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黄三刀(公众号“黄三刀”,欢迎关注)
1
我的前半生
我的大学书法老师,是位书法家。
如今一平方尺据说几千大元。
有一次书法课,他讲完要点,让我们练习。
反复练习,目标明确,专写“之”和“道”二字。
这节课就写这两个字,写其它字者,杀无赦。
原话。结果表明,这话没有威慑力。
写了十分钟,同学们在审美疲劳下纷纷改弦易辙。
只有我一个,胆子从小就芝麻粒大小。
听话,坚决执行。
书法老师开始满屋子巡逻,摇头,
逛到我这里停住了,这个同学,蛮好,
乖乖虎好过小帅虎。
他跟我聊天,听上去像要收我为徒。
小人受宠若惊,连连摆手。
不行不行,水平这么臭。
老师说态度,主要是态度,
需要金门一条根......一根经。
后来当然是不了了之了,
再然后当然是肠子也悔青了,
不然我也不会在这里爬格子当公号狗,
而是甩膀子写大字,换酒钱。
如今电脑用多了,写字少了。
提笔忘字,那是新常态。
有点对不起老祖宗的意思。
好歹汉字这位老人家,作为书写艺术,
起于秦汉,却盛开在魏晋南北朝的花季雨季里。
最开始,纯工具,哪管好不好看啊,
能看得懂就成。
司马迁,司马大官人(点我点我),
《史记》洋洋五十万余言。
这还是正稿,加上草稿,
他一生恐怕写了数百万字吧。
那得撸掉多少竹子啊。
啧啧。手都酸了。
可以想象,司马迁在受刑之后,
他是如何压抑自己内心的狂躁,
一笔一划地用汉隶如实记载前朝的飘逸。
胸中郁闷,需要暴走。
草书的出现,恐怕是压抑的必然结果吧。
也就是说,汉隶,这种规规矩矩的文字书写,
尚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
情绪和宣泄需求。
2
时间是匹马
好在,时间像匹马,跑得很快。
三百年弹指一挥间。
汉末,随着皇权的松动,礼教的贬值,
广大人民群众的个性也得以有一定的发疯空间。
想当年汉武帝为观察草民思想动态,
设乐府收集民间作品。
但采诗官远行收回来的作品,
像野草一般生长,控都控不住。
汉乐府民歌影响至远,到现在还上口朗朗。
是个人都能来上几句: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曹操,不仅是一代奸雄,还是书法家。
他草的书,朱熹都临摹过。
名人向名人学习。
说到书法,曹操只算小小书法家。
论名气,还数王羲之。
两人在书法界的知名度,
依三刀之见,
相当于写武侠小说的卧龙生和金庸之别吧。
3
王有王的法宝
王羲之有法宝——书论专著《笔论》,
早年由蔡文姬(点我点我)的父亲蔡邕撰写传世。
蔡老爸本来传给女儿文姬的,但因战乱丢失,
被另一位书法小达人韦诞所获。
这里的曲折故事比武侠小说还鬼吹灯。
话说蔡文姬是天才少女,过目不忘,
父亲传下来的宝贝像丢了魂一般,
她从南匈奴归汉后,凭记忆口传给钟繇。
情节很眼熟我知道,
和黄药师的老婆默记《九阴真经》是一个套路。
钟繇得此记忆单行本,笔意突飞,
真书称冠。
当然了,凡事皆有两面。
钟繇因痴生狂,感觉不解渴。
因为毕竟不是原件真迹嘛。
他找到韦诞,苦求一读。
韦诞小气鬼喝凉水,就是不让看。
想当老大的结果就是:
钟繇当场吐血,气若游丝,奄奄一息。
曹操爱才,赶紧地派人喂下灵丹,小命得保。
故事没完。
小气鬼韦诞死后,
把《笔论》当宝带到棺材里,
意图天堂再会。
钟繇闻讯,不顾刚刚气得半死的小身板,
顶着士林的非议,于月黑风高夜,
掘开死人墓,抱得宝宝归。
喜极而泣,跪谢苍天。
其时,该宝宝被裹于绢帛里,藏于金盒中,
姿色可人。
故事还是没完。
轮到钟繇挂,照例成了小气鬼,
把宝贝带进棺材里。
时隔五十余年,宝贝逃也逃不开被开挖的宿命。
有人掘钟墓,重金卖与王羲之的姨母卫夫人。
然后才是,卫夫人传王羲之。
