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架任正非喜欢的“烂飞机”竟有那么多潜台词
再抗揍的伊尔-2也要强有力的保护
这架任正非喜欢的“烂飞机”是著名的伊尔-2攻击机。
它背后藏着很多潜台词。
为啥德军那么恨伊尔-2飞机,一见它就分外眼红,天上飞机地下高炮,以弹雨打招呼?
伊尔-2战力强大,被对手视为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
因为它是苏德战争中最好的对地攻击机,过去也叫强击机,攻击力强大。
它经历了整个苏德战争的残酷考验,在历次重大战役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对德军最引以为自豪的摩托化、装甲部队,常常以急风暴雨般的弹雨攻击,被德军敬畏地称为“黑色死神”。
伊尔-2的武备是2门23毫米机炮,2挺7.62毫米机枪。后来的双座型伊尔-2M则增加了1挺向后射击的12.7毫米机枪。
到了1943年,德军在东部前线几乎没有轻型坦克了,部署的大多是炮火更强大的中型和中型坦克。为了提高红军强击机反坦克的性能,苏联于1943年春对伊尔-2攻击机施以进一步改进,换装低空性能优异的 AM-38F引擎,装备两门37毫米NS-37机关炮,新火炮的穿甲弹,可以穿透110毫米厚的装甲,可以轻松摧毁德国黑豹中型坦克、虎式重型坦克。
1943年7月开始,伊尔-2开始安装2.5-1.5航空反坦克炸弹,这种聚能反坦克炸弹是一种航空子母弹,有效载荷是192枚反坦克子弹。一般在200米高空投掷炸弹,炸弹的爆炸覆盖区域可达150х210米,这是一种对付装甲部队非常可怕的面杀伤武器。
据说在著名的库尔斯克战役中,伊尔-2曾有20分钟里摧毁德军70辆坦克坦克的辉煌战果。
伊尔-2的王牌飞行员尼尔森-斯蒂芬杨,战斗出动239次,击沉53艘船,击毁80辆坦克,600辆装甲车,击落27架飞机。
苏联当时每天能生产40架伊尔-2强击机,战争期间一共造了3.5万架,损失了一万多架。
不过,伊尔-2打掉的德国坦克和装甲车辆,也有几万辆,“黑死神”名不虚传。
为啥伊尔-2飞机能够那么抗揍,被打得千疮百孔,变成“烂飞机”还能安全返航?
伊尔-2被称为飞行坦克。
伊尔-2有世界一流的防护装甲,专打装甲集群的它,当真配得上“打铁还要自身硬”这句话。
伊尔-2是世界上第一种重装甲对地强击机,机身是用钢材而不是当时飞机所常用的铝材构建,重点部位都有装甲保护,后半截机身采用木材制造,机翼和尾翼则使用铝材,以减轻重量。机身重要部位,如发动机和驾驶舱都有5到12毫米厚的装甲保护,所以得到了“飞行坦克”的外号。
不过,这样厚度的装甲防护,实际上的防护力也是很有限的,即便后期的升级版全金属伊尔-10,防护性能也不可能有太大的提升。这样的装甲防护也就只能对付小口径枪械和破片,对于20毫米以上火炮的防护实际起不了多大的效果。所以,伊尔-2也不能算是真正意义的重装甲,如果非要说是“飞行坦克:,那么防护水平也就最多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早期坦克的防护水平而已。
德军的20毫米和37毫米高射炮是对伊尔-2的主要威胁。由于飞行高度低,速度又快,德军威力强大的88毫米高射炮反倒对伊尔-2构不成多大威胁,在整个战争期间只有极少数被88毫米高射炮命中的记录。而被37毫米高射炮击中,一两发炮弹也难以击落伊尔-2。
经常能看到机枪打在伊尔-2身上被弹飞的情况,但如果遇到的是高射炮,伊尔-2的机身也同样扛不住,虽然不至于挨上一炮就被击落,但机身被打出破洞也是司空见惯的,战争期间带着一身弹洞的伊尔-2飞回机场的情况确实不少。
为啥伊尔-2在二战争末期,面对德军最新型的喷气式战斗机,活塞式的它还能够在冲锋陷阵后全身而退?
伊尔-2后座机枪手每飞七次阵亡一名,更重要的是,它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伊尔-2战争初期大量损失,在作战中的表现并不理想,主要不是被地面防空炮火击落,而是被德军战斗机击落。
作为一种低空低速对地攻击机,没有后座自卫火力,对于从后面追尾攻击的敌方战机来说,完全就是一个活靶子,因此实战中的惨痛教训,导致装备伊尔-2的部队很快就有自行加装后射机枪的情况。伊尔-2改回双座,生存率居然提升百分之三十。但是伊尔-2的后座机枪手是非常危险的战斗岗位,平均每出动七次就会损失一名后座机枪手!
伊尔-2在战争中的损失高达1万架,几乎接近总产量3.6万架的三分之一。
后期伊尔-2损失大幅减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苏军逐渐掌握了制空权,得到了苏军战斗机的有效掩护,伊尔-2这才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放手进行对地攻击。
任正非在谈及伊尔-2“烂飞机”顽强凯旋时曾说:CNBG是美国的重点打击对象,这架“烂飞机”上被打出4300多个“弹孔”,但是没有击中“心脏”,也没有击中“油箱”。经过艰难的补洞,现在已基本修好了主要的“洞”,飞机仍然继续飞行……
华为官网的说明更加激励人心:“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皮糙肉厚,英雄自古多磨难。一架二战中被打得像筛子一样、浑身弹孔累累的伊尔-2飞机,依然坚持飞行,终于安全返回!”
眼前的一切都不是问题,13亿同胞和华为站在同一条战线,华为只会不倒,也会屹立于世界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