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频道:为您提供一个绿色下载空间! 首页| 软件下载| 文章教程| 应用提交| 最新更新
当前位置:首页 > 手机资讯 > 攻略 > 《饥荒 新家园》全平台预约开启!先导PV感受饥荒魅力,

《饥荒 新家园》全平台预约开启!先导PV感受饥荒魅力,

来源:天空软件网 更新:2023-10-09

用手机看

扫描二维码随时看1.在手机上浏览
2.分享给你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打直球固然好,但迂回战术更有效,8个故事带你见识绕弯的重要性

从别的事情说起,能够避免直说的尴尬,进而实现自己的目的——或说服别人,或打动别人……会说话的人善于言之有喻,总是能够审时度势地“绕弯”,进而达到良好的效果,对个人发展及生活均可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讲话可以从礼貌讲起

凡事都讲究一个“礼”字,说话同样以“礼”为先,这里说的“礼”主要指礼貌。同他人说话时讲礼貌,才能给他人留下好印象,也才能为说话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

生活中,我们被他人拒绝、排斥,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没有以“礼”为出发点来讲话。一般来说,没有人会把一个讲礼貌的人拒之门外。所以,当你觉得别人不愿意打开话匣子和你交谈时,不妨用礼貌去打动他。要知道,讲话先从礼貌讲起,定能有不一样的收获。

下面这个故事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有一次,有个年轻人在山里迷了路。正当他彷徨无助的时候,他看到一位放牛的老大爷正在大树下睡午觉。他用草帽遮着脸,很显然不想让人打扰他休息。但是年轻人心里很着急,于是走到老大爷身边,轻声地叫着:“大爷,大爷!”

老大爷从睡梦中醒来,看着这个扰他美梦的年轻人,很生气,开口就说:“真不懂事,没看见我正在睡觉吗?我现在心情很不好,不管你有什么事,都给我走远一点!”说完继续闭目养神。

年轻人听完,什么话也没有说,安静地等在一旁。

不久之后,老大爷睁开眼睛,轻轻地咳了一声。年轻人笑呵呵地走了过去,很有礼貌地对老大爷说:“大爷,刚刚打扰了您休息,非常抱歉。我迷路了,不知道怎么出山,您能告诉我吗?”

老大爷看对方那么有礼貌,想到刚刚自己的无礼,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年轻人,别介意啊,我老人家没睡够脾气就会不好,就容易发火。我现在也正要下山,你跟着我一起走吧。”

就这样,年轻人顺利走出了大山。

一开始,年轻人不讲“礼”,得到的是老大爷愤怒的拒绝。之后,他采用迂回战术,先从礼貌讲起,这才打动了老人,得到了对方的友好对待及帮助。试想一下,如果第一次被拒绝之后,年轻人直接与对方争论,而不是礼貌地等在一边,等老人醒后礼貌地道歉,结局又会怎样?说不定老人会对他视而不见,把他一个人丢在山里徘徊。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就能感悟到礼貌的重要性。生活中,我们也不妨学学这位年轻人,无论说什么,不妨都先从礼貌讲起,用礼貌去打开对方的心门,这样就能更多地被接受,更少地被拒绝。

值得一提的是,说话从“礼”开始,是放之四海皆准的说话准则。在国外也同样如此!

约翰是一名杂志社记者,一次,杂志社派他去采访一位知名作家。在去之前,他就听说这位作家从来不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所以做好了思想准备。

约翰来到作家的门前,叩响了作家的大门。仆人觉得约翰很面熟,很热情地为他打开了大门,他真诚地对仆人说了声“谢谢”。走进客厅,作家正在埋头写作。约翰安静地在一旁等待,没有发出一点声响,更没有打扰作家的意思。过了很久,作家抬起头来看到约翰,非常惊奇。约翰赶紧站起来,很有礼貌地说:“我是一名记者,非常抱歉,我没有跟您预约就来打扰您。我知道我有些冒昧,可能给您带来了一些困扰。在这里,我真诚地向您道歉。”

作家听完,也不好意思像拒绝其他记者一样赶他出去,但还是没给他什么回应。约翰知道自己已经取得一点进步了。他接着说:“我一直很喜欢阅读您的作品,也一直关注您的新书。我这次来是想跟您讨论一下您的新书,不知道您能否给我这样一个机会?”

