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频道:为您提供一个绿色下载空间! 首页| 软件下载| 文章教程| 应用提交| 最新更新
当前位置:首页 > 手机资讯 > 攻略 > 《三国志幻想大陆》曹植阵容搭配攻略,三国志幻想大陆曹植阵容搭配攻略

《三国志幻想大陆》曹植阵容搭配攻略,三国志幻想大陆曹植阵容搭配攻略

来源:天空软件网 更新:2023-09-15

用手机看

扫描二维码随时看1.在手机上浏览
2.分享给你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建安的尾声(十四)立储之争,大名鼎鼎的曹植为何输给貌似平庸的曹丕?

↑↑


前文在这里

建安的尾声系列目录 (1-6章)

建安的尾声(七)湘水之盟

建安的尾声(八)逍遥津之战(上)孙权为什么如此热衷攻打合肥

建安的尾声(九)逍遥津之战(中)曹操为何让素有间隙的将领携手作战?其实是高明的领导艺术。

建安的尾声(十)逍遥津之战(下)孙权是如何被张辽揍成孙十万的

建安的尾声(十)逍遥津之战(下)孙权是如何被张辽揍成孙十万的

建安的尾声(十一)得陇不望蜀,曹操班师返邺之谜

建安的尾声(十二)巴西之战。张飞大战瓦口的真实地点探秘,张郃败战升迁之谜。

建安的尾声(十三)崔琰之死,曹操称王后为何逼死老臣?




216年年底,曹操忙完了称王以及后续的一系列工作后,又对孙权发动了一次大规模南征。


之前提到西线刘备正蠢蠢欲动,那么曹操在解决了内部问题后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汉中才对,为什么又要跟孙权开战呢,这不就陷入双线作战了吗?


其实我觉得这应该是曹操一种以战求和的策略,他想借着前一年逍遥津大胜的余威,再次以大兵压境威慑孙权,使其被迫求和。


因为这次被称为居巢之战或第二次濡须之战的战役,虽然看上去规模浩大,但实际上更像是一次军事游行。


关于曹操此战总兵力,虽然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但可以大概推算一下。

曹操撤兵后,留下夏侯惇都督二十六军驻守居巢。


关于一军具体兵力是多少,这个众说纷纭。春秋时一军为一万两千五百人,但到了三国时期编制肯定有所变化,而且夏侯惇也不可能有三十多万军队。


这一点我们可以参考其他史料。后来于禁率七军增援樊城时,他的兵力是三万人。

魏王遣左将军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樊,汉水暴长,皆为羽所获。(华阳国志)

这三万人除去于禁自己的部曲,朝廷配给他的兵力应该是两万多人,那么平均下来是一军就是四千人左右,正好和《说文解字》中提到的“四千人为军”相吻合。


这样看来夏侯惇的兵力大概为十万出头,这个比较符合实际。而曹操回去肯定也不能一点兵马都不带,因此本次南征曹操的兵力只会更多,估计在十二到十五万之间。


曹操在冬季出兵,216年十一月进军谯县。这个时间选择是没错的,毕竟冬季水浅,对水师发达的东吴不利。


不过人算不如天算,这一年冬天淮南一带却连降大雨,行军受到极大影响,导致大军直到转年正月才在居巢(今安徽巢湖市)集结完毕。

其实这时候已经开春了,春季水涨,对于曹操来说最好的时机已经过去了。三年前曹操南征时,孙权曾写信劝他说春天到了该撤兵了,当时他不得不承认孙权是对的,于是就没有坚持,所以说曹操是懂得这个道理的。


不过要是立刻撤兵的话,既达不到作战目的又丢了面子,这难以接受,所以说什么也得打一仗,要是有所斩获,那谈判桌上的筹码就更多了。


可惜曹军出师不利,上来就挨了吕蒙一记闷棍,前锋部队吃了一场败仗。


这时双方就回到同一起跑线了,因为对于孙权来说,他的想法和曹操应该不会有什么两样。之前逍遥津的惨败让他也意识到在东线很难取得什么进展,别说寿春,连合肥都拿不下。


而反过来也一样,曹操在没有取得水军优势的前提下,也很难突破濡须的防线。


现在双方手里都有筹码,孙权虽在战场上取得小胜,但曹操兵力强大,那点损失不算什么,他依然要面临很大的压力。而双方此时又都没有必须继续打下去的理由,所以罢兵言和只需要一个台阶而已。


最终还是孙权先退了一步,遣使向曹操请降。曹操要的就是这个,于是二人一拍即合,重结盟好。

这件事办妥以后,曹操马不停蹄班师回朝,接下来他将处理一件更重要的大事。


其实这些年曹操虽然忙着东征西讨,但有一件事他始终非常上心,那就是魏国太子的人选。不上心不行啊,毕竟他即便真当了周文王,也得有人完成周武王的使命才行。


曹操有二十五个儿子,除去已故的诸子之外,有资格继位的只有三个人,也就是卞夫人所生三子曹丕、曹彰和曹植,因为只有他们才是嫡出。


三人中第一个出局的是曹彰,因为他曾表达过自己的志向,只愿效仿卫青霍去病,率千军万马冲锋陷阵,而无意于继位。


所以说曹魏立储一事只会在曹丕和曹植二人中展开竞争。那么曹丕又是如何笑到了最后的呢?


