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见到过关于许多总结我国现存唐塔的帖子,但关于我国现存有多少座唐塔的答案却无定数。想来,因为断代和分类总会有争议,也不可能有定数。
本文收录148座唐塔,就收录标准做如下说明:
(1)关于断代,绝大多数唐塔都经过后世历代维修,本文收录之唐塔主要仍以文保部门公布的断代为主,有些建造特征与公布年代出入较大者,未列入。
(2)关于类别,大致包括五类:其一,是体型高大可登临或曾经可登临的建筑;其二,是僧人之墓塔;其三,是石雕浮屠;其四,是一些已移至博物馆展示的体型较小之塔;其五,是石窟寺雕刻的摩崖塔造型。
第一类:体型高大砖塔建筑
第二类:僧人墓塔
第三类:石雕浮屠
第四类:博物馆藏小型唐塔,图为法门寺地宫出土鎏金唐代浮屠
第五类:石窟寺雕刻唐塔,图为邛崃磐陀寺石窟摩崖石刻唐塔
第一、第二类佛塔和墓塔均在本文收录之列。但墓塔繁多,很多附属于其他文保单位,很难查全,故一定有较多遗漏。第三类石造像塔,仍占有较大比例,如见诸文献的石造像塔仅河南一省就逾20座。但这些造像塔有的残损、有的被盗、有的挪至博物馆文保所保存,资料收集困难。因此,本文对第三类唐塔的收录主要以列入各级文保单位名单且网上可查询到网友拍摄近照的实例。至于第四类和第五类,由于存量较多、且无名录可循,受限于精力能力和资料不全,无力逐一查录,故不在本文收录之列。
(3)关于完整情况。由于不少唐塔残损或仅存遗址,对于这类唐塔的收录以能大概看出主体结构为判别。当然,这属于模糊问题,带有很大笔者主观色彩。
从文保等级来看,本文收录的148座唐塔中,
隶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有13座;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
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
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9处;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
博物馆馆藏未查询文保等级2处。
上述文保等级,包括直接列入文保名录、文保单位附属及暂存于某文保单位内等几种情况,不再细分。
从分省排序,本文收录的148座唐塔中,
河南省 31座
山西省 31座
陕西省 21座
山东省 11座
河北省 10座
北京市 9座
江西省 6座
西藏自治区 5座
云南省 5座
广东省 4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3座
福建省 2座
甘肃省 2座
江苏省 2座
四川省 2座
湖北省 1座
吉林省 1座
浙江省 1座
广西壮族自治区 1座
本文在收集整理过程中参阅了多篇网友整理资料,照片除笔者自摄外引自众多新浪和斯飞网友的美图,在此深表感谢。整理过程中一定存有大量错漏,诚盼指正。
1. 大雁塔
(世界文化遗产,第1批国保)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雁塔南路北口慈恩寺内,始建于永徽三年(652),时为方形五层;武则天长安年间改建;五代时修茸,明万历年间于塔身包砌一层砖面,形成今日外观。现塔实测通高64.517米,底层每边长25.5米。塔基方形,每边长45.5-48.5米。塔身作仿木结构,以砖隐出倚柱、阑额。倚柱各承栌斗一朵,其上为叠涩出檐,施菱角牙子。每层均当心间辟券门,内设方形塔室。塔内有木梯盘旋而上。塔顶平砖攒尖置釉陶宝葫芦塔刹。其造型雄伟、庄重,风格简朴、明快,为中国古代楼阁式砖塔的典型代表。
锦阳轩主 摄
2. 小雁塔
(世界文化遗产,第1批国保)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72号,又称“荐福寺塔”,建于唐景龙年间,现塔残存十三级,实测残高43.395米,底层每边长11.38米。塔基座为瓷砖方台,底边长23.38米,高3.2米。塔身底层较高,南北向辟券门,以上各层均南北向辟券窗。二层以上高度逐层递减,越上越紧促,整体轮廓呈自然缓和的梭形曲线。层间以砖叠涩出檐,砌一排至两排菱角牙子。其中,第五至十一层南券窗两侧饰有方形小塔各一(现存有须弥座)。第十四层以上早年已毁。塔身结构为单壁中空,内设木构楼层及砖阶梯供登临,各层塔壁有唐至清代题刻多处。
锦阳轩主 摄
3-4. 兴教寺玄奘塔与窥基塔
(世界文化遗产,第1批国保)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杜曲街道西韦村北,始建于唐总章二年(669年),为玄奘法式埋骨处。大和二年(828年)重修,开成四年(839)修茸。方形五层楼阁式砖塔,通高21.04米,底层每边长5.2米。塔身底层南面辟龛室,内置玄奘泥塑像;北壁嵌开成四年《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碣1方。二层以上塔壁作仿木结构,每面三间,以砖隐出倚柱、阑额及斗栱,其中第二、四层面南辟券龛,内置供物。层间以11层平砖叠涩出檐,施两排菱角牙子,檐角缀风铃。塔顶平砖攒尖,置宝瓶式塔刹(系民国时补葺)。
锦阳轩主 摄
玄奘嫡传大弟子窥基(632一682)墓塔,为方形三层楼阁式砖塔,始建于永淳元年(682),大和三年(829)重建。塔高6.76米,底层每边长2.4米。塔身底层面南辟龛室,内置窥基泥塑像;北壁嵌有《大慈恩寺大法师基公塔铭并序》碣。二层南壁镶有“基师塔”砖铭。层间叠涩,檐下施一排菱角牙子,塔顶平砖攒尖,置宝瓶式塔刹。
刘锦棂 摄
5. 香积寺善导塔
(第5批国保)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道香积寺村西,方形十三级密檐式空心砖塔。香积寺系佛教净土宗祖庭,香积寺系佛教净土宗祖庭,始建于唐永隆二年(681),塔与寺同时建造。现存为供养塔,原为方形十三级,1979年整修时,残存十一级,残高33米。底层每边长9.5米,高约5.5米。以上各层高度骤减,层间叠涩出檐,施两排菱角牙子。塔壁仿木结构,每面均作三间,以砖隐出倚柱、阑额及斗栱。各层均当心间辟券门,次间施朱绘直棂假窗。
言水山人 摄
6. 香积寺净业塔
(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香积寺善导塔东约100米处,系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香积寺”附属建筑,俗称净业师灵塔。方形五层楼阁式砖塔,始建于唐延和元年(712年),一说建于唐开元十二年(724年),后世有修葺。塔通高15.12米,底层每边长4.5米。下为方形台座,高1.8米,设有踏道。塔身底层面南辟券门,以上各层均面南辟券龛。层间叠涩出檐,施两排菱角牙子。塔顶平砖攒尖,置石质宝瓶式塔刹。
言水山人 摄
7. 周至八云塔
(第5批国保)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云塔南街和中心西街交界处,为旧时周至县城的标志性建筑,又称瑞光寺塔。瑞光寺始建于唐景龙二年(708年),一说建于元和十四年(819年),清末寺毁,唯塔存。塔为方形十三级密檐式空心砖塔,因塔身底层每面有两朵云状阴湿痕迹,合计8朵,俗称“八云塔”。据2000年末抢救发掘八云塔地宫资料辨析,该塔地宫为唐代所建,塔体为宋代改建或重建。
现塔残存十一级,残高35.74米,底层每边长9.05~9.23米。塔身底层特高,达8.06米,北面正中辟券门,另三面皆为假券门。壁面装饰为以砖刻出普柏枋,上托斗口跳式的斗栱。二层以上(除四、五、六层外)每层各辟二券门,两相对开,上下位置逐层相错。其中,二至五层每面作仿木结构三间,以砖隐出倚柱、阑额、斗;六层以上无斗栱装饰。塔身收分柔和,层间叠涩出檐,砌两排菱角牙子。塔顶早年已毁,多年来保留了无十一级以上的旧状。塔内结构为单壁中空,原有木梯供登临,清末焚毁。
8. 鸠摩罗什舍利塔
(第5批国保)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鄂邑区草堂街道草堂寺舍利塔院内,亭阁式石塔,由八色大理石及玉石分段拼雕而成,又称八宝玉石塔,现塔通高2.47米,由底座、须弥山仙境、八角塔身、方形塔顶和扁圆宝珠刹等组成。底座方形,周围有16组浅浮雕图案。其上为递升的四个层次合成想象中的须弥山仙境:底部为幅面较大的圆盘状,沿盘面浮雕山峦及佛、兽等。以上层次均呈圆形,依次雕饰海浪水波、二重流云、蔓草花纹等。底座和须弥山仙境构成了早期“须弥座”雏形,较之后世常见的简单化须弥座形式要复杂很多。
其上托八角塔身,雕出倚柱、阑额、板门、直棂窗等。塔顶为四角攒尖式,雕出椽头、屋脊和瓦垄。塔刹由须弥座、受花、仰覆莲及扁圆宝珠构成。塔体各部分比例匀称,雕饰适度,造型端庄、典雅。该塔为中国现存时代较早也是鲜见的亭阁式玉石雕作之塔,并为研究“须弥座”早期式样提供了珍贵的实例。
锦阳轩主 摄
9. 长安华严寺杜顺塔
(第6批国保)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长安一中后坡上,为方形七层楼阁式砖舍利塔,始建于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塔通高22.88米,底层每边长5.58米。基座方形,南辟券门,内筑龛堂。塔身层间叠涩出檐,一层檐下砌三排菱角牙子,以上各砌二排。二层以上塔壁作仿木结构,每面三间,以砖隐出倚柱、阑额、斗栱、角昂等。塔顶平砖攒尖,置宝瓶式塔刹。三层以上檐角风铃俱在。基座部位券门今已封堵,龛堂内原有杜顺石刻影像等物已不存。塔前原有唐大中六年(852)“杜顺禅师碑”现已迁至西安碑林博物馆。
锦阳轩主 摄
10. 长安圣寿寺塔
(第6批国保)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五台街道南五台村,方形七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寺始建于隋仁寿年间,唐大历六年始称南五台圣寿寺。圣寿寺塔又名“应身大士圆寂塔”,传建于隋仁寿年间。现塔为唐代风格,局部有宋代补茸的痕迹。塔通高29.5米,底边长7.5米。塔身一、三、五、七层南北两面和二、四、六层东西两面辟券门,层间以砖叠涩出檐,施两排菱角牙子。二层以上壁面作仿木结构,每面三间,以砖隐出倚柱、阑额及斗栱。塔顶平砖攒尖,置七圈铁质相轮,上覆八角攒尖式铁质塔刹。塔内原有木梯供登临,已毁。该塔造型与兴教寺塔相近,铁质相轮式样与铜川宋代重兴寺塔相似,应系唐代重建、宋代修茸之物。因坐落于峡谷中,壁面光洁,鲜见风蚀痕迹,为关中地区唐代楼阁式塔的代表作。
