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景观:嘉陵江 广元利州皇泽寺千佛崖 剑阁县剑门关蜀道 昭化县桔柏渡葭萌关 阆中市华光楼锦屏山杜少陵祠汉桓侯祠玉台山滕王阁东山园林唐代大佛寺 南充果州顺庆府署龙门峡玉屏公园万卷楼七宝寺梓潼庙嘉陵驿 武胜县沿口古镇
话说诗人们游览了合川名胜,登上早在钓鱼城下等候的“穿越时空诗游长江文旅号”游船,顺由北向南的嘉陵江而下。
嘉陵江,古称阆水、渝水,是重庆简称“渝”的由来。
嘉陵江是长江上游的支流,发源于陕西省宝鸡市凤县西北凉水泉沟,因其西源西汉水流经礼县的嘉陵关(嘉陵关即赵王嘉陵墓所在地,故名嘉陵关)而得名。又说因流经陕西省凤县东北嘉陵谷而得名。南流经四川省南充市到重庆市注入长江。长1345千米,流域面积近16万平方千米,是长江支流中流域面积最大,长度仅次于汉江。
据《读史方舆纪要》:“嘉陵江出陕西宝鸡县大散关东之嘉陵谷,西流经汉中府凤县北,又西入巩昌府徽州境,历两当县及州之南境,又西南入汉中府宁羌州界,经略阳县城南,又西南至州东而西汉水合焉。又南入保宁府境,经广元县西,又西南历昭化县东北而白水流合焉。过县界至剑州东境,又东南流经苍溪县南,历府城西,又东南经南部县东而入顺庆府界,过蓬州西经府治东,又南经岳池县西境入重庆府界,经定远县北境至合州城东北而渠江合焉。又经州城东南而涪江合焉。并流至府城北,又东南而入于岷江。亦曰汉水,以上流合西汉水也。亦曰阆水,以流注阆中也。亦曰巴水,以水流曲折也。亦曰渝水,以历渝州而名也。”
【唐】温庭筠《利州南渡》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明】杨慎《嘉陵江》
嘉陵江水向西流,乱石惊滩夜未休。嵓畔苍藤悬日月,崖边瑶草记春秋。
板居未变先秦俗,刳木犹疑太古舟。三十六程知近远,试凭高处望刀州。
【清】吴振棫《嘉陵江》
分水岭前江水张,朝天关下估帆张。料得江头孤馆梦,随风一夜下钱塘。
【清】张问陶《嘉陵江上》
利州山水淡宜秋,波浪潺湲绕郭流。彷佛巴渝东去路,一帆风雨峡中舟。
相传炎帝时,有一种神鸟见他终日为民操劳,功绩卓著,便衔来一支生有几个大穗子的嘉禾。炎帝拾到这只嘉禾,便将它的种子撒在田野里,种出了庄稼,并教老百姓到处耕种,从此人类才有了粮食吃。人们为了纪念炎帝的功德,便将埋葬他的陵墓称作‘嘉陵’,将这里的山谷称作了‘嘉陵谷’,发源于嘉陵谷的水就叫‘嘉陵江’。发源于大散岭南侧的嘉陵江,因炎帝之陵而得名,其水自秦岭群山中奔涌而出,一泻干里,横穿蜀中大地,注入长江。
嘉陵江第一县为广元(市)。秦时置葭萌县(县治今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秦、两汉县名沿袭未变。蜀汉时刘备改为汉寿县。西晋改为晋寿县。后分别为兴安县(治今利州区),晋寿郡,晋寿县、益昌县。郡、县同治今昭化镇。
南北朝北魏时改为西益州。梁改为黎州。西魏改为利州,并置利州总管府。隋改兴安县为绵谷县。改利州为义城郡,仍置总管府。广元老城区为县、州府、军治地。
元代至元时,取《易经》“大哉乾元”与元朝德威广播,疆土广大之意,改绵谷县为广元县,改利州路为广元路,辖绵谷(广元)、昭化两县,保宁一府,剑、龙、巴、沔四州。后升广元县为广元府。明代(1368年—1644年),初为广元府,继改为州,再降为县。清代(1644年—1912年)、民国(1912年—1949年),皆沿明制。
【宋】汪元量《利州》
云栈遥遥马不前,风吹红树带青烟。城因兵破悭歌舞,民为官差失井田。
岩谷搜罗追猎户,江湖刻剥及渔船。酒边父老犹能说,五十年前好四川。
【宋】李流谦 《喜仲明西归》
半载迢迢住利州,嘉陵江水日夜流。安得却流关下去,载我唯须一叶舟。
我归未远君随至,燕鸿相避知何意。月岩四见月上弦,日日江头望行李。
庭柯一鹊鸣朝阳,人言君归过石岗。明日拿舟入城去,剧喜重上君子堂。
瘦骨棱棱衣表见,我亦鬓毛斑太半。谈新说旧两留连,红烛烧残无一寸。
人生大抵如流萍,忽然相值飘然分。西风吹我又将去,预作一场离恨新。
广元主要人文景观有:皇泽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原名“乌奴寺”,一名“川主庙”,相传是为了纪念李冰与二郎的。唐贞观年间,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任利州都督时,武后就出生于此,建立武周政权以后,施脂粉钱修建当时已具规模的川主庙,后取“皇恩浩荡,泽及故里”之意改名“皇泽寺”。据明代陈鸿恩所撰《皇泽寺书事碑》载:“皇泽寺相传为武后创”,清代张邦伸《云栈记程》中也说:“武后秉政,建皇泽寺于此”。
后蜀广政二十二年(959年),当地政府又对该寺进行了改扩建,形成“唐则天皇后武氏新庙”,当时的皇泽寺,临江是“则天门”、“天后梳洗楼”、“乐楼”(戏楼),还有“弥勒佛殿”、“铁观音殿”等建筑。
其后屡有毁建,现存建筑大部为清代建筑。已历1300多年的皇泽寺,主体建筑有大门、二圣殿、则天殿、大佛楼、吕祖阁、五佛亭等,寺依悬崖,下瞰江流,雕梁画栋,错落有致,气势不凡,颇有巴山蜀水之秀丽巍峨。
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三,皇泽寺都要举行盛大庙会,广元人民要去皇泽寺前乌龙潭一带划舟竞渡、游河湾纪念武后生日。
皇泽寺大门北侧建有武氏家庙,有凤阁、钟楼,南侧则有写《心经》洞、武氏家庙和鼓楼。据说,武士彠出人利州都督后,“招辑叛亡,抚循老弱,为官清廉,政绩卓越,颇得百姓爱戴,故今特建庙以纪之。”
武氏家庙内,塑有武则天全家像,正中是武士彠及后妻杨夫人,武士彠的原配是相里氏,死于武德六年,武德七年四月,唐高祖亲自做媒,为其娶继室——隋朝王室宰相杨达之女杨氏,后封为荣国夫人。杨氏与武士彠结婚后,先后生了三个女儿,武则天是杨氏的次女,照此,武则天生于628年也是完全可能的。右侧是武士彠与原配相里氏所生的两个儿子:武元庆和武元爽。左侧是武士彠与与杨夫人所生的三个女儿:长女名顺,字明则,嫁越王府法曹贺兰越石,生贺兰敏之及一女而寡,后封韩国夫人,出入禁中,得幸于高宗,死后又追封郑国夫人。次女名约,字明空,即曌(zhào),即武则天。季女史书没有记录名字,嫁郭孝慎,早卒不显。
【清】毛澄《利州皇泽寺》
紫塞峰销四海清,莲花鹤监侍长生。若教身作唐天宝,应免青骡万里行。
瑶光无事学三乘,寿邸何曾冀上升。毕竟仙家输佛力,乾陵犹得望昭陵。
【当代】潘受《广元皇泽寺为武则天诞生处赐刻真容犹在作比丘尼装》
尽翻帝祚须眉局,亘古中华见此雌。遗迹犹存皇泽寺,真容但作比丘尼。
六郎莲貌终倾国,九月梨花恐不时。毕竟光芒谁得掩,有唐文运实开之。
【当代】蔡淑萍《观广元皇泽寺武则天暮年真容鎏金塑像随想》
煌煌权势付烟云,万岁声中已化尘。留此“真容”成底用?由人指点议纷纷。
【当代】陈仁德《广元皇泽寺》
利州曾是帝王居,金凤高飞入太虚。扭转乾坤登位后,深藏谋略入宫初。
春秋或可论功罪,碑碣终难记毁誉。皇泽寺前烟渺渺,残阳犹自照乡闾。
【当代】熊盛元《广元皇泽寺怀古》
一潭烟霭锁灵晖,孕感金轮梦影微。蜀鸟争知春所在,鲛人莫问我安归。
泪边花雨纷纷落,匣底龙光冉冉飞。拈取空香颜忽霁,高僧笑为解禅机。