作家很喜欢约翰彬彬有礼的态度,又听到对方要谈谈自己非常关注的新书,一下子有了谈话的热情。就这样,约翰完成了这次采访。

在别人看来,约翰的这次采访,是很难完成的任务。然而约翰却轻而易举地完成了。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他深谙说话之道,没有开门见山,直接阐述自己的目的,而是先以“礼”来获得对方的好感,然后再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想要谈论的主题上。

生活中,当别人排斥与你交谈时,你也不妨先用礼貌赢得别人的好感,树立良好的形象。相信,接下来的事情会顺利很多。

以退为进,欲擒故纵

生活中,你一定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在说服别人的时候,你的观点明明正确,却无论如何都说服不了对方,甚至有时还会被对方驳得哑口无言。这让你烦闷、困扰,不知如何是好。

其实,遇到这种情况时,不妨改变一下策略,以退为进,欲擒故纵。这样做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轻而易举地让别人心服口服。

汉武帝时期,丞相公孙弘自小家境贫寒,后来虽然贵为丞相,但是依然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饭桌上只有一个荤菜,棉被的材料也是最普通的。谁知他的这种行为导致大臣汲黯上奏汉武帝,直接批评公孙弘,说他位列三公,俸禄相当可观,却将生活过得寒酸至极,是沽名钓誉,是为了骗取廉洁简朴的好名声。

汉武帝召见公孙弘,问他:“汲黯说的是事实吗?”公孙弘说:“是啊,汲黯说得对。在这满朝文武中,我与他的关系最好,他是最了解我的人。如今他这样指责我,正是说中了我心中的秘密。我有这么多的俸禄,还过这样清贫的生活,的确是沽名钓誉啊。如果不是汲黯对陛下一片忠心,您怎么会看到这样的奏折,我又怎能发现自己的错误呢?”

汉武帝听了这样一番话,不但没有治公孙弘的罪,反而觉得公孙弘为人谦和,因而更尊重他了。

公孙弘对汲黯的批评和指责,没有一句辩解,全部承认,这是何等的智慧之举啊!汲黯指责他“沽名钓誉”,有理有据,那么无论他怎么辩解,都很难扭转劣势,所以他选择以退为进、欲擒故纵。不仅有效地替自己解了围,也给别人留下了谦和的印象,为个人的长远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以退为进、欲擒故纵是一种以守为攻的交谈策略,它表面是退缩,实质上是进攻,退却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好比拉弓射箭,把弓弦向后拉的目的是为了把箭射得更远。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以退为进、欲擒故纵的说话技巧,就像下面这样。

甲:“你长得这么漂亮,居然还没有找到对象呀?”

乙:“是的,因为我挑得比你仔细。”

胖子:“一看到你,就知道世界正在闹饥荒。”

瘦子:“一看到你,就知道世界闹饥荒的原因了。”

这两段对话,因问话的人咄咄逼人、语气尖酸又无所顾忌,所以答话的人采取了先认可,而后回击的方法。这就是以退为进。当遭遇到正面说理无法达到理想效果的时候,不妨先“退一步”,进而实现“进”和“擒”的目的。

以迂为直,先到终点

当我们与人对话的时候,特别是想要说服别人的时候,要想顺利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妨多兜几个圈子,采用迂回战术。要知道,迂回并不是放弃,也不是后退,而是为了更快更有策略地接近目标。诚如法国作家勒农说的:“你不要焦急!我们所走的路是一条盘旋曲折的山路,要拐许多弯,兜许多圈子,时常我们觉得好似与目标背离,其实,我们总是越来越接近目标。”

有一次,一位年轻人一下班就回家做饭,还煮了一锅红枣汤。妻子下班后,端着碗喝了一口汤,很满意地说:“这枣真甜,从哪儿买的?”丈夫说:“是乡下的姨妈寄来的。”妻子很感慨地说:“姨妈想得真周到,每年都给你寄枣。”丈夫说:“是啊,在我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是姨妈把我养大的。”妻子说:“姨妈真不容易。”丈夫忽然叹了口气,对妻子说:“是啊,她老人家现在一个人住在乡下,身边没个人照应,听说最近胃病又犯了,我想……”丈夫的话还没说完,妻子就说:“那你把她接来吧,去大医院好好看看。她为你付出那么多,你也应该好好孝敬她才对。”

