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整理/张越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其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的内容,蕴含了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
一年一端午,一岁一安康,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端午节是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如今人们总说过年过节越来越没意思,尤其在城市里,老觉得没“年味儿”。
其实什么是年味儿?无非就是一种气氛。
像端午节是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的节日,节俗内容也更为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传统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艾叶和菖蒲与中国人的生活一直有着密切的关系,端午节临近,人们习惯在门上插菖蒲艾草,或者悬于堂中以防蚊虫,祛避邪疫。
《燕京岁时记》有云:“用菖蒲、艾子插于门旁,以禳不详,亦古者艾虎、蒲剑之遗意。”
可是如今这种“藏”在楼道里的景象已成了一种装饰文化,您不进楼,什么也看不见,但仅靠着小区里这点儿氛围,气氛显然不够。
古人还喜欢布置吉祥画,五瑞图就是旧时一种吉祥题材的国画。
传统端午书画创作中,通常以艾叶、菖蒲、大蒜、葵、荷、竹枝、枇杷、榴花等节物,寓以辟鬼、禳灾、止瘟、和合、平安、福果、天佑子孙等美好含义,通过物喻的手法作《五瑞图》祈福。
在古今画家中有多种“五瑞图”的留存表现,不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古代五瑞图有些什么吧!
五瑞图画面所画为五种祥瑞之物,即椿树、萱草、芝兰、翠竹、磐石。
椿树高年,比之为父;萱草忘忧,喻之为母;芝兰号称“君子秀”,譬之为子;翠竹生于细笋,“孙”、“笋”二字同音,借用为诸远孙;而竹又有“节节升高”及“虚中劲节”之德;盘石则比喻家庭和美无争,基础有如磐石之稳周。此五者象征家庭之祥瑞,故题为“五瑞图”,为画家行笔命意。
先介绍一幅刘海粟美术馆馆藏高近1.89米的巨幅文徵明《五瑞图》。
文徵明《五瑞图》刘海粟美术馆馆藏画心:长,189.1厘米;宽,94厘米
▲明·文徵明《五瑞图》
《五瑞图》是一张山水画,但是其中又有花卉的元素,这个是比较特别的。
在青绿山水中,文徵明又重点突出描绘了象征苍劲的古柏、代表母亲的萱草,以及寓意祥瑞的灵芝、祥云,带有灵性的溪流水瀑,故名“五瑞图”。画幅上方山被云锁,祥云占了画面很大的面积。山泉自祥云中倾泻,仿若天上之祥云降落。草、木、树、石、祥云、活水均以极精细之笔绘出,并施以青绿胭脂,雅致高逸。
这一幅《五瑞图》曾为刘海粟先生的收藏,画面左上方有三枚刘海粟印章。
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的向往及虔诚祈祷祥瑞和平安的愿望。
平安、幸福、健康的祈福,尤其对当下有着特殊的意义。
“五瑞”的由来最早可追至《史记·舜帝后记》,舜招五方诸侯来开会,给他们赐姓,即玉的“五瑞”(五玉),玉圭、玉璧、玉琮、玉璜、玉璋。汉秦时,“天人感应”盛行,“五瑞”成为天与人沟通的桥梁。
《新唐书》中有载:“凡景星、庆云为大瑞,其名物六十四;白狼、赤兔为上瑞,,其名物二十有八;苍鸟、赤雁为中瑞,其名物三十二;嘉禾、芝草、木连理为下瑞,其名物十四。”从中可知,唐代时,大瑞多通过天象显示,上瑞多是走兽,中瑞则是飞禽,下瑞是植物。唐代之后,祥瑞品种不断增加。
以“五瑞”为题材的绘画在汉代时已出现,如甘肃成县的《西狭颂》摩崖石刻旁即刻有《五瑞图》。其中的“五瑞”包括黄龙、白鹿、嘉禾、甘露、木连理,寓意蜀道开通以后,给人们带来的祥瑞。
文徵明之前,元代画家陆广也画过《五瑞图》,该幅画芝、兰、萱草、朱竹、大椿,配以坡石,此外还有朱竹,有竹报平安之意。
▲元陆广五瑞图
该幅画芝、兰、萱草、朱竹、大桩,足以坡石。芝兰芳草喻人家佳子弟,大桩长年,萱草忘忧,竹报平安,故名之日五瑞。
▲元 陆广 五瑞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陆广(活动于公元14世纪中期),江苏吴县人。字季弘,号天游生。善山水,彷王叔明,落笔苍古,用墨不凡。
最清雅是“端午清供”
在描绘端午的清供画中赏读一幅明代画家陈栝的《端阳景图》,画中画了一只古瓶,根据古瓶上的冰裂纹可以推测,这只瓶子可能是龙泉青瓷。
▲明 陈栝 《端阳景》轴
瓶中插了石榴花、蜀葵、艾草、栀子花、萱花,花的穿插很有讲究,以艾叶为中轴线,疏密得当,大花苞、小花头搭配和谐,配色也淡雅温和。
五瑞花的造型与古瓶相得益彰,正如画家的题画诗所说:“蒲觞泛酒引薰风,照眼榴花别样红。更有戎葵添丽景,一时都聚古瓶中。”
这瓶插花也代表了明代中期的插花风格,画家用的器物也是以瓷器为主,而且特别崇尚高雅的古瓷。
明朝文人插花遣兴,整幅画节令特征明显,构图精妙,用色淡雅清新,笔法细腻老到。
.........................................
