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报记者 金凤 张晔
扬帆起航,逐梦九天。4月23日至26日,2021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暨中国航天大会开幕式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
大会开幕式中,我国首辆火星车名称揭晓,经全球征名、专家评审、网络投票等层层遴选,最终“祝融号”脱颖而出。大会设置30余项各类活动,包括论坛类活动、系列科普活动、科普与成就展,涵盖学术、产业、科普、文创四大活动体系,倾力打造集学术论坛、产业盛会、前沿展示、赛事路演、文创体验于一体的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的交流合作平台,全面展示宇航前沿技术,深入探讨航天未来愿景,广泛推动世界航天领域的深度合作。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在4月24日下午的2021年中国航天大会上,中国宇航学会发布2021年宇航领域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
这些问题包罗万象:太阳磁场周期性反转与太阳全球磁场探测、星系生态环境中的反馈效应及“重子缺失”问题、利用太空原位资源实现人类长期地外生存、空间准绝对零度超低温热管理技术、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技术、基于核聚变推进系统的空间飞行器设计技术、大空域跨速域高超飞行器气动布局设计方法与技术、吸气式高速飞行器内外流耦合声振环境评估与预示技术、地球同步轨道星地全天时安全通信技术、空间高压大功率发电与电力管理技术。
“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尤其是原始创新活动,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显得更为关键。”2021年宇航领域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的发布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发展部部长王巍表示。
为表彰航天有功人员,中国航天基金会评选出“钱学森最高成就奖”“梦之蓝航天特别奖”“航天创新团队奖”以及“钱学森杰出贡献奖”等奖项,其中“钱学森最高成就奖”授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
月球样品及嫦娥五号返回舱、降落伞等实物、中国首颗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模型、可互动体验的“玉兔号”月球车模型 ……作为2021年中国航天大会主场活动的重头戏,“航天放飞中国梦科普巡展"成为大会期间的人气担当。
走进展馆,嫦娥五号返回舱及降落伞实物、月球仪、东方红一号卫星 1:1 模型、第一辆月球车 1:1 模型、嫦娥三号1:1模型,吸引无数观众驻足。
展品中的“人气王”,当属跟随嫦娥五号来到地球的月球样品——月壤,这是月壤首次离京展出。记者看到,来自月球的两份“土特产”被分别装置在两个人造水晶容器中,月壤储存在空心夹层球体造型之中,在灯光映衬下熠熠生辉。
在月壤旁边,月球样品的封装罐实物也静静地安放在展柜中。就是它们将 38 万公里之外的月球土壤和岩石样品"打包"收纳,保证月壤在回归地球过程中不被污染。
"嫦娥"怀抱"玉兔",飞天奔向月宫。嫦娥三号”落月成功“玉兔号”登陆月球,“玉兔号”月球车在月表的辛勤工作,让我们能够欣赏到月球表面"伟大的荒凉"。
展厅中,“玉兔号”月球车模型前也人头攒动。观众通过操控一旁的互动操作台,“玉兔号”月球车模型时而亮起钻探灯亮起,时而抬起机械臂,让观众在互动中触摸它的神秘。
作为2021年中国航天大会集中力量打造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深的核心活动,中国航天大会主论坛汇集中外航天界的领军人士,共同研讨新时代航天战略愿景与布局、前沿与关键技术领域发展、高水平开放与合作等重大课题,探讨从地球空间到地月空间再到太阳系边界探测活动等重大热点话题,研究和实践航天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新命题,提出以构建“地月空间生态圈”为契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新设想等。
在主论坛上,12场特邀报告聚焦重大热点话题,引起业内人士和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
其中,“人民科学家”叶培建院士在题为《我国小天体探测任务的设想》报告中,从任务意义、国际发展态势、我国小天体探测器方案概述、任务特点与难点四个方面展开。
“我国小天体探测任务已经进入工程研制阶段。未来,小天体探测任务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深空探测能力,推动行星科学的快速发展,为航天强国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叶培建在报告中透露。
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院士在《太阳系边界探测关键科学问题》报告中,按照科学背景简介、关键科学问题、探测科学目标的思路,围绕日球层物理、太阳系演化、恒星际物理三大方面展开分析。
此外,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作题为《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进展与未来展望》的特邀报告;中国航天科工副总经理魏毅寅院士作题为《空天飞行器发展展望——开启空天航班新征程》的特邀报告;欧空局局长顾问托马斯·赖特尔、国际月球探测工作组执行主任伯纳德·福伊、国际宇航联合会国际组织和发展中国家联络委员会主席克里斯蒂娜·吉安诺帕帕,分别作题为《拓展人类新疆界——欧洲探测活动》《月球和火星基地研究》《太空驱动数字变革》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