目前最普遍的观点认为是曹植输在了个人性格上,根据就是三国志中提到曹植做事任性,不注意言行且饮酒无节制。


而具体来讲,则是他因为这样的性格先后在三件事上引起了曹操的不满。


首先是有一次曹操在出征前,曹丕和曹植在路旁送别,曹植称功颂德说得头头是道,而曹丕只是哭泣,于是大家都认为曹植华而不实,不够诚心。


其次就是大名鼎鼎的司马门事件,让曹操大为震怒。

而最终则在临出征荆州前因饮酒误事,错过了曹操给他的最后一次机会,从此彻底与太子无缘。


不过这种观点是比较片面的,从时间线上推敲一下便可以发现一些漏洞。


第一件事出自世说新语,被裴松之引做注,此事发生的时间不详,但当时曹植已经是临菑侯,所以肯定是在214年之后,那么应该对应的就是曹操215年征讨张鲁或者216年年底征讨孙权这两次中的一次。

世语曰:魏王尝出征,世子及临菑侯植并送路侧。(三国志魏书魏书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

可直到217年,曹植也没有失宠的迹象,相反当年他还被增加了封邑,成为当时绝无仅有的万户侯。直到同年犯下司马门驱车的大错后才开始失势。

按照三国志的记述顺序,甚至司马门事件也有发生在立嗣结束之后的嫌疑。

二十二年,增置邑五千,并前万户。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第十九)

而最后一件事,已经是219年关羽进攻樊城了的时候了,彼时曹丕这个太子已经做了两年了。


也就是说,以上这三件事,很可能跟曹植未能被立为储君并无直接关系。


事实上,曹丕和曹植的储位争夺战,最关键的一个节点就是211年,这一年,曹丕得到了五官中郎将和副丞相的职务,而曹植得到的则是平原侯的爵位。这标志着曹丕早早就在立储之争中占得先机。


其中区别非常明显,首先五官中郎将隶属光禄勋,除了宫殿宿卫以外,在人事选举上也有一定的权力,后来曹丕手下人才济济,这一官职从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甚至直到他篡位称帝为止,也没有担任过其他官职,可见五官中郎将的实权之大。


而副丞相就更厉害了,它顾名思义,就是丞相的副手。这是曹操的发明,反正废弃多年的丞相都能再搬出来,多个副丞相又如何呢?


总之,曹丕虽然没得到爵位,但他得到了实权官职,甚至被曹操当作副手来培养。而曹植那个平原侯呢,恐怕除了封邑以外没有其他实质上的好处了,此时曹丕已经优势明显。

这一点还可以从曹操的立太子令中得到佐证。曹操在给曹彰的文书中说:“我给你们封侯,唯独子桓不封,而是任命为五官中郎将,所以就能知道他将是未来的太子。

《魏氏令》曰:告子文:汝等悉为侯,而子桓独不封,而为五官郎将,此是太子可知矣。(太平御览)

这一文书出处单一,而且也不够正式。按说立太子比立王后要更加重要,但曹操立卞夫人为王后时却发出了很正式的文书,其中还有大赦天下等内容。显然这封“立太子令”有些太随意了。


但既然有曹操的原文保留下来,这应该也不是杜撰的,我推测不够正式的原因是曹操的目的并非要昭告天下,而仅仅是写给曹彰看的。


这封文书写作时间背景不明,我们来大概推断一下。既然当时曹彰已经封侯,那必然是216年之后,而217年曹丕就当上太子了,说明这很有可能是曹操在这期间单独发给曹彰的,目的就是敲打他一下,让他别有其他想法。


曹彰和曹植关系密切,后来他还跟曹植说:父王临死前召见我就是为了改立你为太子。虽然这大概率是他胡说八道,但这也证明他的态度是心向曹植的,这就是曹操警告他的理由。


总之,从211年开始,曹操对于储君的人选就已经倾向于曹丕了。


至于他为什么没有当时就拍板决定立曹丕为储,大概是因为曹植文才实在太出色,让曹操有点欲罢不能。但这顶多也只是缓上几年,该下决心的时候他还是很果断的。


但正是这几年的缓冲期,再加上曹操的宠爱,给了曹植以及一小部分人一种错觉,即此事或许仍有变数。而曹魏的立储之争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


