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先河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我对中国诗词甚是喜爱,但在浩如烟海的中国诗词中,最爱的还是毛主席诗词。闲暇之时,时常捧一本毛主席诗词诵读一番(当然,现在也经常看手机版),许多篇章早已熟记于心,乃至倒背如流。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毛主席诗词的崇敬和热爱之情与日俱增。
我与毛主席诗词颇有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四十多年前,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一天,还是一名小学生的我,接到老师的通知,让我在全校发言,我这是第一次公开亮相,生性内向、木讷的我异常紧张。在哥哥的帮助下,拟了个发言稿,哥哥提议发言稿的第一句引用毛主席诗词《卜算子·咏梅》中的“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临近发言时我紧张地双腿直发颤,但读了“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后竟神奇般的不紧张了,比较流利的读完了稿子,效果之好大大出乎老师和同学们的意料。当时开得什么会以及我发言的内容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但“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我记得一清二楚。
参加工作后,在公文写作和撰写稿件时我也多次引用毛主席诗词,多年前我在一篇文章的末尾引用了毛主席诗词《忆秦娥·娄山关》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起到了画龙点睛、激励人心、画龙点睛的作用,效果甚好。
说起与毛主席诗词的渊源,还有一段小插曲。2003年冬天,我到湖南随团旅游,带团的导游是一个名叫刘富贵的女子,在路过橘子洲头时,她说谁能背诵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长沙》,就对谁有丰厚的奖励。过了一会,看到没人应答,我便站起身,熟练地背诵下来,当即惊呆了导游和随行的游客,导游对我赞赏有加。她说:她带了上万人的游客,还没有一个游客能全部背诵下来,大多只能背诵过一部分。
我之所以酷爱毛主席诗词,一是曾经生活在毛主席时代,对他老人家怀有无比深厚的感情和敬仰之情。二是毛主席诗词大气磅礴的气势和革命的浪漫主义与革命的现实主义高度统一的完美的艺术性,深深震撼和感染着我。
毛主席诗词是怀着巨大的诗的激情,按照写诗的艺术规律,运用形象思维创造出来的。著名诗人贺敬之评述毛主席诗词时曾这样说:“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在漫长的岁月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是风靡了整个革命诗坛,吸引并熏陶了几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
毛主席诗词共129首,分1935年以前,1936~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三个部分。历史巨人毛主席的诗词博大精深,高远淳美。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有气势
读毛主席诗词的最鲜明体验就是感觉毛主席诗词的境界博大开阔、气势恢宏、摧山撼岳。往往是看似不经意的轻描淡写,却能展示纵横万里的境界,发出吞吐山河、雷霆万钧的气势。
如:《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段词以“千里”、“万里”极轻松的概括北国万里山河冰封大地瑞雪纷飞的景象,又用一个“望”字把雄伟的长城、滔滔的黄河、绵延的山脉、突兀的高原尽收笔端,用如此轻松简洁的笔触,描绘出如此博大壮美的境界,确实是前无古人。再如,下阕对历史名帝的评价,用了一个“惜”、“略输”和“稍逊”、“只识”,对功赫一代、名垂千古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做了极恰切又带有傲视意味的评价。又用“俱往矣”把这些曾受人崇拜的历史英雄,送回历史,指出真正的“风流人物”在当代。这种评价历史人物的态度,在以前史学家和文学家中是从所未见的。
毛主席在他的作品中,不做历史名人的崇拜者。赞美当代英雄,是因为他站在历史发展的最高点,运用的是最新的唯物史观,这就使他的评古具有前人所没有的大“气”,这一特点就是帝王诗人曹操、以气魄宏大而著称的苏轼也无法向其背。与其博大境界相辅相承的是毛主席诗词的磅礴气势。在毛泽东诗词中,气势宏大的句子比比皆是,如“千村霹雳开新宇,万里东风扫残云”;“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这些写景的诗句显示了惊天动地、吞吐风云的气势,形象的概括了时代激变的特征。
再如,毛主席对内心情感的抒发,也带有气贯长虹的特色。《沁园春·长沙》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虽是问天,却显示他主宰世界的雄心壮志,非常有气魄。《念奴娇·昆仑》中“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更是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他战胜自然的气概。
毛主席诗词境界和气势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即具有转动乾坤、拨动历史、藐视一切困难和强权的气魄。如《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把地球写成“小小环球”,把强大的国际反华势力写成“有几只苍蝇碰壁”。《七律·长征》把红军长征中艰难的跋涉写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在毛主席的笔下,世界小得可以运于掌心,强暴势力变的不堪一击,战胜困难变得轻而易举,视若游戏。此种气魄比苏轼的“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还有过之。
二、紧扣时代脉搏,以最近的视点反映中国革命斗争生活