在此之前,案例中的妻子一直主张过二人世界,不喜欢别人来打扰。因而丈夫也不敢随意地开口,只好采用这种迂回的策略,以迂为直,反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假如他直接跟妻子说要把姨妈接过来住,妻子或许不会同意得这么干脆,甚至很可能引发一场争吵。

由此可见,当有些话直说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时,不妨采取迂回战术——迂回着先说别的,从别的说起,以迂为直,这样可能反而更容易达到目的。就像要到达山顶,迂回式的盘旋公路往往会让车辆行驶起来更容易,能让车辆更快到达山顶。

所谓以迂为直,是指不要直来直去,要学会委婉表达。目的是说某一件事情,却先从说别的事情说起,由其他的事情引出这件事,以给对方充分的引导及心理舒缓、适应的空间。要知道,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喜欢直言不讳的,并不是每件事都适合开门见山地说,有时候,迂回的说法反而更容易让人接受,可以避免很多麻烦,可以让人更快地达到预期的目标。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动物界得到启示。

世上有一种鸟,它们食鱼为生。它们的嘴巴很直,上下两部分又长又宽。它们在吃鱼的时候,首先把鱼抛向空中,然后鱼就会头朝上尾朝下地落下来,这时,它们就用嘴接住,一口吞下去。这样鱼在通过喉咙的时候,鱼翅上的鱼刺就不会卡在喉咙里。

这种鸟吃鱼的方式,看上去很麻烦,但是这样做不仅避免了被鱼刺卡住喉咙的危险,更有助于它们享用美食。如此看来,迂回地处理一下不是很有必要吗?

我们在生活中也是一样,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刺”,此时说话就不要太过直接,不妨兜个圈子,绕个弯,从别的说起,以迂为直,这样反而更容易实现自己的预期目标。

特别是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更是如此。要是对方难以接受某些建议,那就不要硬碰硬地去说教,不如从别的说起,等对方没那么抗拒的时候再把话题引到主题上。这种以迂为直,为自己要说的话题做铺垫的说话方式往往更能说服对方。

在《战国策》中就有这样一个例子:

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际,大肆进攻赵国,赵国情况十分危急。这时候,赵太后刚刚执政,遇到这样的紧急情况,不得不向齐国求助,而齐国的要求是,让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作为人质,赵太后说什么也不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也没有用,最后赵太后还下命令说:“如果再有人说让长安君做人质,我就把口水吐在他的脸上。”这时,左师触龙决定去说服太后。

赵太后知道他来的目的,于是气势汹汹地等着他。哪知触龙在见到太后以后首先问的是太后的身体状况,然后又和太后谈论自己的小儿子,这引起了赵太后的共鸣。触龙说:“做父母的都很疼爱自己的子女。不过父母疼爱子女,就应该为他们做长远的打算,不能只顾眼前。”接着,触龙又引用历史典故来说明假如不替孩子做长远的打算——将长安君送去作人质,会有什么后果。赵太后觉得触龙言之有理,就同意让儿子去齐国做人质,从而解决了赵国的危机。

试想一下,假如触龙一见到赵太后就开门见山地说:“假如您不把儿子送往齐国做人质,赵国就危险了,也不利于你儿子以后的人生。”那么他的结果也会和其他大臣一样。触龙没有这样做,而是采用了迂回的战略,以迂为直,结果很快说服了太后,达到了劝谏的目的;而触龙也因为这件事情,成为众所周知的人物,他的精彩表现,一直流传至今。

可见,灵活运用迂回战术,从别的说起,以迂为直,可以避免正面的冲突,有利于打破对方心灵的壁垒,进而更快、更容易地实现自己的目的。

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是指在说话的时候,尽量按照别人的思维模式,层层深入地分析,最后才否定别人的观点,得出正确的结论。也就是说不要首先拿出自己的观点,而应该先从别的开始说,或者从对方的观点开始说。

孟子是中国古代出色的辩论家,他深谙说话的技巧,因此他的每一次辩论几乎都是成功的,而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就是他常常使用的策略。

从下面这个孟子晋见齐宣王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孟子问齐宣王:“您曾经跟庄暴说您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

齐宣王的面子上有些挂不住,但也只好如实回答:“我不是爱好古乐,只是喜欢一般的音乐。”

孟子说:“只要您喜欢音乐,那么齐国就会富强了,不论您喜欢的是古乐还是一般的音乐,都一样。”

齐宣王说:“先生能把这个道理说得更明白一点吗?”