在距广元城北五公里处的嘉陵江东岸有临江而建千佛崖。
千佛崖摩崖造像始于北魏时期,历经了近1500年,在高45米,南北长200 多米的峭壁上,布满了造像龛窟,重重叠叠13层,密如蜂房。据清咸丰四年(1854年)碑文记载,全崖造像达''一万 七千有奇''。可惜在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时,一半以上造像被毁。 现仅存龛窟400 多个及大小造像7000余躯。
全崖造像以大云洞为中心,分南北两段。南段龛窟有:大佛洞、莲花洞、牟尼阁、千 佛洞、睡佛龛、多宝佛龛、接引佛龛、供养人龛、神龙大佛、如 意轮观音、单身佛窟等;北段龛窟有:三世佛龛、无忧花树窟、 弥勒佛龛、三身佛龛、节行僧龛、菩提像窟、伎乐天人窟、地藏 王龛、力士龛、卢舍那佛龛、十一面观音像、阿弥陀佛龛、飞天 窟、清代藏佛洞等。 大云洞居于千佛崖中心位置,规模最大,共计造像234 尊,左右两壁雕有148 尊莲花观音像,窟正中一大佛立像为弥勒佛。 据说该尊弥勒佛是武则天的化身像。
【唐】苏颋《利州北佛龛前重于去岁题处作》
重岩载看美,分塔起层标。蜀守经涂处,巴人作礼朝。
地疑三界出,空是六尘销。卧石铺苍藓,行塍覆绿条。
岁年书有记,非为学题桥。
【元】察罕布哈《千佛崖》
丹崖琢就玉桓楹,何代人为佛写生。剩喜可瞻还可仰,不惟堪画又堪行。
山头树色连云碧,栈下江波彻底清。若使般输来至此,尽教工巧莫能更。
【清】常纪《大佛崖》
千仞临江石,刻成丈六身。庄严空自好,色相忆前尘。
【清】崇实《广元道上》
千佛岩边景物幽,飞仙岭上更堪游。山青水绿嘉陵道,处处野花开石榴。
从利州沿嘉陵江而下,便是剑阁县。
【唐】温庭筠《利州南渡》
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唐】李商隐《利州江潭作》
神剑飞来不易销,碧潭珍重驻兰桡。自携明月移灯疾,欲就行云散锦遥。
河伯轩窗通贝阙,水宫帷箔卷冰绡。他时燕脯无人寄,雨满空城蕙叶凋。
【宋】洪咨夔《四月壬午发利州》
十里迎春水面开,橹声不动柁声催。春山转处疑江尽,白鸟迎人曲折来。
两岸骚骚麦尾黄,茅檐半瓦荫垂杨。牧儿吹笛随归犊,浅草平沙暝色苍。
【清】张问陶《嘉陵江上》
利州山水淡宜秋,波浪潺湲绕郭流。彷佛巴渝东去路,一帆风雨峡中舟。
剑阁县东汉末境内始置当德县,南北朝刘宋时始于今。三国时诸葛亮用兵于此,在剑山凿石架空建飞梁阁道,故名;据《水经注》载:连山绝险,飞阁通衢,故谓之剑阁。置阁尉,设戍守,成为军事要隘。东晋永和三年(347年),于晋寿县境新置剑阁县(治地在今剑阁县下寺镇大仓坝,即小剑故城),武周圣历二年(699年)新置剑门县属始州。唐先天二年(713年)改始州为剑州,“取剑阁为名也”。至此,剑州之名始见于世。多经变革后于民国二年(1913年)改剑州为剑阁县。
【明】欧大任《剑阁篇(节选)》
梁山岩岩通井络,触石吐云名剑阁。大剑小剑蜀之门,壁立峰攒辟荒落。
【清】宋祐《剑阁》
蜀山突兀接苍旻,剑阁嶙峋更不群。南控巴蛮牢锁钥,北通秦栈走风云。
千峰列障开双户,一士当关抵万军。负弩乍经雄险境,驰驱岂敢惮辛勤。
【明】王景《剑阁图》
剑阁云栈高嵯峨,嘉陵江水扬清波。神扃鬼凿閟幽阒,秋风古道无人过。
一朝日华忽西被,宇宙淋漓荡元气。霆轰飙举神龙逝,山川草木皆生意。
乃知世道有晦明,蜀山万仞如砥平,圣人在位四海清。
【明】郑善夫《剑州》
溪声下黯淡,山意会延平。激漩当天险,横霄极地形。
黄堂严上界,廛舍倚高城。龙剑真能合,虹桥本易成。
茶菰流土物,粳秫得人生。李子濂伊嫡,刘滋卓鲁勍。
士多通古学,民不废春耕。何处深传檄,兹邦乃苦兵。
方将采竹箭,奚暇糁藜羹。正赖贤官府,艰虞系物情。
【清】张问陶《剑州》
重阳事外晚凉时,溪水琤琮下濑迟。漠漠土花侵汉垒,淫淫山雨蚀唐碑。
云连野色长松古,鸟避岚光大剑危。计日邮签堪送险,临风休怨柳千丝。
【宋】冯山《游剑州东园》
孤城寥落万山围,惟有东溪景最奇。拥传使华寻旧赏,满园春色待多时。
援琴故故弹流水,隐几萧萧听竹枝。摆脱风光情不尽,停车门外欲行迟。
【宋】唐庚《剑州道中见桃李盛开而梅花犹有存者》
桃花能红李能白,春深无处无颜色。不应尚有数枝梅,可是东君苦留客。
向来开处当严冬,桃李未在交游中。即今已是丈人行,勿与年少争春风。
在距剑阁县城南15千米处,大剑山中断处有剑门关。此处为东峰营盘嘴,西峰金城山断崖之间的狭谷隘口。两崖石壁如刀砍斧劈,平地拔高150多米,长500多米,顶部宽 100 余米,底 部 宽 50 多米。“两崖对峙倚霄汉,昂首只见一线天”。大剑溪水绕崖穿石,向北流出隘口,直泻而下,地势异常险峻。蜀汉诸葛亮在此修筑关楼成为军事要塞。
剑门关楼历史上屡遭破坏,又多次修复。明代重建的剑门关楼,为飞檐三重,甚为雄壮。清朝修复后的关楼,仍为三层,底层以石条砌成拱形关门。有两扇铁皮乳钉大门。门正中,镶嵌“剑阁”二字。上筑堞垛,居高临下,供瞭望射击。向北两边石墙,刻有楹联。古道穿过关门通向峡谷。二层关楼,高大宏敞,四周通廊。正中悬挂“天下雄关”木匾。顶楼阁檐正中,悬“雄关天堑”匾额。楼阁中空,四面窗棂。关门内置傍壁级道,可登顶阁。民国24年冬,修筑川陕公路时,将关楼拆毁,改成通道。
在关楼遗址右侧,建有三棱 形石 碑一座,上刻“古剑门关”四字。后毁,另竖长方形石碑,镌刻“剑门关”三字。剑门关石崖上历代名人碑碣甚多,已毁坏殆尽,今存“天下雄关”和清果亲王书“第一关”等石刻。关内外怪石嶙峋,自然形成的石胄、石猴、石兔、石龟、石蛤蟆、石龙、石虎、石锣、石鼓、石笋、石瓶等形象,赋有美妙神奇的传说,耐人寻味。
剑门关是入蜀咽喉、军事重镇,历史上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根据史料记载,诸葛亮任蜀汉丞相时,见大小剑山之间有阁道三十里,又见大剑山中断处壁高千刃,天开一线,便在此垒石为关,以为屏障,称剑阁,又称剑阁关。后来诸葛亮五出祁山,姜维十一次北伐中原,都曾经过此地。
在此可远眺剑阁72峰的雄伟气势,想象当年关隘的险峻。新建的剑门关楼,雄踞关口,气势恢宏。附近山峦绵亘,植被葱笼,景色秀丽。
剑门关主峰大剑山,海拔1200米,山顶有建于宋代的古庙——梁山寺,沿途可饱览石门关、石笋峰、穿洞梁、仙女桥、舍生崖等景观。
【唐】杜甫《剑门》
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
两崖崇墉倚,刻画城郭状。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
珠玉走中原,岷峨气悽怆。三皇五帝前,鸡犬各相放。
后王尚柔远,职贡道已丧。至今英雄人,高视见霸王。
并吞与割据,极力不相让。吾将罪真宰,意欲铲叠嶂。
恐此复偶然,临风默惆怅。
【唐】李隆基《幸蜀西至剑门》
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
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
【唐】戎昱《入剑门》
剑门兵革后,万事尽堪悲。鸟鼠无巢穴,儿童话别离。
山川同昔日,荆棘是今时。征战何年定,家家有画旗。
【唐】李德裕《题剑门》
奇峰百仞悬,清眺出岚烟。迥若戈回日,高疑剑倚天。