讲个事,累死人。
王羲之得宝过程堪比武侠小说。
其实,有时候,历史远比小说更精彩。
4
小王问:老王去哪儿
王羲之字写得好,娃也生得多。
著名的王献之,就是他的第七个儿子。
父子故事多,荡漾在都城。
《晋书》《世说新语》《太平广记》多有记载。
王羲之的婚姻故事很养眼,民间喜闻乐道。
稍后扒一扒。
王羲之长得白杨般挺拔。
也就是说,嵇康翻版,潘安同款。
其父王旷,是西晋重量级人物。
老王家权势连绵百年,称“首望”。
旧时老王老谢家,乌衣巷口堂前燕嘛。
怎么感觉不太顺口。
王羲之住在乌衣巷的时候,大概五岁上下。
因为战乱,西晋在司马家和老王家的倡议下,
从洛阳迁往建康。
之前先是三国争天下,
然后司马炎把政,
然后内乱非常乱,八王之乱,
然后五胡乱华,
然后就是迁都。
说历史只要几个然后,
背后却是一团乱麻,
分分钟几千件事上下。
老王家迁到建康后,
成了另一大族谢家隔壁的老王家。
两家居于城南,靠近好地方秦淮河。
老王家喜欢穿丝质皂衣,引领时尚。
老谢家纷纷效仿。
两家子弟乌衣对乌衣,拱手为礼,
相见恨晚,乌成一片。
两个大宅子间的悠长小巷,就成了乌衣巷。
若干百年后,唐朝刘禹锡用《金陵怀古》感叹: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上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羲之六岁时,开始不知道爸爸去哪儿了。
父亲王旷,带兵北上袭匈。
惨败后,从此音讯全无,不知死活。
据史学政治家分析,这是皇族内部斗争的结果。
和司马氏想当皇帝的勾当有关,与吃瓜群众无关。
乌衣巷开始流行王旷是叛党的传言,
小王仓皇失措。
小王变成一个内向儿童,
成了乌衣巷扶墙派掌门人。
也就是说,他总是贴着墙根埋头走路。
《晋书.王羲之传》说,
“羲之幼讷于言,世人未之奇”。
高人讲话都不多。
要不孔子怎么提倡“讷于言而敏于行”,
要不嵇康(点我点我)怎么老是低头打铁,
要不陶渊明(点我点我)怎么老在东篱下采菊。
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者,多有杰出人物。
当然了,也杂有些许变态。
变态变态,就是改变常态。
打个比方,朋友相聚,喝口下午茶,
聊聊天,交交流,氛围很融洽,
感觉世界很和谐。
法国哲学家福柯,偏不按常理出牌,
他约朋友们喝咖啡,都是围成一圈,
一同沉默,时长可达恐怖的几个时辰。
海明威,常常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最后,你懂的,拿猎枪爆了自己的头。
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向日葵......我是说梵高,
奥地利的什么什么坦、罗素的学生,
也是哲学家,都是闷葫芦。
他们如果组个队,参加世界沉默大赛,
铁定拿团体第一。
嘴上不说话,并不代表他们心里或者笔头上不说话。
他们优点好突出。
他们完全可以不理会这个纷杂的世界,
自得其乐,就像孔圣人开门大弟子颜回,
和老师一样,比赛讷于言,
虽居陋室,其心飞扬。
据专家调查,话少的商人成功的机率更大。
像杭州马云这样满嘴巴跑火车的特例,
专家们还在研究。
换成民间的说法,此人话不多,可能肚子里有料。
至于是什么料,卤料、涂料还是燃料,
打死我也不说,料你也看不穿。
5
王家的早教政策
王家施行早教政策。
王羲之两三岁还在流口水,
人称口水弟的时候,
父亲王旷就开始教他写字,“握笔布线”。
七八岁的时候,
姨母卫铄莅临指导书法练习工作。
这位姨母厉害了,史称卫夫人。
天下所有怕老婆的男人称之“为夫人”,
一切工作为了夫人。
其实官方认定的是,
被后世誉为中国女书家第一人啦......
