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瓯江流动着翡翠,畲家的山歌柔情似水,采茶姑娘从廊桥上走来,仙都般美景如星星点缀,每片天空蕴含着森林的滋味,每寸土地蕴藏着文明和宝贝……”有着“中国生态第一市”美誉的长寿之乡丽水,不仅是名副其实的养生福地,还是一个“传统民间艺术博物馆”,更有“芒种开犁”等传承千百年的农耕习俗。六月,伴着悠扬的歌声,我们在犁田插秧的芒种时节,恣情秀山“丽水”间,不羡鸳鸯不羡仙。
“开山锣,开山鼓,开山号,满山铺;喊声山神让让路,开片山田讨媳妇……”刀锋破空般的开山号子响彻在海拔800至1400米高的梯田上空,四野里原始古朴的锣鼓声和“呜呜”的喇苇吹奏声轰然响应,一头头披红挂彩的耕牛被牵至田头,伴着各家主人的吆喝下田犁地。随着朵朵泥花绽放,田埂上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呐喊,畲族人民原生态的歌声从梯田一级一级向上传递,直冲云端……踏着氤氲的云雾和泥土芬芳,赶来参加“芒种开犁节”的我们,沿着盘山路登上高高的云和梯田时,听到和看到的便是这样壮怀激昂的祭祀场面。
距离丽水市区约63公里的云和县,耕地面积较少,杂居在此的汉、畲两族人民,便用锄头为大山的脊梁纹身,在苍苍莽莽的洞宫山北坡开辟出这片片云上的梯田,又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把终年不断的山泉引进梯田。千百年来,这一华东地区最大的梯田群,上枕着洞宫山脉,下踏着瓯江的涛声,弯弯曲曲地静卧在浙西南的崇山峻岭中。
飘渺的云雾,挺拔的山脉,葳蕤的植被,潺潺流淌的山涧,层层叠叠的梯田……站在处于高山的观景台,看这片澎湃天地的大美景致。数百级梯田如练似带,从山脚盘绕而上,高低错落,形成妩媚潇洒的曲线世界。由于海拔较高,山间河谷中的水蒸发,化为云雾烟雨,环绕于梯田之上,房舍、树木、村民、水牛点缀其间,如入仙境。
漫长岁月中,山、水、田、人在这里和谐地融为一体。云和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梯田是他们的粮仓,更是文化的源泉。生产、祭祀、信仰都离不开梯田,由此衍生出的诸多风俗也一直传承延续。其中,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开犁节”,最具代表性,最为悠远深厚,也是每年芒种时节最隆重的节日。
产生于深厚农耕文明土壤的“开犁节”,将约定俗成的一整套祭祀仪式完整地留存至今。开山号子、芒种犒牛、祭神田、分红肉、对山歌、打麻糍、饮老茶等等,从形式到内容无一不是山区农民生产生活的缩影。人们在严肃虔诚,又活跃喜庆的氛围中,用言语和动作来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对自然的崇拜,追求人与万物和谐相处的农耕文化内涵。
芒种时节,身处这片人类与大自然共同筑造的梯田,古老的开犁习俗,引领我们穿越时空,重返农耕时代,记住那最为厚重的农耕文明。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南宋诗人叶绍翁,用千古流芳的鲜活诗句,来描绘家乡丽水的春意盎然和生机勃勃。诚然,丽水的美是“关不住”的,游走在莲都、云和、景宁、青田、龙泉等丽水的城乡大地上,惟觉这些氤氲着江南水韵,飘散着温婉和柔美的地名,均幻化成一幅幅美景在眼前。群峰错落,清泉不竭,碧波微浪,渔舟帆影,绿野平畴,悠然鸟鸣……正如世人辩证地评价“丽水没有什么景点,丽水就活在风景里。”
丽水莲都区碧湖镇和大港头镇相连的瓯江两岸,是八百里瓯江最瑰丽的江段,被赞誉为“画乡”,是自然风光与艺术氛围、历史文化底蕴相交融的佳绝之处,当地将这一区域命名为“古堰画乡”。古堰即“通济堰”,创建于南朝时期,是现今世界上最早建造并且还在使用的拱坝水利工程,被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通济堰的堰头位于瓯江与松阴溪汇合口附近的碧湖镇堰头村,驱车靠近时,还未见到古堰,便已听到了“哗哗哗”的流水声。登上眺望台,入目的便是横截在松荫溪上、近三百米长的拱形大坝,流水沿弯月般的坝体织成一条白练。堰渠两岸林立着数百年树龄的古香樟群,苍劲挺拔,遮天盖地,不时飘来阵阵清香。古树将三洞桥、文昌阁、拦水大坝、龙庙相连,绘出一道古老独特的风景。纵横交错的树根深扎堰堤,牢牢地护卫着堰渠,并与其一起,守护着这片土地相继一千五百多年,农耕水利的安宁和昌顺。据附近的村民说,通济堰边世代居住着“护堰世家”诸葛一家,只要发现有堵塞渠道、砍树等行为,他们就会出来修护制止。
与古堰一江相隔的便是“画乡”。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群画家醉情于故乡的山水,便用手中的笔定格了瓯江的美,并在一次展会上引起轰动,于是,越来越多的画家、摄影家慕名而来,丹青妙笔将瓯江、古堰、老街描绘成一张张精美的画作,传播到世界各地。如今,这里已成为美术写生基地、创作基地和行画生产基地。漫步这座充满艺术创作灵性的古镇,水畔、木楼、树荫下、窄巷中,随处可见前来写生作画的学生和画家们。在一家连着一家的画室里,一一驻足观摩,只觉得这里的时光流走的很慢,心也跟着平静悠然。
