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频道:为您提供一个绿色下载空间! 首页| 软件下载| 文章教程| 应用提交| 最新更新
当前位置:首页 > 手机资讯 > 攻略 > 《桃花源记》夭夭爆料丨全新破案活动 谁是凶手?,

《桃花源记》夭夭爆料丨全新破案活动 谁是凶手?,

来源:天空软件网 更新:2023-10-01

用手机看

扫描二维码随时看1.在手机上浏览
2.分享给你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诗经·桃夭》的意境之美

《诗经·桃夭》的意境之美

摘要:《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代表作之一,它建构了许多独有的绝美意境,这些意境由特有的意象所创构,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诗经》中的很多意象和意境,甚至成为了后人艺术创作的绝佳手段。《桃夭》是《诗经》中的至美之篇,许多学者认为是诗中意象之美造就了《桃夭》之美,而本文认为,只讨论意象不足以构成《桃夭》之美,意象只是建构《桃夭》的绝美意境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桃夭》之美是意境铸就的。




关键词:《桃夭》、意象、意境、意境之美

一、《桃夭》的意象创造

意象是什么?意象是指“意”与“象”的结合,诗中“意”与“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周易·系辞》有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子曰:圣人立象以见意。” 另外,魏晋时期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篇》有言:“夫象者,出意者也……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曰:“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所以,意象就是诗人用以“见意”的形象,是诗人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是典型的物象,它是具体的、可以感知的,但它也不是真实的客观事物,而是典型的物象在人们心中形成的映像。唐代的王昌龄在《诗格》中从诗学角度进一步阐 释了 “意象”,他说 “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 因心而得”,把 “象”与 “心得”,也就是 “意”,相结合, 明确提出了诗歌的意象论。从此,中国历代诗人皆将 “意象创造”作为一种追求。




根据《毛诗》的解析可知,《桃夭》主要运用比兴手法,结合“桃花”、“桃的果实”、“桃叶”等意象,表达对新人的婚嫁祝福,《桃夭》意象的“见意”作用也由此可得。而本文以为,如果只谈《桃夭》创建的意象,我们确实可能会由“桃之夭夭”、“有蕡其实”、“其叶蓁蓁”联想到给予新人的祝福,祝福新人新婚愉快,早生贵子。传统中国强调子嗣的延续,因此,可以说从“桃之象”传达的祝福之意是当时的最佳祝福,但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祝福,只看“桃”、“桃的果实”、“桃叶”的意象表达,并不能创建出一种至美之境,这些意象可以体现对新人的祝福之诚,却不能让我们感受到祝福之美,也不能展现出《桃夭》之绝美之境。本文以为,《桃夭》成为至美之篇,主要原因是其建构了一种宏大、壮阔、具有巨大感染力的“桃之意境”。




二、《桃夭》的意境构建

什么是意境?意境是我国古代美学的重要范畴,一般认为,先秦时期意境理论尚未出现,但意境构建的实践早就出现文学创作里了,如:“可以说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已为中国古代艺术意境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哲学和美学基础”,张少康先生认为,老子提出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 就已经体现了后来意境说的主要特征;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论意境,也提到《诗经》中的诗篇:“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而意境的首次提出是在唐代王昌龄在《诗格》,其言:“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记》中也写道:“境生于象外”。 由此可知,意境是老子的“大象无形”,是《诗经》众多篇目中的恢宏壮丽之景,是“境生于象外”的审美意蕴。另外,宗白华先生结合前人所描绘的意境,给出了他对意境的阐释:画家诗人“游心之所在”,就是他独辟的灵境。“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








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才足以表象我们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这正是本文以为《桃夭》所创构的意境。本文以为,《桃夭》中的意境,也正是那种恢宏无形的“生于象外”的能为我们带来审美愉悦的绝美之境,其足以表象我们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




《桃夭》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开始,首先构建出“夭夭”之状、“灼灼”之媚,“夭夭”之状有如下阐述,《毛传》有言:“桃有华之盛者,夭夭,其少壮也。” 朱熹《诗集传》说:“夭夭,少好之貌。” 陆德明《论语音义》曰:“夭夭,和舒貌。”这些有关“夭夭”的阐释,也都说明“夭夭”不仅是修饰“桃”这个意象的词,“夭夭”更多的,是为我们展现一副花开繁盛的美景,“桃之夭夭”让我们的思绪不停留在一枝桃树或者一叶桃瓣之上,勾起我们对桃的情境的联想和想像,在脑海里形成一副繁盛、欣欣向荣的具有生命磅礴之美的“夭夭”之状。














同样的,“灼灼”不只是一个修饰词,“灼灼”也在我们建构一种“明艳之境”。《毛传》说:“灼灼,华之盛也。” 季本《诗说解颐》曰:“灼灼,华盛如火然也。”张次仲《待 轩诗记》曰:“灼,火光。桃花红艳,望之如火,故曰 ‘灼灼其华’。”日本山本章夫《诗经新注》曰:“灼灼, 赤而如火貌。 ”《文心雕龙·物色》篇:“‘灼灼,状桃花之鲜’是也。” 日本竹添光鸿《毛诗会笺》说:“灼灼言华之盛,以比颜色浓艳。” 由此可知,诗人以“夭夭”和“灼灼”两个叠词,拉开了我们的视野,“桃之夭夭”从空间上为我们构建《桃夭》繁盛壮阔之境,“灼灼其华”从色彩的明艳和媚丽上给予我们视觉上的冲击,极力渲染壮阔的桃林的美艳,让人沉醉其中,尽情地享受着“灼灼桃花”为我们开启的至美之境。春风拂过桃面,而你,在沉浸式享受“桃境”,这便是“游心之所在”。








这“夭夭桃之状”,“灼灼桃之媚”便是“生于象外”的至美意境,是由“桃”象以及“夭夭”和“灼灼”激起的想像和联想所构建出来的自然之美。这自然之美再与“之子于归”相结合,一场美轮美奂、盛大恢宏的婚礼现场便出现在我们眼前,那“宜其室家”的祝福不禁脱口而出,物呈情态,这便是情思所起之处,这至美之境,与至美的祝福相得益彰,尽显《桃夭》之意境建构之妙!




