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少年骑竹马,转眼便是白头翁,有钱难买少年时,失落光阴无处寻”。
时光在流逝,生命在前行。人生不售回程票,失去的永难再回来。
但童年时代玩耍的天真烂漫,贫穷自由无拘无束的快乐生涯,虽然多少年过去了,可她仍然在我脑海中时时刻刻飘荡,令人回味无穷!
童年是人生最宝贵的一笔财富,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在日复一日的岁月长河里,它都会成为生命中最诱人的磁场,让每个人流连忘返!
童年玩耍的故事,虽然如水,平淡无奇,零散无枝,甚至狗屁不值,但它那些懵懂无知,天真烂漫,无拘无束,快乐无比,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的那些童年玩耍故事,却能让我经常回味思索,令人感慨万千,思绪不断。
就像我国著名作家,诺贝尔奖文学奖得主莫言先生在他的《文学是吹牛的事业,不是拍马的事业》这篇文章中所说的一样: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童年是梦幻的、恐惧的、渴望爱抚的;从认识论的角度讲,童年是幼稚的、天真、片面的。这个时期的一切感觉是最肤浅的也是最深刻的,这个时期的一切经验更具有艺术的色彩,而缺乏实用的色彩,这个时期的记忆是刻在骨头上的,而成年后的记忆是留在皮毛上的 ......如果承认作家对童年经验的依赖,也就等于承认了作家对故乡的依赖。这样的童年必然地建立了一种与故乡血肉相连的关系,故乡的山川河流、动物植物都被童年的感情浸淫过,都带上了浓厚的感情色彩,许多后来的朋友都忘记了,但故乡的一切都忘不了。”
其实,五六十年代的童年,那时候虽然贫穷,物质匮乏,真正是吃不饱,穿不暖。甚至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但那个时候的孩子们真正是无拘无束,是无比自由快乐的,充满了天真,浪漫,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那时候,我国三年自然灾害也就是大饥荒刚刚过去,百废待举,人们经济还不富裕,是没有钱可供孩子们买什么玩具的。那时候孩子们的玩具及玩耍,都是根据当时当地的一些条件来制作的,全凭自己想象,自己制造。大多数不用花钱,而且,还是五花八门,百花九样,随时随地就能玩,真正是玩得痛快淋漓,不亦乐乎。充分体现了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那句话“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的意境。
下面是那个时代我们孩子们经常玩耍的一些游戏、玩具、及小伙伴们有意思的过往。 一. 骑竹马:
“记得少年骑竹马,转眼便是白头翁,有钱难买少年时,失落光阴无处寻”。明代古训《增广贤文》里的一段话深刻地体现了形容岁月无情匆匆流过,转眼间幼小的儿童变成年迈老人的同时,也刻画出了古代儿童对于“骑竹马”的喜爱。
古代的孩子们为什么喜欢“骑竹马”呢?原来,马在古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是交通工具,还是运输工具,在战场上勇敢的士兵骑在马上奋勇杀敌。古代的小朋友们也希望自己能骑马,可是小孩子骑马太危险,于是他们就找来竹竿骑在胯下,幻想着这就是马啊,虽然是一根小小的竹竿,可是代表了小朋友们渴望驰骋疆场的梦想。而小时候一起骑竹马的孩子,往往是最好的玩伴。因此后来人们就用青梅竹马来形容少年时期男生和女生纯洁的友情,青梅竹马时代是人生最纯洁无邪的年代。
同样我们小时候也非常喜欢童年那最纯洁无邪天真烂漫的时代,也喜欢我们那个时代非常普遍,而又不用花钱就能够玩耍的各种游戏,也非常喜欢骑竹马。