小魏 摄
11. 开明寺塔
(第6批国保)
位于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开明寺广场中心,是洋县的地标性建筑。开明寺创建于开元年间,南宋宁宗庆元元年重修。塔建于何时无详载。塔为十三级方形密檐式砖塔,底层有塔室,二层以上为实心,通高31.2米,塔基边长6.2米,底层周砌条石,上为砖砌束腰须弥座,上下均叠涩;每面砌筑砖雕壸门八个,塔内壁面有精美壁画。各层间均叠涩出檐,各层檐角微翘,塔檐略呈弧线。第一~七层塔檐转角均施柏木角梁一根。梁身及梁尾被平砖叠压于塔体内。因塔檐角部大都塌毁,角梁多有风化和糟朽;塔顶为平砖叠涩,塔刹束腰(刹杆)为正方形,刹盖(宝顶)为八边形,向外叠涩四层砖又反叠涩砌筑成八边形覆钵式宝盖。
四正 摄
12. 昭慧塔
(第6批国保)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南环东路昭慧广场,又名高陵塔、三阳寺塔,唐代建造,明嘉靖年间修茸。塔原建于佛寺昭慧院内,与大、小雁塔隔河相望,因地处咸阳、泾阳、渭阳之东故又称三阳塔。塔为密檐式砖塔,八角十三级,底层边长9米,通高53米,底层有南北二门,其余各层有东、西、南、北各四门,由塔梯可至顶。每层叠涩出檐,用两砖和牙子各两砖交错砌筑至第八层后作假椽挑檐,即反叠涩内收,各檐角上挑。结构精巧而坚固。塔基周围曾发现北周石造像一尊。
贺兰鹔鹴 摄
13. 百良寿圣寺塔
(第6批国保)
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百良镇百良中学(原寿圣寺遗址)内,塔传建于唐贞观年间,方形十三级密檐式实心砖塔院内。明嘉靖三十四年华州大地震,塔上部崩毁两级,塔体向北偏东倾斜。清初予以维修,今残高29.7米,底层每边长5.3米。塔身底层特高,南向辟券门,额题“慈云洞天”4字(今已不存),门额上方做出小局部单坡屋檐,饰椽头、瓦垄和正脊鸱尾;北壁嵌康熙二年王又旦撰《重修寿圣寺浮图记》碣1方。二、三、四层和九层壁面作仿木结构,层间以15排砖叠涩出檐,施菱角牙子,其中一至五层檐下隐出阑额,施转角铺作,置补间铺作两朵,斗栱为“把头绞项造”式样,塔刹已毁。
山人 摄
14. 慧彻寺南塔
(第7批国保)
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城关镇西府巷蒲城中心内,方形四面十级楼阁式砖塔,砖砌单壁中空,高约39米,每底边长7.3米。底层特高,南面辟券门,入门迎面立有唐代石佛像一尊(缺头与右手);二至六层,每层对开二券门,逐层上下位置相错(二层东西开,三层南北开等)。第二层北面正中嵌有石碑一方,上刻有“诸佛舍利宝塔”六字;二层以上四面隐出三间方柱,柱间作阑额、柱头置栌斗。该塔始建于唐贞观元年(627年);明嘉靖关中大地震时,塔身开裂,顶端两层崩塌;1953年对该塔进行了修复,现塔内下面三层安装有楼梯,以供上下。
莎萝蔓蛇 摄
15. 清梵寺塔
(第7批国保)
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东城街道北寺巷北端,为旧时兴平的标志性建筑,被当地誉为佛教东传、丝路西通的纪念塔。始建于贞观元年(627年),现存清梵寺塔兼具唐宋建筑风格,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通高38.6米,底边长4.35米。每层叠涩出檐,施两排菱角牙子。其中,一至三层檐下隐作斗栱,补间铺作置一朵;四层以上仅柱头置斗,不施补间铺作。塔顶八角攒尖,塔刹残毁。现塔内中空,原有转角阶梯通塔顶。
小魏 摄
16. 法源寺塔
(第7批国保)
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美源镇美源村西寺小学后院(法源寺遗址内),八角九层楼阁式空心砖塔,传寺及塔均始建于唐咸亨二年(671年),历代屡有修茸,清同治元年发生“陕甘回变”,寺及塔遭劫,塔内木梯被焚毁。现塔通高27.3米,底边长2.6米。塔身底层较高,南、北两面辟券门(现已封堵)。第二、四、六层东、西和三、五、七层南、北为上下交错辟券门或券窗,其余各面镶有砖、石雕刻的佛龛,高约1米,别具特色。
层间叠涩檐下施菱角牙子、阑额和斗栱,出双排椽头。塔顶平砖攒尖,置铁质宝瓶式塔刹。塔身微向东南倾斜,局部有裂隙。该塔现状多有后代修茸痕迹,如叠涩檐下出双排椽头系宋塔建筑特征。底层檐角上翘和斗栱叠摞为典型的明代砖塔装饰风格。该塔造型端庄、沉稳,工艺精湛,雕饰华丽。逢春季回归,群燕绕塔盘旋,聚栖塔内,当地赞称“百燕朝塔”,誉为“美原八景”之一。
山人 摄
17. 开元寺塔
(第7批国保)
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富县富城镇西山半山坡上,为古代鄜州的标志性建筑。方形十一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寺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清末寺毁塔存。塔坐西向东,残高41.8米,底边长8.41米。塔身单壁中空,每面一间。底层层高7.13米,正东辟券门,内筑小方室。以上各层均四面辟门,壁面隐出阑额,其中第四层东门两侧饰方形假窗。塔身层间以15层砖叠涩出檐,该塔方正庄重,气势恢宏,是陕北现存时代最早的古塔。
莲莲 摄
18. 罗山寺塔
(第7批国保)
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城南和家庄镇东马村西南约1公里的岱堡塔村北侧乳罗山东峰上,又称岱堡塔、乳罗山塔。方形九层楼阁式空心砖塔不,传寺与塔均建于唐大中年间,规模宏大,曾有“西有法门寺,东有罗山寺”之说。塔残高29.97米,底边长6.85米。基座已埋没。塔身底层特高,南向辟券门,早年砖壁剥落较多,于门额上方发现横置柏木桩1根。二层以上壁面作仿木结构三间,以砖隐出倚柱、阑额、角柱。二、三、四层每面当心间辟券门或假券门,上下位置交错;四层以上隔层东西、南北交错设置假券门。层间叠涩檐下砌菱角牙子,其中一至四层阑额施转角铺作和柱头铺作,斗栱把头绞项造,五层以上仅置栌斗。第八层残损严重,仅剩半边;九层以上无存。
锦阳轩主 摄
19. 净光寺塔
(第7批国保)
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城关镇西街县人民政府院内,又称眉县塔,是旧时眉县的标志性建筑。寺已废毁。为方形七级密檐式砖塔,据塔北遗存的唐代经幢铭刻有“郿城净光修建佛塔”及“元和十一年”“咸通五年”等署款和相关县志与文史资料推断,塔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816),落成于咸通初年。现塔通高20.44米,底层每边长4.65米。塔基有沉降,露出地表部分高1.5米。塔身素面,底层南面辟拱券门,内筑穹窿顶小方室,高约3.5米。二层以上实心,层间叠涩出檐,塔顶平砖攒尖,上覆石雕莲座,置宝瓶式塔刹。
山人 摄
20. 富平万斛寺塔
(第8批国保)
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老庙镇漫町村东北约2.5公里五峪源头的万斛山顶,方形七层楼阁式砖石塔,传寺及塔均始建于唐代,明万历年间修茸。现塔通高26.7米,底边长4米。塔身底层特高,南面辟券门,内设塔室。二层以上壁面作仿木结构三间,以砖隐出倚柱、阑额、转角和柱头铺作,斗栱把头绞项作。第二层四面辟门,两侧朱绘卧标假窗,以上各层设置朱绘假门、窗。层间叠涩出檐较长,施仿木结构1头、瓦垄和菱角牙子。塔顶平砖攒尖,置宝瓶式塔刹。
高大白浮大白 摄
21. 西安二龙塔
(第8批国保)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街道温家山村东南1.5公里处的蛟峪与土门峪间的梁坡上,为二龙寺仅存建筑遗构,其始建年代失载。为方形多级密檐式空心砖塔,原层级有七级、九级、十一级、十三级四说。建筑风格与香积寺善导塔、西安小雁塔近似,残存六级,残高18.65米,底边残长7米。塔身底层较高,二层以上锐减,每层南北两面辟券门。层间叠涩出檐较短,檐下施两排菱角牙子。塔身底部残蚀较甚,壁砖大面积剥落,暴露地宫遗有唐初典型的莲花纹方砖。塔刹流散在塔北1.5公里处的吴家沟村,系块石雕成,平面呈方形。2005年,长安区文物局筹资对塔体进行保护性维修,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补葺塔壁和塔檐,维持“残存六级”的旧状。
小魏 摄
22. 龙门石窟小石塔
(世界文化遗产,第1批国保)
位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西岸北侧的山坡上,高约两米,方形四层,雕刻叠涩檐,各层各面刻有佛像,顶部宝珠刹,建造年代不详,推断唐代。
爱他传奇 摄
23. 巩县石窟寺砖塔
(第2批国保)
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巩县石窟第一窟库顶大力山白虎崖上,单层砖砌方形塔,塔通高5.3米,塔基高1.5米,塔身南面有一小门,可进入攀上塔顶。
霞光彩虹71 摄
24. 修定寺塔
(第2批国保)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磊口乡西清凉山东南麓修定寺旧址上,建于建中二年至贞观十年(781~794年)。塔平面正方形,基座平面呈八角形,下有束腰须弥座,系单层叠涩檐亭阁式砖塔。原塔有台基、塔身、塔顶,通高20米。现存塔身,高9.3米,每面宽8.25米,四外壁全用模制菱形、三角形、矩形及平行四边形等各种形制的浅浮雕花砖3775块嵌砌而成。浮雕面积300平方米,内容有人物、动物和花卉等图案76种,不同图案和造型的雕砖89种,发掘和收集到的塔基雕砖30种,共计119种。砖雕的嵌砌技术独特,由砖雕背面制榫卯,与内壁素面砖互相嵌砌;由铁钉、铁片支托拉牵,使之固定,塔檐采用木骨与外挑花砖榫卯相套,拉于塔顶中心固定。
水穷云起 摄
25. 风穴寺七祖塔
(第3批国保)
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市骑岭乡刘沟村东北1公里处风穴寺内,七祖塔又名贞禅师塔,建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平面方形,9层密檐式砖塔,高约32米,是国内现存少见的保存完好、造型优美的大型唐塔,首层南侧辟卷门,内部中空,各层塔檐叠涩出,檐间置小门,顶部相轮华盖刹保存完整。
