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切嘱托
“南水北调工程是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吃水不忘挖井人,要继续加大对库区的支持帮扶。”
“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
“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加强地方优质品种保护,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统筹做好产业、科技、文化这篇大文章。”
春意盎然南阳城。 李栀子 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孟向东 刁良梓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娟 司马连竹
2021年5月12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考察调研,从古朴的医圣祠到繁花似锦的月季博览园,从艾香扑鼻的艾草车间到丰收在望的麦田,从碧波奔涌的陶岔渠首到绿树掩映的邹庄村,脚印串串,步步情牵;从中医药事业到特色产业发展,从乡村振兴到水源地生态环境建设,从移民增收致富到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殷殷嘱托,重若千钧。
近两年来,南阳人民牢记嘱托,以初心为笔、以实干为墨,奋笔疾书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陶岔渠首。 李栀子 摄
渠美水清见
担当淅川县丹江口水库碧波荡漾,大批红嘴鸥、白鹭翩翩起舞,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优质生态环境背后,是淅川县守好一库碧水、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送的不懈努力。
“我们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常态化加强库区巡查监管执法,有效遏制库区各类违规违法行为。”3月24日,淅川县库区执法大队副队长刘宇介绍,去年以来,淅川县全面开展“守好一库碧水”专项整治行动,拆除库区违建,恢复有效库容530万立方米。同时,开展湿地生态修复系统治理试点1万余亩,采取水系连通、生境营造、基底修复、植物群落修复等措施,使沙石滩重现生机盎然,从“单一绿”走向“多彩美”。
特殊的区位决定了丹江口库区生态保护的特殊性,不仅要当好保水护水的“生态卫士”,还要打造富民强县的“绿色银行”。
踏访丹江两岸,既赞叹于淅川“能绿尽绿”的拼劲,更惊讶于其“点绿成金”的巧劲:石漠化严重的荒坡绿化,既储备木材又涵养水源,筑起清水北送的绿色屏障;环湖村庄的山头,春风一过绽芳华,近郊游、乡村游热起来;库区沿线的乡镇,以软籽石榴、核桃、杏李为主导,托起群众致富希望。
目前,淅川县每年以10万亩以上的速度推进植树造林,累计提升软籽石榴、杏李等标准化果园8万余亩,培育乡村旅游示范村36个,建成林旅融合示范园40个,库区10万群众依靠“绿水青山”端上了“金饭碗”,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
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送是南阳人的担当,移民群众过得好不好,总书记十分牵挂。
3月22日,春日融融,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迎来了一拨又一拨游客,大家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邹庄村新变化,采摘草莓、体验农家乐趣……
今年,邹庄村引进当地文旅公司,打造红色旅游线路,开发集红色研学、农耕文化研学、农旅休闲等于一体的特色旅游观光项目,“经过前期对接,邹庄村已成为南水北调干部学院的教育实践基地,试运行期间,累计接待游客1万余人次。”邹庄村村委会副主任邹会彦说。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邹庄村考察时强调,要继续做好移民安置后续帮扶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种田务农、外出务工、发展新业态一起抓,多措并举畅通增收渠道,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邹庄村是一座仅有700多人的小村庄,土地稀缺、产业薄弱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更好地支持邹庄村发展,淅川县提出建设“大邹庄”,以邹庄村为核心,联动下孔、孔北、水寨3个村,成立大邹庄示范区,按照产业一体化规划抱团发展草莓产业。
邹庄村依托整合后的土地以及产业发展资金,建设了375座温室大棚,其中,310座租给农业公司发展草莓、苕尖轮作种植,65座由村民入股的掘井人农业合作社经营,在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让村民有了地租、务工、分红三份收入。
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是邹庄村在确定产业发展方向时就明确的目标。为此,村里为入股村民提供保底收益,并将草莓种植收益的80%分给村民。2022年,邹庄村草莓种植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0万元,户均增收2万元。
目前是大棚草莓的盛果期,村民邹新曾正把新鲜的草莓分拣打包,“俺们移民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南阳医圣祠。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铮 摄
仲景光耀南阳城
3月26日,位于南阳市宛城区仲景路上的医圣祠里,游人如织。