卫夫人是个寡妇。
她的门前无是非,只有书法作伴。
其出自书法世家,祖上卫觊,与钟繇齐名。
卫夫人成了王羲之的书法课老师。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卫老师手把手地教,还把看家心得倾囊以授,
“先习大书,不得从小”。
这理论也就是说,习书应从大字写起,
写字悬腕,腕力渐强,力筋自现。
此源于钟繇的“力筋说”。
卫夫人觉得有道理,
有必要在教学实践中发扬光大。
卫夫人写字,就像在天鹅在跳舞。
姨母下笔,风姿绰约。
王羲之看呆了。
王羲之爱鹅,可能与童年情愫有关。
都说时光飞逝如电你还不信。
一晃三年,卫夫人的眼睛亮了。
外甥越写越好了。
最近迷上张芝的草书,每日临池狂练。
除了张芝,钟繇也是王羲之的偶像。
据说钟大师练字忘我到“如厕,终日忘归”的程度。
也就是说,忘了拉粑粑的本意,
拿起树枝就划,蹲到腿麻而浑然不知。
有榜样学模样。
有一次,王羲之上厕所许久未归,
家里人以为玩失踪呢,
结果发现他的时候,他已经晕倒在厕厕里,
手里还握着树枝,嘴里喃喃自语,向钟大师学习。
接下来,是抢生源的阶段。
王羲之的叔父王廙,是王牌宫廷画师,
也想教教侄儿。
卫夫人占有欲强,当然不肯。
我的学生我做主。
叔父说,公说公有道理,婆说婆有水平。
我们让羲之自己选,到底跟谁学。
卫夫人想,教他已久,有什么好怕,去就去。
这场美育争夺战,到底花落谁家,
就不必等到下回分解了。
王羲之是这么说的,
“钟、张信为绝伦。其余无足观矣。”
也就是说,钟繇、张芝才是他眼里的那个她。
这个答案有点狡猾,并不直接作答。
叔父和姨母各自神伤。
卫夫人狠狠掐了叔父王廙一把,
让你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等一下,好像哪里不对,画风不对:
卫夫人是寡妇,不可胡乱掐人。
所以以上画面纯属个人臆想。
6
男大十八变
王羲之男大十八岁变,越变越帅气了。
美而长白,面如冠玉。
关键是,长期不知道爸爸去哪儿了,
故眉宇间总隐着一层淡淡的忧桑。
是不是好有杀伤力。
也就是说,他无论是徘徊于浪漫的秦淮河岸,
还是漫步于优雅的朱雀桥上,
又或者伫立于悠长的乌衣巷口,
回头率超高的。
成人之年,卫夫人决定将镇宅之宝——
从钟繇墓里刨出来的,卫家重金收购的
《笔论》传与外甥。
这宝书不得了。
两入棺材,历史悠久,大名鼎鼎。
王羲之疯掉了。
这成人之礼,重如泰山,烫如山芋。
得此宝书,王羲之基本不睡觉了,连夜写个不休。
后来他续写《笔论十章》,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翻过古人的大山头,
将笔下的书写体验,上升到一个崭新的理论高度。
卫夫人女人家,有一天哭得很伤心,
对王羲之说:子必蔽吾书名!
女人就是这么,多愁善感。
自己的徒弟,未来比自己出色,那是大好事。
好手艺一代留一手,一代过一代,必然势微。
卫夫人是钟繇传人,恐怕是喜极而泣吧。
入木三分的故事,
发生在王羲之二十四岁的时候。
这一年,王羲之入仕,校书郎。
这是个闲职,动作快点和动作慢点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这份工作是大伯父举荐的,秩六百石。
工资倒是不多,福利就是能读到秘阁内的皇家藏书。
王羲之在一块祝板上写字。
祝板,不是祝英台用过的黑板,
而是祭祀时粘贴祝文的方版。
后因文字改动,木匠刨字时,
发现墨迹已入木三分,再刨下去,
祝板就成纸片了。
这事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万;
你传我,我传你,大家猎奇的心相连。
京城万人空巷,奔走相告:
谁家的儿郎,这么有劲。
卫夫人抱板回家,仔细研究。
孩儿过来,告诉姨母,这是什么手法。
若非这素为王羲之喜用的鼠须笔如此神勇?