罗瑞杰 摄
26. 净藏禅师塔
(第3批国保)
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区西北6公里处的嵩岳太室山南麓积翠峰下会善寺西侧,环山路北侧的部队内。建于天宝五年(746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八角形砖塔。单层亭阁式砖塔,通高10.35米。基座高2.64米。难免辟券门,东西两面出假门,另有四面雕出破子棂窗,檐下阑额之上雕出人字形斗栱。塔顶为须弥座和山花蕉叶组成刹座,塔刹为雕刻精美的火焰宝珠。净藏禅师塔对研究佛教建筑传入中国后被中国传统建筑所融合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其造型以砖为木,逼真地表现出唐代八角亭式木结构的柱子、额枋、斗栱、门窗等做法,实属难能可贵,体现出唐代精湛的建筑工艺与时代特征,是不可多得的建筑瑰宝。
梁颂 摄
27-28. 灵泉寺唐代双塔
(第4批国保)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善应镇南坪村南灵泉寺旧址上。两塔皆为方形单层叠涩密檐式塔,青石雕砌,东西并列,间距8.6米。东塔通高5.22米,塔身高1.18米,南壁辟拱门,门楣雕双龙,中央雕1螭首。门拱上方正中雕1怪兽,左右雕相对称的2个飞天,飞天下雕降龙1对。塔心室略呈方形,东、西、北3壁雕佛像5尊,像后刻头光、宝盖和飞天等。塔身上端为9层叠涩塔檐,刹已无存。塔身东壁刻有唐大历六年(771年)游人题诗四首。西塔通高5.56米,塔身高1.29米,南壁辟门,门额上刻双龙,正中雕一尊立佛,门外左右两侧雕护法天王及力士。塔心室之门枕上雕石狮1对。塔心室呈穹隆形,内雕佛像5尊。塔身上端为9层叠涩塔檐,每层南面均凿龛,龛内雕坐佛1尊。刹已无存。塔身东外壁刻唐咸通八年(867年)禹璜题记。
郝天真 摄
29-34. 少林寺及周边唐塔六座
(世界文化遗产,第4批国保)
少林寺塔林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少林寺西约300米外的山脚下,是少林寺历代和尚的墓地。少林寺塔林是我国现有古塔数量最多的塔林,面积2.1万余平方米,现存自唐贞元七年(791年)至清嘉庆八年(1803年)之间的各时期砖石墓塔228座。其中唐塔2座、宋塔3座、金塔16座、元塔51座、明塔146座、清塔10座,余为无纪年题记者。加之常住院塔中的2座宋塔,二祖庵附近3座唐、元、明代砖塔,三祖庵1座金代砖塔,以及塔林周围9座唐至清代砖石塔,共计243座墓塔和佛塔,构成了蔚为壮观的少林寺砖石古塔建筑群。
其一,方形无名舍利塔,为是塔林中最高的塔。塔身南面设拱券门,塔身之上为涩叠出檐共七层,每两层塔檐之间都壸门,顶部为方形砖砌平台刹座,塔刹已无。在第一层塔檐下方有用朱砂绘制的人字型斗拱,这是除造型之外又一判断其为唐塔的力证。
爱他传奇 摄
其二,法如禅师塔,位于少林寺以东约一公里的高台上,武周永昌元年(689年),古塔高约7米,单层方形砖塔,南面开门,内有塔室,上部叠涩出檐,顶部相轮、宝珠、仰月塔刹。此塔现存于高台之上,无法近观,据说塔室内存有“唐中岳沙门释法如禅师行状碑”。
爱浮屠 摄
其三,二祖庵无名塔,位于二祖庵后密林中。古塔残存一级,高约六米,方形砖塔,南面开券门,内有塔室。现存塔身上部还有叠涩檐。券门上方有部分残存石铭,尚可辨出万岁登封元年、皇帝皇嗣造等字样。
爱他传奇 摄
其四,萧光禅师塔,位于少林寺常住院外的北山坡上,建于唐天宝九年(750年),六角亭阁式单层单檐式墓塔,高3.97米.室顶叠涩上收,中心为石雕的莲花藻井。塔门上方,题“萧光师塔”四字,另在门楣上还饰有线雕莲花一朵。
老松 摄
其五,同光禅师塔,位于少林寺东墙外约50米,建于唐大历六年(771年)。塔高约10米,单层方形砖塔,下部须弥座已埋入地下,塔身南面开门,内有塔室,石门楣线刻人物精美,塔身之上叠涩出檐,伸展很大,上部方形须弥座,蕉叶承托石刹。塔身背面嵌有石铭“唐少林寺同光禅师塔铭并序”。
白芍 摄
其六,法玩禅师塔,位于少林寺塔林中部北边缘。建于贞元十七年(791年)是塔林中有年代可考最古的塔,全塔高7.5米,单檐方形,塔刹、塔铭及象征性塔门浮雕精湛,独具匠心。塔身前有拱形石门,石门上有石锁,有石铆钉,门额上有飞翔神鸟,两侧有护法力士,是一件精美石雕精品。背后有楷书塔铭,记述禅师生平。
碧山云叟 摄
35. 永泰寺塔
(第5批国保)
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城西北11公里的永泰寺外,创建于唐代初期,为单层十三级密檐叠涩式砖塔,平面呈方形。塔基底边长5.05米,塔高24米,塔门拱券形,南向。塔身自下而上每层高度均匀递减,塔檐逐渐内收,外轮廓呈优美的抛物线形。塔室内部仍为方形,空筒状。塔刹由仰莲及相轮组成,已残。
Ace许 摄
36. 法王寺大塔
(第5批国保)
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城北5公里嵩山南麓玉柱峰下。法王寺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四年,为印度僧人摄摩腾、竺法兰译经、讲经处,是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法王寺大塔平面方形,边长7米,15层密檐式砖塔。通高34.2米,外廓呈优美的抛物线形,造型雄伟壮观。塔檐间有假门窗,通体用白灰敷皮。塔身南面辟圆券门,门内为塔心室,平面为方形。塔顶宝刹已损毁,但整座大塔高居寺院后部台地上,成为全寺的标志。
斗笠斜阳 摄
37-39. 法王寺2-4号唐塔
(第5批国保)
法王寺2号唐塔是一座单层唐塔,居法王寺塔东侧,为方形亭阁式砖塔。高15米,边长4.4米,南向开券门。叠涩檐上部,砌大覆钵,塔顶用青石雕出精美的山花蕉叶、绶花和仰莲宝珠石雕塔刹,造型俊秀,极为精巧,实属唐塔中之珍品。
法王寺3、4号唐塔是两座方形砖塔,位于单层亭阁式唐塔之北山坡上。从建筑形式、材料、手法和尺度比例及塔下等砖石雕刻分析,该两塔当为唐代中晚期建筑。其高分别为8米和7米,边长分别为4.25米与3米,塔顶损坏严重。
诚意侯 摄
40. 法行寺塔
(第6批国保)
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市塔寺街20号原法行寺院旧址上。建筑年代为唐至宋。塔坐落于长宽各6.8米,高0.68米的方形基座上,坐北朝南。塔体为砖筑,底层平面呈方形,上为9层八角形叠涩密檐,顶部在砖刹座上立宝珠形铜刹,通高约21米。塔身南壁辟半圆券门,门内设方形塔心室,可达第二层,室顶用叠涩砖砌筑。方形塔身的壁面砖虽经多次维修抽换,外形仍保留有唐代初建时的风格,但从整体造型,塔上部的八角9层叠涩密檐、出檐不深及叠涩砖层弧度较小的特征看,当为宋时所改建。八、九层和塔刹系清初重修。
天下 摄
41. 洪谷寺塔
(第7批国保)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合涧镇肖街村西的洪谷山中,洪谷寺塔高15.4米,为七级密檐式砖塔,该塔始建于北齐,唐代重修,元代曾进行维修。石构塔门、塔身为唐代形制。洪谷寺尚有大缘禅师摩崖石塔等数座唐代摩崖石塔。
猛虎从 摄
42-43. 阳台寺双石塔
(第7批国保)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临淇镇前寨村东南,建于唐天宝九年(750年),是两座密檐式方形石塔,两塔坐北面南,东西并列,间距5.85米。塔用青石构件垒砌,自下而上由基台、基座、身、塔刹等部分组成,南壁开拱券门。双石塔塔刹、塔西塔东侧上两层塔檐、东塔第一层塔檐东南角及部分雕刻被毁,其余部分基本完好。西塔,通高3.04米。东塔现存六层,通高2.92米。双石塔饰面刻有佛像、力士、伎乐和单檐或重檐的六角型塔,雕刻精美、内容丰富。石塔保存基本完好,均有塔铭。
梁颂 摄
44. 香泉寺稠禅师塔(西塔)
(第7批国保)
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太公泉镇西北西寺庄村姜太公故里景区内,隶属国保香泉寺石窟。双塔立于稠禅师大殿遗址前,西塔因塔身有宋人的题字,且有“稠禅师塔”字样,因此也有人认为此塔即稠禅师塔。看此塔形制,与新郑荆王石塔,安阳灵泉寺唐双石塔基本一致。东塔已残,只剩塔基和塔身,统计时未计入总数。
老松 摄
45. 陈婆造心经浮图
(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现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摘星台公园内,淇县北阳镇良相村天宁寺内,方形叠涩窑檐式石塔,由青石垒砌,七级方塔,总体高2.75米。塔尖高22厘米,七级浮塔高1.44米,浮塔第七层宽54厘米,第一层宽84厘米。每级四面各凿一小佛龛,内雕一佛像。塔心室正面辟半圆拱门,门颔上雕一兽头,尖拱形门楣内雕花卉等图案,门楣上雕狮首,两则各雕一力士,右侧力士已残缺。塔心室后壁雕陈婆坐像,脚踏二莲蓬,身后有桃形背光,背光内雕六尊佛像。塔心室右壁刻唐开元九年(721年)《陈婆造心经浮图记》。塔底座四周雕花卉图案等。
爱浮屠 摄
46. 陇西尹公石塔
(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河南省鹤壁市大赉店镇原浚县西北二十五公里,座落在大赉店乡大八角村南原真武庙遗址上,现移至浚县浮丘山碧霞宫院内。亦称尹公浮图,建于唐天宝九年(751年)。为方形七级密檐式石塔,高约4.5米,塔座四边雕佛龛、狮子、覆莲、兽头和伎乐飞天。塔身最下一层南面辟门、门楣、门额均有雕刻,塔心室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四角雕龙柱,塔背面亦有龛,内无雕像,龛外雕二龙、人物和题名等。上方刻《陇西尹公浮图铭》。其上各层均雕有佛龛。最上部为宝瓶状塔刹。
老松 摄
47. 王法明造七级浮图
(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小店镇(原属延津县)马屯村同和寺旧址,始建于唐开元三年(715年),原为七级石塔,文革中遭破坏仅存三级,残高1.8米。浮屠最下面为整块青石砌成的三层正方形按比例收分的如意塔基座,塔身第一层保存完整,由塔体和塔檐组成,塔体分为两层,下层是唐代石刻,南面辟龛门,龛内浮雕一佛二菩萨,龛门两侧有花卉和人物图案,龛门上方有王法明造七级浮图题记。上层是宋代重修石刻,有天圣三年(1025)、庆历五年(1145)重修浮图题记。上面塔檐为整块方形青石,每面刻有花卉图案。塔身第二层仅高十四厘米,正中雕一小佛龛,四周有花卉图案。