从祠前独具特色的汉阙下拾级而上,一路穿行过三进院落,在医圣祠大殿内墙壁上展示的白云阁藏本木刻版《伤寒杂病论》前,张仲景博物馆副馆长杨磊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医圣祠的情景时,仍然非常激动:“总书记强调,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
从医圣祠大殿前向北眺望,一座巍峨大气的汉代风格楼宇与原有建筑群落遥相呼应。张仲景博物馆馆长刘海燕告诉记者,2021年,南阳市正式启动了医圣祠文化园项目建设,将其作为打造“全球中医圣地、世界中医之窗、世界中医药文化地标”的标志性工程。在加强保护医圣祠原有风貌基础上,医圣祠文化园一期项目依次建设仲景书院、中医药文化长廊、张仲景博物院主馆、仲景国医馆等十八大景观,园区将聚焦“仲景、中医、文化”三大关键要素传承中医药文化,打造出一个特色鲜明、功能丰富的中医药文化传承园区。
目前,医圣祠文化园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今年以来,医圣祠文化园一期项目的中轴线主体建筑已经完成建设,园区从医圣祠原18亩面积扩展至689亩,初步形成集馆、院、祠于一体的风貌。
刘海燕介绍,去年,张仲景博物馆获批建设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南阳将以此为平台,发挥中医药文化、资源、产业、科研等方面的优势,优化中医药服务出口模式,提升中医药服务国际影响力,助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南阳围绕建设中医药强市、做强中医药文化,不断开出谋发展、促腾飞的“良方益药”。
今年,张伯礼院士受聘担任张仲景国医大学(筹建)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和张仲景实验室(筹)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南阳着力打造的张仲景国医复建工程、张仲景实验室两大重点工程迈入快车道。此外,以张仲景医药文化节为平台,南阳还将筹备举办首届“中国中医药上市公司峰会”,以会为媒加速推进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南阳市中医药产业事业发展迈上新高度。
南阳月季绽放。 李栀子 摄
特色产业竞芬芳
3月28日,走进南阳月季博览园,花苞挂满枝头,各色月季静待花开。“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南阳人民牢记嘱托,不断做大做强以月季、艾草种植为代表的特色产业,点燃富民增收“主引擎”。
目前,南阳拥有月季花卉企业491家,月季种植面积15.5万亩,年出圃苗木16亿株,已开发出月季花茶、玫瑰精油等衍生产品。月季苗木远销德国、荷兰、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全国的70%,苗木供应量占国内市场的80%,是全国最大的月季苗木繁育基地。全市超过15万人从事月季生产,年产值达27亿元,月季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花”。
产业链不断拉长,以艾草加工、艾灸制品生产为核心的南阳艾产业正朝着千亿级规模不断迈进。3月27日,在药益宝艾草制品有限公司的产品展销大厅,记者看到,从传统的艾条、艾柱到按摩精油、洗护产品和艾绒家纺、艾灸家具等,艾草产品琳琅满目。
该公司电商负责人王海带领大学生主播团队,通过淘宝、抖音等平台推介艾草产品,订单量不断上涨。
药益宝所在的卧龙区七里园乡达士营村,有规上艾草制品企业7家、电商162户,带动了周边群众3000多人从事与艾草相关行业,实现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和致富增收。
“作为一名回乡创业者,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鼓舞着我撸起袖子加油干,带领乡亲们奔着幸福富足的好日子努力奋斗。”药益宝公司董事长查洪付说,近两年来,在政府的指导规划下,企业经营规模、研发能力等都实现了大幅提升,“药益宝”已经从达士营一个村的“领头羊”,成长为卧龙区艾草产业的龙头企业。
去年,该公司生产的艾条制品被省药监部门核准使用“药”字号,意味着“南阳艾”品牌继获批国家道地药材认证后,又向产业的正规化迈进一大步。
去年以来,药益宝先后完成了制绒车间技术改造和制绒生产线更新,还引进了新型环保高效脉冲除尘设备,提升了艾绒档次。“我们整合了两家本地企业、一家种植合作社后,企业规模比之前扩大了两倍,正在向三产融合发展、集团化推进。”查洪付表示,今年起,他们已入驻南阳市卧龙艾草产业园,南阳产投集团与药益宝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在市、区各级部门的大力推动下,他有信心把南阳艾草品牌做大做强,让艾草成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农民致富的“黄金草”。
肩负使命再出发,波澜壮阔又一程。千万南阳人民牢记嘱托,奋勇争先,写下水源地高质量跨越发展的精彩答卷。
记者手记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孟向东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娟
踏着春天的脚步,行走在南阳的田野上,一株株麦苗正在蓄积力量、蓬勃生长,和这些麦苗一样厚积薄发的是南阳跨越崛起、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强大力量。
总书记考察调研南阳,殷殷嘱托犹在耳边。南阳踔厉奋发,迈入了发展新征程——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孜孜不倦,生态建设修复的“两山”实践持续推动,走好“绿色崛起、美丽富民”跨越发展之路笃行不怠……
大力弘扬传承仲景医药文化,医圣祠文化园项目建设日新月异,宛药振兴和“中医药+”等计划全面实施,中医药强市建设深入推进……
月季花开四季,既有颜值更有经济价值,艾产业蓬勃发展,满城“花盛草香”的产业之美带富了一方群众、托举起美好生活……
南阳,正向着“建强副中心、奔向新辉煌”的目标勇毅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