不过我们那里没有竹子,只能用高粱杆代替。我们小学那个时候,下午不上课,所以到了下午便是孩子们的天下了。到了秋天收割完高粱穗的高粱杆,便是我们不花钱的好玩具。一人一根剥得干干净净的高粱杆,孩子们跨在上面,一相跟五六个,或者七八个,一流黄城(当地土语,意思是一溜人奔跑)满街上乱跑。那时候街道上还是泥土街道,孩子们一溜黄城过去之后,尘土飞扬,黄尘黑暗,惹得人们纷纷躲避,不满。
二. 高粱杆玩具:高粱杆玩具有好多种;
(1)吃霉霉(高粱黑穗病,嫩时可吃);秋天高粱快要成熟的时候,在高粱地里寻找那个没有成长为高粱穗,而成了高粱黑穗病,有的地方也叫乌米,我们当地叫做“美美”、“霉霉”的东西。那个黑穗病的高粱,嫩的时候可以吃,而且鲜嫩可口,非常好吃。但到了收割高粱的时候一般就比较老了一些了,但也有一些人寻找了来吃,往往是吃的口上黑乎乎的一片。
(2)认甜甜(土语,指挑选高粱玉米秆含糖分高的那个杆,就像甘蔗一样,当地叫甜甜);高粱,玉茭杆收割完以后,挑那些糖分高的认(认当地土话指挑、拣。认甜甜)下一大棒,拿回家里,你一根他一根坐到那里嚼(嚼我们当地不念嚼,当地土语是叫rang拼不出来)起来,“嘶,嘶,嘶,”孩子们一个个嚼的嘴里出声,口里流水,不亦乐乎。这真是不花钱的甘蔗随便吃。
(3)高粱杆制作枪支;编成模型以后用我们当地的一种叫做马莲(晒干以后韧性非常大,当地老百姓端午节包粽子就用那个捆扎)的草,将关键部位捆扎好,就是一支不错的枪支了。其中,有手枪,有步枪,还有冲锋枪,并且还有轻支枪。扎好以后,再把背带一拴,小伙伴们一人背上一支枪,还有的背上一支冲锋枪,腰里还别着一把小手枪,一个个雄赳赳,气昂昂,排着队,在大街上走来走去,非常威风惹眼。
(4)高粱杆制作弓箭;用细高粱杆制作箭头,挑选一尺左右的高粱杆顶稍细的高粱杆,用自行车上的废车条截成三四节,在石头上磨成尖头,擦到挑选下的细高粱杆上。再就是拿旧竹片一二尺长,打擦干净,两头用刀削下凹槽,再用那个制作二胡用的琴弦,绑在两头的凹槽内,就是一张不错的弓箭了。小伙伴们用弓箭比赛射高度,射远近,要不墙壁上(那时候当地的墙壁好多都是土秸的,弓箭擦上去能立住)画上圆圈比赛准度。有时候也有调皮的孩子朝人群射的,曾经有射到人们脸上的情况出现过。
(5)编鸟笼 ;用细高粱杆编制鸟笼。
(6)高粱杆皮制作玩具,具体做法是:把干燥的高粱杆外面的硬皮用小刀剥下来,把硬皮和高粱杆的芯收集到一起,辅以剪刀、小刀、浆糊、纸片等工具,用硬皮和芯做成各种玩具,如眼镜、老婆打老汉、马儿、平车、空心枕头、手提包、小筐等。
(7)编蝈蝈笼;用高粱杆上的皮编制蝈蝈笼,圈蝈蝈(当地一种翠绿色蝗虫叫声特别响亮。我们也叫叽流),圈蟋蟀笼(当地叫黑段儿,叫声时间长,高亢有力),圈知了笼等。
三. 剁胶泥:剁胶泥的几种玩法;
那时候我们村庄边上有一个面积不是很大的湿地,湿地旁边一铁锹挖下去,就是红黏土(当地叫红胶泥),我们在那里挖下一堆后,就拿到街头上,特别是有石头板的地方就忙活开了。那个胶泥粘性特别大,韧性也很好。首先,是垜胶泥,把那个胶泥在石头板上左右开弓,垜的粘性韧性都好了的时候,这个就是我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1) 胶泥摔响炮;就是拿垜好的胶泥捏成或大或小形状像磁盘子模样差不多的一种响炮,捏好以后,在那个石头板上面,掌握好平衡用尽力气一甩,只听得;“嘭”的一声将那个胶泥盘子炸得粉身碎骨了,有时候碎胶泥甚至能炸飞到房顶上,你看威力有多大。响炮声音大者为赢。
(2)胶泥制作手枪;把垜好的胶泥再进一步垜,垜的粘性韧性更大时候,放到木头手枪模型里面压好扣出来,晒干,就是一支像模像样的手枪了。也有直接用手捏出来的手枪。有的还拿那个墨汁涂出来,手枪握把上打孔,再拴上一截红布条,那就更棒了。
(3)胶泥弹弓子弹;用胶泥捏成像玻璃弹大小一样,晒干以后,硬度非常高,用它打麻雀,一打一个准。有时候遇到淘气的孩子打在人们头上,能起核桃大的一个包,你说,可怕不可怕。