霞光彩虹71 摄
48. 内黄里固石塔
(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西南二十二公里处井店镇里固村,始建于唐初,为方形单层密檐石塔,高2.78米。最下为青石基台和须弥座,上为塔身,南壁辟半圆形门,有尖拱形门楣,上雕龙头,两侧各雕一龙。门内塔心室雕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塔身上部出五层檐,每层檐口线刻缠枝花卉。第一、二、五层檐下四面均雕小佛龛,内雕坐佛;第三、四层檐下四面均线刻,缠枝花卉。最上为宝瓶状塔刹。
翌新 摄
49-50. 复兴庵双塔
(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二安乡花固村南,因曾于复兴庵内,又称复兴庵双石塔,现拆散保存于县文物管理所库房内。双塔平面近方形,青石质,由基座、塔身、塔檐和塔刹组成,作密檐式结构。据铭文双塔建于天宝二年(743年)
朱己祥 摄
51. 荆王石塔
(新郑市文物保护单位)
原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新郑龙湖镇荆王村,现迁新郑市博物馆。建造于唐开元、天宝之际(713年—755年)。荆王石塔原有两座,造型相同,东西相距约15米,东边一座已倒,现存石塔即西边一座。该塔为四角七级密檐式青石塔,塔体成方柱形,通高3.25米,底层边长0.55米。底层往上各层高度、边长逐级减少而内收。塔刹为直径30厘米的青石莲花宝顶。塔身底层南面凿有长方形佛龛,龛门上方及两侧上部刻有塔铭,正面及两侧面线刻人物画四副,线条流畅柔美,反映了盛唐绘画用线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堪称石刻线画珍品。
水穷云起 摄
52. 陈昌寺造像塔
(洛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李村镇上庄村陈昌寺遗址,平面近方形,青石质,由基座、塔身和塔檐组成,作密檐结构,现存六级,通高700cm,具体年代不明。
朱己祥 摄
53-55. 佛光寺塔林唐塔
(第1批国保)
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豆村镇佛光寺东山及西塔坪,东山上曾有无垢净光塔(已毁只剩塔基),另有志远禅师、大德方便和尚塔两塔计入,并西塔坪解脱禅师塔,合三座计入统计。
无垢净光塔建于唐天宝四年(745年),上部已坍塌现存八角形巨大,残高约三米,每面置三个壸门,并保留有少许彩绘图案,五十年代曾对塔基进行发掘,出土有带有唐天宝年号的造像。
锦阳轩主 摄
志远和尚塔为圆形单层砖塔,据史料记载建于唐会昌四年(844年)。残高6.5米,塔基平面呈八边形,束腰须弥座,高3.5米,坍塌较重棱角缺失。塔身作圆形覆钵状,通体素面,西向券门,中空,东、南、北三面辟圆券假门。塔刹仅存八边形束腰刹座,刹顶已毁。此塔覆钵的形式很像印度早期的窣堵波,它是元明时期盛行的喇嘛塔的雏形。
锦阳轩主 摄
大德方便和尚塔为六角单层砖塔,据塔碣记载,建于唐贞元十一年(795年)。残高4.5米,塔基平面呈六边形,基座砌筑简朴,底边长1.35米,高不详。塔身单层,通体素面,叠涩出檐,檐下用山花蕉叶承托,每面正中及每角上各一叶,顶部呈斜坡状。西向辟门,用砖叠涩挑砌,内设塔心室,相邻两面嵌塔碣2方。塔刹已毁。
自《忻州古塔》
解脱和尚塔,位于佛光村西北约1公里处西塔坪梁上,为方形三层密檐式砖塔。据碑载,建于唐长庆四年(824)。残高约14米,塔基平面呈方形,底边长4米,高1.3米,须弥座已毁,后人用毛石补砌加固。塔身三层,每层间均叠涩出檐,一层较为高大,以上各层出檐密集,无塔身,通体素面,一层南向券门,内设方室。塔刹仅存亭阁式刹座,刹顶已毁。
锦阳轩主 摄
56-59. 法兴寺唐塔
(第3批国保)
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慈林镇崔庄村,寺中有塔六座,其中舍利塔、八角双塔、燃灯塔为唐塔;东侧院墙及后山另有两座方形五级塔,不同书中各有唐、元二说,此处暂不录入。以下为前四座唐塔:
舍利塔,也称石殿,位于圆觉殿和山门之间的石砌台基之上,通体砂石构造,坐北向南,平面为回字方形,边长8.8米,通高9米许。塔分上下两层,下部垒砌条石台基,上立塔身,下层塔身前后开拱券门,拱券内装石质门框,石板门。内槽自成一间塔室,室内原有彩塑,现不存。下层塔身之上屋面用三层叠涩石盖板出檐,檐顶为四面坡,坡度和缓,石板反叠涩屋面收结。上层塔身由下层内槽墙直砌而成,平面仍为方形,其外观低矮,塔内空间不大,顺木梯可以登临,室顶雕刻精美的八瓣莲花方形藻井,有较高的工艺水平。上层正面檐下分别砌筑采光通风口。塔身上部叠涩四层石板,中置须弥座,座上分别置覆钵、仰莲、扁平珠、立莲、桃形攒宝珠顶。建筑外形似塔非塔,似殿非殿,此制为我国现存古塔中所仅见。
三杯然诺 摄
八角双塔在舍利塔前,东西两侧,形制相近,布局对称,位于石经楼之前的左右两侧,建造于唐咸亨四年(673年),平面呈八角形,三层。两塔塔底座方形,最下置单混石,石上四角立角柱,柱间安装陡板石,上为方台基平台,台四周八面做踏跺石三层至一层塔身底部。一层东侧塔身开拱券门,西侧塔门上部损坏,东侧塔门基本完好。门内设塔室,顶部圆形内收,中部雕莲花收顶。一二层出檐横刻五层叠涩和五层反叠涩,二层塔身素面。第三层出檐横刻制四层叠涩和檐上做四层反叠涩。第三层塔檐顶上出叠涩二层平座承托仰莲座,座上为塔刹,刹由覆钵、相轮五层、伞盖、宝珠组成。西塔原宝珠不存,后人修缮补配;东塔宝珠保存完整。
自《山西古塔大观》
燃灯塔,又称长明灯台,立于圆觉殿前、舍利塔之后。建造于唐大历八年(773年)。塔平面为八角形,通体青石雕造,高2.58米,下部置须弥座二重,第一重须弥座上下做叠涩与反叠涩,束腰刻壸门和六个乐伎人。二层须弥座为圆形,下部刻覆莲,束腰雕立莲。上部刻有三层仰莲,灯室呈八角形,转角雕束莲圆柱,柱头有圆和卷刹,柱上置阑额、普柏枋,上施一斗二升交耍头铺作。灯室内中空,四面辟有方门,四面刻假破子棂窗,窗内刻有棂条四根。塔身之上塔檐做成八面坡,檐顶雕刻角脊、筒板瓦、中央雕山花蕉叶刹座,座上置宝珠收顶。
三杯然诺 摄
60. 慧峰禅师塔
(第3批国保)
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金村镇寺南村北青莲寺,属青莲寺附属文物,建于乾宁二年(895年)。石塔高约5米,平面八角形,塔基为束腰须弥座,上下分别为三层叠涩,束腰部分雕有人物花草等图案,上又置圆形束腰莲座。塔身正面开一方门,后面刻有“唐故先师和尚,汝州襄城县人了,俗姓贺兰氏,法号慧峰,于中和戊申岁八月二十八日迁化去。乾宁乙卯年建造灵塔。十月功毕后记耳。弟子及功德主玄藏、弟子玄悟……”。
爱浮屠 摄
61. 明慧大师塔
(第5批国保)
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虹梯关乡虹霓村,此地原为海惠院,塔身碑刻记载住持明惠大师于唐乾符四年(877年)圆寂,后人于后唐长兴三年(932年)为其建墓塔(一说乾符四年建塔,长兴三年刊出塔铭)。塔为单层方形,高约6米,基座束腰壸门内雕石狮。塔身正面辟门,门券上雕伎乐天,门侧原各有一金刚力士,西侧力士惜于2007年被盗。山谷之水在虹霓村的山崖断裂处滑落而下,形成大瀑布,与远山的雄奇之势构成引人入胜的太行画卷。
自 历史课林老师
62. 泛舟禅师塔
(第5批国保)
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城西寺北村,泛舟是唐高宗李治后裔,舍弃皇家生活修行于报国寺,唐贞元九年(793年)圆寂,同年建塔。塔总高10米,平面为圆形,塔身用方柱分为八间,南面辟小门,余面置板门或破子直棂窗。塔身之上用十二层砖叠涩出檐,随后又用十五层砖反叠涩收缩至塔刹座下的露盘,上承山花蕉叶、覆钵、垂莲、仰莲、宝盖、宝珠。塔背侧有唐长庆二年塔铭。
锦阳轩主 摄
63. 稷山青龙寺石塔
(第5批国保青龙寺内,稷山县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下迪乡马村西侧青龙寺内,原位于稷山县化峪镇梁村村中,1980年搬迁到青龙寺院内。长方体四层密檐塔,通高2.07米。双层青石底座,一层塔身高0.6米,底面边长0.47米,上侧边长0.44米,上下略收分0.33米。正面辟拱形洞门,门两侧线刻护法金刚站立像,洞门上侧刻大中七年发愿文。洞门内正面浮雕一佛二供养人(或弟子)像。由于洞龛内雕刻佛像,故一层塔身为两块青石组合而成。前石作雕凿洞门镌刻文字之用,后石作浮雕佛像供养人之用,二者组合才能形成透过洞门观佛像效果。第二、三、四层塔身正面皆雕小龛,龛内雕释迦牟尼结珈趺坐化佛。四层塔檐皆作叠涩出檐,宽度由下檐0.74米依次递减至上檐0.56米;塔身由二层宽0.41米递减至四层0.37米。
疯旅人 摄
64-71. 羊头山唐塔群
(第6批国保)
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神农镇羊头山。据张驭寰先生撰《山西羊头山的魏、唐石塔》一文,称当时除北魏造像塔外,羊头山其余九座石塔断为唐代,分别建在山腰和山顶两处。其中,方塔三座,圆塔六座,其中三座方塔已经倒塌。据网友爱塔传奇考察博文可见,除一处方塔残毁严重外,另两座倒塌的方塔似已修复。为此统计时,羊头山唐塔群计数八座。以下为九座塔照片,编号据爱塔传奇。
一号塔位于羊头山三号窟旁边,残高约1.5米,方形石塔,现存两级,首层开火焰门,门两侧有力士,塔檐为仿木结构四角攒尖,下有檐椽,上刻瓦垄。塔门及力士造型与羊头山诸窟风格一致。有文献推测该塔或建造于东魏。
爱塔传奇 摄
二号塔立于羊头山五号窟顶部西侧,四级圆形石塔,外观推断为唐代遗存。塔高约1.6米,首层开门,内部中空,塔身及塔檐均圆形,各檐雕刻叠涩出檐及反叠涩上收,顶部已无刹,全塔素面无装饰。
爱塔传奇 摄
三号塔位于羊头山五号窟上部东侧,与二号塔东西并列,外观推断为唐塔。 塔高约1.6米,现存四级,圆形石塔,已无刹,外观与二号塔相似,塔门部位有所不同,风化程度略重。
爱塔传奇 摄
四号塔位于六号窟以西不远处,现存三级,残高约1.8米,方形石塔。下部基座部分已经看不到,首层塔身南侧开方形门,内无雕饰,各层塔檐四角攒尖,檐角上翘,顶部塔刹已失,塔身素面无装饰。
爱塔传奇 摄
五号塔位于六号窟西邻,残损严重,塔下圆形莲座应该不是原塔之物,而是佛像底座,古塔仅存一级且不完整,可以看出方形塔身上开方形门,上部四角攒尖塔檐,塔身外侧壁残存有浮雕图案。
