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频道:为您提供一个绿色下载空间! 首页| 软件下载| 文章教程| 应用提交| 最新更新
当前位置:首页 > 手机资讯 > 攻略 > 《冰原守卫者》破碎的北方小镇打法思路讲解,

《冰原守卫者》破碎的北方小镇打法思路讲解,

来源:天空软件网 更新:2023-09-18

用手机看

扫描二维码随时看1.在手机上浏览
2.分享给你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雷瑞波 年轻的“老极地”

雷瑞波正在布放海冰物质平衡浮标。 贾燕华摄(人民视觉)

中国第九次北极科考中,科考队员在开展融池观测。 程 皝摄(人民视觉)

核心阅读

欣赏过瑰丽的极光,也遭遇过“熊来了”的险情;体会过极地独特的美,也忍受过长期与家人分离的寂寞……

尽管极地气候严寒,广袤的冰原危机四伏,在雷瑞波眼里,那片冰天雪地仍然充满诱惑,值得他一次次不远万里而去。

雷瑞波是我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冰站队队长,也是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最年轻的研究员。他去过1次南极、7次北极,发表的多篇论文,为我们揭示了极地潜藏的奥秘。

“熊来了!熊来了!3只,10点钟方向,快撤!”

这是2018年的一次北极科考中,雷瑞波和同事遭遇的“熊来了”!

38岁的雷瑞波,是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最年轻的研究员,也是历次北极考察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助理。

他去过1次南极、7次北极,是一位年轻的“老极地”。不久前刚结束的我国第九次北极科考中,他就在科考队里担任冰站队队长。

“在广袤的北极无人区,我们只是匆匆的客人,对极端恶劣的作业环境还知之甚少”

肤色黝黑,说一口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聊起天来,记者得知,雷瑞波是南方人,成长于温暖如春的广东,却选择了与冰天雪地为伴。

说起那次遭遇北极熊的经历,雷瑞波依然心有余悸。

当时,雷瑞波等人刚到浮冰不久,就听到对讲机上传来驾驶台总指挥的呼叫。

雷瑞波感到大事不妙,因为并不是冰站上所有人都带着对讲机,他必须在最短时间内组织全部队员撤离,“北极熊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是有可能攻击人的,它在冰面跑起来的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50至60公里,人是跑不过的”。

7人一组、女性和外国队友先上,设备一件都不能携带——他立刻招呼冰上所有的作业点,保证每个人都明白所处境地的危险,命令所有队员向吊笼上奔跑。整个撤离过程,用了不到10分钟。

待北极熊离开够远后,冰站队又以最快速度将科考物资收拾回船。“这个过程也不到10分钟。下冰后,谁都没说话,基本靠默契配合。没人知道熊什么时候会再回来,大家都是跑着完成了所有撤离。”雷瑞波说。

带领队员进行冰站作业,观测和研究海冰,是雷瑞波在科考中的主要工作。聊起海冰,雷瑞波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尽管遭遇过北极熊、浮冰开裂等危险,在他眼里,那片危机四伏的冰天雪地仍然充满诱惑。

冰站作业是什么概念?冰站作业期间,科考队员需要离开“雪龙”号母船,在海冰表面开展冰基浮标布放、冰雪样品采集以及冰面观测等工作。冰站考察成为北冰洋考察的主旋律,这也是我国北冰洋考察与其他大洋考察的最大区别。“南大洋考察现在也没有冰站考察,因为南极的海冰和北极的不一样,南极的海冰是一年冰,比较脆弱,不适合做冰站。而其他大洋没有海冰。”雷瑞波说。

雷瑞波向记者讲述了冰站作业的过程:作业前一天,作为队长,他肩负重任——选冰。“长期冰站要坚持6至10天的作业,要保证在冰面布放的设备能坚持够长时间,一般会选择这样的浮冰作站:平整冰厚度在1.2米以上,直径在2公里以上,冰面冰脊和融池较少,母船能靠上去,而且浮冰不发生破碎等。”雷瑞波介绍,除了海冰本身的可靠性,还要考虑母船靠近和撤离浮冰的路径等。

第二天清晨,队员们出发。如果母船停靠在浮冰上,他们会通过悬梯或吊笼下到冰面;如果母船难以停靠,他们会搭乘“黄河”艇穿越冰间水道再登冰面。冰雪采样、布放浮标、仪器观测……一天要在寒冷的环境里工作8至9个小时,短期冰站作业也会持续3至4个小时。

雷瑞波说,不管什么天气,一般不会中断作业,“有一次作业期间北极下起了雨,我们没有任何防护,队员身上都是水,但都坚持了数个小时,直到把任务做完”。

冰站作业涉及大气、海洋、生物等众多学科,因此冰上人数能达到30至40名。作为队长,雷瑞波坦言“压力很大”:保障人员安全,掌握整个队伍的工作节奏,统筹协调,确保高效完成任务。

“2018年是我第七次去北极了。对于海冰的性质、科考环节心中都基本有数,但仍然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在广袤的北极无人区,我们只是匆匆的客人,对极端恶劣的作业环境还知之甚少,我只能要求自己再多一点耐心和细心。”雷瑞波说。

浮冰开裂是另一大威胁。雷瑞波说,第九次北极考察中就遭遇过险情。当时,受风力拉伸和其他浮冰的碰触,长期冰站所在的浮冰作业第三天就裂开了。考察队认为人员完成必要工作后必须撤离。即使布放的设备受到裂缝潜在影响,也必须撤离。当冰缝裂开后,冰站队冒着危险开展了一次实地观察,发现布放的设备受影响不大,才将设备留下作为无人值守观测设备。