(4)胶泥捏口哨;就是拿垜好的胶泥捏成口哨形状,在口哨肚子里放上一颗酸枣核(就得酸枣核,酸枣核大小正好,硬度高,酸枣核干了以后又轻,别的什么都不行),等晒干以后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口哨了,而且吹起来非常响亮。
(5)垜好的胶泥,捏各种各样的泥人,动物,玩具等等。
四. 惯铁蛋:惯铁蛋也是孩子们经常玩耍的一个游戏;
就是拿铁蛋,在街道上,在打谷场上,特别是冬天在冰面上更是好玩。铁蛋有大有小,大小就像小苹果差不多,有实心的,还有空心里面有一个小球的,一摇,叮铃铃叮铃铃就响起来了。有的是乌黑的,还有的是电镀或者是什么的,铮明瓦靓。玩耍的时候,一个人将铁蛋放到脚面上,先开球,另一个人也是将铁蛋放到脚面上,瞄准前面那个人开出的铁蛋命中为赢。砸不中,继续循环。特别是那个带响铃的铁蛋,一开出来了,叮铃铃叮铃铃,煞是好玩。那时候我们拿惯铁蛋赢洋片、纸叠下的三尖、宝等等。
五. 滚铁环:滚铁环也是一个孩子们十分喜欢的游戏;
取直径一尺多的铁桶箍,用一根粗铁丝做成有把手,前面有弯曲钩子的助推工具,用铁丝在地上滚着玩。有时还在桶箍上套上两三个小环,滚动时发出哗啦啦的响声,既可以一个人玩,也可以大家玩,也可以比赛滚铁环速度、难度等。
六. 玩弹弓:弹弓是男孩子们十分喜爱玩的一种玩具,用来打鸟、打树上高处的水果或对准某一目标射击,那时的男孩子几乎人手一把。弹弓玩具有几种;
(1) 木头弹弓架的制作:一般用枣树上的树叉做,选那种叉正的,把手拦在叉上能看出是一个等腰三角形的,砍的时候注意多留出一点长度,免得砍废了,把砍来的树叉皮剥了,自然晾干,不要晒,因为暴晒会晒裂的,把型整好,弹弓架的两个头上用刀抠下凹槽,将自行车里胎剪成指头宽,大约一尺左右长的橡胶条,一头固定在弹弓架的凹槽内,一头剪一块二寸左右长,比橡胶条宽一半的羊皮(我们叫包头),在羊皮两边各剪一个小口,将橡胶条的另一头固定在包头上,一个木头弹弓架就成功了。
(2)铁弹弓架的制作;用八号铁丝扭成弹弓的模样。不过木头弹弓是三角形的,而铁丝弹弓是长方形,上部没口,下边是手柄。同木头弹弓一样,将自行车里胎条固定在铁丝弹弓架上。讲究的还是要用废炮线将弹弓架缠起来。也有用橡皮筋顶自行车里胎做成的弹弓,但那个弹弓威力小。打弹弓要领:弹弓没有准星,但可以估量出,左手握紧弹弓架平举,右手平拉,眼睛盯住皮筋的中心和弹弓架的中心,把中心点对准你要打的地方松右手放就行了。
旧时孩子们玩耍的牛璃弹
七. 玩玻璃弹: 当地也称打牛璃弹,两人或多人游戏;
(1)每人拿出若干个玻璃弹,在地上划线为界,谁的玻璃弹被打出界就为输。
(2)在地上打若干个小圆洞,一人出若干个玻璃弹,轮流弹打对方的玻璃弹,玻璃弹掉进洞中多者为输。
(3)一个人出若干个玻璃弹撒在地上,另一个人用玻璃弹打别人的玻璃弹,打上就“吃掉”对方,数目多者为赢。
八 .绷大麻:大麻(大麻当地方言指篦麻);
一般两个人的游戏,场地有个稍微平坦的地方就行,不论在地上,桌子上,炕上都行。游戏开始,锤子剪子布定先后,两个人将事前商量好的同样多的大麻(一般十几颗到二十几颗不等)集中到先游戏的那个人手中,先游戏的人就可以根据场地的情况,将手中的大麻根据自己的推断,或手劲大点,或手劲小点抛撒在玩耍的场地上,然后先游戏的人,也是根据自己的判断,在两颗大麻中间用小指划一条线,用大拇指或食指中指绷其中的一颗大麻,绷到划下线的另一颗大麻,就为赢了,那颗大麻就属于自己的了。以此类推,直到将所有的大麻都能够赢了,就是这一局的胜利了。反之,期间如果有一次没有绷着划下线那方的大麻,就轮到另一个人来上场绷大麻了。
九. 捯“圐儿”(捯圐土话圐念kueer)游戏:
那大多是女孩子们玩耍的游戏。那个捯“圐儿”也挺有意思的。“圐儿”是羊腿上关节处活动的一块长方形中间凹回去的骨头,还有是羊腿上呈罗纹状的一种长方形骨头。杀羊后,把此骨洗净、晒干、干了以后“圐儿”洁白如玉,另外还要将“圐儿”稍作打磨,也可以将“圐儿”染成红红绿绿的颜色。而捯“圐儿”是一个讲究技巧的游戏,不是心灵手巧的女孩,一般也很难学会许多的动作。