孟子说:“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和一大群人一起欣赏音乐究竟哪一种更快乐呢?”

齐宣王回答说:“当然是与大家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孟子又说:“与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和与很多人一起欣赏音乐相比较,究竟哪种更快乐呢?”

齐宣王说:“当然是后一种。”

孟子说:“那么现在我来和您谈谈音乐的道理吧。你一个人在宫殿里奏乐享乐,音乐声传到老百姓的耳朵里,而他们却正在吃苦受难,他们会说:‘我们的大王如此爱好音乐,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会如此贫困呢?’究其原因,是大王只知道自己享乐,却不知道与百姓同乐。假如大王在这里奏乐,老百姓全都喜笑颜开,他们会说:‘我们的大王一定很快乐,要不怎么会奏乐呢?’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大王能和百姓同乐。因此,只要大王能够做到与百姓同乐,那么国家自然就富强了。”

齐宣王喜欢音乐,孟子就从音乐说起,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一步一步地说服齐宣王施行“仁政”,而齐宣王也自此对孟子格外敬重。

要是孟子一见到齐宣王,就对他大加斥责,或要求他实行“仁政”,那孟子可能话还没说完就被齐宣王赶走了。这样的话,何谈说服齐宣王,又何谈得到齐宣王的敬重?

可见,在与人交谈的时候,特别是在说服别人的时候,充分运用“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的说话技巧,避免开门见山的直白和鲁莽,不但可以避免引起对方的反感、排斥心理,而且还很可能成功达到说服的目的。否则,就可能适得其反,“好心没好报”。

小王是个热心肠,朋友有难他能两肋插刀,即使是陌生人求助,他能帮的也尽量帮。但他身边的人都不喜欢他,他们甚至一致认为小王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尽管小王工作能力很强,但老板始终不器重他,因为老板觉得小王总是自认为比他更有能力。

原来,小王心直口快,因此常常得罪人。本来他是好心,但在别人看来他是在指手画脚。比如,身边有朋友因为一时的不如意而堕落沉沦,小王就心直口快地对朋友说:“你这样是不行的。这样下去你连媳妇都娶不到,你赶紧给我振作起来。”结果朋友暴跳如雷,说:“我娶不到媳妇关你什么事?你不要以为自己了不起,成天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你行你当亿万富翁去啊?”

试想,要是小王能像孟子一样,在说服别人的时候能先从别的说起,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他又怎么会被朋友斥责、误解和嫌弃呢?

对此,我们应当引以为戒。在谈话中,尤其是在说服别人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的说话技巧,如此一来,才能成功地说服别人,才能好心帮到忙,才能因此享有好人缘,享有精彩的人生。

苏格拉底说服法:引导对方多说“是”

苏格拉底说服法,又称迂回说服法或“问答法”。以论辩见长的苏格拉底所创立的说服法至今仍被世人公认为“最聪明的劝诱法”,其原则为:在与他人进行谈判时,最初要尽量避免讨论容易产生分歧的话题,而是着重谈一些能够体现出双方有共同观点的话题,以免对方产生心理上的抵触或反感;经过一番观点一致的沟通后,再自然而然地转向自己的主张,这时,往往能使说服产生奇效。该说服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在谈话开始时提出一系列让对方肯定回答而不是否定回答的问题。

鉴于苏格拉底说服法颇有奇效,很多人都会在必要的时候用一用。有一位世界著名的心理催眠专家在对人进行催眠的时候,常准备很多对方肯定会回答为“是”的问题,然后依次问对方这些问题,通过让对方不断地回答“是”,人为地让对方形成一种对任何问题都回答“是”的心理定式,进而达到心理催眠的效果。

“今天的天气真不错啊!”

“是啊!”

“夫人和孩子也都好吧?”

“是的,很好。”

“今年你的身体很好吧?”