参差霞壁耸,合沓翠屏连。想是三刀梦,森然在目前。
【唐】杜光庭《题剑门》
谁运乾坤陶冶功,铸为双剑倚苍穹。题诗曾驻三天驾,碍日长含八海风。
【唐】李衍《题剑门》
缓辔踰双剑,行行蹑石棱。作千寻壁垒,为万祀依凭。
道德虽无取,江山粗可矜。回看城阙路,云叠树层层。
【宋】张咏《再任益州回留题剑门石壁》
剑门山势碧摩天,匹马重来鬓已斑。多赖皇明烛幽远,两川无事得生还。
【宋】洪咨夔 《重过剑门》
众水东瞿峡,连山北剑门。地非甘习坎,天欲护全坤。
直上云千尺,中间月一痕。客怀无柰恶,索酒自招魂。
【宋】孙应时《剑门行》
两崖夹道立削铁,涧水悲鸣浅飞雪。上有石城连天横,剑戟相磨气明灭。
出门下瞰山盘纡,石磴斗落十丈馀。敌来仰首不得上,百万渠能当一夫。
井蛙未识河山广,分明到此生狂想。岂知天险乃误人,祸首子阳终衍昶。
渭水秦川指顾中,剑门空复老英雄。传檄将军真得意,落星愁杀卧龙翁。
【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宋】陆游《剑门关》
剑门天设险,北乡控函秦。客主固殊势,存亡终在人。
栈云寒欲雨,关柳暗知春。羁客垂垂老,凭高一怆神。
【宋】度正《剑门》
罗列峰峦万仞尊,横纵畦畛自村村。诸侯有道人安业,何用崎岖闭剑门。
【宋】汪元量《剑门》
剑门崔嵬若相抗,云栈萦回千百丈。石角钩连皆北向,失势一落心胆丧。
侧身西望不可傍,猛虎毒蛇相下上。安得朱亥袖椎来,为我碎打双叠嶂。
【清】杨鸾《剑门》
剑门高阁倚崔嵬,蜀国风烟一线开。怪石当关森似削,惊涛胾地殷如雷。
人矜绝险空诗笔,天入中原失霸才。欲问勒铭千载事,暮云飞处乱猿哀。
【清】张铉《登剑门》
绝壁何代辟,中分称剑门。岂繄巨灵手,擘断苍云根。
我从湖中来,但见云吐吞。今晨访岧峣,划然苍翠痕。
攀跻甫及半,沧海浮朝暾。俯仰觉愈艰,手更烟萝扪。
群山倏然低,始觉兹峰尊。缒凿历幽险,悠悠谁与论。
【清】杨沂孙《游剑门》
吾虞名胜着尘寰,习熟翻教若等闲。游到剑门叹奇绝,从兹不敢陋家山。
【清】雷钟德《剑门道中》
郁盘山色剑门阴,驿路霜乾叶脱林。古柏千章有龙气,怪峰万叠如鬼森。
关河短剑人空老,风雨疲驴客自吟。日暮将军营外过,灵旗犹绕阵云深。
蜀道,它是古代陕西长安通往四川成都的陆上交通要道。 战国晚期,公元前316年前,在此道修筑了中国古代交通史上最早的栈道,因“金牛屎金”、“五丁开道”的典故,史称“金牛道”(又名石牛道)。古称陕西为秦,四川为蜀,历史文献将此道称为“秦蜀古道”,简称“蜀道”。
在广元市区北45公里朝天镇南北明月峡和清风峡中,濒嘉陵江东岸峭壁上。是古代川陕之间著名蜀道遗迹。南至绵阳市梓潼县演武镇,全程二百余公里。始于西周,使用至清末,延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民间尚使用。
栈道开凿始于先秦,《史记》有“栈道千里通于蜀汉”的记载。历代续有修葺。今阁道已废,岩壁上洞孔犹存。洞分上中下三层排列,中层孔洞用作插木桩,上铺木板以作行道,下层作支撑孔眼,上层用以搭篷蔽雨。每个洞孔约30厘米见方,深50厘米左右。远观栈道,宛若凌空廊阁,故又有云阁之称。
数百里古蜀道上,峰峦叠嶂,峭壁摩云,雄奇险峻,壮丽多姿,构成了川陕交通的一大屏障。
剑门蜀道沿线三国文化深厚,庞统、蒋琬、姜维、邓艾、马超、鲍三娘等在此留下了精彩的故事;剑门蜀道沿线古迹众多,三星堆遗址、德阳文庙、昭化古城、七曲山大庙、皇泽寺、千佛崖等都是重要文物;剑门蜀道沿线美景密布,富乐山四季花似锦,翠云廊古柏三百里,明月峡“飞梁架绝岭”。
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大剑山(剑门山)中段,依崖砌石为门,故名剑门关,并在大小剑山之间架筑飞梁阁道,剑阁也因此得名。剑门关峭壁如城墙,独路如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成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古蜀道的咽喉。从凤州到剑州的110里路段,原有桥阁90000余间,都是在悬崖绝壁上架成,而今已荡然无存了。只是前些年在古剑门关的遗址上重新修建了一座城关,成为它身后千年古道的一个崭新标志。
【唐】岑参《与鲜于庶子自梓州成都少尹自褒城同行至利州道中作》
剖竹向西蜀,岷峨眇天涯。空深北阙恋,岂惮南路赊。
前日登七盘,旷然见三巴。汉水出嶓冢,梁山控褒斜。
栈道笼迅湍,行人贯层崖。岩倾劣通马,石窄难容车。
深林怯魑魅,洞穴防龙蛇。水种新插秧,山田正烧畬。
夜猿啸山雨,曙鸟鸣江花。过午方始饭,经时旋及瓜。
数公各游宦,千里皆辞家。言笑忘羁旅,还如在京华。
【宋】李曾伯《利州登栈道》
足迹初来剑北州,试登危栈瞰江流。万山西接地穷处,一水东归天尽头。
欲访殽函无健马,相忘楚汉付轻鸥。丈夫要了中原事,未分持竿老钓舟。
【清】刘宪《广元道中》
小艇烟笼隔岸横,嘉陵江上断人行。石头山外葭萌道,多少秋声杂雨声。
【元】魏初 《登朝天岭》
余来汉中凡三年,大山小山行欲遍。今年复有东川行,大抵势随岗阜转。
石头荦确颠且危,不独心惊梦亦战。利州城北到朝天,又是川行山一变。
悬崖皴涩留苔青,石罅阴森郁松茜。得诗数语疑有神,得酒百杯亦不倦。
回环应接奇无穷,乃见平时所未见。落落参军正紫髯,行行御史真铁面。
相看大醉复长歌,灭没春鸿天一线。
【清】李元沪《栈道杂诗》
三极西南隔,连峰走剑州。乱山围宝雉,古驿过金牛。
马络秦云湿,天回汉水流。曾闻叱驭使,不共岭猿愁。
【清】张问陶《飞仙岭》
断石真奇放,飞仙定有无。野花开白芨,斜日下乌奴。
雨霁岚光合,崖倾阁势孤。利州风力劲,何处觅村酤。
【清】李化楠《自广元县至朝天关道中作》
始发自龙门,绝壁痕如削。悬崖多佛像,不知何年凿。
江水傍崖趋,激越鸣蹊壑。杈丫天半石,向人头上落。
金鳌亦有背,飞仙尚留阁。怪石浮江湍,孤根潜水窟。
行当绝险处,顾盼生骇愕。似人立舟中,虚荡难稳著。
行行登山椒,始觉天宇廓。雄关扼形胜,烟光浩漠漠。
性僻爱奇险,幽居苦萧索。兹来得壮观,耳目因寄托。
古蜀道翠云廊在广元剑阁县境内,又称“皇柏”、“张飞柏”,是近万株苍翠的行道古柏组成的绿色长廊。分布在300余里的古驿道上。 翠云廊以剑阁县城为中心,东至阆中,西至梓潼,北至昭化。她像绿色巨龙,沿着起伏的山峦,跨越深涧沟壑,蜿蜒曲折,蟠环在剑阁古驿道上。虽经经千古沧桑,仍然生机盎然。是世界罕见的人工植造的古老行道树群体,被誉为世界奇观,蜀道灵魂。
【宋】孔祥淑《剑州道柏》
绝壁过云天宇辟,盘拿两行森战戟。行人指点不敢攀,云是桓侯手植柏。
经霜傲雪风骨遒,绿柳红花皆避席。落落丹崖虽自赏,终造凤楼高百尺。
斡旋造化天无功,扶持千载寿金石。根深叶茂多庇荫,树比甘棠犹爱惜。
【清】乔钵《翠云廊》:
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中。两旁古柏植何人,三百里程十万树。
翠云廊,苍烟护,苔花阴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
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龙蛇蜿蜒山缠互。休称蜀道难,莫错剑门路。
【清】常纪《嘉陵江舟中》