毛主席的诗词像浪花一样时时以最切近的距离随社会革命的浪涛而跳跃。同时又像一面中国革命史的镜子,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近半个世纪的斗争历程。
如第一次大革命前夕,中国革命形势风起云涌,工人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此时,毛主席创作的《沁园春·长沙》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时代强音和“到中流击水”的斗争渴望。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前夕,毛主席写下了《菩萨蛮·黄鹤楼》对即将出现的革命危机作出了预言。
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一年是中国土地革命时期,工农革命蓬勃发展,共产党利用军阀战争的机会,不断壮大革命势力,中国革命又出现了新的高潮,在这期间,毛主席相继创作了《西江月·井冈山》、《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如梦令·元旦》、《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等作品,全面反映了这一期间欣欣向荣、不断胜利的革命形势。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毛主席写出了《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会昌》,表现了人民武装力量反击反革命围剿并不断胜利的战斗场景。
长征期间,毛主席创作了《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等作品,反映了长征艰苦卓绝的斗争经历和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抗战前夕的《沁园春·雪》在抗日高潮即将到来之际,以其最先进的历史观点评古论今,指出人民是真正的风流人物、是历史的主人,这首词又以其至高无上的艺术价值,被评论家称为“千古绝唱”。《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更是直接向全国人民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令。
1949年建国后,五十年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高潮时期,六十年代反对国际反华势力时期,都有不少作为时代强音的诗词作品产生。
另外,毛主席的诗词中,也有一些是怀念友人或朋友赠答之作,如:《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七律·答友人》等,但所寄之情也决非单纯的个人情感,而是时代精神的提炼,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三、完美的艺术性
毛主席诗词在意境的创造和场面的描写上极具特色。他的意境静中寓动。如《沁园春·长沙》中“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词的首句就创造一种空旷寂寥,寒凉的意境,接着写出词人橘子洲头望江流的情景,三句词写的是静态,却蕴蓄着词人内心的世界的澎湃激荡。
再如《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描绘了一幅秋高气爽、白云淡淡、飞雁渐渐消逝在南天的画面,这是一个空旷,高远的意境,一个“望”字却把词人急切盼望长征胜利革命成功的强烈愿望揭示出来,反映了词人内心世界的不平静。
在毛主席诗词中,我们决找不到“人闲桂花落”这类纯悠闲的意境。毛主席诗词描绘的景物也别具一格。
一是景物描写色彩明丽,在毛主席诗词中单是表示色彩的词语就多次用到,如“万山红遍”、“漫江碧透”、“白浪滔天”、“ 红装素裹”等,有时还选用色彩鲜明的事物。如“苍山”、“残阳”、“稻菽”、“黄花”、“杨柳”、“红雨”、“青山”等,这些词语和事物的选用,使毛主席诗词的意境新美如画,读来悦目爽心。
毛主席诗词景物描写的第二个特点是具有鲜明的象征性。可以说,毛主席诗词中除部分是为抒情而写景外,许多是直接用景物来象征一定的政治含义。如“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风吹”;“白云山头云欲立,万木霜天红烂漫”;“钟山风雨起苍黄”等,每种自然景物都是当时特定的政治形势和政治势力的象征,这样就使景物描写具有深刻的寓意。
毛主席诗词的场景描写常常是视点极为高远,场面阔大恢宏、气势磅礴。如《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风卷红旗过大关,十万工农下吉安”。《从汀洲向长江》“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天下红旗乱”。《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这些场面都具有宏大、壮阔、磅礴的特征。这一特征也反映毛主席的伟大胸襟和强烈的斗争愿望,也正是这种胸怀,使毛主席诗词艺术境界和气势无人企及。
四、积极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毛主席诗词在内容上是现实主义的,在艺术上却继承了我国古代屈原、李白等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创造出比前人更加奇特的艺术风格。
毛主席诗词把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大胆的夸张、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个极具特色的艺术形象,展示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和姿态万千的内心世界。
如:《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词人用纵横交错的河流,贯穿南北的交通来比寓当时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大好形势。用“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形象喻示着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极其危险的反共反革命的政治形势。用神话传说中的鹤去楼空表现出词人对国民党政府已由过去的革命政府变为反动政府的慨叹。词中没有一处是直接描写当时的政治形势,而是把强烈的政治情感寄托到自然景物的描写上,通过联想,借景抒情,表现出词人对大革命前途的忧虑。