“是的,我很健康。”

如果你认为自己不是催眠专家,所以不必用此方,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比如,销售人员对客户推销产品的过程,就可以理解为对客户进行心理“催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要让客户不断地同意你的意见,让客户形成“同意”的心理定式,之后再引入正题,这时,客户往往也会同意。

你也许会怀疑,这个简单得类似于哄小孩子的策略真的能奏效吗?是的,这个策略虽然简单,但的确非常有效。

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心理经历:用“不”来拒绝对方,并不能让自己心情愉悦,甚至有时会产生不愉快的感觉;相反,表示同意的肯定性回答往往会给自己带来愉快轻松的感觉。也就是说,对人来说,同意是理所当然的,而反对要比同意困难。再加上心理定式对对方“同意态度的强化”,在连续地同意了一连串事情之后,要突然扭转态度是非常困难的。

此外,人天生有一种使自己的言行或者态度保持前后一致的需求,如果产生了不一致,就会造成心理不适。

因此,通过使对方形成“同意”的心理定式来使其接受你的意见或产品,是切实可行的谈判技巧。我们可以看几个销售人员的案例。

比如,一位销售人员正在向一位年轻的女顾客推销一条项链,但是不知是由于价格还是款式方面的原因,她总是思来想去,拿不定主意。而销售人员明白:本来想要购买的商品,一旦考虑时间久了,购买欲就会减弱。但销售人员又不能一个劲儿地鼓动她买,此时“苏格拉底说服法”就派上用场了。

销售人员说:“小姐,您的脖子真漂亮,不但修长,肤色也白。”

对于赞美自己的话,客户一般都不会拒绝。即使她口头上否定,在她的潜意识中也一定是认同的。因此,她也许会说:“谢谢你的夸奖,别人都这么说!”销售人员又说:“戴一条好看的项链会衬得您的脖子更好看,穿衣服也不会显得脖子上空空的。您今天就是为了这个来商场的吧?”

“是啊,一直都想买一条合适的项链,好不容易今天有空来看看。”

“哦,我觉得白金的项链比较适合您,显得您更加典雅高贵了,您觉得呢?”

“嗯,是挺有道理的。”

……

就这样,对方就会在“是的”的心理定式中爽快地买单。

再比如,一位顾客要求退掉购买的机器,理由是机器使用的时候会发烫。那么售货员如何说服客户不要退货呢?

售货员说:“先生,大热的天,您还来回跑,真是辛苦了!据说今天室温有39摄氏度?”

顾客回答说:“是的,有39摄氏度。”

售货员说:“哦,先生您看,产品说明书中有一条,说机器工作时的温度会比室温高30摄氏度左右,您注意到了吗?”

顾客:“是的,有这一条。”

售货员说:“也就是说,69摄氏度也是正常的,您说是吗?”

顾客:“是的。”

售货员说:“先生,如果您手里握着一杯69摄氏度的水,您会觉得有些烫手吧?”

顾客:“是的。”

售货员说:“所以机器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烫是属于正常现象。”

从以上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苏格拉底说服法的确卓有成效。所以,在生活中,你不妨试着运用这种迂回、婉转的说话技巧,先拿那些对方不会予以否定的方面来提问,直至达到自己的目的。

引申荒谬,智能出击

在交流的过程中,对方有时候会在不经意间说出一些不合情理的观点。当别人说出这样的观点时,就等于暴露了自己的弱点,而一旦抓住了这个弱点,你的机会就来了。对别人荒谬的论点加以引申,就能智能出击,驳倒对方。

在《韩非子·难一》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很值得我们思考。

有一个商人在大街上卖矛和盾,他指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穿它。”然后又指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显然,这是自相矛盾的说法。于是,有个人就故意对他说:“如果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呢?”这个商人无言以对。

抓住别人论点中荒谬的部分来进行反击是一种智慧,有助于我们掌控优势、扭转劣势。

下面这则故事,就能证明引申荒谬、智能出击的妙处。

有一个财主,非常吝啬。他雇了三个小孩子做长工。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三个孩子请求财主给他们些柴火来生火取暖。结果财主很生气地说:“俗话说,小孩屁股三把火,你们还用得着生火取暖吗?”最后连一根柴火也没有给这三个孩子。

第二天,财主让孩子们去烧热水,结果左等右等也不见孩子们把热水送来。财主就想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结果,他看到三个孩子正屁股对着屁股地聊天,那壶水安静地放在中间。财主很生气,大声呵斥道:“你们这帮小兔崽子,叫你们烧水,你们反倒在这里偷懒,还想不想要工钱了?”其中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们是在烧水啊。你不是说小孩屁股三把火吗?我们三个人加起来就是九把火,可是这个水怎么还是烧不热呢?”