在极地开展冰站作业,最主要的工具是冰钻。有些冰钻的延长杆有正负之分,正负交替才能延长到适合的长度。有一次在北极,考察队发现只带了正向的连接杆,没有带负向的。“必须自己想办法。”雷瑞波回忆,他们在船上自己开车床现改,把正向的螺纹打掉,钻出负向的螺孔。船上的车床不像加工厂那样完善,花了足足一天的工夫才完成。

“当时只是想去极地看一看,没想到这一看就是15年”

雷瑞波是学港口工程专业出身,在大连理工大学读博士期间,接触到渤海海冰的工程学问题。后来因为导师承担了极地的项目,他获得了一次去南极的机会,“当时只是想去极地看一看,没想到这一看就是15年”。

第一次去南极越冬,雷瑞波就待了长达14个月,日日和海冰为伴,“第一次去没经验,作为南方人,我看起来好像比北方人还抗冻,其实是因为从小没有经历过真正的严寒,当时缺少防范意识,差点冻伤了两根手指”。

极地的生活新鲜、充实,使他对海冰产生了极大兴趣,他决定“改行”。2009年,他加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要从事极地海冰物理学观测和科学研究。做海冰研究的科研人员少,每遇极地考察需要人手,专业素质过硬的雷瑞波总是积极地“顶”上去。

在雷瑞波看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极地人,责任心最要紧。“极地科考性质特殊,一点小问题可能酿成大祸。到了现场,科考队员就是要靠责任感守好岗位,争取把小事故化解成小故事。”长期冰站作业前,要把所有冰缝探明,并做上标志。任何潜在风险出现苗头后,考察队都会通过群体决策,给出能力范围内的最佳处理方案。

雷瑞波的“拼”换来了工作上的累累硕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2项,发表的论文先后4次被评为中国极地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他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极地海冰物理,围绕北极海冰快速变化机制和表征,他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

“北极气候和环境的变化,不仅影响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还直接关系全球生态安全。怎么才能知道北极的环境变化呢?海冰是一个重要的观察窗口。北极海冰的快速减少,是近40年来地球表面发生的最显著变化之一。进行北极考察的核心科学目标之一,就是研究海—冰—气的相互作用,探索海冰快速变化的机制和表现特征,以及对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雷瑞波说。

“这几年,北极熊累死、饿死的报道增多。这是因为北极的气候变暖程度是全球的两倍,北极熊等哺乳动物赖以生存的海冰越来越少,这迫使北极熊开始长距离、精疲力竭地寻找食物。”雷瑞波惋惜地说。

从对我国的影响来看,我国华北地区冬季的冷空气主要来自西伯利亚。北极海冰的减少,会通过影响北半球西风影响到达我国的冷空气,使得我国的寒潮天气增多。

“中国人正在为探索极地、认识北极的征程而奋斗。和其他国家的科考队接触时,我们首先代表的是国家形象,爱国意识永远排在首位。其次是顽强拼搏,面对极地的诸多风险,必须能迎难而上、无私奉献。最后,做科研不能没有追求,创新突破是科研人员终其一生的使命。”雷瑞波这样理解极地精神。

“每次出发前,我都想把家里的事情安排好,但每次都觉得没安排好”

谈到工作的“苦”,雷瑞波总是轻轻带过。

“你问我苦不苦,其实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辛苦。在海上航行,晕船是常有的事儿。我经常一边头痛、呕吐,一边还要写考察报告,咬着牙也要坚持下去。本来是隔一天进行一次冰站作业,但有时因为冰情特殊,头一天工作到晚上10点,第二天天还没亮就要爬起来继续作业,前一天的手套和防寒服都还没有完全干,冰冷刺骨。但这些都不是拖沓的理由,我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要耽误考察队的后续安排。”雷瑞波说。

相比这些,雷瑞波觉得,科考队员们面对的更大挑战是长期离开家庭、无法照顾家人而带来的愧疚。

“妻子怀孕的时候我去了北极,不能好好照顾她。从孩子出生到现在6岁,我又去了3次北极。老人身体不好,老婆工作很忙,孩子尚小,每次出发前,我都想把家里的事情安排好,但每次都觉得没安排好。”说到家人,雷瑞波很愧疚。

另外,极地环境严酷封闭,还要安排好个人独处的时间,否则容易陷入孤独和忧郁。雷瑞波说,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情况,许多科考队员都有类似的困扰,但大家都积极调节情绪,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工作。同时,科考队也为队员安排了比较丰富的业余活动。

在雷瑞波眼里,这份工作更多的是“甜”,“观察北冰洋海冰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情,没去过极地的人无法想象极地的美,每次都能看到不一样的景象:皑皑的冰雪、瑰丽的极光、神奇的动物……大自然总有新鲜的一面展露给人类。”

现在,极地的通信条件也进步了。“2006年我在南极越冬时,打电话1分钟要花1块多美金。现在考察站上和家里联系要方便得多,偶尔也能上网,丰富精神生活。”雷瑞波说。

刚从北极回来,雷瑞波并没有休息的意思,“这就是我的工作,只要国家需要,随时准备启程。”

猜你感兴趣

玩家评论

[!--temp.www_96kaifa_com_cy--]
Copy 2018 www.sky-x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藏ICP备20000196号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