鼠须硬,但也硬不过木板呀。
卫夫人百思不得其解,亲自做实验,一样无解。
只好归入自然界的神奇现象,
和医学界的奇迹一档,并案处理。
7
小王的婚事
写到这里,该进入正题了。
不然的话,楼下的会喊,
三刀,你骗人,说好的床上戏在哪里。
下面,我们扒一扒王羲之的私生活。
话说王羲之只论书法,不谈风月。
转眼二十四岁。
豪门子弟,这个年龄段都快当上爷爷了。
钻石单身汉要挑个什么样的俏娇娘。
入木三分的神话,羲之的仪表风度,
建康城里流转。
千金们魂牵梦萦,心驰神往。
谁说高富帅只是传说。
将就的我不要,该来的总会来。
佳人入画来。
这佳人了不得,不得了。
建康城里也算第一。
《世说新语.雅量》里有载,这是真事。
大美人名叫郗璇,小他六岁。
父亲积功而至车骑将军,
乃东晋六大辅政大臣之一。
为强强联合,巩固地位,
魏晋大族之间,通婚是常事。
小姓小族的男女,想靠婚姻打通向上的通道,
几乎不可能。
数百年来,世族称庶族“杂类”。
很过分啊,阶级矛盾很尖锐啊,
有没有人出来管管啊。
美人郗璇有美誉,人称“女中笔仙”。
不是说她是日本人,会算命,而是说她善书法。
除了书法,她还有高雅的业余爱好:
读道家著述,通儒道,有其父之风。
这是内在美,外在更美。
她不仅长得好,而且身材好。
身高就算站在建康城许多男人里,也算是高的。
闲暇散步街头,郗模特的回头率丝毫不输王羲之。
她既高贵又可亲,天生丽质,顾盼生姿。
她家学源远,家中清谈贵客,往来皆名臣,
见识宽广。
她还长寿,活过九十岁,说明心态一级棒。
郗璇虚岁十九,待字闺中,也在等待那个他。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早已注定了结局。
郗家选婿,得过十八关吧。
这一年春夏之交,郗家婚使赴老王家选婿。
《晋书》上记载,
“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无闻。”
也就是说,郗璇艳名久闻,
如今有机会中选,王家子弟们高度重视,
腰杆挺得笔直,恨不得穿上背背佳了。
王家子弟为博眼球,求异突出反而趋同。
也就是说,他们欲速则不达,
心急偏想吃热豆腐,还没学会走就想跑起来。
果然摔跟头了。
有的时候,太在意就是会有反作用。
连婚使都看不上眼,还想抱一抱那个抱一抱,
抱着那个妹妹她上花轿。
此时东床坦腹者谁?自然是王羲之。
他可能练过。
练书法的时候顺便拿砚台当哑铃,
有腹肌方敢坦腹。
婚使只见他侧着身子,敞着肚子,
一手托着腮,一手拿着大饼。
眼前一亮,小身板不错哟,
瞧这结实的小肚子,
看这不屑的小性子,
有名士风范。就是他了。
问清楚,基本资料传回总部。
郗家旋即展开调查。一百分。
还入木三分,加十分。
一切水道渠成。
王羲之不爱女子爱姨母的传闻妥妥地被打破。
良辰吉时,婚期天成。
二人隔年生一胎。
可以想象,他们各自练着书法,
写着写着就写到了一起。
哪管它笔飞砚覆,美目染墨。
我的眼里只有你——的身子。
天造地设说的就是他们了。
也就是说,他们在互等,终于等到了彼此。
夫妻二人锦瑟和鸣,育有七子一女。
极品夫妻,演绎风流。
其他的人,对不起,爱情接收器已关闭。
据说有个将军家的少年,痴迷郗璇。
有一回他做绮梦,梦中与郗女神相会,
认为这是天意,醒来就是不肯起床,
赖在床上长达七天七夜,