潮平风正小舟轻,一叶中流破浪行。九十九峰何处是,峭帆已过利州城。
嘉陵江流过剑阁县,便是 昭化县。
昭化古称“葭萌”,公元前316年,秦国灭蜀吞巴并苴,在成都建立蜀郡,在苴国区域建立葭萌县,因此称为“巴蜀第一县”。宋开宝五年(972年),宋太祖赵匡胤颁旨“昭示帝德、化育民心”,把葭萌改名昭化,昭化由此得名,一直沿用
昭化古城的历史距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先后叫过葭萌县、汉寿县、晋寿县、益昌县和昭化县。
昭化古城是明代重建,古城的基本格局和规模都得以留存,城里至今还留存有三座城门。现存的昭化古城是明代重建,古城的基本格局和规模都得以留存,城里至今还留存有三座城门。
它是古驿道上的重要关隘,水陆交通方便,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所以千百年来许多重要的战争发生在这里,许多重要人物也曾留连于此。昭化古城还是川北战略要道,著名古城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昭化古城更是名声大震,三国演义中曾多次提到昭化古城,多场战争也在此发生。张飞夜战马超,老 将黄忠、严颜勇退曹兵;姜维兵败牛头山的故事,蜀国大将军病死昭化并葬于昭化等等都发生在这里。张飞夜战马超的战神坝、姜维固守的牛头山寨和姜维井至今还保存着历史的风貌。
【宋】洪咨夔《昭化》
梅子收霖雨,榆花断瘴烟。浓云明白鸟,深草暗乌犍。
岁月滩声里,家山客枕边。老来圭角尽,戒得是韦弦。
【宋】程公许《舟行过昭化望远山秀色柬幕中诸丈》
剑北山巑岏,刺眼乱矛戟。烟云借光景,稍觉含秀色。
倚樯寄遐瞻,慨我三友益。有怀无与晤,搔首暮云碧。
【唐】张说《再使蜀道》
眇眇葭萌道,苍苍褒斜谷。烟壑争晦深,云山共重复。
古来风尘子,同眩望乡目。芸阁有儒生,轺车倦驰逐。
青春客岷岭,白露摇江服。岁月镇羁孤,山川俄反覆。
鱼游恋深水,鸟迁恋乔木。如何别亲爱,坐去文章国。
蟋蟀鸣户庭,蟏蛸网琴筑。
【宋】陆游《梦行小益道中》
栈云零乱驮铃声,驿树轮囷桦烛明。清梦不知身万里,只言今夜宿葭萌。
【宋】陆游《夜抵葭萌惠照寺寓榻小阁》
亭驿驱驰髀肉消,故山归梦愈迢迢。夜行触尉那能避,旦过随僧不待招。
雨后风云犹惨澹,霜前草木已萧条。衰迟事事非平日,醉里题诗亦复聊。
【宋】陆游《梦至小益》
梦觉空山泪渍衿,西游岁月苦骎骎。葭萌古路缘云壁,桔柏浮梁暗栎林。
坐上新声犹蜀伎,道傍逆旅已秦音。荷戈意气浑如昨,自笑摧颓负壮心。
在昭化古城东门外一公里的两江(白龙江、嘉陵江)汇合处,有桔柏渡,这里是战国以来古驿道连接南北的重要津口。津口两边古柏参天、繁茂、葱茏、荫天蔽日。《方舆胜览》曰:“昭化有柏,古人称桔柏故以名潭”。因白龙江,嘉陵江自秦岭呼啸而来,汹涌的浪涛直捣桔柏潭每至晚上夜深人静之时,怒涛狂啸震撼城垣,荡人心心魄。桔柏江声名源于此。
《旧唐书》载:明皇“渡吉柏江,有双鱼夹舟而跃,议者以为龙”,相传唐明皇闻言大悦,于桔柏渡东岸驻跸摆宴三日庆贺,后东岸因名“摆宴坝”。
相传公元前316年,前“秦蜀葭萌之战”秦抢先控制渡口,一举灭亡巴、蜀、苴三国。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邓艾、钟会领20万大军攻蜀,势如破竹。姜维节节败退。钟会主力前锋到达汉寿,抢占了桔柏渡东岸渡口,关索、鲍三娘夫妇与胡济领5万蜀军御故,众寡悬殊,鲍氏夫妇双双阵亡,未能守住渡口关,汉寿城破,至使钟会长驱直入,直逼剑门。年末蜀汉即亡。
又传唐时,利州剌史崔朴荡舟春游至此,返时要地方官派民夫拉船。县令何易于念百姓“非耕即蚕,隙不可夺”而亲自充役。留下了“县令挽纤”的千古佳话。
桔柏渡在明代以前设有浮梁(浮桥),因夏水暴涨时,浮梁不能使用。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44年),署令谢奉文于渡口架设索桥,既成,因索长体重而废。
【唐】杜甫《桔柏渡》
青冥寒江渡,驾竹为长桥。竿湿烟漠漠,江永风萧萧。
连笮动袅娜,征衣飒飘飖。急流鸨鹢散,绝岸鼋鼍骄。
西辕自兹异,东逝不可要。高通荆门路,阔会沧海潮。
孤光隐顾眄,游子怅寂寥。无以洗心胸,前登但山椒。
【宋】陆游《雨夜感旧》
雨来猛打窗,灯暗犹照壁。老人耿不寐,抚事悲夙昔。
风生桔柏渡,马病金牛驿。袅枝猿下饮,登树熊自掷。
危巢窥鹘栖,深雪见虎迹。至今清夜梦,犹想嶓山碧。
废弃谢功名,老疾辍行役。赋诗虽不工,聊用慰今夕。
【明】杨慎《桔柏渡》
桔柏古时渡,江流今宛然。名存巴国志,诗有杜陵萹。
鸨鹢冲烟散,鼋鼍抱日眠。分留馀物色,朗咏惜高贤。
【清】张问陶《桔柏渡怀何易于》
三水依然绕县流,唐家仙吏古无俦。榷茶独喜焚明诏,腰笏何妨引画舟。
碑下耕农应堕泪,桑阴蚕妇不知愁。咸通旧史孙樵笔,常使行人重利州。
:昭化古城素有“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之称的昭化古城,古称葭萌关,从先秦至今,一直在古蜀道上熠熠生辉。在剑阁附近有葭萌驿,西傍嘉陵江(流经葭萌附近,又名桔柏江),是蜀道上著名的古驿之一。
【宋】陆游《清商怨.葭萌驿作》
江头日暮痛饮。乍雪晴犹凛。山驿凄凉,灯昏人独寝。鸳机新寄断锦。
叹往事、不堪重省。梦破南楼,绿云堆一枕。
【宋】陆游《鹧鸪葭萌驿作》
看尽巴山看蜀山。子规江上过春残。惯眠古驿常安枕,熟听阳关不惨颜。
慵服气,懒烧丹。不妨青鬓戏人间。秘传一字神仙诀,说与君知只是顽。
陈维崧《贺新郎》
天畔蚕丛路。记当日、锦城丝管,华阳士女。
一自愁云霾蜀栈,飞下桓家宣武。有多少、花钿血污。
十万娥眉齐上马,过当年、花蕊题诗处。
葭萌驿,鹃啼苦。春宵高宴元戎府。明月下、玉容黯淡,有人低诉。
妾本成都良家子,叹息鸾分钗股。客亦为、泪零如雨。
掷却黄金归破镜,问德言、还识菱花否。吾事毕,拔身去。
【清】张问陶《桔柏渡怀何易于》
三水依然绕县流,唐家仙吏古无俦。榷茶独喜焚明诏,腰笏何妨引画舟。
碑下耕农应堕泪,桑阴蚕妇不知愁。咸通旧史孙樵笔,常使行人重利州。
【宋】韩琦《题利州昭化驿》
嘉陵源出本朝宗,地险无因直赴东。从此逆流归顺去,恬波遥与峡江通。
嘉陵江从剑阁县鸯溪乡流入苍溪县鸳溪镇水晶坪,蜿蜒流经亭子、浙水、陵江,便是古城苍溪县。苍溪县古称“秦陇锁钥”、“蜀北屏藩”,因地处苍溪谷而得名。嘉陵江为流经县境第一大河,长103千米。
西汉高祖年间,因嘉陵江一段河道两岸高山壁立,峡谷幽深,江水流经其间呈碧绿色,称为苍溪谷,故取名苍溪。西晋太康六年(285年),于巴西郡阆中县境分置苍溪县,县治所在今陵江镇农坛村(又名县坝)。苍溪自自西晋太康年间置县,已有1700多年县治历史。
【唐】杜甫《放船》
送客苍溪县,山寒雨不开。直愁骑马滑,故作泛舟回。
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江流大自在,坐稳兴悠哉。
【唐】元稹《苍溪县寄扬州兄弟》
苍溪县下嘉陵水,入峡穿江到海流。凭仗鲤鱼将远信,雁回时节到扬州。
【宋】韦骧《至苍溪》
輶轩寒入苍溪县,秀句遐追老杜诗。送客泛舟空往事,过峰来橘似当时。
高材遗兴千年在,远宦羁怀万里随。索笔谩题行馆壁,可能閒料后人思。.
