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在排练剧目 王儒纲 摄
中新网湖州11月25日电(施紫楠王儒纲)浙江省湖州市文化馆一间排练室里,一个个绰约的身影倚在窗前,眉蹙春山,目敛秋水。每天早上8点,湖剧传习中心的学员们都会来这练声,排练剧目。
前不久,他们从湖剧委培班顺利毕业,正式入职湖州市文化馆,成为全职湖剧演员。此后,湖剧里也有了年轻人的身影。
一代老艺术家退居幕后,一代中青年戏剧导演担起重担,一代“00后”学员精彩亮相。今年6月,大型湖剧现代戏《国之守锷》在湖州大剧院试演,湖剧委培班的学员们登台表演。百年湖剧时隔20年后,重新回到剧场舞台,回到大众视野。
汪林弟在授课 王儒纲 摄
“40后”:倾囊相授
湖剧,浙北地区唯一戏种,旧称“湖州滩簧”。2007年,湖剧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1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中国戏剧史上,湖剧也曾有过辉煌的时刻。用湖州市文化馆副馆长、湖剧传习中心主任周波的话来说,那个时候的湖剧演员就是“角儿”。
2001年,按照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要求,专业剧团撤销,湖剧逐渐走向沉寂。为了存续,20年间,不少湖剧老演员坚持传艺收徒,四处奔走呼吁,从未停下脚步。
2018年,湖剧委培班开办,培养和发掘湖剧表演人才,15名学生配备了近40位老师。3年授课时间,这些七八十岁的湖剧传承人每天来回奔波,从不缺席。
“湖剧再不培养接班人,湖剧就真的消亡了。”京剧表演艺术家汪林弟76岁,是湖剧委培班教基本功的老师,从事京剧表演60余年。他直言,传统戏剧的氛围今时不同往日了。
“我虽是京剧出身,但戏曲表演的基本功是相通的。这‘饭碗’既然带不到棺材里,那就全部教给他们。”汪林弟说,“只要他们肯学,我就毫无保留。”
、
周波在后台为学员化妆 湖州市文化馆供图
“70后”:湖剧断档
作为湖剧如今的“掌舵”人,湖州市文化馆副馆长、湖剧传习中心主任周波也是湖剧委培班的总负责人,中青年一代的戏剧导演。
“湖剧现在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上一代传承人垂垂老矣,新招进来的这一批‘00后’平均年龄只有19岁,中间梯队断档了。”从小在剧院里长大的周波,对戏曲有着极深的感情。
骨子里的那股韧劲,让周波从戏曲演员向戏曲导演转型。上学时老师曾告诉她,“导演是剧本的解释者、排演的组织者,是‘演员的一面镜子’,不要争台前的光鲜亮丽,要甘当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
2015年,周波成为湖剧创新团队带头人,对湖剧各级传承人进行视频、音频的抢救性记录,整理、复排、录制了《朝奉吃菜》《麒麟带·背信》等多部湖剧传统剧目。
湖剧委培班的3年时间里,周波和学员们一起上课、生活。在她和老师们的努力下,《国之守锷》演出成功,学员也从委培班顺利毕业。
周波说,“我肩负着老艺术家的嘱托,一定要把湖剧传承工作做好。”
《国之守锷》剧照 湖州市文化馆供图
“00后”:未来的“角儿”
“留住湖剧人才,留住观众,让大众接受湖剧,是我们现在最该做的事。”周波说,湖剧归根到底就是‘角儿’的艺术,只有培养好人才,湖剧的发展才有希望。
戏曲演员不仅辛苦,要求也高,天赋和后天的努力一个也不能少。汪林弟一开始形容学员们就是些“生胚子”。招进来就是十六七岁,已经错过了最佳的练功时间。
每天从早上6点半练到晚上9点半,学艺3年,这批“00后”的学员们已经崭露头角,展现了艺术天分。
章浩哲从小热爱表演,热爱舞台,初中毕业之后,不顾父母反对报名了湖剧委培班。他说,“我就是喜欢站在舞台上面对观众的感觉。”
如今成为一名全职湖剧演员,章浩哲感受颇多,“3年的苦都吃下来了,相信我会一直做下去。既然吃上了‘这碗饭’,就把‘这碗饭’吃好。”
“现在青年演员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观众对湖剧的接受程度很低,愿意买票看湖剧的人就更少了。”周波说,现在要做的不仅是培养人才,更要培养观众,让湖剧“出圈”。
在大众娱乐和消费主义的背景下,学习和传承湖剧是“逆潮流”,当下可能不被市场和大众所认可。
但是周波和她的团队们相信,现在所做的事情值得坚持,“这些‘00后’的青年演员们,就是未来的‘角儿’。”(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