(1)第一种玩法;玩的时候,一般用五个“圐儿”,几个人就地围蹲在一起,先由一人将“圐儿”撒散开,再将一子抛起,同时迅速抓起地面的子,再马上反手接住抛起落下的子。有时拾单、有时拾双,拾多者为胜。拾子时,手不准触及不该拾的子儿,否则,就为“瞎(瞎土话念哈,哈了指输了)”了,改换别人拾子儿,依次轮换。
(2) “圐儿”还有一种另外的玩法;把“圐儿”撒开,再小心拾起其中的一个子,不能碰到其他的“圐儿”,拾起一个“圐儿”后,高高抛起,然后翻弄地上的其他“圐儿”,翻完后接住落下来的“圐儿”再抛,每抛一次“圐儿”,都要把地上的某一个“圐儿”翻一个面,或凹面或凸面排列。再就增加难度,每次抛子后翻两个三个“圐儿”,完成这些动作后,就一把将地上的几个“圐儿”全部抓起,再抛起来用手接住,这才算完成一个程序,也就是赢了。如果其中一个程序“瞎”了,再改换别人进行。
十. 玩各种枪支:枪支有很多种制作方法;
(1) 玩链条手枪;用自行车的链条、铁丝、橡皮条、辐条帽做成手枪,把火柴装上,扣动扳机,就能发出“啪”的响声,把火柴棍射出去。
(2)玩幅丝帽手枪,孩子们也叫剁炮;取一根带铜帽的小平车辐条,把另一头磨尖,把辐条弯成U形,把带帽的一头和磨尖的一头分别弯成90度,平行对住,往铜帽里塞上火柴头,把磨尖的一头顶在帽口,握住另一头,用力往石头上一磕,即发出“啪”的响声。
(3)玩耍水枪;用那个就像竹笛子粗细的竹管,大约一尺多长,用锯去掉一个头,再用废铁丝在火上烧红,在那个没有去掉头的顶部烫一个眼。然后,再寻找一根比上述竹管细一点的竹竿,竹竿前头用布条,或者棉花拿棉线缠好,就是一支不错的水枪了。孩子们用水枪抽上水,来回互相喷射,尽管玩耍的时候,互相喷的都是一身水,但我们孩子们乐此不疲,全然不顾衣服湿透,一个个玩耍的均是不亦乐乎,忘乎所以。
(4)用各种废旧报纸叠手枪。
(5)用木头制作各种长短枪支。并且枪尾上缀上红绸子,非常漂亮。
(6)用八号铁丝扭成手枪。
(7)用胶泥制作枪支;有用红胶泥捏的;有用胶泥脱下的(就是拿木头雕刻模型,将胶泥放进去挤压切实以后再脱出来)。
(8)高粱杆制作枪支;特别是那个刚收割下来的高粱杆,柔软有韧性,用来制作各种长短枪支。
十一. 玩响鞭:有一段时间我们又瞄上了“甩响鞭”。
响鞭,就是拿那个废旧轮胎里面抽出来的废帘子线,拧成小拇指粗的绳子,找一根一尺多的,中指头粗细的竹竿,我们那时候就是找那个坏了的竹扫帚,截上一根就可以了。然后,将拧好的鞭子拴的竹竿上,再在鞭子前面接上鞭稍,鞭稍也是拿废旧轮胎上的废帘线,单另抽出一根接上就成了一把不错的鞭子啦!于是,孩子们每人一把,在大街小巷,随时随地甩起来。那时候,你听吧!街头巷尾会不时地传来;“啪啪啪,啪啪啪”的响鞭声。
十二. 玩陀螺(我们当地也叫挨打矛):
玩耍陀螺历史悠久,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距今约五六千年)中曾出土陶制小陀螺。陀螺有陶制、木制、竹制、石制等多种,以木制居多。木制陀螺为圆锥形,上大下小,锥端常加上钢珠。玩时,抽打得越狠旋转得越快。中国早在宋朝时就已经出现了类似陀螺的玩具,名字叫做“千千”。它是一个长约三公分的针形物体,放在象牙制的圆盘中,用手撑着旋转,比赛谁转得最久就为赢家。这是当时嫔妃宫女用来打发深宫内无聊时光的贵族游戏。“陀螺”这个名词,最早是出现在明朝,刘侗、于弈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一书中就有:“杨柳儿青,放空中;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死,踢毽子。”的记载。至于陀螺究竟是不是由“千千”演变而来,那就不可考了。但明朝时陀螺已成为儿童的玩具,而不是宫女角胜之戏了。根据记载,当时陀螺是木制的,实心而无柄,用绳子绕好了,一抛一抽,陀螺便在地上无声地旋转。当它缓慢下来时,再用绳子鞭打它,给它加油,便可转个不停。这种玩法传了几百年,一直到民国初年到了现在,还有这样的玩法。