意图与女神二度重逢。
直到出差回来的将军老爸用鞭子抽他,
才把他抽醒。
醒来他就哭了,人家还在努力梦呢,
就差一点了。
这让人想起晋初阮藉(点我点我)。
这位步兵色胆包天,近距离观赏邻家少妇,
目灼灼似贼,很没有礼貌。
他还抚棺痛哭陌生女子,搞得其家人不知所措。
看来当时,风气就是这个风气。
皇权限制多,个性中的自由因子需要挥发。
8
王太守与鹅
王羲之二十七岁。
国家图书馆的馆藏珍品看得差不多了,
转赴临川郡当太守。
临川,即今江西抚州。
该贵族太守日常工作之余,携妻游三清山,
继承魏晋士人不摆架子的好传统。
吃杂粮糙米,住低矮民宿,体验粗糙生活。
二人当起真山民,山民们不习惯,说:
大人,以前官员游山坐轿子,
检查工作坐车子,隔着玻璃看庄稼。
您这可不一般。
王太守笑笑而过,坐在山坡上,拿树枝随手比划。
一阵山风吹来,妻子乌黑的云发间山花摇曳。
看来,王氏书法,不仅得到山水启发,
还得益于女性之美。
王太守每日挥毫,临帖。
随手的小便笺,亦被朋友悉心保存。
他偶作《奉橘帖》,传为名帖。
上书: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其实就是写给朋友的一纸便条而已。
朋友物质和精神双丰收,
吃橘子的同时还能欣赏书法。
此时其书法,已自创行草笔意。
不一样的好东西,总是惹人喜爱。
再比如白鹅。王羲之爱鹅,妻子就养鹅。
会朋友的时候,王羲之抱鹅出门去。
说实话,其实我觉得,有点怪。
这形象有点像回娘家的范儿:
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
背上还背着一只胖鹅鹅呀,依呀依儿哟。
临川太守府的庭院里,
有一黑一白两样东西颇具特色。
白鹅与墨池。
北宋曾巩有云: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
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曰王羲之之墨池……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也就是说,王羲之用墨甚巨,
把池水也染黑了。
不但如此,他还把自己的嘴巴也抹黑了。
临川人捐建了一座阁,取名飞云阁,
恭请太守题匾。
王太守受之,小菜一碟。
谁知道这小菜不好煮,闭门几十天,
总是不满意,不是放太咸,就是放太淡。
还错将墨汁当甜酱,蘸馒头吃,
味道不是很对路。
妻子当笑话。
羲之嘴扁,题个匾我容易嘛我。
王羲之而立之年来到衡山。
夫妻二人在道观人家,意外收获长寿秘笈。
衡山上有个魏夫人,年近耄耋,“貌若婴孺”。
学道之人就是这么神。
魏夫人对养生有研究,主研《黄庭外景经》。
她的长寿指南这么讲,
“志慕神仙,味真耽玄……
常服胡麻散、茯苓丸,吐纳气液,摄生夷静。”
夫妻二人于道观住下,探讨养生、驻颜等学术问题。
妻子求教,羲之闲来无事,抄写《黄庭经》。
魏夫人总结陈词,若能守静,寿至百岁何难。
可是,置身官场,如何得静,静者寥若晨星吧。
绝大部分人都像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啊,
风风火火闯九州呀闯九州呀。
二人下山时,一群道士,
一个个背着大笼子追将上来,却是为何?