爱塔传奇 摄
六号塔位于六号窟后面,方形石塔,现存三级,外观与四号塔相似,下半部分已埋入土中,首层塔身开方形门,塔刹已失,全塔无装饰。
爱塔传奇 摄
七号塔位于六号石窟东侧,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方形石塔,底部束腰须弥座,其上塔身开有方形门,上面是两层四角攒尖塔檐,第三层塔檐尺寸偏小,应该不是原塔之物,顶部已无塔刹,全塔无装饰,外观推断为唐代古塔。
爱塔传奇 摄
八号塔位于羊头山之巅,紧邻北魏造像塔,塔高约七米,圆形五级石塔,首层南向开圆弧门,内部塔室贯通全塔,各层塔檐收分较大,每檐上下两面均出叠涩,顶部以细小的莲花拼成火焰形塔刹。八号塔是羊头山诸塔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以外观推断为唐代建筑。
爱塔传奇 摄
九号塔位于羊头山顶部,北魏造像塔以北约五十米,高约10米,七级圆形石塔,羊头山诸塔中最高的一座,外观推断为唐塔。塔立于方形条石台基上,首层开门,塔内中空,最上层开有小窗,各层出叠涩檐,最顶层和塔刹部分看不出风化,应该是近年补上去的,塔刹造型明显引用自八号塔。
爱塔传奇 摄
72. 卦山天宁寺华严经塔
(第6批国保)
卦山天宁寺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卦山太极峰下。华严经塔为一座八角、二层、石制实心塔,通高4.2米。塔下为一方形石砌台基,台基中部雕一圆形三层仰莲基座。基座雕刻模糊不清,座上置八角形底层塔身,塔身直径为1.15米,高1.08米。四正面辟假板门,上刻铺首两枚。正门额刻“华严经塔”,塔面还刻有明代重修塔时所留的“昔大明万历四十年岁次壬子仲春二月初八”题记。西面门额刻“第五之会”四字。塔身上部出叠涩一层,上置八面雕做45度斜面承塔檐,檐下斜面石上刻飞天、祥云、狮兽等。斜面石上出八角形塔檐。
二层塔身安装八角形塔檐,塔檐角部升起,屋面做八面坡屋面,各角雕刻狮兽一只做角脊,头部做角兽。檐正中置山花蕉叶,之上刹毁。天宁寺华严经塔雕刻生动,比例协调,且华严经塔为一种分件雕刻,后叠垒而成的石塔,共使用七件石材刻成。它完全脱离了建筑的式样,构成部分的平面变化多端。该塔是我国古塔中极为珍贵的一座石塔,不论是年代,还是在工艺和造形上,在我国石塔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73. 先师和尚舍利塔
(第7批国保)
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三嵕山北峰顶金禅寺内。塔为方形平面,中空,高9层,残高11.1米。塔身底部为红砂岩包砌的方形基座。塔身第1层壁面仅高1.52米,其四面辟门,南侧为方形门洞,除第1层塔身上设仿木构门窗外,塔身再无其他仿木构装饰。塔体内部为砖砌穹窿顶,内有北宋乾德四年(966年)题记。根据建筑形制判断,此塔应属唐代遗物。现塔身上保留有1945年上党战役所留下的弹痕,因此也成为上党战役的历史见证物。
宜宾客 摄
74. 郎寨砖塔
(第7批国保)
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安泽县马壁乡郎寨村,为八角九级密檐式实心砖塔,现残存8层,高12.07米。郎寨砖塔未见明确纪年,但塔上所嵌功德碑碣中,有弘农郡、陇西郡等唐代中期以后废止的地名,地宫也出土有8枚唐代开元通宝钱。郎寨砖塔基座平面呈八边形,各层塔壁呈内凹弧面。底层塔身饰以简洁的仿木结构装饰,即转角处设壁柱,柱间连以阑额,柱头铺作一斗三升,补间驼峰承单斗。
zhangliwei 摄
75. 栖岩寺圆形唐塔
(第8批国保)
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韩阳镇下寺村西南山中的上栖岩寺遗址,隋唐时栖岩寺在河中诸寺中最负盛名,分上、中、下三寺,中、下寺已废。现存上寺宏伟的塔群建筑。现存有唐天宝建圆形实心禅师塔1座,五代后唐同光建石塔1座,宋建密檐式六角五层高17米舍利塔1座,元建平面六角双层塔两座,明、清禅师塔17座,除宋塔高居西峰外,其余各塔深居东草坪,形成各代集聚的禅师塔群。该塔建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砖结构,圆形实心,高8米。塔正面设假门门扇及抱框,上有线刻图案,线条流畅,背面镶有塔铭。
刘晓华 摄
76. 上党西岩寺塔
(第8批国保)
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长治县上党区荫城镇桑梓一村。因寺内大殿有石佛立像,高一丈八尺,故寺称丈八寺,塔亦称丈八寺塔。塔平面方形,九层,高约16米。塔不做基座,只砌一高0.30米的台基,台基之上为第一层塔身,为四层石块砌筑,南向开券门一道,自第二层以上塔身均俱高三砖,每层塔檐叠涩收分出檐,平面逐渐缩小。塔内为一方形空筒,上下直通。塔身一层西侧镶有清康熙四十四年《丈八寺重修塔记》碣一块。从碑中所载及塔的形制来看,塔除基部为清人补修外,余皆唐代原物。
爱浮屠 摄
77. 侯村石塔
(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原位于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侯村乡侯村村中打麦场边,1985年搬迁到县博物馆所在地闻喜文庙院内。塔呈长方体,通高2.8米,由塔身、塔檐、塔刹三部分组成。塔身平面边长0.59米,高0.9米,四面浮雕佛像80余尊,主龛雕一佛二菩萨,其上侧及左右侧面龛内皆雕释迦、多宝两佛并坐像。下侧刻有侯玄云及唐开元十五年(727年)楷书题记。塔檐叠涩出檐四层,高0.5米,檐口边宽0.79米,四角攒尖顶。塔刹高1.4米,下部浮雕山花蕉叶,其上雕出界格五层,格层之上雕密层相轮,上端雕宝珠覆顶。整体造型比例和谐,小巧玲珑。
鱼在在藻 摄
78. 邓峪石塔
(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原位于晋中市榆社县郝北镇邓峪村,是一座唐代石雕彩绘四面佛造像塔,建于开元八年(720年),砂岩质,通高3.2米,圆座方柱形,自下而上由底座、塔身、塔檐(带平座)、塔刹四部分套合而成。基座为八角形,周围刻莲花图案,塔身中部四周饰以石栏、石柱,柱身刻二龙戏珠图案,四面中部刻有大小佛像十余尊,顶部边檐有花纹图案,塔身下侧佛座之上刻“大唐开元八年岁次庚申三月寅朔十五日戊辰云骑尉耿立"。塔于1965年即被列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2月2日塔刹被盗,1998年9月10日塔身整体被盗,2017年塔身追回,陈列于山西省博物院,2018年,塔身迁至晋中市博物馆。塔基和塔檐现存放于榆社县邓峪村庙内。
南山供秀 摄
79. 玉溪石塔
(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城东70公里玉溪村东庙墙根,塔创建于唐,明正统十年重修,平面方形,高五层,密檐式,青石塔身,通高6.29米。塔基砌筑三层,中层基座束腰部四周刻建塔缘起并施财人姓名。塔身高3.4米,通体收分,共有五层。塔一层较高,南向辟门,门二侧雕守门力士,拱券上雕飞天坐佛、云彩等。塔室中刻释迦佛、迦叶、阿难及二胁侍菩萨。自二层起塔身显著低矮。各层四面均开尖拱龛,内雕座佛一尊。塔背刻文“玉溪村东旧古浮图多年损坏,已有常主张得善舒牛一只重修。……正统十年八月吉日”。可见此塔自唐创建后到正统十年,曾于重修时改换底层塔身前后二石。该塔塔身中段有精美浮雕部分1997年被盗,现塔身为后补制作粗糙惨不忍睹。
疯旅人 摄
80. 梵宇寺文殊塔
(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碾底乡碾底村梵宇寺(俗称马鬣寺),坐落在龙林山白石沟梵宇寺北侧200米的马名(一作鸣)山巅。梵宇寺有两座石塔东西对峙,相距约500米。文殊塔为东塔,西塔即资公塔。文殊塔建于唐贞元十三年(797年),为石砌二层方形亭阁式塔。塔坐北朝南,下有台基二层,基石边宽8.5米;上有塔座,座边长3.3米。第一层塔身边长3米,二层边长2米,总高约7米。南向有龛,每层均石雕出檐,檐下枋上有石雕莲形图案,上覆二层仰莲。塔刹已毁,塔中部近年被炸裂0.5米,向东倾斜。此塔造型古朴,但因地基下陷和人为破坏,塔身逐日向东南方倾斜。1994年,太原市文物局拔款修。在维修中严谨地利用石物原件,保持原来的唐代风格,共用了大石360多块,垒了三十二层,原塔里的镇物都放回原处,铁锁也按原样安装。
百草 摄
81. 邢村石塔
(高平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山西省高平市区东北4.5公里三甲镇邢村西北高岗上。建于唐开元十年(722年),为四角五层石砌密檐式,高4米。下部为砂岩须弥座,上置塔身,塔顶为宝珠露篷顶。各层均雕有佛像及图案。
疯旅人 摄
82. 东阳朝石塔
(运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该塔立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虞乡镇东阳朝村中西南隅。坐北向南,长方体,四层,塔檐皆作三层叠涩出檐,由下至上宽度依次递减,顶檐雕作伏兽状。通高2.96米。两层塔座,下层底座边长1.04米,高0.22米。上层塔座雕成方堆状,四面雕出壸门,边柱雕作力士曲腿举臂侧头承塔状,形象而生动。一层塔身高0.54米,边长0.45米。正面雕凿拱形洞门,洞门两侧雕金刚力士护法像,力士呈站立状,手持金刚杵,面部剥蚀不清,全身仅可看清轮廓。
83. 齐城道士墓塔
(繁峙县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大营镇齐城村西约50米处。墓地原有塔两座,其中一座已毁(2003年恢复新建),现仅存一座。为圆形单层砖塔,占地面积2.83平方米。唐代建筑。残高3米,塔基平面呈圆形,底径1.9米,高不详。塔身作圆形覆钵状,南、北两侧辟长方形假板门,东、西两侧设方形假窗,上、下设有两周雕花装饰带。塔刹仅存束腰刹座,刹顶已毁。据调查,两塔均建有地宫,已被盗,地宫平面呈圆形,施有仿木构砖雕斗栱,曾出土有金碗及墓志铭等,为王姓道士及弟子墓葬。此塔为国内现存较少的早期道士墓塔,是研究道教建筑和道士葬制的重要实物资料。
84-86. 治平寺石塔
(第4批国保)