我们是拿硬的木头,特别是枣木的最好,枣木削下的,木质硬,重量大,抽起来非常稳。削好以后在下面陀螺的尖头上嵌上一颗自行车轴承上的钢珠。这样抽打起来以后,转的非常快,而且转的时间也非常长。抽打陀螺就用上了我们制作的响鞭了。在院子里,在打谷场,只要是平地就都可以玩。特别是到了冬天,在冻璃上(当地土方言,指的是冰面上)玩起来更是得心应手。抽起来以后,能转好半天的时间。大多数男孩子都喜欢玩抽陀螺。
十三.“毛姑儿钻窟窿”游戏:
那时候孩子们有一堆土就能玩耍老半天
这个游戏也比较有意思。那时候人们有修理房屋的,往往拉下一大堆黄土放在路边,我们孩子们在黄土堆上摊开一片平地方,在此挖一道小壕沟,壕沟底中间平放一根细长圆滑的高粱杆,在壕沟最里面、高粱杆前立放一块砖头,把壕沟埋起来,把高粱杆埋住,将砖头埋住拍实,但砖头要露出地面一小截,然后小心地把高粱杆抽出来,在土坎下形成一个深深的小洞,然后取一块纸,捻成纸捻子,或用棉花捻成棉花捻子,一前一后放在小洞口,然后用力快速将砖头从土中拔出来,纸捻子或棉花捻子就被空气从洞口吸进立砖处,而两个一前一后的纸或棉花捻子也随着空气的快速抽动,紧紧地连接在一起了。因此,这个游戏我们孩子们也叫“姑子撵和尚”。这个游戏看似简单,但却利用了空气动力、真空压力的原理。
十四 . 找“地牛”:
那时候我们孩子们在春夏秋时节,大都要到地里去割野菜,割野菜的同时,空阔的野地里往往会有“地牛”在叫。那个“地牛”时闻有声而无形,似牛哞眸之声在回荡,那个“地牛”的声音深沉而雄厚,且不断反复。人们大都不知其为何物所发出的声音,也有的地方叫“土牛”。我们孩子们每听到“地牛”叫声,便奔向发声处寻找。那情形往往是,你奔到前面发声的地方,声音又在你后面响起,你奔到左面发声的地方,声音又从你的右面响起,似与人捉迷藏,始终与寻找者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虽然找不到,但我们孩子们却是乐此不疲,虽无所见,趋之更欢。
十五 . “打水漂”游戏:
玩耍时,站在水塘边,把手中的扁平的小石片运用手腕的力量,擦水面撇出去,使石片在水面上连续跳跃、漂动,形成一长串漂亮的画面。一般是男孩子玩的游戏。打水漂虽然属于一种即兴游戏,但要打出水平来,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臂力,掌握好打石片的角度,另外,石片的挑选也很重要,一般要用圆扁大小合适的石片或者同类型的瓦片,中间厚点,边上薄点的为好。而那时候我们孩子们最好的打水漂工具是用那个烂了的水缸陶瓷片,挑那个薄一点,中间稍微凹起一些的陶瓷片,一般最好的是水缸中间的部分,然后将那个烂水缸陶瓷片打成苹果大小的块块,站在水塘边,右手持陶瓷片,身体向后倾斜,手臂与身体大约呈45°。半蹲,瞄准后用臂膀的力量发射出去。抛出去的时候用拇指和中指捏住,食指在后,抛出去的时候用食指拔下,让其旋转着奔出。角度应为20度。经过试验,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陶瓷片首次接触水与水面成20度角时,水漂效果最为完美。
十六. 玩尿泡:
那时候物质缺乏,农村还没有什么气球一类的玩具,我们孩子们如果遇到有杀猪的,就拿一个刚杀的猪的尿泡(膀胱),乘湿软搓揉一阵,再用力吹起来扎住口子,晾干后玩耍,有时在干猪尿泡上画上彩色的图案,在尿泡里装上一些黄豆或玉米粒当气球玩耍。而气球上难免会带有尿骚味,玩时手上也会带上骚味,有时候几个小孩子在一起玩,推来打去,气球难免会打在人身上,因此身上就会有一股骚气,于是便有了很有特色的一句歇后语;猪尿泡打人——虽然不疼骚气难闻。
十七. 做火柴盒电话:一般为两人游戏,也可多人玩。先做“电话”:取两个空火柴盒,各在上面钻一个小孔,拿一根长长的细线,把细线的两头各穿进一个火柴盒里,在细线的头上各拴上一根火柴,再合上空盒,“电话”即做成了。