财主虽然很生气,却不知道该怎么发火,悻悻地给了孩子们取暖的柴火后才等到了热水。

故事中的小孩巧妙地把财主荒谬的话加以引申,智慧地出击,有力地驳倒了财主,让财主想怒而不能怒,最后只好给孩子们一些柴。

在辩论中,一旦你洞察了对方所言的荒谬之处,就可以把对方的荒谬加以引申,让它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使对方的荒谬之处暴露得更加明显,进而有效地击败对方。

1993年8月27日,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在新加坡举行。在一场主题为“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的辩论中,来自悉尼代表队的三辩说道:“试问对方同学,如果我们发明了一种可以控制艾滋病的疫苗,那还会有什么问题?”

复旦大学代表队的二辩不甘示弱,从容应对:“用‘如果’的话,整个世界都可以装进一个瓶子里。如果人类都不存在了,艾滋病这一医学问题还会存在吗?”

复旦大学辩手把对方的“如果”加以引申,然后以“整个世界都可以装进一个瓶子里”的荒谬结论来回应悉尼辩手的假设,这精彩的辩论不仅驳倒了对方,而且赢得了掌声。

可见,把对方荒谬的观点加以引申,进而智慧地出击,是多么有力的说话技巧!

明里嬉笑,实则怒骂

人生中难免会遇到让人气愤的事情,此时,如果直接怒骂,很可能会引发争吵和冲突,这时,不妨使用一些技巧,用嬉笑的方式去解决,不仅可以避免冲突,也能更有力地回击对方。

一天,德国大文学家歌德在公园里散步,在一条狭道上遇见了一位一直对他存在偏见的评论家。对方看见歌德,不但不给他让路,反而挖苦歌德说:“我从来不给笨蛋让路。”

歌德却说:“我和你正好相反。”说完,就微笑着让到了一边。

面对别人的辱骂,歌德没有正面回击,而是采用嬉笑的方式来回击,还让别人不好再借题发挥。这样不仅在避免正面冲突的前提下有效地回击了对手,而且愉悦了自己。

嬉笑的说话技巧是一种智慧的表现。智者面对别人的言语攻击时不会怒火冲天地针锋相对,而是会利用幽默的语言回击,在看似轻松嬉笑的语言中暗藏怒骂。把怒骂隐藏在嬉笑中,能更有力地回击对方,而我们也能更加从容、轻松、愉悦。

德国著名诗人海涅是犹太人。在一次宴会上,一个歧视犹太人的人碰到海涅,很想羞辱他一番。他故意走到海涅身边,对海涅说:“你知道吗?我发现了一个圣地,那里竟然没有犹太人和狗。”把犹太人和狗放到了一起,并且声明没有犹太人和狗的地方就是圣地,这显然是让人无法容忍的。但海涅听了没有火冒三丈,而是微笑着对他说:“假如你和我一起去了,就都有了。”这个种族歧视者没想到海涅会这样回答,本来是故意挑衅,想激起海涅的怒火,结果被海涅这样一说,只好灰溜溜地走到一边去了。

不得不说,海涅是充满智慧的“会说话者”。他轻轻松松就回击了对方,与对方的煞费苦心、郑重其事相比,这样的嬉笑更衬出对方的低劣,更彰显出自己的涵养,是最佳的回击方式。

嬉笑怒骂是说的技巧,是一种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生活智慧。当然,生活中使用要看场合,要把握一个度,用得恰如其分才能给我们的人生以积极的影响。否则,会让人反感,会导致人际冲突,甚至仇恨。

例如,在一家小公司里,一名员工平时与人嬉笑惯了,说话不注意分寸,但是大家了解他,知道他没有什么恶意,也都不与他计较。后来公司来了一名年轻的员工。

一次,这两人在狭窄的楼梯间相遇了。当时,年轻的员工正在打电话,没有注意到前面有人走过来,所以没有准备给对方让路。这时,那名爱闹的员工说:“好狗不挡道。”年轻的员工一听对方把自己比喻成狗,非常生气,以后每次遇到这个人都冷眼相对,甚至还有意无意地攻击对方。二人就此结下了仇怨。