再如《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竹齐努力”。这几句词想象奇特,在作者笔下,白云也怒不可遏要冲下高山,草木也奋勇杀敌。《念奴娇·昆仑》“安得倚天抽宝剑”,比李白的“推倒黄鹤楼、捶碎鹦鹉洲”更加奇想突出。《十六字令三首》中,用“离天三尺三”夸饰山之高,给人一种“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之感。“刺破青天鄂为残,天欲坠,赖以柱其间”,更是集比喻、夸张、拟人之功。用神奇的想象力,对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的伟大形象作了准确的艺术概括。
五、恰当的运用典故
毛主席诗词曾多次引用典故,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大大增加了作品的内涵。
如“宜将乘勇追穷寇,不于沽名学霸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毛主席诗词的用典非常有特色,他不走贾岛、辛弃疾等 古代作家用典艰深晦涩之路,而是开创了用典故增强生动性、形象性的风格。
如:《七律·答友人》“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支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这四句诗虽然用典,但是描绘出一幅仙女下临人间、色彩缤纷的图画。古代湘妃滴泪成斑竹的历史传说,展示了湘妃和斑竹的形象,典故里既有传说中的仙女,又有青翠的竹子,诗句并没有因用典而破坏形象,相反,更加显示了诗的画面清新、色彩鲜明、形象生动。
《清平乐·蒋桂战争》“一枕黄梁再见”借用民间故事传说,增强了讽刺意味。
毛主席诗词中也常化用古人诗句赋于新意,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表达作用。如《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正西风落叶下长安”,就是化用唐代诗人贾岛的“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的诗句。形容了当时国际反华势力的末日来临。“秋风”、“落叶”也形象生动,使人能产生联想。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可上九天揽月”也是化用李白诗“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些化用都创造出了新的形象和境界。
六、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如《七律·长征》它既写出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又把红军为了实现北上抗日的革命理想而排除一切障碍,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发挥到极致,达到了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可以称之为艺术精品,千古绝唱。诗的题材是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斗争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但是诗人并没有刻意渲染战争的残酷与牺牲,而是集中笔力表现了长征取得胜利,实现了革命理想的喜悦和对于艰难困苦的蔑视。毛主席要求文艺家“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文学艺术。”
毛主席诗词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写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就是说,宇宙间无穷无尽的事物都要经历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正如恩格斯所说,“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人类社会同样是如此。沧海与桑田总是更迭着的,新生也总是战胜腐朽。正是“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讴歌人生的革命理想,战胜困难的警句,时时出现,美不胜收。如“不到长城非好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欲与天公试比高”;“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等等。在那月没星沉,夜色如磐的日子里,这种革命理想曾像熊熊燃烧的火炬,照耀着人民前进的道路;在那电闪雷鸣、暴风雨来临的时候,这种革命理想曾像展翅高翔的海燕,呼唤着人民向黑暗、腐朽的势力冲击;在那硝烟迷漫、战火纷飞的岁月,这个革命理想像嘹亮的号角,鼓舞着人民去奋勇杀敌;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历史阶段,这个革命理想则像振奋人心的金鼓,催促着人民去乘风破浪,锐意改革,创造奇迹。
毛主席诗词在读者心灵里铸造美的殿堂。毛主席诗词中的美是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美的概括与升华。它表现美的重要特色是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
毛主席诗词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画面,抒发的是整个时代的激情,尤其是他的伟大气魄,极高的浪漫主义艺术表现力,使他的作品成为我们这个时代诗词创作的最高峰。他创作中至高无上的视点,纵横环宇的气势,形象生动的用典、幽默的语言风格,不但在当代独树一帜,也达到了古人没有达到的高度,填补了古诗词创作中艺术表现的空白。从这一点看,毛泽东诗词既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不可缺少的艺术瑰宝,又是中国现代诗词创作的一座奇峰。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