(1)第一种玩法:两个人各拿一个“电话”,把线绷直,把“电话”放在耳边,一人先把细线弹拔几下,等对方有了反应后,即开始“打电话”。
(2)第二种玩法:按上法做一只电话,取一根细长的线,一头连着“电话”,另一头捆在一截两寸长的小木棍上;一人把“电话”放在耳边,另一人把木棍拿起来把线绷直,把线弹拔几下,然后往木棍上缠细线,向拿“电话”的人打电话,听“电话”的人主要听那种“吱吱嘎嘎”的声音,有时为了增加效果,缠的人就用舌头把线舔湿。
十八. 做“牛皮人”玩具:
制作“牛皮人”,就是那个皮影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不过我们没有牛皮,是用那个牛皮纸,也就是那时候生产队装过肥料的袋子,那时候装化学肥料都是用的那个牛皮纸袋子。将那个袋子中间好的牛皮纸取出来,画好人物图形,用刀刻下来以后,再用蜡烛化成蜡烛汤,将那个刻好的牛皮纸人,放到蜡烛汤里一沾,就是一个不错的牛皮人玩具了,什么孙悟空,猪八戒,唐三藏,沙和尚,白骨精一类都能制作。
十九.“多米诺骨牌”游戏:
那时候我们孩子们经常在我们村庄的砖窑上玩耍,在那里我们孩子们除了玩耍占高山打仗等游戏外,有时候也玩耍一种类似于“多米诺骨牌”的游戏。就是在砖场的空地上将一块块砖头间隔竖着立起来,组成诸如一个大的长方形或者圆形等的图案,最后推倒最边上的一块砖,产生类似于“多米诺骨牌”的效果。
二十. 顶拐游戏:
在平地上画一圆圈,两人站在圈内,一腿盘起用手扶住,一腿单立,用盘起的膝盖和对方对撞,腿先落地者或被撞出圆圈者为输。玩时,也有一定的技巧,个子小的,可采取闪展腾挪的步法和对方周旋,乘其不备攻击对方;个子高的,可采用压对方膝盖,快速进退等方法。但双方均不可用头、肩、肘、胯等部位。注意:此游戏有一些危险性,对撞时要控制一定的力度。
二十一. 猴子喝烧酒游戏:此为两个人或多人玩的一种恶作剧游戏。
一人或大家先在一堆土上平掏出个一尺多深的洞,洞顶推平,用小木棍向下捅开个通气的小眼,再用湿土团成团,用土团把洞口堵严实。然后请“猴儿”(某一个小孩)来喝烧酒,哄骗“猴儿”闭上眼睛,嘴巴张开对住捅开的小眼上,就一定能喝到烧酒;待“猴儿”趴在上面后,悄悄盖在小眼上一张小纸片,往小纸片上捏一小撮细土,然后用拳头猛地往堵住的洞口上一捣,一股气流就会把那一撮细土喷进“猴儿”的嘴巴里,以此取乐。有点捉弄人的意思。
二十二. 翻交织游戏:
我们当地叫翻花绳,一般是女孩子比较喜欢玩这个游戏,小时候男孩子也有玩这个游戏的,也常见老奶奶哄小孩子玩,一老一少,坐于坑头或街口,专心致志地翻来解去。旧时皇宫内嫔妃也经常玩耍,据说乾隆皇帝还和他的后妃玩耍这个游戏。
这是一个手脑配合,锻炼手指灵巧、脑筋反应的游戏,由两个人玩,一个人两手把一根稍长的细绳套在手上,绷紧双手撑开,组合成一种几何图形,再由另一个人用双手手指挑、穿、回、勾等手法,翻解成又一种图形。同时,前面那人撒手,再接着用双手挑、穿、回、勾,改变现在第二人手中的图形。有时候还得用嘴嚼或叼。这样循环往返,几何图形越解越繁,越解越难,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图形有好多种,名称有花石板、青石板、一捆柴、牛槽槽、拉面条、飞机、鸡屁眼、二龙戏珠等。
23.枣推磨游戏:这个游戏有很强的季节性。