另外,《桃夭》又从“灼灼其华”、“有蕡其实”、“其叶蓁蓁”展现了“桃的生命之境”之生机勃勃,这种生命的独特之美同时也是一种绝美之境的构建,它来自于桃在时空和季节里的每一瞬间的变化,花之绽放,果之丰硕,叶之茂盛,时空交替,生机无尽,寥寥数字,已经将“桃的生命之境”展现在我们面前,








《桃夭》笔触所及之处都散发着盎然的生命气息,这是充满生命活跃气氛的生命美感,这种生命的美感是在大自然的生生不息背景之下的所建构的对生命的崇敬和赞美,从桃之生机盎然,我们可以联想到大自然的一切生命的盎然和欣欣向荣,我们牵动着自己的思绪,游走在“桃之境”为我们建构出的生命之境,感受到那恢宏无形的“生于象外”的绝美之境,感受生命的卓然向上之力,我们似乎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我们“游心之所在”,萌生出了对生命的仰望……种种思绪,若单看一“桃”象而不联想至“生命之境”的生生不息之美,或许我们也难以将《桃夭》与“宜其室家”相联系,因此,是《桃夭》为我们建构起对永恒的生命力和无穷的向生力量的仰望,才让我们联想到对新人的至美祝福!




结合全文,《桃夭》运用比兴手法,以“桃之夭夭”起兴,将“比”贯穿全诗,把我们代入“桃之夭夭”与“之子于归”的有机结合所构建出的绝美意境。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译文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嫁过门,夫妻美满又和顺。
桃花怒放千万朵,硕果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嫁过门,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桃叶纷呈真茂盛。这位姑娘嫁过门,齐心携手家和睦。”




《桃夭》以桃喻人,塑造了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清人姚际恒评论此诗说:“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不知是盛大的婚礼让我们想起“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美景,还是“桃之夭夭”之盛状,让我们联想到婚嫁的隆重仪式;不知是出嫁的新娘子之美貌让我们想到桃花之明艳,还是“灼灼桃花”触起了我们对新娘子的美丽的情思;不知是桃花盛放所带来的是生机勃勃的世界,激起了我们对着这对新人无穷无尽的希冀,还是新人的青春活力、欢乐的婚礼现场触及我们内心那个往日被“藏起来”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美境;又或许,这生机盎然的迎接希冀的季节,正是诗人用以渲染这场充满所有人祝福的婚礼的“陪衬


希冀也好,繁盛也好,美艳也好,无论怎样,《桃夭》已经让我们物我两忘,在这繁盛之境中,我们愿意沉浸其中,感受那“只可意会”之美,这便是《桃夭》为我们创建的至美之境。

三、《桃夭》意境的传世之美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大概也是对《桃夭》意境的另一种描述,《桃夭》的美境,已经刻进了国人的骨子里。我们爱“桃之夭夭”,我们爱“灼灼其华”,我们爱《桃夭》构建的自然之宏美,爱它的繁盛壮阔,爱它的生生不息,更爱它对生命和希冀的象征,更爱它所激发的审美愉悦,或许,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能感受到这些美,却很难描述这些美,正是《桃夭》的出现,触及了我们对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美人之美的思绪,让我们准确地把握了自己的审美之源,也激发后世诗人的创作灵感气韵,如五柳先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直接将桃的自然之美转换成绚丽浪漫的美感世界;





金庸先生的小说《射雕英雄传》里的“桃花岛”也将自然之美转换成一种浪漫不渝的美感世界;当今的影视剧和歌词等等也喜欢运用《桃夭》之境,如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以“十里桃花”起名,就将一种传世的壮阔之美展现出来了;歌曲《凉凉》的歌词“夭夭桃花凉,前世你怎舍下,这一心海茫茫,还故作不痛不痒不牵强……”将《桃夭》的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而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又是对《桃夭》构建的生命之美的继承。“人面桃花相映红”此类的“桃花美人”也继承了《桃夭》之中的美人之喻。因此,《桃夭》的美感世界具有传世效应,在《桃夭》的基础上,我们对“桃之境”的审美将越来越充盈。



四、结语

《诗经·桃夭》从横向(空间)与纵向(时间)上将“夭夭之桃”、“灼灼其华”、“有蕡其实”、“其叶蓁蓁”与我们的思绪有机结合起来,生动的再现了其构建的绚烂且充满活力的美感世界,“夭夭”、“灼灼”、“蓁蓁”等词的烘托,强调了个自然而又壮阔的诗意世界之美;又将桃生机勃勃的生命之境推物及大自然之崇高,展现人们对生命力量的无限尊崇;另外还将“桃之夭夭”与“之子于归”有机结合起来,形象的刻画出青春女子的鲜活气息、婚庆之时欢庆的场景以及人们对新人的至美祝福,为我们们提供了“桃之境”的审美意蕴,也为后人对有关桃的意境的建构提供了灵感上的参考。



#我的生活日记##可以分享你手机里的风景照片吗#

猜你感兴趣

玩家评论

[!--temp.www_96kaifa_com_cy--]
Copy 2018 www.sky-x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藏ICP备20000196号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