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南清河乡嘉应寺村北的治平寺遗址上,寺院在日本侵华战争中毁于战火。现存大石塔一座、小石塔二座、经幢一座,均为唐代遗物。大石塔建于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青石质,八角四层楼阁式实心石塔,通高16.4米。塔基八角形,转角处各嵌石雕力士像一尊。塔基周边原有石栏板,上有图案雕饰,现栏板已不存。塔基上置八角形束腰须弥座,束腰部刻伎乐八组,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塔身1~3层形制相似,层高及面阔逐层减小。
塔身四正面辟圆拱额方门,四斜面做方形盲窗,门窗上方各雕有一组佛像群;各角浮雕圆形倚柱,柱间施阑额,不出头,柱头以上直接置斗栱,无普拍枋。塔檐仿木结构,檐下垂直于立面布椽,垂脊尽端雕力士神兽,勾头用莲纹瓦当。塔檐之上为平座,施斗栱。塔身第四层为经幢式塔刹,出八团祥云上承兽首短柱及八角围城,围城转角处出城台及角楼。围城上置三层仰莲,间以八角石柱,最上层仰莲上为火珠。塔身第一层各角倚柱均刻铭文,现仅东北角倚柱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造弥陀像记”尚可辨识。
莎萝蔓蛇 摄
小石塔原位于大塔东西两侧,东塔建于唐仪凤三年(678年)方形密檐五级,高2.8米。第一层南面作假门,另三面刻铭文。以上各层为低矮方石,各面雕佛龛,层间置叠涩石檐,刹顶残失。西塔建于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形制与东塔同,现存二层,残高1.7米。另有一经幢高4.6米,立于唐开元年间,幢身八角,现存二级。
西小塔现尚在原处,东小塔曾被挪至县教育局库房,2011年被盗后又被追回现在县公安局。
某虎 摄
自 燕赵都市网
87. 幽居寺塔
(第5批国保)
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寨头乡沙子洞村东,为方形七级密檐式空心砖塔,通高约23米。塔基方形石砌。塔身第一级南面辟拱券门,门内嵌雕花青石门楣、边框。第二级以上面阔和高度逐层递减,层间施菱花砖牙子叠涩塔檐。塔顶作山花蕉叶承宝珠状刹。塔内存三尊白玉造像,十五个佛龛。三尊造像保存完好,基座上均刻有发愿文。
Echo檀 摄
88. 兴国寺塔
(第6批国保)
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程委乡解村小学内,建于景龙四年(710年),原为兴国寺内建筑,现寺已毁,仅存此塔。石塔为汉白玉材质,平面四方形,一层南面辟门,内有塔心室。一层塔身之上施密檐十五层。石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通高7.51米,塔身外部轮廓呈抛物线状。塔基为方形。一层塔身高1.5米、宽1.2米,四壁各有一块整石,厚0.25米。南壁辟拱形门,门内侧上、下凿有安门框的方星孔。门的左右两侧,各浮雕一力士,身高0.52米,位于长方形座上。力士身穿长袍,腰间束带。东侧力士左手上举,而西侧力士右手上举。塔刹仅存一呈覆圆形漏斗的刹座。
涛声 摄
89. 南贾乡石塔
(第7批国保)
位于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县南石门镇南贾乡村南。现仅存石塔1座,由塔基,莲花座,佛龛,七层出檐的塔身,葫芦形塔刹组成。石塔塔体通高4.6米。佛龛所在的塔身处四面均有题记,但多已看不清楚,在塔身正面佛龛的左侧有“天启”字样,但根据该塔形制及内中造像推断建造时期应为唐代,明代续有题记。
乌斯怀亚 摄
90. 沿平寺石塔
(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河北省武安县城隍庙内,原寺院建筑已毁,于1997年3月18日迁建于此。此塔为方形七级密檐青石塔。顶部塔刹及以上三层密檐已佚,现存高度3.5米。塔座为并排卧伏的双龟,龟背上置覆莲盘坐承塔身,塔身第一级四角浮雕盘龙柱。南面开尖拱形塔门,门两侧各雕力士一尊,门额上方浮雕四龙穿壁。北面浮雕妇人启门像。东、西两面线刻罗汉像各一尊。塔心雕一佛二菩萨。以上各层为石雕叠涩密檐。现状塔身残损、劈裂较为严重。从石塔的造型结构、雕刻内容及艺术风格看,均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和佛教艺术特征。
爱浮屠 摄
91. 涞水镇江塔
(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城北偏西11公里的娄村乡中水东村西,清水河东岸,也称水东塔。此塔平面呈正方形,边宽 2.7 米,身呈棱台式,上下收分较小,为七层密檐式空心砖塔。塔高 14 米,第一 层为塔身,南向辟拱形券门,门楣由汉白玉雕刻而成,其上减地浮雕蔓草纹花边,内刻楷书 “ 南无十方诸佛,南无万万尊菩萨,南元西方极乐世界 ” 等字。券内置青页岩石槛框,其右框上阴刻 “ 万历二十三年重修 ” 字迹。塔内原设佛龛,现佛像已不存。七层塔檐采用叠涩方法托出,砖角向外交错砌筑形似莲瓣。塔刹为八角形刹座,上托双层莲瓣及葫芦形刹尖。
92. 马君起造像塔
(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孙家村,为唐仪凤四年(679年)马君起为死去的父母所造。该碑现存于河北省深县文化馆。入列省保时定名为“马君起造像碑”。该塔构件高105cm、宽78cm,侧宽82cm,系两石凿合之石室。石室内有女菩萨像一、侍女二,下为飞禽走兽的石浮雕,石室两旁各有一武士卫其侧。石室门眉之上有“天皇供养、天后供养”八字。此塔此前因其记文艺术闻名。碑文为浓重的魏晋风骨,书写纯熟,刚健遒劲,于纤细中见血肉,点划行墨笔笔终始,字划流畅豪放,柔韧相济。再加之刻工尤佳,可谓珠联璧合。碑文为马孝须所书,马孝须在唐代并非书法名家,但有如此高的书法艺术,由此可见我国唐代的书法艺术之盛。
93. 福胜寺造像塔
(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原位于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北楼乡南汪店村南唐福胜寺遗址内,平面方形,青石质,由基座、塔身和塔檐组成,作密檐式结构,原存七级,具体年代不明,1981年移至隆尧碑刻馆,现存四级,通高213cm。
朱己祥 摄
94-101 云居寺及石经山唐塔
(第1批国保)
云居寺唐塔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水头村云居寺内及石经山上,其中云居寺北塔四角四座、北塔寺侧一座(原梦堂庵唐塔),石经山上两座半,施茶亭残塔不列入计数。
王礅造像塔位于云居寺北塔西北角,建于景云二年(711年)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唐塔。石塔高约4米,为方形密檐石塔,首层有塔心室,内雕有佛像,上部出六层密檐,但顶部塔刹已失。
锦阳轩主 摄
田义起造像塔位于云居寺北塔东南角,建于太极元年(712年),石制方形密檐式塔,高约4米,坐北朝南。塔座为方形石砌,塔身正面有圆拱形塔门,门两侧雕有守护力士。塔身西外壁刻有大唐王利贞所撰《易州石亭府左果毅都蓟县田义起石浮图颂》,壁上阴刻唐太极元年纪年。塔身上部为六级密檐,石檐顶部为宝葫芦塔刹。太极元年为唐睿宗李旦的年号,仅使用四个月,此塔铭有太极元年纪年实属难得。
锦阳轩主 摄
李文安造像塔位于云居寺北塔东北角,建于开元十年(722年)方形六级密檐塔,石檐顶部为宝葫芦塔刹,坐南朝北,高约 4 米。塔身正面有尖拱形塔门,两旁雕有两尊守护力士。门内设石龛,龛内正面雕有一佛二侍,东西两壁有两级供养人像。塔身东外壁刻有梁高望书《大唐易州新安府折冲李公石浮图之铭》,并于壁上阴刻唐开元十年纪年。
锦阳轩主 摄
郑玄泰造像塔位于云居寺北塔西南角,建于开元十五年(727年),石结构,四角七级,高3.6米,塔外刻《大唐云居寺石浮屠铭并序》。内壁雕刻有一个供养人,此人深目高鼻,推断应为外国人形象,这与当时唐代与中西亚交流广泛、大量任用外族为官有直接关系。雕刻的服饰十分华丽,线条细腻流畅,反映盛唐中外文化交流繁盛景象。
锦阳轩主 摄
梦堂庵唐塔原位于北京市房山区水头村南梦堂庵,后迁于云居寺北塔侧。石筑单层方形塔,高约1.5米。有两层石砌方形基座。塔座上方的塔身正面设有方门,门上方有石雕门楣,塔身顶部为石雕塔檐。该塔一度被村民当做鸡窝。
锦阳轩主 摄
金仙公主塔位于房山云居寺石经山雷音洞上面,建于开元九年(721年),一说建于开元十八年。坐北朝南,通体高3.5米,全部采用汉白玉石精制而成。基座由块石砌垒。中间用4块厚板石组成方形佛龛,正面设券门。门两侧各有浮雕金刚力士一尊。自门向里,对面石壁上又呈现出一组浮雕,释迎牟尼端坐中间,两侧各有一弟子。其上是七层叠涩檐。塔上有铭文。金仙公主为唐睿宗李旦之女,曾为佛教寺院译经施田,而唐玄宗所赐幽州云居寺石经山之经本,为唐代宫廷抄本,极大地丰富了石经山刻经内容,为石经山的刻经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京西走马 摄
石经山单层唐塔位于石经山顶,建于乾宁五年(898年)以前,单层方形石塔,塔檐石板的仿木结构屋檐,高1.60米,塔门两旁雕有两尊金刚力士,龛门右上方刻有唐乾宁五年(895)惠化寺僧緣同游云居寺的题记,建塔时间应早于题记时间。
京西走马 摄
石经山茶亭残塔位于石经山施茶亭院门前,被称为半个唐塔。原石经山五座山头各有五塔唐塔,现只中台、南台两塔尚存(石经山单层唐塔、金仙公主塔),其余已无踪影。该座唐塔为遗毁另三座六块构件拼合而成。
京西走马 摄
102. 下寺石塔
(房山区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张坊镇下寺村北3.5公里处。石塔坐北朝南,方形,高3.7米。通体采用汉白玉石制成。基座用块石垒成。中间用四块厚板石组成方形佛龛。塔身正面的石雕券门,高0.53米,宽0.4米。门两侧有金刚力士浮雕,门楣上檐石雕花饰。龛室正面石雕端坐的释迦牟尼像,两侧各有弟子一个。塔身上部用叠涩作法石砌七级密檐。塔刹为宝珠式。
外面的世界 摄
103-105. 灵岩寺慧崇塔、祖师塔、王处造像塔
(第2批国保)