可能有人不同意我的看法,因为三国志说得明明白白,曹操有几次犹豫要不要让曹植做太子,而这却是发生在211年之后的事情。

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第十九)

其实我觉得这并不矛盾,因为想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曹操可以犹豫,但不会真这么干。


世人都说袁绍废长立幼导致败亡,但是他真的这么做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仅仅是有想法而已。

绍爱少子尚,貌美,欲以为后而未显。(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第六)

袁绍虽然喜爱幼子袁尚,也很想立他为继承人,但他却忍住了,没有表现出来。他的错误在于没有尽早确认袁谭的地位导致自己死后发生内乱,而并非什么废长立幼。

所以说曹操喜爱曹植不假,但这不能成为他立曹植为嗣的理由。


从211年到217年这几年间,曹操虽说仍然在继续考察着这两个儿子的表现,但这种考察却不是那么公平的。因为即使曹植表现出更好的个人素质,他也很难翻盘,除非曹丕主动犯错。更何况这几年他做得还不算尽如人意。


那么曹丕究竟是凭借什么战胜了曹植从而得到曹操的青睐呢?


我认为曹魏的立储之争绝不是单纯两个人的竞争,而是两个集团的竞争。在这里我们分别将其称为曹丕党和曹植党。


首先来看曹丕党的主要成员,分别为贾诩、崔琰、毛玠、吴质、桓阶、卫臻等,以上几人都表达过支持曹丕的态度或曾积极为他出谋划策。至于司马懿,因为他是在曹丕成为太子后才明确加入的,因此这里没有将其计入。


再看曹植党主要成员,分别为荀恽、丁仪、丁廙、杨修、杨俊,以上几人或是明确记载为曹植一党,或是与曹植关系密切。


当然,我列举的这些只是两个集团的主要人物,当时官职地位还比较低微,或者在争储中没有什么影响力的人就不一一介绍了。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出一些端倪。


在论述两派的综合实力时,可以主要看两点,即出身成分和个人能力。


曹丕党中,贾诩、崔琰和卫臻出身较高,毛玠、吴质、桓阶则出身平常。

崔琰自不必说,清河崔氏乃一等豪门。而贾诩出身的武威贾氏也是凉州大族。值得一提的是卫臻,他虽然不是著名的河东卫氏出身,但他出自的陈留卫氏也是名门望族,否则当年他父亲也不会有钱资助曹操起兵。

世语曰: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裴注)

再看曹植党,出身名门的是荀恽和杨修。不过荀恽只是继承了父亲荀彧的爵位而已,实际上对曹植没有起到什么帮助。


也就是说,曹植党真正有些影响力的也就是出身弘农杨氏的杨修了,而且弘农杨氏在三国时代还处于一个持续衰落的阶段。


第一回合,曹丕完胜。


那么主要人物的能力方面又如何呢?


曹丕党中能力最突出的是贾诩和吴质两个人,可以说他们为曹丕顺利上位做出了极大贡献。


当初贾诩建议曹丕要多多修身养德,其他方面只须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即可。道理很明显,你是优势一方,不用另辟蹊径,求稳就是制胜之道。


后来曹操征询他的意见,贾诩没正面回答,只是举了袁绍和刘表的例子,曹操自然心领神会。

吴质则是让曹丕在送行时哭泣的献策人,意思和贾诩大同小异。


而曹植党中比较突出的人物是杨修,至于丁仪,此人心胸狭窄,除了陷害忠良以外没什么本事,不值一提。那我们来看看杨修实际能力如何。


我认为这个人也就仅限于名气大而已,其实中看不中用。


杨修有小聪明,而且还爱显露,来真格的就不行了,这点他连诸葛恪都不如。比如那次著名的车内藏人事件,他在和曹丕的智囊吴质的直接交锋中输得体无完肤,结果让曹操有所不满。


之后曹操为了测试二子应变能力,让他们出城办事,却又交代城门守卫不得放行,结果杨修给曹植出主意让他直接杀掉守卫。


出主意没问题,但这么机密的事情竟然被别人知道了,再加上之前多次指点曹植如何回答曹操的提问一事也暴露了,那么结合他一贯张扬的个性,我想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杨修太爱显摆自己的智慧,在和别人吹嘘时不小心说漏嘴了。

要知道曹操的初衷是为了测试儿子,而不是测试你杨修,你这一弄,把曹操的计划全破坏了,不恨你就怪了。这不是在帮曹植,反而是害了他。


由此可见,杨修这个人虽然忠心可嘉,但层次太低了,绝对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人家贾诩是什么水准?那可是帮着张绣算计曹操的老狐狸了,杨修拍马也赶不上,甚至吴质也比他强得多。


