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频道:为您提供一个绿色下载空间! 首页| 软件下载| 文章教程| 应用提交| 最新更新
当前位置:首页 > 手机资讯 > 攻略 > 《星火之歌》达芬奇技能强度解析,

《星火之歌》达芬奇技能强度解析,

来源:天空软件网 更新:2023-09-29

用手机看

扫描二维码随时看1.在手机上浏览
2.分享给你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百变”作家叶永烈:一生出版180多部作品,自曝小学作文不及格


如果翻一翻书柜的最底层,每个中国家庭几乎都会翻出一本充满童年回忆的《十万个为什么》。

这本“全知宝典”承载了无数中国儿童的探知欲,它的主要作者就是堪称现代达芬奇的多面写手——叶永烈。

“国家科学技术是否发达,要看娃娃是否从小热爱科学。”这是他写这本书的目的。

《十万个为什么》系列图书,是叶永烈二十来岁,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参与写作的。

在他入学时,没能如愿以偿地学习他所热爱的文学和新闻学,而是听了父亲的话,选择了化学。

父亲预测时代发展,为他考量到:“你念化学,不管怎样毕了业以后,可以做做雪花膏,可以做做肥皂,总有一碗饭吃。”

于是叶永烈捧着一本《古文观止》,一本《饮冰室文集》,神情自然地去北大报道。

北大入学前的叶永烈

之后果然时局大变,他的父亲和哥哥被打成右派,面临调岗降薪的处罚,和社会施加的压力。

父亲和哥哥无力家里的生活开支,连叶永烈的生活费和学费都快拿不出了,正在上北大的叶永烈也无法无忧无虑地生活。

但是这没有影响叶永烈的发展,他是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人,可以这么说,无论给他扔到什么土地里,他都能用文学开出花来。在他之后的人生中,也充分地展现了这一点。

果然,时代的沉沦没有阻止叶永烈的上升,化学学业的繁忙也没让他成为死板的理科男,在他入学之后,他还是用多年的文学积累成为众所周知的才子,约稿无数。

在校刊上发表诗作,在杂志上连载科学小品,连《北京日报》、《前线》杂志、《湖南文学》这样的报刊上都留下了他的名字。

学生时代的叶永烈

学习化学这门理科并没有固化叶永烈的思维,反而让他用逻辑将作品都武装了起来。

而且聪明如永烈,他接触到化学的世界后,巧妙地结合科学和文学,创造别样生动的科普小品。

1958年,他就在《北大青年》上发表了他的科普开山之作《写在炉旁的几页日记》。

当时正好是国家扫盲科普,提高国民科学常识的重要关头,就需要像叶永烈这样能够化繁为简,生动描述科学知识的天才。

于是叶永烈顺势而行,开始他供稿养家的创作生活,他将自己所学的知识都写成一篇篇短文,少则挣2元,多则挣10元。

为了贴补家用,他笔耕不辍,写到几乎每张科普报刊上至少有他豆腐块大小的一席之地。

右为叶永烈

所幸,还有火光,他的科普小品也积攒了一些读者,小小的读者群不似火焰般迅猛热烈,但是,它还是能给叶永烈带来世界的光明和温暖,让他站在时代的旷野上不至于孤单。

1959年,他将自己所有的科普作品汇编,寄给了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这被主编一眼看中,直接帮他出版了。

这就是他正式出版的第一部书籍《碳的一家》。

此书一出版,他收获了100多元的稿费,足以维持他们一家3个多月的生活开销。

这让叶永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于是更加卖力写科普小品,他和出版社签约,写出一条“为什么”,就可以拿10元的稿费。

《十万个为什么》

直到《十万个为什么》出版,他是当时众多作者中最年纪最小、写得最多、作品质量最好的那一个。900多条“为什么”里他一个人就写了300多条。

叶永烈曾经说过:“一辈子就是做一件事情,尽管‘一’是很简单的一个数字,但其实‘一’也是一个很深刻的数字,一个需要坚持的数字。”

他的一生,也确实贯彻了“一”的概念,做好了每一件事情。

在《十万个为什么》出版后,他不再满足于写科普小短文,而是挑战起了长篇的故事。

1961年,叶永烈开始创作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这本书无疑是给中国的科幻之地种下一颗火种。

他在这本书里不仅是幻想未来,更是预言了21世纪,进入小康社会的新中国

他将科幻通俗化,将科幻和推理结合,引领了时代的潮流。叶永烈不是将科幻带入平常百姓家,而是将老百姓们带入了那个光怪陆离的科幻世界,这样的冲击,不亚于星球大战对美国的影响。