▲明·项圣谟—《五瑞图》
▲明·陆治《端阳佳景》
《端阳佳景》轴中,陆治以没骨花卉绘园中一景,主景以蜀葵居中,背面太湖石,左方石榴穿出,两旁则配以山丹、灵芝,主景虽居中,坡则斜下,加以石榴之横出,使构图稳重之主景外,又有斜向动态,不致刻板。
此画笔墨构图和陈淳(1438—1544)近似,却没有陈淳放恣的气息。其中自然优雅的韵味,正是沈周(1427-1509)、文徵明(1470-1559)以来吴派画家共同追求的格调。陆治(1496-1576),明代江苏吴县人。字叔平,号包山子。倜傥好义,以孝友称。诗文书画并工,山水、花鸟颇能出己意。尝游文衡山、祝枝山之门,画名几与衡山相垺。
▲明 孙克弘 《画端阳景》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画家孙克宏画的一张《端阳景图》,画面中央是三根用绳子捆绑的艾草,围绕它的有蜀葵、栀子花、石榴花和枇杷。
端午又称天中、端阳,是阳气极盛的日子。农历五月刚入初夏,疫病流行,蛇、蝎、蜈蚣、壁虎、蟾蜍等五毒滋生,在中国古代被视为“恶月”,让人畏惧。
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发现了,端午的习俗,大多是从辟邪祈福的角度产生的。
“天中”,是古人对端午节的叫法。因为端午节正处夏季,是一年中最潮湿燠热之时,所以端午节古时又称“天中节”。
为了能够平稳地度过农历五月,古人找到了五种植物,可在端午时节驱虫防病,故将其称作天中五瑞。天中五瑞传统上指艾草、菖蒲、石榴花、龙船花、蒜头五种植物,枇杷、蜀葵也常列其中。
而上面提到的端午清供,也是古人端午节时必备的“仪式”。通常会包含五种时节植物,称为“五瑞”。这“五瑞”据说就是抑制“五毒”的。
用现代汉语来说,五瑞指的是菖蒲、艾草、石榴、蒜头和龙船花。这些植物多具有浓烈的香气,可以驱除溽暑毒害,有的本是上好的中药材,可以祛病健身,有的则具有一定的毒性,可以以毒制毒,消灭毒虫。
▲《天中佳景》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如台北故宫所藏的《天中佳景》轴,这件作品曾在2018年台北故宫举办的“百卉清供-瓶花与盆景画特展”上展出。画幅无作者款印。画题云“天中佳景”,“天中”即端午节的别称,故知此画当为端阳应景之作。
幅中凡绘瓶插蜀葵、石榴、菖蒲等五月花卉,枝梢并系有精致香囊。盘中则摆设粽子、荔枝、石榴等。幅上方,另见道教的灵符四道,及钟馗画像一。按,符咒自黄帝时代起,即被视为驱鬼的工具。北宋神宗年间,也已出现印制钟馗画像的记载。不过,钟馗图像由岁朝除祟演变为端节迎福,却须迟至明中叶。据此,“天中佳景”的作者绝不至早于明。
菖蒲,全株有毒,又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有杀虫灭菌的功用。长条而挺直的菖蒲叶片从基部生出,两三指宽左右,长可达一米左右,中间有脊,两边有刃,像是一把青锋宝剑。古人认为菖蒲形如宝剑,悬挂在门梁上能伏魔化煞。
作为中药,菖蒲根还有驱风邪、利尿、镇痛的效果。
清代画家蒋溥所绘的《天中五瑞图轴》记录了一种古人十分讲究的习俗:五瑞驱五毒。
此图现藏于山东博物馆,长126.5厘米,宽30厘米,左侧题有“天中五瑞甲寅五月五日午时南沙蒋溥写于五云深处”。
▲清 蒋溥《天中五瑞图轴》
画中绘菖蒲、石榴花、蒜头、枇杷、蜀葵五种植物,正是五瑞。蓝、粉两色五朵蜀葵与四片菖蒲插于瓶中,石榴花、枇杷与数朵蜀葵置于篮中,石榴花枝娉婷而立,正好充当了素色花瓶上的纹样。篮边散落着两颗蒜头与一个粽子,提手上还绑着一只蟾蜍,这也是古人在端午“采杂药”时收集的药材之一。
.........................................