镇海出生的陈逸飞,在周庄画下了《故乡的回忆》,使其成为一代人挂在墙上的乡愁。而今,越来越多的人怀着同样的心情,来到丽水瓯江沿岸的角角落落寻梦。这里并非他们的故乡,但那错落有致的古村落、鹅卵石铺就的街巷、青石条砌成的埠头、碧水摇荡着的小舟……仿佛是记忆的索引,牵动着童年的岁月,诠释出心底的故乡。
奔腾不息的瓯江,沿途群山迤逦,森林茂密,物产丰饶。壮阔优越的自然生态,为丽水民间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无穷的灵感,看到参天大树,庆元人建起木拱廊桥;找到优质瓷土,龙泉人烧出珍贵的青瓷,成为国之瑰宝;发现五彩斑斓的叶蜡石,青田人在“石头上绣花”,雕成精美艺术品……在拥有“中国剑瓷之乡”、“中国石雕之乡”、“中国廊桥之乡”、“中国木制玩具之乡”等诸多“国字头”金名片的丽水大地上,民间艺术蕴含并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农耕、林垦、山水、生态交相融合,一体而生。
步入坐落在丽水市白云山森林公园出口处的“丽水三宝博物馆”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件件晶莹剔透、自然朴实、古色古香的青瓷艺术作品。据介绍,早在三国两晋时期,龙泉县的百姓便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开始烧制青瓷。宋元之际,龙泉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瓷业中心,“瓯江两岸,瓷窑林立,烟火相望,江中运瓷船只来往如织。”
“清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龙泉青瓷,自古蜚声中外。在当今世界各大博物馆中,都有龙泉青瓷的藏品,其烧制技艺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陶瓷类唯一入选的瓷器。现在,作为中国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名窑,龙泉窑系的古窑址,广袤地分布在丽水市下辖的龙泉、庆元、云和、遂昌等地,尤以龙泉县境内最为密集,约有五百余处。
在博物馆里看到了国家级传承人徐朝兴青瓷的制作体会,“现在最重要的是青瓷里要有人的气息,我们是手艺人,是匠人,所以要沉得下心来,传统的东西都是浮躁不得的。”他还说,“同只有绍兴鉴湖的水才能酿出著名的黄酒一样,只有丽水的水、瓷土、烧制技术和独特的造型装饰几方面综合在一起,才能成就著名的龙泉青瓷”。
丽水的民间艺术是原生态的艺术,她衍生于浙西南广袤的青山丽水间,是素手无华的丽水人,利用大自然的恩赐,创造出的独一无二。
超过80%的森林覆盖率,一级的空气和水质,远超国际标准的负氧离子浓度……丽水,犹如深藏在浙江南部高山深处的秘境,沉淀着现代社会所有的稀缺元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保护良好、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滋养下,丽水人口平均寿命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无论是市区四世同堂的人家,还是坐落在密林深处的村屯,高寿的老人随处可见。丽水人不仅长寿,还非常健康。时常能见到白发苍苍的老者在田里劳作,丝毫不显老态龙钟。
一大早,在市区南明湖畔的江滨公园里,遇到了晨练的吴老,年近古稀却依旧精神矍铄的他告诉我,丽水人之所以健康、长寿,得益于这里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无论城里乡下,人们平时都特别喜欢吃青菜,吃野菜和野果,吃竹笋、黄花菜、苦叶菜、米豆腐等原生态“土货”。溪里的石斑鱼,也因优异的水质成为餐桌上必备。除了健康饮食,他每天还会到江滨、万象山、白云山、处州公园等地散散步,做做运动。“我们这里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是一般城市30倍以上。”
丽水下属的全国唯一畲族自治县景宁,亦是全国十大生态环境县之一,不仅长寿老人集中,连植物都长寿。离县城21公里的云中大漈,我们看到很多树龄悠久,苍劲惊人的古树,为之深深震撼。大漈人崇拜树木,他们相信人类的祖先是从古老的大树上走下来的。眼前这棵有着1500多年树龄、直径4.47米,世界上最古老的柳杉王,树冠因雷击已不见苍郁,却依然参天而立,自两侧生出粗大的枝干来,飘拂青翠如黛的柳状枝叶。
着看不尽的风景,听不完的故事,尝不够的美食的“养人”丽水,走近她,便不想再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