【宋】文同《苍溪山寺》
正午风色高,遂泊苍溪县。层崖抱林木,有寺藏葱茜。
出船步危磴,荫密颇萦转。上到金仙家,缘空列台殿。
修篁挂悬溜,坐觉炎暑变。老僧晓经论,言语何贯穿。
引我上高阁,阑干俯江面。寥寥百里内,山水尽奇观。
谁谓羁旅中,所见皆所愿。汀洲白鸟聚,井邑青烟散。
乐此暮忘归,疏钟起岩畔。徙倚下松门,尚怪舟人唤。
【宋】陆游 《自春来数梦至阆中苍溪驿五月十四日又梦作两绝句记之》
骑驴夜到苍溪驿,正是猿啼月落时。三十五年如电掣,败墙谁护旧题诗。
亭皋败叶先秋霣,城上惊乌半夜啼。自笑远游心未已,年来频梦到苍溪。
【宋】 彭汝砺《初秋晓起》
云影冥蒙雨细飘,风传秋意又经宵。苍溪岸侧千峰翠,高树枝头一叶凋。
病久亦伤光景速,起来尤爱暑威销。徐徐步向亭中立,逸兴飘浮酒气骄。
【明】薛瑄《苍溪》
少陵诗里见苍溪,今过苍溪日欲西。驻节驿亭天色暝,维舟江岸浪痕齐。
风林疑有于菟啸,云木时闻杜宇啼。橘柚过时黄不见,峰峦依旧翠高低。
【清】江权《自剑州至苍溪县途中作》
两剑争嶙峋,过此稍夷坦。驿路络山梁,古柏翼长坂。
夹道散清影,森森寒欲晚。州城半在山,城下一溪满。
涉溪上层峦,欹仄愁偏反。丁宁告仆夫,日高行且缓。
言寻招提宿,道路加餐饭。古寺多悲风,林声夜未断。
明发望苍溪,朝烟已在眼。.
【清】田棨庭《发苍溪》
十日巴东雨,山城见夕阳。墟烟围浅碧,沙岸界深黄。
梦断关河迥,天寒僰道长。招舟迷晚渡,镫火问渔庄。
嘉陵江绕县城、纳九曲溪后折向南,流经镇水、五里、寨山、八庙,于涧溪口流入阆中市境。
阆中市,古称保宁,地处四川盆地北缘,位于嘉陵江苍溪县中上游,秦巴山南麓,山围四面,水绕三方。2000多年来,为巴蜀要冲,军事重镇。自元朝阆州升格保宁府以来,历代均是川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商贸中心。
阆中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素有“阆苑仙境”“巴蜀要冲”之称。境内阆中古城是中国四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古城建址完全按唐代天文风水理论建设,被誉为“风水古城”,在画圣吴道子《三百里嘉陵江山图》中称为“嘉陵第一江山”。
战国时,阆中曾为巴国国都之一,前314年,秦惠文王始置阆中县,此后名称一直未变,距今2300多年。历代为郡、州、府、道治所,蜀将张飞在此镇守7年之久,西汉阆中籍天文学家落下闳编制《太初历》恒定春节,因此阆中被称为春节文化发源地。清初曾在此设四川省会20年。
《太平寰宇记》:“其山四合于郡,故曰阆中”,又载:“阆水纡曲,迳其三面,县居其中,取以为名。”即阆中因山得名。《巴记》:“阆水纡曲,迳其三面”。《旧唐书·地理志》:“阆水迂曲经郡三面,故曰阆中”。即阆中因水得名。阆中因山得名与因水得名并不矛盾。阆中周围山形似高门,因名阆山;嘉陵江流经阆山一段,古称阆水。因城在阆山阆水之中,故名阆中。
唐调露年间(679~680),滕王元婴出任隆州刺史,以衙宇卑陋而大肆营造,华丽似宫苑,称为隆苑。开元元年(713),因避李隆基讳改隆州为阆州,隆苑亦改为阆苑。此后,阆苑即成为阆中县名和邑名之别称。
阆中市著名人文景观有:张桓侯祠、五龙庙文昌阁、永安寺、玉台山石塔、观音寺、巴巴寺、大像山摩崖造像、川北道贡院等8处,还有华光楼、圆觉寺、天宫院、读书岩石刻、清真寺、朱家山坪上遗址、福音堂、等22处。
阆中古城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天造地设,风景优美,素有“阆苑仙境”、“巴蜀要冲”之誉。
古城保护完好的唐、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的古民民街院、寺院楼阁、摩岩石刻构成了阆中独特的旅游资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气势辉宏的张飞庙、张飞墓冢以及蜀汉遗址文物,更是三国旅游热线重要的组成部分。阆中滕王阁和杜甫《滕王亭子诗》,可与南昌滕王阁和王勃的《滕王阁序》相映成趣。“状元洞”、“状元街”、“状元顶”、“三陈街”、“状元牌坊”、“魁星楼”、“清代考棚”等遗迹,“云台观”“大佛寺”“永安寺”“天宫院”“巴巴寺”“清真寺”“福音堂”“天主堂”等遗迹,涵盖了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五大宗教。其中,道观的历史在两千年以上,佛寺历史有一千年,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历史超过500年,天主教历史也有百余年。
【唐】杜甫《发阆中》
前有毒蛇后猛虎,溪行尽日无村坞。江风萧萧云拂地,山木惨惨天欲雨。
女病妻忧归意速,秋花锦石谁复数。别家三月一得书,避地何时免愁苦。
【唐】杜甫《阆水歌》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
巴童荡桨攲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
【宋】苏辙《寄题蒲传正学士阆中藏书阁》
朱栏碧瓦照山隈,竹简牙签次第开。读破文章随意得,学成富贵逼身来。
诗书教子真田宅,金玉传家定粪灰。更把遗编观得失,君家旧物岂须猜。
【宋】陆游《南池》
二月莺花满阆中,城南搔首立衰翁。数茎白发愁无那,万顷苍池事已空。
陂复岂惟民食足,渠成终助霸图雄。眼前碌碌谁知此,漫走丛祠乞岁丰。
【宋】陆游《阆中作》
挽住征衣为濯尘,阆州斋酿绝芳醇。莺花旧识非生客,山水曾游是故人。
遨乐无时冠巴蜀,语音渐正带咸秦。平生剩有寻梅债,作意城南看小春。
【宋】陆游《阆中作》
残年作客遍天涯,下马长亭便似家。三叠凄凉渭城曲,数枝闲澹阆中花。
襞笺授管相逢晚,理鬓熏衣一笑哗。俱是邯郸枕中梦,坠鞭不用忆京华。
【明】薛瑄《阆中》
闻道阆中山水奇,今来始得一见之。长江萦带碧浩渺,远峰环绕青参差。
竹树茂密尘不起,天宇空阔云自移。锦屏近郭最明秀,佳句还吟子美诗。
【明】王廷相《阆中歌》
天阔浮烟迥,沙平落照低。春江同在眼,只觉异巴西。
古城内有华光楼,又名南楼,镇江楼。始建于唐,屡遭火焚,历代复修,现存为清同治六年(1867)重建,建筑面积150平方米。该楼为过街楼,楼身建于5米高的石砌台基上,通高36米,三重檐歇山式屋顶,挺拔壮丽,精致典雅,唐风清韵,特色独具,有“阆苑第一楼”之誉。登斯楼“三面江光抱城廓,四围山势锁烟霞”,丹青城廓、嘉陵山水尽收眼底。
【唐】李商隐《望喜驿别嘉陵江水》
嘉陵江水此东流,望喜楼中忆阆州。若到阆中还赴海,阆州应更有高楼。
【清】姚燮《论古画梅家得二十四章(其一)》—— 清
烟雨沄澜丘壑奇,却收浪墨入寒枝。华光楼阁冰天月,曾照春人蜕玉姿。
在嘉陵江边有阆中锦屏山风景区。锦屏山海拔480米,面积20多平方公里,东有状元山,西有马家山,北有牛家山,众山相连形成阆中古城的天然屏障。
景区濒临嘉陵江,山势独特险峻。锦屏山石壁面江,山顶东西向一脊,左略平右略突,中间微凹,有如马鞍,故又名马鞍山、宝鞍山。每到春日,山上桃花吐红,李花放白,所以人们也有叫花山的。但总观山形景物,“花木错杂似锦,两峰连列如屏”,故人们最常见的叫法是锦屏山。素有“阆苑仙境”和“天下第一江山”之美誉。
唐朝以前曾在此建有玛瑙寺、杜陵祠、锦屏书院;明代又增建了望江楼等7座楼阁以及吕祖殿、观音殿、武侯祠、飞仙洞等庙宇僧舍,汇儒、释、道于一山。主要景点有吕祖殿、杜工部祠堂、陆放翁祠、张宪祠、八仙洞、碑林等。
杜甫曾在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八月和广德二年两次来到阆中,并举家在此居住半年之久,其间写下了60多首诗歌。
杜少陵祠堂依山而筑,保持了唐宋时代肃穆典雅的风格,祠堂前厅悬挂的70多幅诗词木刻和字画,寄托了对诗人的怀念,两旁厢房陈列有古文物、古木漆家具等,增添了祠堂的古意。正殿是汉白玉的杜甫立像,正在挥笔凝神,推敲词句,构思新章。
【宋】李流谦《杜少陵祠》
赤绂银章玉骨寒,焚香再拜泪汍澜。黄花郪县仍羞见,好月鄜州只独看。
可是一生长客路,故应千古恨儒官。蚤知涉世元如此,悔不霜林斫钓竿。