初秋,取几个半青不红的枣儿,先把一个大些的枣儿从中间转着圈割一刀,切去一半肉,露出尖尖的枣核来,把高粱杆的硬皮折成相等的三根,插在青枣有肉的下面,呈三角架支撑起来。再取一根长点的高粱杆皮,左右各扎上一颗青枣,然后担在枣核尖上,保持平衡。最后,各人拨动自己的这个“枣磨”,使它转动起来,比赛看谁转得时间长。 而最早的枣推磨游戏出现在离今800多年的宋代(从盛行于 宋代的《婴戏图》,我们也可以看到多姿多彩的宋朝儿童生活与各种各样的儿童玩具。 先来看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中一对小姐弟正趴在圆墩上玩小游戏,这游戏叫“推枣磨”,玩具是自制的:一枚鲜枣削去半边,露出枣核,用三根小木棍插在枣上,作三足立于桌上,枣核朝上;另用一根细竹蔑,两端各插一枚小枣,再将竹蔑小心翼翼搁在枣核上,轻轻一推,便会旋转不已。而《秋庭戏婴图》中间小姐弟身边,还有一个圆墩,上面也堆放着几个小玩具:人马转轮、八宝纹纸格、玳瑁盘、小陀螺、红色佛塔、棋盒。地上还散落了一对小铙钹。这种游戏包含着杠杆力学原理,对于孩子们有很好的启智作用,值得研究记录。
二十四. 娶媳妇游戏:“娶媳妇”的游戏,就是两个人将各自的两条手臂同时伸出来,两只手互相握住对方两只手的碗骨拐孤上方,就是一台很好的二人抬轿了。
玩耍的时候,我们孩子们抬上小媳妇,新郎官骑上竹马(也就是一个孩子跨上高粱杆,那就是白马迎亲),其他的孩子们用手当作乐器,有吹喇叭的,有拍擦的,有敲大锣的,还有捣大鼓的。口里边还;“哇哩哇啦!哇哩哇啦!”“铛!铛!铛!”的作响,一路风光在大街上穿城而过,吸引的路人频频观看。
二十五. 驾马打仗游戏:那是一种比较危险,但是惊险刺激的游戏。
就是将所有孩子们分成两队,两个人一组,身体棒的孩子在下面,作为战马,另一个孩子跨到下面孩子的肩膀上,这个就是一个战斗组合了。战斗开始以后,一组对一组,互相碰撞,推搡,被推下来的那个组合就为失败。看那个队伍的力量大,也就是剩下在马上的人多,就是那个队伍胜利。这个游戏非常惊险刺激,而且有危险,有时候也有掉下来摔得鼻青脸肿的时候,玩耍的时候要非常注意。
二十六. 打石取火:就是用旧时候的火石、火镰打火、点火玩。
旧时候差不多家家都有火石,火镰。手持火镰,轻砍一块比手指略粗的火石,火星四溅,点燃放在火石旁边的火绒。火石长约一寸,火镰是形如古钱币的一个小铁片,火绒是一小簇灰色如毛的引火之物。古人将火石配以火刀、火绒取火。古时打仗时,士兵也使用火石挫火引燃火炮导火绳,从而引爆弹药。
火镰是一块扁扁的接近长方形的小铁片,长约有七八厘米,宽大约两厘米,厚大约两三个毫米。火镰中间的宽度稍微比两头大一点点,为了是在“打火”的时候更省力。这块铁大概带点“钢火”,可以世代相传,经久耐用。打火的时候,左手拇指食指的“指头肚”捏好火石,要找一个最“锐”的地方朝上,好与火镰摩擦撞击。将火绒紧挨着火石,放在火石的外侧,就是离虎口远的一侧。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中指无名指相对捏住火镰,用火镰的又长又薄的边用力从左向右撞击摩擦火石。火镰火石撞击会产生火花,这些火花就顺着撞击摩擦的方向落到火绒里,火绒就被引燃了。火花点燃的火绒,就会慢慢燃着。好像火镰火石的使用大约要持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记得生产队里干活时,还有几个吸旱烟的老汉家随身带着火镰火石打火的。后来这些老人去世了,火镰火石也就跟着没有人用了。
我们小时候孩子们往往用火镰、火石、火绒在秋收后的渠道上,在村庄边上的护村堰下点火玩耍。干燥了的那个沙蓬草一点就着。但是要小心燃起大火。
二十七. 踢毽子:也就是鸡毛毽子,但也有用布条,绒线等做下的。做毽子用活鸡身上拔下来的毛做成的毽子为最好。
踢毽子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和隋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是中国民间体育活动之一,是一项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唐初,“沙门慧光年方十二,在天街井栏上,反踢蹀(毽子),一连五百,众人喧竞异而观之”。《高僧传》有记载。至宋代,更为普及,技巧翻新。“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枪、耸膝、突肚、佛顶珠、剪刀、拐子各色,亦蹴鞠之遗事也”。宋高承《事物纪原》上有记载。明清更风行,技艺更高,“手舞脚踏,不少停息,若首若面,团转相帮,随其高下,动合机宜,不致堕落”。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有记载。基本动作为盘、磕、拐、蹦四种,不需专门的场地、设备,简单易行。有利于活动关节,加强韧带。