特别是在罗聘的《五瑞图》中,“五毒”是以五种动物来刻画的。由于这五种有毒动物在端午时节开始滋生、出没,于是民间就有了“避五毒”的习俗。
▲清 罗聘《五瑞图》
名称:清罗聘五瑞图轴
尺寸:纵91.2厘米、横38.7厘米
时代:清代
天中节即端午节。图中所绘蛇、壁虎、蜈蚣、蜘蛛,金蟾是为“五毒”,民间用来驱除邪祟祈求平安,故称“五瑞”。此幅构图简洁,立意巧妙,标新立异。
罗聘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幅场景:一条一米多长的蛇扭曲着身子,在草丛中爬行。前侧为一只蟾蜍跳跃着仰望着上方。与蛇同在草丛中的尚有数只蝎子。在画幅上侧,为杂草丛生的山崖,崖边树枝上悬着一只蜘蛛,而山崖草丛中则匍匐着一条蜈蚣。画中描写的蛇,头呈三角形,吐着信子,很显然,这是一条毒蛇。
题识:“五瑞图。乙未天中节,两峰罗聘画。”钤“罗聘私印”、“ 两峰画印”白文印。乙未为乾隆四十年(1775),作者时年43岁。
罗聘(1733-1799),字遯夫,号两峰,自号花之寺僧。金农弟子。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寓居扬州。工诗,善墨梅、兰、竹、道释、人物、山水,尤工画鬼,其画古趣盎然。为“扬州八怪”之一。
清代画家罗聘是“扬州八怪”中最年轻的一位,他的另一幅《五瑞图》剑走偏锋又标新立异将五毒亦作为五瑞吉祥物,亦正亦邪。
金蟾口衔长蛇,背上壁虎,足下蜈蚣,身下花叶枝上爬伏毒蝎一只,是为“五毒”,民间又演义为“五瑞”。画面左上一只飞翔蝙蝠是为“福到”。“五瑞”周边辅以鲜花对比呼应,构图简洁,立意巧妙,构排处理得当,形象生动,仙草叶枝运笔娴熟干脆,画面工写结合,为罗聘画作中稀少之作。可见画者在绘作此作中时,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大胆不拘泥于古成制,独辟蹊径给予全新“诠释”。
不知出于何时何人,清供画在明末入清以后大大盛行于文人之间,并逐渐演化为案头清供的形式,五瑞的品种也颇为多变。
清代中期以后,如项圣谟(1597-1685)、黄慎、戴熙、奚冈、吴昌硕、虚谷、张大千等都曾画过《五瑞图》。
瓶花是虚谷喜画的题材之一。图中蜜桃、枇杷、百合等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花果,给人以朴素、亲切的感觉。图中瓷瓶及百合用勾染法描绘,线条简练,造型准确;花卉、蜜桃及枇杷用没骨法表现,层层渲染,增添了花果的层次感及质感。画面设色润泽鲜艳,富有淡雅清新的韵味。
▲清 虚谷 五瑞图
虚谷俗姓朱,名怀仁,僧名虚白,字虚谷,是晚清民国时期著名花鸟画家,与任伯年、蒲华、吴昌硕齐名,并称为“清末海派四杰”,并有“晚清画苑第一家”之美誉。但是此五瑞图非彼五瑞图,虚谷创作的五瑞图是以蜜桃、枇杷、百合等花果为主题的设色画儿。
“五瑞”即端午祥瑞之意,蜜桃、枇杷、百合等花果均有吉祥寓意,于是使画家们的节令画更为丰富。
.....................................
▲清 王时敏 端午图轴
纸本,墨笔,纵100.8cm,横40.1cm
故宫博物院藏
“清初四家”之一的王时敏《端午图轴》轴是一幅画家晚年较为罕见的墨笔花卉。画幅款署:“丙辰端午西庐老人戏墨。”下钤“王时敏印”(朱文)、“西庐老人”(白文)印。鉴藏印有“桐阴馆藏”、“陆润之鉴藏”二方。
丙辰为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王时敏时年85岁。此图是王时敏为端午节所作的节令画,描绘了菖蒲、蜀葵、玉簪以及蔷薇等几种初夏的时令花卉。该图所绘花卉笔墨简练洁净,清新古雅,表现了吉祥喜庆的意境。
.....................................