【清】王宇乐《谒杜少陵祠》
遗迹传闻久,青山到眼新。登临惟我辈,漂泊自诗人。
间道初归阙,驱车又去秦。谁怜垂白老,尽室在风尘。
【宋】王十朋《谒少陵祠》
忠不忘君句有神,当时无地可容身。草堂遗像英灵在,又见匙翻雪稻新。
汉桓侯祠,俗称张飞庙,明代又称雄威庙。位于阆中古城西街,始建于三国时期,历代屡经兴废,现存建筑为明清时期重建遗存,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是纪念三国时蜀汉名将张飞的祠庙。
张飞为三国蜀汉“五虎上”之一,刘备攻取四川后,封张飞为车骑军领司隶校尉,并任巴西太守镇守阆中。在镇守阆中7年间,张飞保境安民,发展农桑。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张飞被属下张达、范强所害,谥为桓侯,葬于阆中。张飞遇害后人们敬其忠勇,为他筑冢建祠,以示纪念,从初建时算起汉桓侯祠已有1700多年历史。据阆州刺史崔善《新建巴西太守张桓侯祠记》,张飞死后即建起桓侯祠,虽历遭兵火毁坏,但累毁累建,“土宇几更,墓田如故”。明代典膳黎重,在墓冢四周增筑围墙47丈。此后还有多次续修。现在的桓侯祠为明清时重建的四合庭院式古建筑群,占地5000多平方米,规模恢宏,建造精美,由山门、敌万楼、左右牌坊、东西厢房、大殿、后殿、墓亭、墓冢组成,建筑面积达2200平方米,为三国文化的一大胜迹。
【明】何巩道《过武侯祠》
天涯争奉武侯祠,千古英灵想在兹。鱼水亦知能遇主,江山终恨不逢时。
南阳大势言曾早,西蜀偏安计已迟。徒使老臣频拜表,出师心事至今悲。
【宋】黎登《张桓侯庙》
涿鹿雄威衮绣乡,早从昭烈起楼桑。眼空塞北万夫特,名在巴西千古香。
将蜀若教星不陨,吞吴未信策非良。兴刘不尽英雄志,太息无由问彼苍。
【明】朱孟震《谒张桓侯庙》
英姿飒爽气雄哉,恍惚晴霄风雨来。一代君臣元伯仲,千秋祠庙倚崔嵬。
乾坤已限三分业,熊虎空怀上将才。正是云安春月夜,杜鹃啼彻不胜哀。
【清】张鹏翮《桓侯庙》
君侯正气足千秋,江上祠堂剑佩留。武定荆梁推虎将,文成刁斗羡名流。
云安故垒烽烟静,天目孤城甲马游。扶汉精灵犹未了,英风凛凛在神州。
玉台山在阆中城北七里,上有滕王亭子、玉台观、夺锦轩、积翠亭,颐神、慈氏二洞及保存完好的摩崖题刻,均为唐滕王元婴所建,后称为滕王阁。
滕王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第22子。滕王于公元679年由寿州调隆州(阆中), 嫌“衙役卑陋”,便在城中建“隆苑”(玄宗时改“阆苑”)又在玉台山建玉台观和滕王亭,供其游乐,
滕王阁是一座唐代风格的歇山式双垂檐屋顶建筑,同时建筑的还有玉台观,清代以来合称滕王阁。登楼南眺,锦屏之秀、蟠龙之奇、伞盖之丽,远山近水,尽收眼底。
由阁后上行即玉台观,有傍崖长廊、摩崖石刻及石洞,其中颐神、慈氏二洞为古洞,是道家修炼的地方,洞内有南宋人题记,洞外有明邵元善的行书——杜甫《滕王亭子》、杨瞻的颐神古洞诗四首。玉台观前有张飞铜像一尊,跃马持戈,俯视山下汉城遗址。
特别的是,阁前石阶下有一座唐代舍利塔,塔高8米,建造于公元4世纪,早于滕王阁200多年,此塔为七级浮屠,原为三座,现仅存一座。塔身为上大下小长圆球体,四方形塔基,四瓣梅花形须弥座,塔身呈鱼状,正中有一个船形佛龛,内刻一佛结跏跌坐 于莲台。上装塔刹,有石雕8力士举刹身。刹身为六方柱,各方有佛一座。刹顶为一焰纹状圆石。
【唐】杜甫《滕王亭子》
寂寞春山路,君王不复行。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
鸟雀荒村暮,云霞过客情。尚思歌吹入,千骑把霓旌。
【唐】杜甫《玉台山》
君王台榭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春日莺啼脩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
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班。人到于今歌出牧,来游此地不知还。。
【宋】王安国 《滕王阁感怀》
滕王平昔好追游,高阁依然枕碧流。胜地几经兴废事,夕阳偏照古今愁。
城中树碧千家市,天际人归一叶舟。极目烟波吟不尽,西山重叠乱云浮。
东山园林与阆中主城区仅一江之隔。景区占地面积200余亩,有唐代大佛、北宋状元洞,明代白塔等景观。其间林木幽深、高山飞瀑、小桥流水,是人们游览休憩的好去处。
唐代大佛寺位于东山园林的半山腰,其摩岩大佛为弥勒坐像,高约10米,是四川十大座像之一。摩岩大佛由三重檐楼遮护,称为大佛寺,又名大像寺。
在大佛身后有4700多个10厘米高的小佛,排列整齐,刻工精细,全国罕见。此外,摩岩尚有唐、宋、元、明、清各代碑刻30余处,石刻造像5尊,石刻经幢1处。
据崖龛内壁刻记的《东山大像精舍何居士记》记载:大佛像是唐代一名姓何名寿松的居士,花了20多年功夫凿成的,凿成的时间在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
状元洞,又称读书洞。位于阆中市大像山左峰峰顶之下,距东山园林1公里处。相传为北宋代阆中有名的三陈(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少时读书的地方。其中尧叟、尧咨先后中状元,尧佐为宰相,故此处又称“状元洞”、“将相堂”。该洞为天然洞穴,长34米,深20米,穴口高4米左右。石洞雄奇,背依松竹,面临莲池,飞泉给洞口挂上晶珠水帘,碧水倒映出曲桥亭 。
状元陈尧叟的传说陈家系阆中城内“醋房街”大族,族中子弟多有考取功名者。陈尧叟为专心读书,寻到嘉陵江对面东山上一个洞窟。带上些日常用品便一人隐居洞中,朝日用功。有时粮米用尽却又逢天下大雨,家人不能过江送粮。陈尧叟便忍饥挨饿。时间长了,后来被他发现 在洞中有一漏米洞,每逢下雨天只要将碗放在洞口处,便会有米从洞中流出,数量不多,刚够一个人食用。像是上天怜其它勤奋刻苦,陈尧叟大受鼓舞,更加用功,终于一朝成名。
此处还有“捧砚亭”、“教子堂”、“紫微亭”、“出兄弟状元宰相处”等帝王与名人的题字及碑碣数十处。
白塔建于明代,共十三层,高二十九米,外十二层,内六层并有螺旋梯道九十一级供人登临绕窗远眺,环形观揽阆中风物。阆中白塔是一座风水塔,密檐式和楼阁式相结合,塔盘用石料砌成八边形须弥座,塔身用青石砌成八边形锥体,通身布上白灰,巧借峥嵘突兀的山势屹立在阆中城东嘉陵江对岸东山之巅,是阆中的又一标志性建筑。有人又称作文笔塔,有诗文匾额。
【唐】薛逢《嘉陵江》
备问嘉陵江水湄,百川东去尔西之。但教清浅源流在,天路朝宗会有期。
【唐】罗邺《嘉陵江》
嘉陵南岸雨初收,江似秋岚不煞流。此地终朝有行客,无人一为棹扁舟。
【宋】吕陶《见嘉陵》
嘉陵江水泼蓝青,彻底澄光明鉴形。一叶钓舟真自在,渔翁应是醉还醒。
【清】吴妍因《雨中晨发合川渡嘉陵江》
孤城古寺湿烟凝,阔浪危舟客梦凭。载得几多诗意去,一江风雨渡嘉陵。
【清】常纪《舟泊阆中》
孤舟初泊阆州城,水碧山青似有情。江抱玉台云漠漠,花明阆苑鸟嘤嘤。
亭荒宿草旌旄去,兴寄巴山感慨生。坐对锦屏怀往迹,西风鼓角报严更。
嘉陵江流经阆中,又经过南部县。流经仪陇县、蓬安县,一路奔腾而下。进入南充境内。
南充市,别称果城、绸都、果州,四川省辖地级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嘉陵江中游。
据《太平寰宇记》卷86果州南充县称:“取古充国为名。”《郡县释名》四川卷下:“汉名充国县,取充实之义。盖当时民物富盛,故云。东汉析置南充国县,以其在充国之南也。”后去“国”字,即为南充县。今南充市以此而得名。
南充开发较早,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居住。夏朝,为“有果氏”之国,商周时属梁州。春秋时期,形成了充国(前588—前318年),充国是当时四川盆地的四个强大政权之一(巴、蜀、充、苴),南充因位于充国南部,故得名为南充。
战国后期,巴国迁都阆中,阆中成为嘉陵江中游地区最早的城邑。秦灭巴国,设阆中县,隶属巴郡。汉高祖五年(前202),为表彰将军纪信舍身救汉王之功,析将军家乡——阆中县南,设立安汉县,并在嘉陵江西岸(今顺庆区清泉坝五里店附近)建安汉城。