原来,道士背鹅,投其所好,欲以鹅换经。
王羲之山上抄写的那卷《黄庭经》。
换就换呗,人家心诚则灵。
可以可以,拿去拿去。
王羲之真随性。
李白有诗云: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视黄庭换白鹅。
小盆友们,这就是我们讲的以鹅换经的故事。
大家要好好写字哦,长大了才可以以字换烧鹅,
烧鹅刚出炉,香喷喷,很好吃的哟。
来,前面这位,口水擦一下。
9
领导来了
一日,领导过境。
王羲之赶紧麻溜儿地洒扫庭院拜迎上司。
该上司叫陶侃。
其玄孙大家肯定认识,陶渊明是也。
这位陶领导年纪大了,看得开了,
对王羲之说:
不要搞形式主义,官场俗礼咱都免了,
今日你与我纵马同游。
时任征西大将军兼江州刺史的陶老先生,
马上遥指庐山说:
吾与名山失之交臂矣,吾子孙当遂吾愿……
历史就是这么有趣。
果然,陶渊明(点我点我)替他完成了这个心愿,
将田园朴拙之美推向至高。
与之同游的王羲之,则为汉字书写的转型,
立下不朽之功。
一同去郊游,踏的,不仅仅是青,还踏出了未来。
王羲之三十多岁调吴兴太守。
吴兴,就是今浙江湖州市。
也就是出诸老大粽子,太湖白鱼的地儿。
到任第二年,陶侃去世,廋亮继任征西大将军。
这位是皇亲国戚。
晋成帝的大舅子,廋皇后的亲哥哥。
王羲之名气渐大,应邀“入亮幕府”,
成为有史以来写字最好看的幕僚长。
将军之弟庾翼也在幕府,自称书法天下无双,
见过王羲之写字后,
方知夜郎自大,井底之蛙的深刻内涵,
说话音量调小了不少。
魏晋有谈玄风气,魏晋风度就是玄出来的。
玄字不玄,就是放空,清谈。
大人物们常常“既共清言,遂达三更”。
也就是说,谈到废寢的地步。
小人物们自然跟风了,上行下效嘛。
大小官员们集体谈玄,不理政事,竟成风气。
有的官员考察干部,单考玄学一门,
对政务之情一概不问。
真假名士东边日出西边雨,蘑菇般绽放。
真名士把生活变成艺术,假名士把艺术变成生活。
玄风成歪风。
歪风归歪风,倒对王羲之的书法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他脚踩地,心飞天,书法跟着玄风刮。
10
王谢两家的火花
这一年,王谢两家人终于碰出了火花。
不是爱情的火花,是艺术的友谊的火花。
谢王两家是邻居,几十年来,同住乌衣巷。
谢家没有防着隔壁老王,
而是积极联姻,两家时而成一家。
谢家出了一个杰出少年,叫谢安。
谢安小王羲之十好几岁,却一见如故。
好丽友,好朋友。
他们二人也谈玄,谈得比较高级,
涉及国家兴亡层面。
先是王羲之倚老卖老,
“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
也就是说,为政太虚不行,得接地气。
接着小谢安说:老王,
你请看这巍峨连绵的建康宫殿群,
“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
也就是说,虚实两者,无为有为,
并不是亡国的根本原因。
后来小谢同志主政,政通人和,史家称赞。
他的儿子叫谢玄,
就是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淝水之战的前锋都督。
别闹,不是谢贤。
那是谢霆锋的爹,张柏芝的前公公。
王羲之年近不惑,
频频收到大伯父王导的亲笔信。
大伯父是个丞相,想找个意中人接班。
目标锁定王羲之,
但“王右军在南,丞相与书,每叹子侄不令。”
也就是说,王羲之“无廊庙志”,
拒绝得一干二脆,滋巴有力。
后朝廷数次下诏,委以宰辅重任,均被婉拒。
朝廷很没面子啊。
王羲之志不在此,刀光剑影的权力旋涡,
离远一点比较好。
当领导很辛苦的。
何况,他的字那么好看,
批阅件被偷出去卖钱,政令得不到执行,
就不好了吧。
王羲之有自知之明,
他的真性情未必适合官场。
不久大伯父王导、老领导庾亮、岳父大人郗鉴相继离世。
王羲之“顿首顿首”,
摧切心情,痛当奈何,再“顿首”!
妻子反过来劝他,差不多行了,
是你爸还是我爸过世啊,小心“伤及五内”。
看来大艺术家,活得都很投入啊。
可是,就这么一个喜怒哀乐都“含吐纸上”的人,
怎么适合当领导呢,一点都不成熟。
当今社会,是想哭就能哭的吗。
谁的眼泪在飞,是不是流星的眼泪。
三思而后哭,你懂不懂。
11
生个儿子来比帅
王羲之四十岁后得子,取名献之。
与此同时,朝廷筹划北伐中原。
磨刀霍霍,锣鼓声声。
北方后赵石虎,
学习汉武帝(点我点我)
“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妇女”。
也就是说,他热爱女子,已达变态级别。
“猎车千乘,养兽万里,夺人妻女,盈宫十万。”
我们不禁脑补,用得过来吗?