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灵岩村东,慧崇塔位于塔林北端最高处,是唐代高僧慧崇禅师的墓塔,建于天宝年间(742~756年),是现存较古老的一座墓塔。此塔为石砌单层重檐亭阁式塔,高5.3米。塔座为束腰须弥座,座上砌方形塔身,南面辟券门,东西两侧作假门。两侧假门均雕作为一妇人半身露于门外,东为进入状,西为外出状,形象极为生动逼真。门楣均作壸门状,雕有狮头、伎乐、飞天、武士等浮雕图像。塔室内顶作复斗状,原置有慧崇造像,今已不存。塔顶出檐三层,以石板迭涩出挑又逐层迭涩内收,每层塔檐之间均有素面方形塔身,顶上置露盘、仰莲、宝珠组成塔刹。塔的整体造型稳重而秀丽,尤其塔门上的火焰形尖拱及雕刻极为雄劲有力的武士造像,为典型的盛唐时期艺术风格。
弓箭坊 摄
祖师塔位于灵岩寺塔林的中央甬道北端,为塔林中唯一的一座砖塔,根据造型推断建于晚唐至宋初间。造型为平面方形重檐亭阁式,高5米左右。底部为高大方形石质基座,平素无饰。之上设一层束腰,每面刻八个壸门。塔身南面辟拱券门,塔心室内供奉三座像。塔身之上为涩叠十五层出檐,再上反涩叠九层。第二层檐部隐出卷云纹,其下有束腰,每面刻九个壸门。塔刹为尖顶宝珠,坐落于六棱底座上。
王处造像塔位于灵岩寺般舟殿前的小石塔高约3米余,方形,主塔身正面开火焰门,两侧有天王,门上方雕刻龙虎,塔心室内刻有佛像。塔身上留下多处铭文,背面有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建塔铭文,东侧面有天宝二年(743年)留下的供养铭文,西侧有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铭文。
郝天真 摄
106-107. 龙虎塔并皇姑庵塔
(第3批国保)
龙虎塔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四门塔景区神通寺遗址金舆谷西北的白虎山坡下,墓塔林的南面,因塔身雕有龙、虎而得名。塔通高12.2米,平面为正方形,砖石混合结构,即塔基和塔身为石建,塔顶为砖砌。塔的基座为平面四面性,形体硕大,有三层须弥座,每层均作束腰,也都有平石的大檐突出。基座下两层每面有两个长方形凹陷的槽,内雕伎乐人物,基座上层,颇似一个完整的须弥座,下部作枋,枋上为一周覆莲,其束腰部分中央有兽形浮雕,左右有飞天,四角有力士像,上部仰莲托外檐,形成平座。
基座之上是塔身,方形,由四块石板围城。每面长3.24米,各有一四方形小石室,室内有方形石柱,四角各雕盘龙,中雕佛像一躯,上雕飞天,形成小佛龛,四面龛中的佛像均是突胸,细腰,脸型瘦长。塔身外面四周各有一尖拱状火焰形券门。
南北两门两侧雕有四大天王,一手持剑戟,一手持舍利宝塔,脚下踏三夜叉,保护天国安宁。东西两门两侧雕有释迦二大弟子迦叶和阿难,塔身还雕有佛、菩萨、飞天、龙、虎、云等。所有雕刻精美,布局适当、宾主分明。塔顶用砖筑成重檐形,檐下各出挑砖华栱,檐头为砖刻椽子。塔檐顶上由砖砌斗八形式组成平座,平座上置塔刹。塔刹由覆钵、项轮、宝顶组成。该塔无明确的年代记载,根据其建筑风格和雕刻技法推断,基座和塔身应建于盛唐。砖砌塔顶部分,风格应属北宋时期;可能因为战乱或财力不足等问题,未能一次建完,至北宋时又补建完成。
锦阳轩主 摄
皇姑庵塔原位于历城柳埠镇突泉村皇姑庵遗址基台,1972年移至同位于四门塔景区神通寺青龙山西麓并增补部分构件。因塔身上雕刻龙虎之形,又比龙虎塔小,故又称小龙虎塔,也称小唐塔。塔身隅角各雕盘龙柱,其南面中央辟一尖拱门楣,内为塔心室,雕一佛二菩萨二弟子。门两侧各雕天王一尊,平托舍利宝塔,脚踏夜叉,门上中央雕兽头,上两侧雕龙各一条,两龙中央雕佛造像一躯,组成华丽的浮雕塔身。塔身东面有开元五年(717年)题记。塔檐用整块石凿成“挑四、收三”的叠涩做法,各层檐间壁体四面均刻小佛龛,龛内一佛,结跏趺坐,坐禅定像。龛侧刻有题记,已漫漶不清。
锦阳轩主、老陈 摄
108. 九顶塔
(第3批国保)
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柳埠东南2公里秦家村灵鹫山半腰处九塔观音寺偏西处。塔为砖筑八角形单层亭阁式塔,顶部筑有九座小塔,因此得名。塔单层,通高13.3米,八条边底长均1.9米,呈内弧形。上半部分全为水磨对缝细筑。南面距地面高约3.16米处,辟有一拱门,高2.11米,宽1.34米,门内为一塔室,现供有石雕佛像一尊。塔室内顶为方叠涩结构,四壁有残存壁画,尚可认出的有天王、佛等,多采用黑、绿颜色。
檐部迭涩向外挑出17层,塔檐上又叠涩收进16层。形成八角形檐顶,也作内弧形,呈柔和的凹形曲线。顶部结构处理极为巧妙,在塔檐上端各隅角处,筑有方形三层密檐式小塔八座,向外辟有券形门。九塔均建在莲基座上,其顶部均置受花相轮组成塔刹。从塔身和塔檐的内弧,塔平顶上9座小塔的莲座及造型以及塔身墙上宋开宝九年、宋大观四年、宋建炎元年三则题记推断,应是盛唐遗物。再旁证以灵鹫山天宝年间造像题记,其建筑年代可能为唐天宝时期。
甜甜圈 摄
109. 道朗镇造像塔
(藏于第3批国保岱庙内)
出土于山东省泰安市道朗镇,具体年代不明,现藏于岱庙内,仅存第一层佛堂形塔身后石于勾栏式平座。
朱己祥 摄
110. 卧化塔
(第8批国保)
位于山东省菏泽市武城县大田集镇天塔村东,又称田塔,原为七级方形楼阁式石塔,现仅存五层残体,高度约五米多,平面呈方形,由塔刹、塔身、基座三部分组成,全石结构,造型古朴端庄。塔身上有石雕的檐口斗栱,一至三层朝南开有龛门,三四层朝西也开有龛门,显不对称状态,塔后有古墓。
涛声 摄
111. 月岩寺小虚观塔
(泰安市市保)
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银山镇昆山西麓月岩寺内,又称“庙上塔”,建在大雄宝殿东侧半山腰,坐东面西,平面近方形,青石质,建造年代不详。塔身正面开门,塔心室内正面开火焰形龛,内刻一佛二菩萨,佛的身后有身光和火焰形的头光,菩萨站立在须弥座上,身上雕刻出华丽的衣饰。
爱塔传奇 摄
112-113. 青州市段村石佛寺双塔
双塔原位于山东省青州市段村石佛寺正殿前,左塔又作杨瓒造像塔建于天宝二年(743年),残存四级,通高263cm,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修复后作五级高350cm。
宜宾客 摄
右塔现存两级,复原后通高240cm,具体年代不明,现藏于青州市博物馆。
锦阳轩主 摄
114. 长白灵光塔
(第3批国保)
位于吉林省白山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长白镇塔山公园内,为方形砖砌楼阁式空心佛塔,由通道、甬道、地宫、砖塔四部分组成。虽然塔内不能登临,但其形制应该为缩小版的楼阁式塔。通道在甬道前,向左右两翼拓展至地面,做成阶梯式,并修有11级台阶。甬道在通道之后、地宫前,甬道左右均采用砖砌,地面铺三层砖。地宫在甬道之后,平面呈长方形。墙壁由多层砖砌成,底铺三层砖,顶盖石板。灵光塔原名无考,1908年,长白府第一位知府张风台将塔誉为西汉时鲁之灵光殿,命名为灵光塔。据考证,灵光塔为唐代渤海塔。在长白境内出土的渤海时期莲瓣纹瓦当,其花纹与灵光塔花纹砖上的莲瓣纹的艺术风格完全相同。该塔是吉林省境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地上建筑,也是我国现存不多的渤海时期的地上建筑,它对研究唐代渤海时期的建筑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羊电弓 摄
115-116. 云居山真如寺塔林
(第6批国保)
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城西北22公里云居山五脑峰南麓,塔林由唐代道荣禅师塔、道膺禅师塔。
网易号 赣派建筑之美
117. 大宝光塔
(第6批国保)
位于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田村镇东山村宝华寺内,唐咸通五年(864年)重建。亭阁式单层墓塔。塔基由三层须弥座组成,各层上下枋,均用层层方角皮条线叠出,须弥座遍体用细线刻饰缠枝花。塔身落在一覆莲座上,中辟塔室,正面开一眼光门,室门两侧各浮雕一尊全身介胄、手执宝剑的护佛金刚,金刚上浮雕人首飞天。四角用八楞倚柱,柱头施五铺作单秒单下昂斗栱,补间铺作一朵。柱下用铺地莲花纹柱础,柱子有明显的侧脚,生起,并略有卷杀,柱身亦遍体线刻缠枝花纹。阑额不出头,亦不用普柏枋。大宝光塔塔身形制、装饰和结构等特征具有地道的唐代建筑风格,有确切的纪年,整座塔造型雄奇俊美,雕刻华丽精湛,是江西省最精美的古塔,也是我国古塔中不可多得的经典精品个案。
老白 摄
118-119. 乘广禅师塔与甄叔禅师塔
(第7批国保)
位于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上栗镇杨岐村普通寺,南侧山坡上立有寺的第一任住持乘广禅师塔,东面山坡上立有第二任住持甄叔禅师塔。二塔均为墓塔。乘广禅师于唐贞元十四年(798年)圆寂。其继任者甄叔禅师为其修建舍利石塔,当年建成,保存至今。该塔为单层石仿木构塔,高2.7米,八边形平面,全麻石雕刻垒砌而成。底部设双层须弥座,各面有佛像、力士、怪兽等浮雕。塔身八角设柱如亭式,东、西两面雕门,并雕有大挂锁;东、西两面设窗,另有四面是执械的武士。塔檐厚实,檐下雕出双层飞椽,出檐深远。屋面雕出垂脊、瓦垄及瓦当。宝顶为仰莲承覆莲。雕工细致,形象饱满,实为纯粹的唐风,历经千年风雨而仍然跃然欲出。周围现设有麻石挡土墙及护栏。
姚赯 摄
甄叔禅师圆寂于唐元和十五年(820年),至大和元年(832年)方于东峰下建塔。此塔形制与乘广禅师塔接近,亦为八边形石仿木塔,惜残损较严重,清乾隆十五年曾经重修。现残高1.78米,基座、宝顶均非唐物。
姚赯 摄
120. 宜丰太子塔
(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原位于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逍遥山的金钱山麓,现搬迁重建于县城南郊翰峰山腰(南屏公园)。属亭阁式塔,为唐肃宗第十四子李僖墓塔。李僖随南阳慧忠国师出家,后居逍遥山。逝后真身葬于此,约建成公元9世纪初,用花岗石雕琢叠砌。塔高4.5米,平面四方形,塔座为双层须弥座。塔座、塔身、塔刹均刻有罗汉像。
爱塔传奇 摄
121. 高邮镇国寺塔
(世界文化遗产,第7批国保)
位于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城西京杭大运河河心岛上。因该塔原在高邮城西门内,与城东净土寺塔(俗称东塔)相对,故又称西塔。始建于僖宗年间(874-888年),为方形七层楼阁式砖塔,塔高35.36米,顶端塔刹是一青铜铸葫芦,葫芦表面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字。虽历经修葺,但仍基本上保留了唐代的建筑风格,被誉为“南方的大雁塔”。
