部灼热,便干口苦,可能存在胃火亢盛的问题。具体情况因根据个人的表现辨证分析。接下来,朱大夫结合中医理论,谈谈肠胃虚寒病证的症状和预防调护。胃虚冷,面 白色弱,腹痛不思食,当补脾——《小儿药证直诀》
★肠胃虚寒的发生原因和临床症状表现中医认为,脾胃是消化系统的核心脏腑,负责日常饮食的消化吸收,为人体提供营养和能量支持。饮食结构不合理易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引起胃肠虚寒性疾病,如经常的使用生冷食物,过量饮用冰镇的啤酒,大量的食用冰淇淋,寒凉的食物影响胃肠血液循环,损伤脾胃的阳气,长期的病因刺激,脾胃阳虚后,就发生了肠胃虚寒病证。《内经》说“阳虚则内寒”就是这个道理。有些年轻的女性为了减肥而过度节食,脾胃没有食物来源,长期下去,脾胃功能减弱,温煦胃肠的能力和免疫功能下降,导致肠胃虚寒的发生。此外,先天体质较差,属先天禀赋不足,多在出生后脾胃功能就偏弱,如果再调护不当,就容易发生肠胃虚寒问题。情绪不畅,忧思恼怒,久病体虚,对肠胃影响亦不容忽视,情绪因素可直接造成胃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胃虚寒性表现。最有中虚(脾胃虚)之证。故或以不食亦知饥,少食即作胀;或以无饥无饱,全然不思饮食;或以胃虚兼呕而腹满膨膨;或以火不生土而时食时吐——《景岳全书》
肠胃虚寒的临床症状肠胃虚寒的的根本是脾胃虚寒,脾胃虚寒以慢性,长期性消化系统表现为主,可出现单一的肠胃虚寒证,亦可混合其他的关联证型,如脾胃虚寒导致的中气不足,肠胃虚寒伴有胃肠积热的寒热错杂问题。伴随的病证不同,临床的症状表现也不一致。①肠胃虚寒:多由脾胃虚寒引发,常见的病因是饮食结构失调,过量食用生冷食物或饮品。表现出明显的肠道虚寒性症状,即长期慢性的腹部不适,吃凉东西或者腹部遇冷即刻腹泻,腹部包块,揉按或遇热可以消散(多是肠道积气所致),有的患者可《内经》说“脾胃主四肢肌肉”,肠胃虚寒常伴有周身乏力,手足不温,精神不振,阳虚内寒,凝滞血脉,脉道沉迟无力。本证多见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症属虚寒情况。恶风寒,洒洒自急,腹中痛耳虚鸣,时寒时热,唇口干,面浮肿,名曰胃虚冷也——《外台秘要》
肠胃虚寒日久,寒湿邪气内生,寒性凝滞肠道气血,损伤胃肠道粘膜,可引起肠道溃疡,出血,表现出便血,血色暗红,或大便有白色果冻样粘液,腹部包块或不适,肛门下坠,伴有手足不温,腹部怕冷,本证属进展加重的肠胃虚寒问题,可能存在肠道粘膜或者溃疡性结肠炎或者克罗恩病,应当经专业医生给予肠镜检查,明确诊断,以免延误病情。②中气不足证:中气不足是指脾气虚弱的严重状态,表现出脾气不足,无法温煦推动,多见于体态瘦高的人群,胃部不适,消化功能较差,大便不成形,乏力没劲,手足冰冷,吃冷饮胃痛加重,或者腹部怕冷,舌淡苔薄脉弱,本证多见于胃下垂,胃肠功能紊乱属肠胃虚寒问题。中焦有寒,洞泄不利,或因霍乱后,泻利无度,腹中虚痛——《圣济总录》
③寒热错杂型胃肠道疾病:以脾气不足,脾虚肠寒证为主,同时出现胃部燥热,属于脾胃不和的复杂病证,临床比较多见,表现为脾虚肠寒的腹部怕冷,形体乏力,遇冷大便不成形,腹泻腹胀,伴有胃热表现,如烧心反酸,口苦咽干,心烦尿黄,寒热错杂是脾湿不能润胃,胃燥不能温脾而表现出的脾胃不和的复杂病证,应注意辨别分析,平衡好寒热问题,本证多见于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属脾虚肠寒,胃中燥热的问题。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黄帝内经》
★肠胃虚寒的饮食调护和防治1.肠胃虚寒是消化系统慢性疾病,饮食方面要十分注意,禁食生冷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减少冷饮或冰镇饮料的摄入,腹胀腹泻明显时减少豆制品的摄入。吃饭时要充分咀嚼,不可狼吞虎咽。注意情绪,不要过度思虑急躁,因肠胃虚寒可伴发严重的胃肠道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肿瘤,若出现长期便血超过一个月,应当经专业医师给予明确诊断。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伤寒杂病论》
2.饮食调护方面,可适当增加温热类食物的摄入,如姜类。米饭要焖软煮烂,增加发面类食物的摄入,禁止食用半生不熟的食物。3.调治方面,肠胃虚寒以脾虚为病理基础,所以温脾理中为辨证论治的核心,具体情况根据个人病证表现,如伴有中气不足时,可补益中气,伴有气血郁滞者,可活血行气。下焦如渎,其气起于胃下脘,别回肠,注于膀胱。主出而不内以传导也,其气虚寒,则津液不固,大小便利不止,少腹痛,不欲闻人语,治宜温之——《圣济总录》
总结:肠胃虚寒以腹痛,腹泻为主要表现,病理基础是脾虚虚弱,脾胃阳虚继发寒湿内盛的症状表现,病证持续时间长,可出现脾肾阳虚问题,如腰膝酸软,尿频,五更泻等。临床常见的是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内分泌失调,如甲减等。也可发生器质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如出现长期便血,血色暗,大便潜血阳性,腹部怕冷时,必须经专业医师诊断,明确疾病后,可采取针对性治疗。脾肾虚寒,日夜无度,腹痛喜温喜按,倦怠食少,及脱肛坠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备注:我是中医朱旭阳,我尽量用易懂的语言解释中医理论,文中参考了中医专业著作,结合个人经验和看到,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