如此看来,民心已失,北伐正当其时。
可惜兵未发而帅先亡,暂停过江。
皇上开搞分权,御前开始新一轮斗法。
王羲之两边都熟。
写信开劝,入木三分,
居中调停,费力不少。
所以,有时候名气大,认识的人多,不好,
关键是,影响练字啊。
差不多就行了,别人开撕,自己的日子还得过。
还是抱抱小儿子献之,比较靠谱。
墨香家庭,蕴育温暖。
七郎献之茁壮成长。
他喜欢写大字。
《晋书.王献之传》载:
“尝书壁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为能,观者数百人。”
有一次,王献之写了一个“大”字,
有点得意,因为毕竟越简单的东西有时候越显功力。
他拿了大字找父亲求教,其实是求表扬。
王羲之点头,挺大挺大。
随手一点,成了一个“太”字。
王献之复去找母亲品鉴,其实还是求表扬。
母亲看了看说,大字没啥,点倒不错。
王献之心里跑过一万只小马驹……
当然了,后来王献之知耻而后勇,
长江后浪推前浪,
把王羲之这前浪直接拍死在沙滩上。
东晋后期至南北朝,儿子的名气盖过老子,
士林大族争购珍藏,一字千金哪。
宋代米颠,就是米芾,为得其墨宝,
不惜跳水自杀,吓坏蔡京之子蔡攸,
赶紧让他拿帖走人。
据说王献之长大后,比其父还要帅气。
这毫不奇怪,基因的力量是强大的。
谁让父母都是颜值担当的代表人物呢。
他近亲结婚,娶表姐为妻。
晋室的新安公主始终惦记于他,
终于成功挤走表姐,小三转正,嫁入王家。
新安公主动用公权力,逼王献之娶她,
当然,成功了。但也失败了。
婚后,老公和侍婢桃叶好上了。
写情诗,作《桃叶歌》。
新安公主自己选的果子,自己吃,
佯装不知,任凭二人绵绵幽渡。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12
王右军与《兰亭序》
王羲之成王右军,那是四十八岁的事。
他以三品官去做会稽郡太守,
并领京官衔“右军将军”。
政绩卓著,史载明确。
朝廷对他的评价是,“善理郡”。
王羲之却因为翻白眼得罪了一个老领导,
仕途打上了句号。
这位老领导,即前任太守王述,
“以母丧居郡。”
王羲之翻白眼,知其为官一任,
一塌糊涂,虚霸官位。
理论上,新领导去看望老领导,
是惯例,也是礼遇,
但王羲之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偏不去看。
老太守望穿秋水,亲自躬身把庭院扫了又扫,
也没等到他。
第一百零一次打扫之后,终于彻底失望,
把扫帚一丢,这个王右军,什么玩意儿。
老太守政无为,然生的儿子有为,
后来升了大官。
然后你懂的,五十三岁,王右军永别官场。
我让你学阮藉翻白眼。
王右军不在乎,不喜欢假装喜欢,
我才不活得那样别扭呢。
身为当地最高行政长官,王右军推了很多饭局,
得罪了不少人,“笃不喜见客,笃不堪烦事”。
他想静静,这个叫静静的女子,
如此温婉,招人喜爱。
个人独处,精研书法,才是他的所爱。
乾隆爷是苏东坡的超级粉丝,
唐太宗李世民是王右军的超级粉丝,
我们分别取名,“冬”粉和“柚”粉。
《晋书.王羲之传》中记载着
柚子以下几个有趣的小故事,
均出自李世民(点我点我)的御笔。
该皇帝驾崩,学王右军的偶像钟繇,
把《兰亭序》带入棺材。
可惜中唐时,他的昭陵被盗,真迹不知所踪。
有个老太婆养了一只“善鸣”怪鹅,
成天唤个不停。
王右军听说了,打算花钱买下,没想到,
“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有个道士,鬼心眼多,宣传他家好鹅。
什么鹅冠红于三月花啦,
什么鹅毛白如腊月雪啦,
说得王右军心痒难挡,
“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道士不要钱,意在其字也。
要鹅可以,以经来换,《道德经》,五千大字。
这买卖王羲之居然也做。
悬腕一整天,总算换一鹅。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还有一天,王右军去一门生家,
“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偏那门生老爹不识货,竟拿刀子刮去,
“门生惊懊者累日”。
王右军的辉煌岁月,当属会稽时光。
其时,他留下了几幅顶级作品。
其中便有尽显两晋风度,
书法、文字双绝的《兰亭序》。
该作品是这样产生的:
故事的发生地点在兰亭,位于会稽城南。
越王勾践曾种兰于此,并筑兰亭。
主要是想去一去卧薪尝胆的苦味。
参加兰亭派对的,共四桌。
都是谢安、孙绰等当时名流,皇族子弟。
没办法,朋友圈就是这么高大上。
派对的主题是三月上巳节修禊,
也就是个民间习俗,乐趣多多的节日。
踏青、摘香草、戏水。
其实就是借一个机会喝酒。
曲水流觞嘛。
也就是借着弯折的溪水传递羽觞,
飘泊至谁处,谁就喝酒。
四桌男人沿着小溪散坐。
我不得不说,有什么意思啊?