可见,嬉笑也要有分寸,否则就会像故事中的人一样,因为一句话而得罪别人,成为他人厌恶的对象,让自己失去良好的人际关系。

装傻充愣,顾左右而言他

谈到某些自己不愿意谈论的话题时,装傻充愣,顾左右而言他,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是说话智慧的体现。

战国时的齐宣王就是一个“顾左右而言他”的说话高手。

有一天,孟子去了齐国。齐宣王对孟子的名声早有耳闻,便立即派人招他入宫觐见。

孟子主张仁政,因此他想劝说齐宣王施行仁政,但是又有很多顾虑,如果说得过于直率,怕会惹恼齐宣王。于是便想办法把齐宣王绕进去。他对齐宣王说:“大王,我想问您一个问题,有一个人想去楚国游学,于是把自己的妻子儿女托付给自己的朋友照顾,但是很多年后,他游学归来,却发现自己的妻子和儿女挨饿受冻,那么他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朋友呢?”

齐宣王回答说:“斥责他一顿,然后与他绝交。”

“假如一个人掌握着刑罚,却管理不好自己的下属,该怎么办呢?”孟子接着问。

齐宣王直言不讳地说:“革除他的官职。”

这时,孟子觉得时机正好,于是就切入主题,问:“如果一个国家的国君没有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那么又该怎么办呢?”

这时,齐宣王才发现自己陷入了孟子设计的圈套里,孟子实际上是在说自己没有把国家治理好。齐宣王不想正面回答他,于是便东张西望,说了一件和这个问题不相关的事情。

齐宣王“顾左右而言他”,向孟子传达了“拒绝回答”的信息,又不至于使双方陷入沉默,从而实现了言之有喻。

当我们遇到不想回答的问题时,不妨试试这种方法,避开原有话题,谈论其他事物,传达出拒绝的信息。要知道,在某些时候装装傻,充充愣,顾左右而言他,可以避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在一次朋友聚会上,一个朋友突然提议:“现在大家快要毕业了,在大学期间,每个人都可能有没有完成的心愿,现在把自己的心愿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完成。”于是很多人把自己觉得遗憾的事情说了出来,有的说想排练话剧,有的说想集体出游……突然一个人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玩遍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但是资金缺乏一直没有实现这个愿望,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去坐一次摩天轮。”

然而,最初的那位倡议者有恐高症,不想去。于是,他看了看窗外,顾左右而言他,对大家说:“今天早上起来还好好的,怎么好像要下雨了?”

如此一来,坐摩天轮的事只能就此作罢。

姑且抛开这位倡议者的“言而无信”不谈,单就说话技巧而言,的确值得我们学习。他用一句与主题无关的话,向朋友传递了“不想去”的信息,巧妙地拒绝了对方的要求。

此外,与“顾左右而言他”联系紧密的说话技巧——“装傻充愣”也很值得一提,这种技巧能够有效地避开敏感话题,传达拒绝的信息。

在一次联合国大会上,各国代表就降低死亡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中途休息的时候,一位代表对另一位来自非洲的代表说:“贵国的死亡率一定不低吧?”面对让自己和自己的国家难堪的话题,非洲代表一定不想谈,于是他说:“我计算了一下,跟贵国的一样,每个人都只死一次。不过我听说过一种神奇的动物,好像可以死很多次,每次‘涅槃’都是它们的新生……”

非洲国家落后,人口死亡率高,谈论死亡率的话题无疑会让非洲代表难堪。于是,这位非洲代表故意装傻,装作把整个国家的死亡率理解为针对个人而言,回答颇具幽默效果。他成功地避开了让自己难堪的话题,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也显示了自己的机敏。

总的来说,不论在什么场合,与什么人交流,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不想直接讨论的问题,为了避免回答这些问题,不妨装傻充愣,顾左右而言他。

猜你感兴趣

玩家评论

[!--temp.www_96kaifa_com_cy--]
Copy 2018 www.sky-x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藏ICP备20000196号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