《小灵通漫游未来》

叶永烈不仅仰望星空,还脚踏实地。

在他被下放到农村种水稻时,他没有自怨自艾,反而兴致盎然地研究起了水稻。

《水稻日记》,就在叶永烈这个“初学者”手中诞生了。甚至他还因此升职,成为了水稻管理员。

他在之前从未种过田,研究过植物,但是就是一颗“滚风草”,风将他吹到哪里,他就能在哪里开出花来。

但特殊时期中,文人总要吃些苦头,他在那个年代写了将近十本书,都没有稿费,直到1977年才收到微薄的补偿。

只是此时叶永烈写作已经不为钱财了,他的文字,旨在展现自己生命的厚度。

他的才情虽没能换到钱,但是却让他找到了第十万零一个答案——爱情。

1963年,和他相亲认识的挚爱杨慧芬,在他的人生低谷时刻选择嫁给他。

他们认识第二天,叶永烈就送给杨慧芬一套《十万个为什么》。杨慧芬收到后,当即就对眼前这个小伙另眼相看了。

杨慧芬说:“大概也算是一见钟情吧,他那个时候年纪轻轻,还是一个学生呢,就写出这么丰厚的书,心里确实对他是很佩服。”

叶永烈和杨慧芬

两人仅买一间婚房就用光了积蓄,连床都买不起,只能席地而睡,就是在这样穷困潦倒的地步,杨慧芬依然不离不弃。

叶永烈这个大才子,只用手里的一杆笔不仅名利双收,还抱得美人归,实属人生赢家。但是谁能想到这样一位天才,在小学时是个作文不及格的学困生。

叶永烈至今保存着小学时的成绩报告单,上头就写着作文不及格,还印着不及格的红章。

已经年入古稀的叶永烈谈起个章,还会感到唏嘘不已。

为此,他父亲还狠狠地担心了一把,怎么也想不通从小受古典文学熏陶的叶永烈竟然如此不擅写作。

叶永烈的父亲

但是五年级的叶永烈打消了父亲的忧虑。

一个绿色的木头箱子就在离叶永烈家的不远处,他突发奇想,写了一篇小诗扔了进去。

没想到,过了几天,他就收到了他平生的第一封信,信上的头衔是“十一岁小学生叶永烈”。

小学时期的叶永烈

那是1951年4月28日,语言朴素的小学生诗歌,登上了《浙江日报》的副刊。

虽然只是角落的小小豆腐干,也很大地鼓励了小叶永烈的创作之心,随后他更是诗歌接连登报,连跳三级,从“学渣”变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这样的经历让叶永烈成为一个相信奇迹的人,他对待后辈有着不同别人的宽松态度。

叶永烈

2000年,韩寒在《对话》节目里被全网唱衰,说这样偏科辍学的人,不可能成功。只有叶永烈选择相信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

“他是一个特殊的人,不能用常规来要求他。”

事实也确如叶永烈所说,韩寒找到了自己的风格和出路,也为中国文艺献出自己的火光。

要说叶永烈帮韩寒说话,可能也与他们的相同经历有关,两人都是从作家转型成导演。

1983年,叶永烈在科幻小说中成功毕业,直接跳出舒适圈,去了科教这个对中国社会来说都有些陌生的领域。

1981年,叶永烈就以导演的身份拍了他第一部电影《红绿灯下》。这部电影直接帮助叶永烈获得第三届电影百花奖的最佳科教片奖,让他又有了科教作品的新出路。

都是从写小说到做导演拍电影,叶永烈的电影路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顺畅。

叶永烈

但是他功成名就后又“抛弃”了科教,投身了纪实文学。

他说:“写作其实是一个很寂寞的工作,我用一句话形容叫做闭关。”

在他撰写《1987:中国命运大转折》、《星条下的中国人》等长篇纪实文学时,就停止了一切与写作无关的活动。

他认为,纪实文学的创作,就是要全心全意地投入进去,七分跑,三分写,都容不得半点的分心,怕苦怕累就干不了这行。

1988年10月,金风送爽,而一位带着眼镜的中年学者,站在北京公安招待所前眉头紧锁。

带着行李的他看起来风尘仆仆,像是出了远门来到这里,却不像是来旅游,而是来完成任务的。

果然,他翻看着手上写着“采访”字样的资料,连入住都顾不上,进了房间就又低调地离开了。

左为叶永烈

整个招待所都是大盖帽,只有他一身便衣,试图低调地穿行,但住了几天后还是有人起了疑问,指着他问:“那人是谁?”

门卫自认为门清儿,就答到:“上海局的便衣!”

