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频道:为您提供一个绿色下载空间! 首页| 软件下载| 文章教程| 应用提交| 最新更新
当前位置:首页 > 手机资讯 > 攻略 > “一篇马列主义的基本纲领参考文献”,一篇马列主义的基本纲领参考文献

“一篇马列主义的基本纲领参考文献”,一篇马列主义的基本纲领参考文献

来源:天空软件网 更新:2023-09-14

用手机看

扫描二维码随时看1.在手机上浏览
2.分享给你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马列主义文献早期传播与中国共产党创立

  20世纪初,社会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一个滚烫的热词。不同社会背景的人士参与到社会主义话题讨论中来,形成丰富多彩的文献,为中国共产党创立提供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主义”成时尚

  早在晚清时期,上海报刊就开始零星介绍马克思主义新思潮。1877年,江南制造局编印的不定期刊物《西国近事汇编》,简要转述社会主义学说。随后,英国在华传教士李提摩太译述空想社会主义小说《回头看纪略》(《百年一觉》)、《大同学》(《社会进化》),传播甚广。后者首次出现中文译名“马克思”,并摘译《共产党宣言》文字片段。

  1901年,晚清政府被迫与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国际地位跌至近代以来最低点,反清革命风起云涌。马克思主义作为反对专制压迫、追求自由平等的西方新思潮,在中文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

  在东京,中国留学生与旅日学者创办《译书汇编》《浙江潮》《民报》《天义报》等杂志,从日文大量转译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与日本交通对接的上海,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图书随之增多。1912年,《新世界》杂志刊载朱执信著译文章,称《共产党宣言》“不啻二十世纪社会革命之引导线,大同太平新世界之原动力也”。

  尤其是1912年之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改良派人士、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以江亢虎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者、以杜亚泉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均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的讨论,客观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开启传播新阶段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随后更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新文化运动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传播新阶段,随后的各种报纸、杂志、图书出版层出不穷,众彩纷呈。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李大钊率先高呼拥护,并在《新青年》旗帜鲜明地阐述《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新青年》迁回上海后,由“新青年社”直接办理编印发行事务,成为中共早期组织机关刊物。

  新青年社除在刊物上持续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题、专栏、专号外,还组织出版“新青年丛书”10种、“新青年社丛书”12种。其中《社会主义讨论集》《中国革命问题论文集》为有关专题讨论文章汇编,其他主要都是西方有关社会主义和马列主义论著翻译。

  在此前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共学社组织编译“马克思研究丛书”,首批9种;以戴季陶为代表的“社会经济丛书刊行会”组织编译“社会经济丛书”,首批16种;以商务印书馆名义组织编译“新时代丛书”,首批8种,都以马列主义及其相关研究为主要内容。

  据不完全统计,1919—1922年,全国共翻译出版马列主义及其相关图书89种,其中出版机构与地点不详的11种,在上海出版59种。这些著作仍以翻译为主,比转述介绍更加完整,在接受马列主义思想理论方面更加系统、成熟并坚定。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9月以人民出版社名义计划组织翻译、编辑、出版“马克思全书”15种,“列宁全书”14种,“康民尼斯特丛书”11种,其他有关马列和社会主义著述9种。出版社地址名义上在广州昌兴新街26号,实际在上海出版,公开发行。

  马克思主义不是孤立的一棵大树,而是生长在社会主义这片思想丛林中。马克思主义方案引起世界普遍关注。

  “五倍之力”译宣言

  在所有马列主义早期文献中,《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是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两个文本。对于马克思主义传播,前者阐明了为什么,后者讲清楚了怎么办。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1919年,陈望道从日本回国,之后应《星期评论》杂志邀约,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为避免干扰,他回到老家义乌农村,把自己关在一间小柴屋里,参照日文和英文版本,用超过平常翻译五倍的功夫,潜心翻译,字斟句酌。1920年4月,他带着译稿来到上海,却遇到《星期评论》停刊。此后,译稿经陈独秀、李汉俊校订后,以社会主义研究社名义于1920年8月初版,9月再版,后不断加印。

  《共产主义ABC》是一本解读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纲领的小册子。1921年初,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率先印行中文本,随后又相继出现罗雄、彭成、郑超麟等多个译本。该书由布哈林和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撰写,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无产阶级专政和共产主义建设,高屋建瓴,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实操性。

  无数新式知识分子在阅读了这些马列主义早期文献后,选择中国共产党,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人生道路。

  (作者系复旦大学望道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朱鸿召

猜你感兴趣

玩家评论

[!--temp.www_96kaifa_com_cy--]
Copy 2018 www.sky-x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藏ICP备20000196号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