纯男团!《幸福的生活》里,好歹有女嘉宾啊;
坐小溪边,古代有蚊香吗,
是边喝边拍蚊子比谁响吗?
总之,王羲之喝多了,赋诗曰:
代谢鳞次,忽焉以周。
欣此暮春,和气载柔。
咏彼舞雩,异世同流。
乃携齐契,散杯一丘。
一杯一杯复一杯。
“是日矣,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有的人喝高了喜欢打电话表思念,
有的人喝高了一趴就睡,
有的人喝高了找人打架,
王右军喝高了想写字。
日影西冲时,王右军醉得不行了。
他抓起笔,铺开纸就开写,于兰亭中书兰亭。
六脉神剑,笔意呼啸。
三百二十四个字指间流淌,不作停留。
写罢,倒头就睡,翌日酒醒,复看此序。
不是吧,这是我写的吗,我能写出这样的字吗。
我的天哪,尤其这全篇二十个“之”字,
各自姿态,纸上生命跃跃然也。
太特么神奇了。
王右军恨不能身外化身,拍拍自己的肩膀。
这个事情告诉我们,有的酒,必须喝。
13
乱吃,隔壁老王就这么走了
王羲之本来身体底子很好,
吃“五石散”吃坏了。
这种石药含钟乳石和硫磺成分,
拿捏不准堪称服毒。
都怪张仲景,他说,善服者寿过百岁。
于是就信了。
听信他人简称他信。
他信能有好吗?
泰国军方发动政变,他信被迫下台,
流亡海外,到现在还没回国呢。
王羲之五十岁以后,身体每况愈下,
毕竟生了七子一女。
但同样是生了七子一女,
妻子郗璇长期用茯苓丸,越活越年轻。
所以,还是药不对。
病从口入,各位慎重进补。
家和万事兴,更兼身体好。
大约五十五岁光景,
王羲之回建康乌衣巷,张罗小儿子的婚事。
岂知刚过了几年安生日子。
公主逼婚,加上一个孙女夭折。
性情中人王羲之没忍住,气急攻心,
加上哀伤不已,旧疾复发,一病西去。
王羲之留遗嘱,要家人为他举行薄葬,
不要朝廷的任何封号,“以身亲土”足矣。
至于那几只爱鹅嘛,大家都不许吃。
隔壁老王就这么走了。
大师的一生,
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一生,
是如叙百姓家常的一生,
是书写云涌时代的一生。
王氏父子用汉字书写时代,
为人类留下瑰宝。
吴昌硕,于右任,毛泽东,
李叔同,赵朴初,启功等等现当代大书法家,
都留下许多受二王书法影响的墨宝。
试想一下,如果满大街都是电脑版的字体,
那该是多么死板的无趣的世界啊。
那位教写“之”和“道”的大学书法老师,
你在哪里啊在哪里,你的学生想念你。
你的存在,是多么有意义的存在。
相较之下,公号狗,唯有表示膜拜。
前几日,2023暑期档电影票房已过百亿,
各种满足人类“快感”的娱乐方式偏多,
毛笔字培训班生意恐怕一般,
SO,书写时代?想得挺高远,
能够填满无限云空间的区区一角,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