东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在南充开始设郡级行政机构(相当于今地级市一级政区),郡治安汉县。从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数百年间,嘉陵江中游及周边地区,还陆续建立过西充国、南充国、宕渠、汉昌、苍溪、相如、朗池、大寅、蓬池、汉初、仪隆等县城。安汉城历为巴郡、巴西郡及南宕渠郡治所,为本地区中心城邑。多次政区分合,一些城池毁弃,一些迁徙、更名。隋开皇十八年(598),安汉县更名为南充县。
唐武德四年(621),置果州,南充县城为果州治所。同年,析南充县西北部置西充县并建县城。至此,南充境内的南充、阆中、南部、仪陇、营山、相如、西充县城及周边各县城市群基本形成。这里农业、盐业、纺织、商业发达,水陆交通便利,四方商贾云集,民力富饶,成为巴蜀三大经济中心(剑南西川的成都平原,剑南东川的梓、遂、绵三州,山南西道的果、阆二州)之一。
南宋宝庆三年 (1227) 升果州置,治所在南充县 (今四川南充市北)。淳祐九年 (1249) 徙治青居山 (今南充市南青居镇)。后废。元至元十五年(1298) 复置。二十年 (1283) 升为顺庆路。明洪武四年 (1371) 改为顺庆府,移治今南充市。清辖境相当今四川仪陇、西充以南,岳池、广安、邻水以北地区。1913年废。
南充是嘉陵江中游地区最早设立府署的城池。元、明、清数百年间,南充历为府、路治所。
顺庆府署位于顺庆区红光路东侧,与文庙、夫子书院遥相呼应,形成“东府西庙”的人文景观。 顺庆府署沿袭宋代建筑风格,坐北朝南,布局规整,中央殿堂,轴线对称,青砖黛瓦,朱门金匾。占地8000余平方米,由照壁、大门、大堂、演恭门、二堂、三堂组成。大门上方悬挂镏金“顺庆府署”的牌匾;左右两边门柱镌刻“一心为民两袖清风”“三思而行四方太平”的对联。其内的陈列布展,全面反映府署制度,再现顺庆府历史风貌。
【宋】吴泳《和制垣金泉山》
昔日南充县,卑栖枳棘鸾。道根随境悟,屐齿过桥寒。
梦觉松花白,重来鹤顶丹。仙翁梨枣熟,亦欲傅脩翰。
【宋】陆游《海棠歌》
我初入蜀鬓未霜,南充樊亭看海棠。当时已谓目未睹,岂知更有碧鸡坊。
碧鸡海棠天下绝,枝枝似染猩猩血。蜀姬艳妆肯让人,花前顿觉无颜色。
扁舟东下八千里,桃李真成仆奴尔。若使海棠根可移,扬州芍药应羞死。
风雨春残杜鹃哭,夜夜寒衾梦还蜀。何从乞得不死方,更看千年未为足。
【宋】吕陶《南充县野翁亭》
势利纷纷万虑侵,县亭聊可一登临。目前不近将迎路,尘外能消富贵心。
燕处自知如隐遁,纵谈谁更及浮沉。时平乐得常栖地,且向幽閒寄楚吟。
【明】谢榛《送沈郎中宗周出守顺庆》
明星当户动征鞍,此去春光道路看。巴子地形天外转,嘉陵江色郡中寒。
三秋战伐抡才急,四海诛求出牧难。沈约未须裁八咏,倚楼时复望长安。
【明】钱允治《送谢友可守顺庆》
五马翩翩向益州,三巴风景句中收。天边山色随人转,树里江声绕郭流。
谕蜀有时还草檄,筹边无衅亦登楼。故交零落双鱼远,别酒殷勤劝不休。
【明】李攀龙《送谯比部还顺庆》
归去嘉陵江上春,䄡帷不复厌风尘。巴山渐出云连楚,剑阁回看雪照秦。
岁晚江湖多病疏,时危裘马倦游人。明光起草君无薄,汉主恩深侍从臣。
【明】苏葵《顺庆沈太守建岁寒书院偶留题》
人间多少读书处,欲固岁寒贤守心。隔岁草莱诛濯濯,一庭松柏长森森。
汉儒载籍能存几,周政规模却至今。老病星轺三月过,欲扬洙泗洗清襟。
【清】常纪《顺庆旅次》
走马西来万里遥,旅怀无处不魂销。对床风雨怜予季,形影相随慰寂寥。
【清】常纪《春日登顺庆城楼眺望》
无边烟树碧云隈,江上孤帆天际来。照眼春光看不厌,绕城十里菜花开。
【清】常纪《山行望见顺庆口占》
城下嘉陵水,城头姑射山。果州风景别,相见一开颜。
在顺庆府治东北、嘉陵江上游三十里的龙门镇北面有龙门峡。龙门山原本与江西岸的庞家塞山连为一体,大约在隋唐之际,因嘉陵江水冲决,砉(hua)然中断,屹立如门,成龙门峡,俗称龙门。龙门山上有龙门寺,又名安福寺,是宋代旧刹,竹树环绕,寺东南临江处有石塔高丈余,20世纪80年代残塔犹在。伫临峡口,远望纵横百里皆见。
【明】杨慎《戊寅九日龙门登》:
江山盘踞千年地,风雨崔巍八尺台。摇落霜林秋籁发,参差云堞晓光开。
四愁多阻张衡望,九辩堪与宋玉哀。远望登高聊自遣,芳萸艳菊漫相催。
【明】杨慎《雨霁龙门泛舟泝流回作》
江干新雨晴,江缆新流上。船头转云峰,船尾叠花浪。
中洲蹇谁留?渺渺临风望。
西山风景区位于南充市嘉陵区西山,距离南充市中心约3公里,景区总面积约55平方公里。西山风景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是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水利风景区。景区内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达87%。主要景点有西山公园、西山生态园、万寿宫、万寿泉等。
西山风景区不仅有优美的自然景观,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以宗教文化为特色的风景名胜区。主要景点有天王寺、灵真观、万寿宫等。这里还有一些传统的文化活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这里都会举行庙会,是当地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西山风景区拥有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玉屏公园位于南充市西山坡玉屏路。在玉屏公园内有揽胜楼、万卷楼等,万卷楼为西晋著名史学家、《三国志》作者陈寿青少年时代读书治学的地方。
万卷楼位于城西玉屏山腰,依山修建,占地100多亩。有284级石梯从山脚直达山腰,两边石狮石阙护卫,青松夹道。是故乡人民为纪念陈寿对三国文化的重大贡献,在他当年博览群书的万卷楼遗址上修建的。
万卷楼始建于三国蜀汉建兴年间(公元222-237年)。据古书记载:南充城西有果山,此处有万卷杰出。它倚岩而建,为三重檐式木石结构楼阁,飞檐斗拱,气势雄伟。至唐代又在楼前建甘露寺,形成建筑群。四周古木葱郁,翠竹蔽天,甘泉流淙,构成一幅优美动人的山水画卷。因年久失修,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毁坏。
万卷楼景观由安汉城楼、谯公祠、紫云阁、陈寿读书台、陈寿旧居等主体建筑构成。景区内绿树成荫,人文建筑和自然景观浑然天成,使人流连忘返。
谯公祠:纪念三国时期蜀汉名臣、蜀中大儒、著名史学家陈寿的老师谯周而修建。为汉魏建筑,正殿中央有谯公巨幅画像,四周壁画绘其生平事迹,祠后有墓,布局如初,是凭吊先贤和游览的胜迹。
陈寿旧居:旧居内模拟了魏晋时期耕读型家庭的室内陈设,展现了陈寿的家世,陈寿在家乡27年,勤学敬业,笃志修身的生活情景,刻录了历代帝王和历代文史学家对陈寿的评价,是三国文化寻踪探源的必揽之所。
七宝寺位于南充市西北约65公里晏家乡东南七宝溪畔的藏珠山上。由牌坊山门、前殿、大殿、文昌楼、奎星楼、南池书院以及廊庑组成,随山势而起伏,为四合院式殿堂,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七宝寺又名龙台院,始创无考。
正殿于藏珠山顶,明正德十三年(1518)重建,系素面石质台基,木结构抬梁式屋架,单檐歇山式屋顶,平面呈长方形,面阔五开间21.42米(明间宽4.2米,次间宽2.97米,梢间宽6.03米)进深8.8米,檐高5米,脊高8米,明间草架侧样为六椽屋,前后答刂牵用四柱。建筑面积270平方米,是七宝寺的主体建筑。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在大殿前增修的前殿,又名四大天王殿,脊高4.93米,面阔三开间10.41米(明间宽5.19米,次间宽2.74米),进深10.09米,木结构穿斗式屋架悬山式屋顶,与正殿相距5米,明间草架侧样为八架椽屋,三穿四柱。建筑面积约101平方米。