总得来看,曹丕党的智囊团是大师级别的,而曹植党都是一些只会舞文弄墨,耍小聪明的绣花枕头,双方实在是差得太远。


第二回合,曹丕再下一城。


这两轮比下来,结果就显而易见了,曹丕党无论从背后势力还是个人能力方面都完胜曹植党,这场竞争压根就不在同一水平线上。


那么曹丕为什么会得到更多优秀人才的鼎力相助呢?我想除了长子这个有着大义名分的先天加成以外,也是与他的谦逊姿态分不开的。


当初在曹操征并州时期,崔琰曾劝诫曹丕不应沉迷游猎,他立刻认错接受。后来他对荀彧礼敬有加,荀攸有病又亲自探望,甚至连后来立场敌对的杨修他都曾试图去拉拢过。

所谓种善因得善果,只要付出就迟早是有回报的。反观曹植却从来没有这种记载,他的圈子明显更窄,说到底,他只是一个天生的文人。


作为统治者必然要团结大多数人,只搞自己的小团体是不行的,曹丕在这方面要优秀得多。


曹植所谓的更优秀,也仅仅是在文采上胜过一筹,但他心态不够成熟,综合素质方面更不如曹丕。


曹操喜爱他的诗文,但这并不代表就要立其为储君,曹操不会这么冲动,在这一点上他还是非常理智的。


曹丕和曹植之争的发生,或许是曹植依仗曹操的喜爱萌发了不切实际的野心,又或许是曹操为了不让曹丕太过安逸故意给他扶植了一个对手,总之在这场斗争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始终是曹丕,而曹植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确实不够资格。


后来在219年,曹操想重新启用曹植,这在某些人看来是曹操仍在犹豫的一种信号,认为这件事才是立储之争的结尾。


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曹魏立储之争在217年曹丕被立为太子后就正式宣告结束了,再无更改的可能。


定下继承人后就要着力培养,至于失败者则必须彻底打压,不能给其翻身的幻想。此事必须要果断,一旦犹豫反复必然酿成大祸。


一代雄主赵武灵王就因为在此事上犯了糊涂最后被活活饿死,曹操不可能不吸取这个教训。


另一方面,在太子册立后,一些原临菑侯府的属官也开始改换门庭转投曹丕,比如司马孚。这一派树倒猢狲散的景象,也从一个侧面看出217年以后曹植的窘境。


至于曹操219年重新启用曹植,准备让他去带兵救曹仁,我想其出发点是不忍看着这个优秀的儿子消沉下去,毕竟他到了这个地步曹操也有一定责任。如果他不是采取放任的态度,而是早早规劝,曹植的结局说不定会更好一些。


至于能力方面,这些年他多次跟随曹操东征西讨,虽然没有直接指挥过战斗,但见识总是有的,至少他的能力是得到曹操认可的,否则不可能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他。

臣昔从先武皇帝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伏见所以行军用兵之势,可谓神妙矣。(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第十九)

曹操用心良苦,想给曹植指一条明路,至少让他有机会凭借战功在朝堂上生存下去,遗憾的是曹植并没有抓住这次机会。

至于魏氏春秋所说曹丕故意灌醉曹植导致他贻误军机,我认为是无稽之谈。曹丕已经是太子了,难道还需要用诡计对付一个失败者吗?更何况当时曹丕在邺城,曹植跟着曹操在长安,隔着千里之遥,他根本没机会做这样的事。


曹植虽然失败了,但并没有什么遗憾的,这对他个人来说或许是一种悲剧,但对中国文学来说却是一件好事,因为他本就是个为文学而生的人。


政治上的失意没有让曹植自我沉沦,他反而在文学中得到了升华。我想如果没有后半生诸多苦难的洗礼,恐怕他也无法达到文学史上这样的崇高地位了吧。

试想一下,若没有那种对亲友横死的悲痛以及对报国无门的愤懑,他又如何能写出那首名传千古的《赠白马王彪》呢?

立储之争尘埃落定后,曹操可以彻底腾出手来对付刘备了。不过他却慢了一步,因为刘备经过将近两年的准备后已经先发制人,大战一触即发。


建安二十三年三月,武都,下辩。


三国名将系列在这里


三国名将系列总目录


淮南三叛系列在这里


淮南三叛系列全目录


希望与作者进行讨论的话请加入读者交流群,公众号后台私信联系即可。




您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猜你感兴趣

玩家评论

[!--temp.www_96kaifa_com_cy--]
Copy 2018 www.sky-x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藏ICP备20000196号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