叶永烈确实是便衣,却不是警察,而是暗访的记者。为了让作品的内容翔实,他东奔西跑,死死抓住新闻线索,北京胡同里的狗儿看到他都不惜得叫了。

为了准确,他坚持直接采访当事人,还得等到人家刑满释放,才动笔写书。

叶永烈年轻时期

因为常年扎根于基层,他既对未来充满希望,相信时代引领人民走向更美好的社会,也对社会的问题表现忧思和关切,在艾滋病还没进入中国时,他就写了一本书《爱之病》。

对此他说:“科普作品难以表达我的思想,四十不惑更多考虑国家命运,时代呼唤。”

叶永烈获奖

所以这本书,不仅对未来未雨绸缪,预测了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还对现有社会上患有其他感染病的人表示同情。

只是当局担心引起舆论恐慌,让这本10万字的小说没能出版。但从今日艾滋病传播乃至新冠肺炎流行的趋势来看,叶永烈的研究简直是忠告。

努力总有回报,长期从事中国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纪实文学的创作,他的作品甚至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叶永烈创作档案”,完成了他的梦想——成为记录历史的“旧闻记者”。

叶永烈写作

翻越了纪实文学这座大山,叶永烈还是想“折腾”,又华丽转身,开始写起了都市小说,就在三年内完成了“上海三部曲”。

上海与美国,上海与台北,上海与温州,叶永烈用三个角度描写了不同时代的上海,展现上海的别样风情。这也是他在上海居住多年,回馈给上海这座城市的礼物。

叶永烈和杨慧芬

叶永烈的一生,就是不断的从熟悉到陌生,再从陌生到熟悉,永远不愿意呆在舒适圈里。

到了老年的叶永烈赶上网络时代,他不愿让自己落伍,立刻和年轻人一起玩起了博客。

“喜欢玩电脑的我,玩过QQ、泡泡、用过Skype,当博客席卷网络的时候,我理所当然也加入其中。”叶永烈在博客中打下这段字。

为了更新自己的博客内容,叶永烈老爷子背着相机,当起了背包客,到地球上各个角落采访、拍摄。

叶永烈摄影

叶说:“数码相机,我的最爱。”于是就用相机定格了很多的精彩瞬间,直到2019年4月11日,79岁高龄的叶永烈还发表了一篇去特拉斯考察电动车的分享。

此时的叶永烈已经视力严重受损,看不清屏幕了。但他还是将电脑调成黑底白字来保持视力,坚持着完成了20本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就是这样不断的更新自我,才让叶永烈没有变成无聊的大人,而是永远成为年轻人的“知乎大神”,为我们解答一切问题。

在2018年,叶永烈参加CCTV的《开讲啦》节目,他说:“我本来是,在我去世之后,在我的墓碑上写下一句话‘对不起,我不能再为你回答什么’。”

叶永烈照片

灵魂的通感给人温热,给人濡润,人在孤独和荒凉中无畏的成长。叶永烈给社会留下的余温将会给予世世代代人以滋养。

所以他又说将墓志铭改成:“请到上海图书馆来找我。”

他不为不能回答问题而道歉了,因为他知道,自己就是一块碳,自十一岁被点着后,燃烧了60年,而之后,也将在火光熄灭后,成为万万千千少年的助燃剂,连成一片星火。

叶永烈的一生出版180多部作品,逾3500万字,其中1400万字科普著作、1500万字纪实文学、500万字行走文学。

叶永烈采访

他曾经在《“四人帮”兴亡》里留有一段话:“我担心,从表面上看,大家都负责,实际上大家都不敢负责。今后要出问题,就可能出在这个问题上。”

他就是那个打破沉默的人,他四处揽担子,就担心中国的哪段历史,哪块领域会落个零蛋。

世人永远惊讶于叶永烈,儿童文学、纪实文学、科幻故事、都市小说、博客、随笔......一个人居然可以写出如此多风格迥异又精彩绝伦的作品出来,而这个背后,就是他作为中国文人的担当。

“我的一生,将凝固在那密密麻麻的方块汉字长蛇阵之中。”即使眼睛看不清,那些字句还是会缠绕在叶永烈的指间,让他感受文学的滚烫。

叶永烈在《开学啦》节目

2020年5月15日,记者下午给叶永烈家里打去电话,被告知叶永烈老先生早上已经在医院过世。

叶永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已经几乎失明,也一身病痛,但是手里的笔是始终没有放下的。

英勇地死于某个时代的结果,就是不死于一切时代。这位儿童的启蒙者,青年的指路人,时代的记录员,始终会活在历史长流的点滴之中。

猜你感兴趣

玩家评论

[!--temp.www_96kaifa_com_cy--]
Copy 2018 www.sky-x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藏ICP备20000196号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