前殿外的山门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1899)作过维修,面阔五开间17.35米,进深6.41米,为单檐歇山式屋顶,木构穿斗式屋架,明间草架侧样为六架椽屋三穿用四柱。正脊下悬一宽0.68米,长2.28米的木匾,上镌刻清人杜伯宣所书的“七宝庄严”四字。
山门前5米的藏珠山腰上,立一木牌坊,牌坊为四柱三门重檐歇山式顶,抬梁式架,檐下施斗拱铺作十九朵,为柱头铺作,补间铺作。牌坊通高7米,面阔8.94米,青石素面基座,高0.97米,宽2.71米。
大殿后的文昌楼,建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与大殿相距3米,木构一楼一底建筑通高7.18米,面阔五开间21.75米,进深8米,前后撩檐木枋相距9.82米,穿逗式屋架,前檐为单檐,后檐为重檐高5.04米,明间草架侧样为六架椽屋,三穿分心用五柱。
文昌楼后为奎星楼,地基低于文昌楼的2.8米,建筑风格与文昌楼相同,于1952年8月改建。
七宝寺采用传统的均衡对称方式布局,以纵轴线为主,设牌坊山门前殿、大殿,文昌楼、奎星楼再用廊庑把这些建筑接在一起,使七宝寺成为封闭性较强的四合院殿堂。
梓潼庙距南充市嘉陵区城西南约40公里,位于嘉陵区大通镇梓潼庙村二组,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坐西向东。由东向西分别由文昌殿、观音殿、佛殿构成,占地面积1205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
梓潼庙最初是一座供奉文昌帝君的庙宇,而梓潼神张亚子后来成为文昌帝君,司文事,主科举考试。由此可见,梓潼神就是文昌帝君,因此,这座供奉文昌帝君的庙便取名为梓潼庙。有着200多年历史的梓潼庙,对这一带的影响深远。梓潼庙身后有一条河,也因梓潼庙得名,梓潼庙河环绕梓潼庙东、北面流过。梓潼庙所在村,也被取名为“梓潼庙村”。
观音殿为重檐三滴水歇山木结构楼阁式建筑,造型独特,主体构件保留了原貌,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研究价值。观音殿不仅梁架结构保持了200年前的原状,未做任何改变,其局部构件也保留了历史原貌,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从观音殿门口可以俯瞰整个梓潼庙村的风景,同时也能一眼望见庙顶的小青瓦以及绘制精妙的卷云纹。
如今的梓潼庙香火鼎盛,因为庙内供奉文昌帝君,因此,一些家长都要来此许愿,祈求孩子能顺利考上大学。而每逢庙会,这里更是人山人海。正月初一是梓潼庙香火最旺盛的时候,接待的香客上万人。
【宋】李曾伯《登果州金泉山和韵》
故迹存栖鹤,高风扫镜鸾。烟霞扃地邃,冰雪照人寒。
妙句挥浓墨,仙颜焕渥丹。虽云归棹晚,犹及附飞翰。
【宋】邵伯温《观进黄柑》
果州多黄柑,初比橘柚贱。一朝贡神州,妙极天下选。
使者谨共时,顿首乃敢遣。
【宋】陆游《果州驿》
驿前官路堠累累,叹息何时送我归。池馆莺花春渐老,窗扉灯火夜相依。
孤鸾怯舞愁窥镜,老马贪行强受鞿。到处风尘常扑面,岂惟京洛化人衣。
【宋】陆游《柳林酒家小楼》
桃花如烧酒如油,缓辔郊原当出游。微倦放教成午梦,宿酲留得伴春愁。
远途始悟乾坤大,晚节偏惊岁月遒。记取清明果州路,半天高柳小青楼。
【宋】陆游《临江仙.离果州作》
鸠雨催成新绿,燕泥收尽残红。春光还与美人同。论心空眷眷,分袂却匆匆。
只道真情易写,那知怨句难工。水流云散各西东。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
【元】耶律铸《游果州凤山观》
谁是浮游独醉仙,凤来还上凤山巅。定应人不知名字,只问南充谢自然。
【明】苏葵《奉和前人果州灵泉寺留题二首》
胜处多应著梵宫,豸衣人偶驻花骢。背时笋蕨从僧献,脱俗弦歌任鸟供。
泉脉透来苍石裂,山腰封断白云重。闲哦百丈飞涛句,不觉声摩万仞空。
丈六金身百尺宫,门前芳草碍骄骢。客怀白鹤应能会,诗料青山尽解供。
洗耳泉声偏喜碎,障尘花树不妨重。西来欲了观风事,肯与山僧论觉空。
在南充嘉陵江与南河汇合至皇泽寺一段水域,有古何家渡渡口,又名江潭。为古蜀道上重要渡口,古称嘉陵驿。蜀汉以后称问津驿,是古金牛道上的邮驿站。
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始在嘉陵驿设兴安县治,港埠设施有所增加。三国时,诸葛亮行师问津于此,蜀汉以后称问津驿。唐宋在此设利州都督府,利州转运使时,形成“一方之都会”,客船、货船、游船齐聚渡口,日久形成港口,称“广元港”。官方办理军运、盐运,北济陕甘,南达荆鄂。
【唐】元稹《使东川.嘉陵驿》
嘉陵驿上空床客,一夜嘉陵江水声。仍对墙南满山树,野花撩乱月胧明。
【唐】张蠙《题嘉陵驿》
嘉陵路恶石和泥,行到长亭日已西。独倚阑干正惆怅,海棠花里鹧鸪啼。
【唐】武元衡 《题嘉陵驿》
悠悠风旆绕山川,山驿空濛雨似烟。路半嘉陵头已白,蜀门西上更青天。
【唐】薛能《嘉陵驿》
江涛千叠阁千层,衔尾相随尽室登。稠树蔽山闻杜宇,午烟薰日食嘉陵。
频题石上程多破,暂歇泉边起不能。如此幸非名利切,益州来日合携僧。
【唐】薛能《嘉陵驿见贾岛旧题》
贾子命堪悲,唐人独解诗。左迁今已矣,清绝更无之。
毕竟吾犹许,商量众莫疑。
【唐】姚鹄《题问津驿》
楼压寒江上,开帘对翠微。斜阳诸岭暮,古渡一僧归。
窗回云冲起,汀遥鸟背飞。谁言坐多倦,目击自忘机。”
【宋】文同《嘉陵驿》
嘉川之西过新栈,几里朱栏绕于壁。我行落月尚在水,水影照人襟袖白。
繁英毁缀修蔓上,绿锦缬带垂百尺。清香满马去未休,赖尔春风慰行客。
嘉陵江流经嘉陵驿,又经地处嘉陵江中游的武胜县,千里嘉陵武胜最长,流经武胜达117千米。
武胜县最早建县是在南朝宋时,县境相继为梁州、巴郡和巴西郡垫江县地。南朝齐,析垫江县以北地,置汉初县。直到元至元四年(1267年),设置武胜军(与县同级)。据《读史方舆纪要》:武胜山旧名飞龙峰,蒙古主蒙哥攻钓鱼城,屯兵于此。元至元四年(1267年),取“以武力胜南宋”之意,设置武胜军(与县同级),县名由此而来。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复置县,改名定远县至今。民国三年(1914年),更名武胜县,
武胜人文景观以寺庙、摩崖造像、瘗窟为载体,围绕嘉陵江及其支流和74条小溪以及11处古镇为节点和脉络,呈组团式串联、网格状展布。沿江乡镇均有王爷庙、禹王宫、观音寺、万寿宫、文昌宫、武庙等。如中心古城有9宫18庙,沿口古镇有各种寺庙20 多处;摩崖造像、瘗窟在县境内比比皆是。时代最早的有隋唐时期,宋代为鼎盛时期。
在嘉陵江沿岸、古驿道旁,则出现三里一庙、五里一寺、十里一宫观情景。在中心古城、沿口古镇、烈面古镇、万隆古镇还有教堂和传教士故宅。
沿口古镇,地处县城,古称封山镇。沿口古镇始建于宋代,现多为明清建筑,数千间传统民居高低错落,清真寺、禹王宫、老戏院、酿酒作坊、回民屠牛场等建筑古色古香,规模宏大。整个古镇依山而建,总长约4千米,面积1平方千米左右。古镇昔日之繁华,源自于嘉陵江畔的沿口码头,它上至王爷庙,下抵红庙子,长达千余米,江面之宽,河床之深;水势之平缓,构成天然良港,每日在此停泊的商船不下百只。凡秦陇药材、湘鄂棉纱、内江白糖、本地杂粮等莫不囤积于此,等侯上运至南充、阆中、广元,下卖到合川、重庆。
沿口古镇始建于明末清初,为回民的集居地。南北走向,依山而建,宽约3米,长约500米,北邻嘉陵江,西邻小溪,北低南高,房屋多建造于溪流之东而故名。这里最为有名的便是宗教建筑,马家清真寺、黄家清真寺尚保存完好。
【宋】范成大《嘉陵江过合州汉初县下》
井径东川县,山河古合州。木根拿断岸,急雨沸中流。
关下嘉陵水,沙头杜老舟。江花应好在,无计会江楼。
【宋】冯时行《题汉初东岩》
疏官寂寂解行衣,脱木萧萧立翠微。江带暝烟随意曲,鸟翻落日向人归。
【明】杨起元《过定远》
两辱輶轩使,重过定远城。侍童迎旧客,花卉问新亭。
的的知陈迹,微微觉有情。本来无系缚,明发信前旌。
嘉陵江过四川武胜县境,进入重庆合川。
预知下游何处,且随文人骚客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