▲清 任伯年 端午图
任伯年的《端午图》则素朴清雅,寥寥几笔,韵味十足,似乎可见作者饮黄酒小酌的悠闲场景。端午节吃黄鱼是江浙一带的风俗,任伯年小酌的时候自然忘不了这一点。
.........................................
▲清 郎世宁 午瑞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一幅近似于欧洲静物画的作品,青瓷瓶内插着蒲草叶、石榴花和蜀葵花,托盘里盛有李子和樱桃,几个粽子散落一旁。图中的粽子、蒲草等物暗示此画是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而绘制的,散发着浓浓的节日气息。宫中档案说此图“端阳节备用”,表明当时宫廷也有端午使用菖蒲、艾蒿的习俗。
就构图而言,画中物品聚散有致,三角形的布局带给画面稳定感,而色彩深浅及光影明暗的变化展示了花叶、水果和瓷瓶的立体感,尤其是瓷瓶肩部见于欧洲绘画而中国画绝无的“高光”手法,能令观者清晰地体会到西方油画的技巧。
这幅清代画家余樨所绘的《端阳景图》,以挺秀细润的笔法,将菖蒲、蜀葵、豆娘、蟾蜍和青蛙等动植物生动逼真地刻画出来,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画中的动、植物与端午风俗有关。菖蒲为多年水生草本植物,有香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端午节这天,人们多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并饮菖蒲酒,以驱邪避毒。
▲黄慎《五瑞图》轴
.........................................
▲张大千 《五瑞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23年作
此画为张大千旧画重绘之作,癸亥(1923)仿石涛清新俊逸画风,书法遒劲中稍显稚嫩,但不难看出早期张大千在绘画中的深厚基础和仿古能力。1948年重画枇杷、大蒜,笔法简练纯熟,敷色雅丽、相得益彰。
图中物象,皆与端午习俗有关
“五月江南碧苍苍,蚕老枇杷黄”
枇杷是端午节前后的时令水果
在江南一带,过端午节不仅要吃粽子
而且还要吃枇杷
▲张大千 1979年作 《端午习俗》
款识:
雄黄大蒜千年俗,簪艾悬蒲万户欢。
祗有老夫枵腹坐,画符吓鬼近来难。
古来午日俱画赤灵符,今无复见矣。
六十八年午日戏作,八十一叟爰。
▲江寒汀(1903-1963) 天中五瑞图
天中五瑞,即古人选取的菖蒲、艾草、石榴、蒜、龙船花五种植物,合称“天中五瑞”,以避毒驱邪。
如今人们昵称端午节为“粽子节”。粽最初是作为端午节拜神祭祖的贡品,晋代时已经普及到全国各地,被正式定为端午节庆食物。近现代大家齐白石曾多次画端午题材作品,并将粽子、咸鸭蛋入画,使端午题材的绘画更加雅俗共赏。
他创作的《端午》以及《端午美味图》,寥寥几笔便将劳动人民对节日的美好祝愿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有酒温果鲜之感。这些作品蕴涵着朴素的思想感情,在前人画作中极其少见。
.........................................
▲齐白石 五日吉祥 1943年作
上面的画,是齐白石老先生于1943年创作的一幅端午应景作品,“五日节”家家挂艾叶菖蒲以僻邪驱瘴,画中的主角是艾叶和菖蒲。艾叶偏倚右侧,左侧菖蒲又称蒲剑,画中数笔,以花青写之,浓墨勾茎,不失“剑气”。
简单几笔便微妙地表现出棕子的棱角转折,浓墨乾笔写出棕绳,旁搭配造型简洁的酒壶、酒杯。
.........................................
▲《端午美味图》作于1953年,是齐白石老人晚年之作。
雄黄酒、咸鸭蛋、粽子、荔枝、樱桃,都是端午节应景之物,白石老人以少胜多,以寥寥几笔将其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有酒温果鲜之感。
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端午节原本是夏季的一个送离五瘟神,驱除瘟疫的节日,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日投江自尽,后世亦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在世界的历史进程中,人类文明在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伴随着瘟疫与灾难。中国传统文化亦形成了自己的应对经验,民俗文化中的“五瑞”便是其一。如今,“五瑞”对平安的祈愿一样是美好的,代表着国人祈求国泰民安、追求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
千百年来,人们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庆祝传统节日,归根到底是对节日所蕴含的精神内涵的缅怀和追溯,端午节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忧国忧民情怀的集中表达,是植根于国人内心的一种文化自觉。
特别是在现今全民抗疫的大背景下,让我们一起品赏这些传世之作,在独特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中认识端午节的文化魅力。
三远堂艺术工作室 | 在这里您可以:
开启艺术之旅-零基础国画,书法,油画、艺术DIY等丰富您的业余生活。
关于艺术学习,欢迎大家一起交流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