122. 海春轩塔
(第7批国保)
位于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又称“镇海塔”。为青砖结构,平面为八角形,共七层,高21米,内部中空,塔为密檐式。该塔底层高敞,二层以上重重密檐,各层塔壁简洁,每层八面各设圭形佛龛一座,顶上置刹。塔身密檐均以叠涩方法挑出,密檐上无盖瓦,以砖层层覆盖,盖面采用反叠涩砖向内收进,塔刹由铁覆盆、相轮、铜葫芦组成。
Echo 檀 摄
123. 宁波天宁寺塔
(第6批国保)
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中山西路北侧,建于咸通三年至四年,为双塔形制,两塔东西相距72米,东塔毁于清光绪三年。西塔为方形五层砖塔,原残高11米,空筒结构,须弥座式基座。塔身自下而上逐层收分,每层四面均辟尖券壸门,各层塔檐用菱角砖叠涩,出檐较大,起翘明显。
锦阳轩主 摄
124. 光孝寺瘗发塔
(第1批国保)
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光孝路109号光孝寺大殿后,据载建于仪凤元年(676年),为八角七层的楼阁式塔,高7.8m,瘞埋慧能禅师之发。该塔在经历多次修理后遗留至今。
锦阳轩主 摄
125. 云龙寺塔
(第3批国保)
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董塘镇安岗村后山坡上,又称西山寺塔,建于乾宁至光化年间,明代重修仍存唐风。塔为四角五层,实心砖砌,四角攒尖顶,塔刹残缺,现高13米,各层设平座佛龛。
Sansui 摄
126. 怀圣寺光塔
(第6批国保)
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光塔路56号,为伊斯兰教传入后的早期建筑物,始建于唐代,为伊斯兰教之邦克塔,圆柱形砖结构,底径近9米,高35米,塔内有蹬道可上塔顶。
茫茫 摄
127. 大颠祖师塔
(第8批国保)
位于广东省汕头市铜盂镇河陇村灵山寺后,外观为圆柱状覆钟形,基座为八角束腰,四周雕刻花卉、飞龙及走兽图案。塔身以花岗石砌筑,空心。正面有莲花承托的方形神龛,龛内刻有“唐大颠祖师塔”六字。塔高2.8米,塔身最大直径1.8米,唐长庆四年(824年),主持灵山寺的大颠和尚圆寂后归葬于塔内。
Yang Jing 摄
128. 义存祖师塔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大湖乡雪峰寺内;始建于天佑四年(907年),石构,高4.1米,底径2.9米,塔座为八角形,底层石阶两级,上置素面须弥座。塔身呈钟形,石面上浮雕圆珠纹,外观如七层念珠环绕塔身。顶如圆笠,上有圆珠结顶,称“难提塔”。塔身嵌铭刻1方,楷书,“义存祖师塔”。据《雪峰山志》载,塔下地宫存有义存生前自撰、闽王王审知署名的铭与序刻石,计225字。
129. 连江仙塔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城关西南街上,始建于大中三年(849年)。古塔坐南朝北,为花岗石结构,飞檐斗拱,八角仿木阁楼式建筑。仙塔为福州地区现存最早的仿木结构楼阁式石塔,也是福建省仅存唐代大型石塔。
连江连心 公众号
130. 木龙石塔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叠彩山区木龙洞外,塔系全石雕成,坐落在一个天然的蛤蟆石上。圆柱形,通高4.34米。分三级,基层为三个鼓形石饼相叠成的须弥座,上小下大,高1.4米,外壁浅雕蝉翼纹和仰覆莲花纹;中层塔身呈宝瓶形,高1.48米,由上而下收缩,四面雕拱形浅龛。东西龛内雕佛像,南北龛内雕菩萨像,均结跏趺坐于莲花形须弥座上,各高0.42米。上层有相轮13层,高1.34米,逐层收进,上覆六角形伞盖再冠以葫芦形宝顶,高0.43米。伞盖的六角有孔,悬挂铜铃、铁马。木龙石塔建造年代无文字可参,但其浮雕佛像有唐代作风,与桂林西山唐代佛像相似。宋人谭舜臣于嘉祐癸卯年(1063),在临江岩的题名石刻中已称其为“唐代佛塔”。
Sansui 摄
131. 崇圣寺千寻塔
(第1批国保)
位于位于云南大理县城西北崇圣寺内,是崇圣寺三塔(俗称“大理三塔”)中最大的一座,位于南北两座小塔前方中间,所以又称中塔。塔的全名为“法界通灵明道乘塔”,建于南诏王劝丰祐时期(公元824—859年)。塔高近70米,17级密檐式方形砖塔,塔心中空,在古代有井字形楼梯可以供人攀登。通体自上而下有两重塔基和塔身。塔身16层,每层正面中央开券龛,龛内有白色大理石佛像一尊。
一叶知秋 摄
132. 佛图寺塔
(第6批国保)
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下关镇阳平村北佛图寺前,建于南诏劝丰祐时期,明万历三年(1575年)曾修茸。塔为方形十三级密檐式空心砖塔,通高30.07米。塔座为两层台基。塔内壁中空呈筒状,通至十二层,塔身每面均砌有佛龛。塔刹由葫芦宝伞及铜铃等组成。该塔造型古朴,具有典型南诏时期佛塔风格。另有该塔出土的唐代佛像、金刚杵、塔模、铜镜等文物五十余件,和元代《妙法莲花经》、《大方广经》、《大光明经》等经卷五十余件。
高原红 摄
133. 大姚白塔
(第6批国保)
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城西500米的宝筏山顶,建于唐天宝五年(746年)。白塔造型上大下小,俗称“磬锤塔”,通高15.55米,塔身高7.915米,最大直径6.16米,为实心塔。塔身由带有梵、汉文字的砖砌成,砖上梵文为佛经。
锦阳轩主 摄
134. 水目寺塔
(第6批国保)
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马街乡水目山水目寺前,为纪念大理国护法公高量成之子、水目寺三祖之一的皎渊而建,塔为15级密檐式实心砖塔,平面呈正方形,塔身下砌台基两层。塔身南壁绘有佛教题材壁画,叠涩塔檐逐级收分。在塔的方形台基上排列有48个石柱础,原有廊庑,近年重建,俗称“寺抱塔”。山岗塔林始建于宋嘉定四年(1211),塔身多为纺锤形。
那蓝 摄
135. 弘圣寺塔
(第7批国保)
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大理镇西门村,大理古城外西南,塔的修建年代文献无明确记载,应建于唐末宋初。寺毁于明初,塔通高43.87米,16级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塔身下部为块石砌成。全塔分为基座、塔身、塔刹3部分,塔身各层之间用砖砌出叠涩檐,其上逐层收分。
景颐 摄
136. 四祖寺毗卢塔
(第5批国保)
位于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大河镇四祖寺村,四祖寺为禅宗四祖道信道场,现寺毁塔存。其中建于唐永徽二年(651)的毗卢塔体量最大,为道信禅师墓塔,平面近四边形,重檐亭阁式,砖石砌筑,每面刻有塔名两则,塔室为穹窿顶。
矢力 摄
137.玉台山石塔
(第6批国保)
位于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城北滕王阁村北的玉台山上,玉台山石塔为覆钵式喇嘛塔。塔高8.6米,分为塔基、塔身和塔刹三个部分。石塔雕刻精美,塔身正面开一船形佛龛,内浮雕结迦趺坐佛像一尊,刹座下层浮雕有力士八尊,刹座上层六面开壸门内浮雕有佛像六尊。石塔除局部风化外,基本保存完整。
发条橙子 摄
138. 灵岩寺千佛塔
(第7批国保)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幸福镇百花岭路灵岩寺左侧。此塔系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印度僧人阿世多尊者重建灵岩寺时修建,为石雕堵坡式实心塔,通高3米,底径约7.5米,下设须弥式塔基,上置覆钵形塔身,共13层,下大上小,各层雕满结枷趺坐佛像,故称千佛塔。
柳杨 摄
139-143. 松卡石塔
(第6批国保)
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扎囊县桑耶寺西15千米的雅鲁藏布江北岸,五座大小不同的石塔,均为利用山崖上的整块巨石雕刻而成。据说这五座石塔是由莲花生大师设计,由印度高僧寂护主持雕造的。自西向东第一座最大,为多边形底座方塔,圆形塔瓶最大直径为2.5米,塔尖高2.95米,塔顶为日月。
文博 摄
144-145. 圣容寺塔
(第5批国保)
位于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城关镇金川西村一社,御山圣容寺旁,始建于北周保定元年,唐贞观十年(636年)重建,髙僧玄奘曾到过该寺。1953年,圣容寺被拆,仅存塔和石刻等。现存大小二塔,隔山相望,相距400米。塔为唐代遗存。
梁颂 摄
146. 交河故城金刚宝座塔
(世界文化遗产,第1批国保)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交河故城,101塔林正中之大佛塔,塔高20米,塔基残高3米,东西长14.5米,南北长14.05米。塔身为单层,中空,四周有回廊。前壁中央开门,正壁和左右侧壁凿一小型台座,原置三尊立佛像,今已无存。此塔建于公元5-6世纪,麴氏高昌时期,是我国现知最早的金刚宝座式塔。这种金刚宝座塔源自印度菩提伽耶成道纪念塔,是印度佛教建筑向西流传至吐鲁番的重点物证。
Jone_&Van 摄
147. 台藏塔
(第5批国保)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三堡乡台藏村乡政府东南2千米,台藏塔遗址为新疆境内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处唐宋时期的佛塔遗迹。佛塔夯筑而成,基部呈正方形,边长20米,塔身也为正方形,高约20米。佛塔四面有排列整齐的佛龛,龛内有泥塑佛像和壁画。塔体内还凿有一条长方形纵券顶式洞窟及两个耳室。
Jone_&Van 摄
148. 莫尔寺塔
(第5批国保)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疏附县伯什克然木乡莫尔村,莫尔寺遗址包括寺院和佛塔遗迹。南侧佛塔以含麦草筋的方形和梯形土坯砌造,基座为方形,塔身呈圆柱状覆钵式,高近13米。
huxiaoxi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