踢鸡毛毽子,也是本地民间游戏当中至今流行为数不多的一种游戏,因此十分普遍。 踢鸡毛毽子深受青少年儿童的喜爱,尤其是少年女子,踢时花样百出,技巧繁多。她们腿柔软灵活,用脚内侧连续不断往上踢,不让毽子落地,要有技巧,还得保持身体平衡,踢到精妙处,只见毽子上下翻飞,看得人眼花缭乱,叫好不断。这个游戏经济实惠,不仅能锻炼身体,提高人的平衡技巧能力,还能在活动中增强人的顽强进取的精神。总之,是一个有乐趣有意义的游戏。
二十八. 丢手绢:传统的民间儿童游戏。
游戏开始前,准备一块手绢,然后大家推选一个丢手绢的人,其余的人围成一个大圆圈蹲坐下。游戏开始,被推选为丢手绢的人沿着圆圈外行走。丢手绢的人要不知不觉地将手绢丢在其中一人的身后。被丢了手绢的人要迅速发现自己身后的手绢,然后迅速起身追逐丢手绢的人,丢手绢的人沿着圆圈奔跑,跑到被丢手绢人的位置时蹲下,如被抓住,则要表演一个节目,如果没发现或者是没抓住,则被丢手绢者表演节目,可表演跳舞、唱歌、讲故事等。 二十九. 跳皮筋:跳皮筋,也叫跳橡皮绳、跳猴皮筋,一般是女孩子们玩耍的多。
皮筋是用橡胶制成的有弹性的细绳,有好几米长,把两头结住,成环状,玩的时候,将皮筋牵直固定形成一尺多宽的平行线之后,即可来回踏跳。
三十. 冰上游戏:冬季来临,天寒地冻,河水、水塘结冰后,冰上就是孩子们最好的玩耍地方了。溜冰、滑冰、冰上咣铁蛋、冰上玩打陀螺等,最开心的是在冰上溜冰车。
冰车制作也不复杂,先用木板、小方木钉成冰车,冰车的两个腿上安上粗铁丝或细钢筋,以利于在冰上滑动,再用短木棒做两个撑子,撑子下面固定上尖钢筋。玩时,人坐在冰车上,用撑子撑着冰车向前滑动。
一.斗蛐蛐:蟋蟀(我们当地叫黑段duer儿)。
斗蟋蟀是我国一项古老的娱乐活动,在全国各地都流行,到了秋天,孩子们就在草丛中捕捉住个大、凶猛、好斗的雄性蛐蛐(蟋蟀),放置一容器中,使其相互打斗,用以取乐。
以上几种蝗虫,那时候我们孩子们经常在地里捉来玩耍。
三十二. 拨浪鼓:拨浪鼓是我国传统古老的乐器和玩具,出现于战国时期。
形状是一面小鼓,两侧缀有两枚弹丸,鼓下有柄,转动鼓柄弹丸即甩动着击在鼓面发出声音。材质竹或木,鼓面有羊皮、牛皮或纸等。
三十三. 风车游戏:风车当地孩子们叫“转蛾儿”。
(1)取高粱杆一根,一米左右长度。再取十几厘米长的一根高粱杆,将它一分为二、作为风车主轴, 主轴两头各糊一张长方形纸片,左右对称像两片风扇叶,主轴中间用铁圆钉插过去,插在高粱杆上固定死,但插在主轴的地方以能转动为标准。玩的时候,手持风车跑步向前,前边的风扇就会“哗哗”地转动。为了增加风车的好看的程度,风扇叶片可用各种彩色的纸片来做。
(2)另一种做法;一米左右高粱杆一根,大一些的元钉一个,取一张20厘米左右正方形硬一点的纸,将纸折叠成三角形后,再折叠一个三角形。然后将折叠成的四条线用剪刀剪开三分之二多一些,千万不能剪通,成为了连接的八个三角形,然后将其中的四个角隔一个用糨糊黏在一块,再用圆钉从中间穿过去,固定在高粱杆上。玩的时候同上面一样。
三十四. 折叠纸游戏:用纸片折成各种玩具:叠三尖、叠宝、叠飞机、纸船、照相机等,甩纸炮,叠“东南西北”等。这些个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七十年代在孩子们中间十分流行的一种游戏。
(1)三尖、宝;用纸或烟盒纸折三角形成或四角形的“宝”,每人拿几个或十几个,几个人在地下摔着玩,看谁能把对方的宝打翻,即赢。或者用来作为孩子们赌博游戏的赌资(比如咣铁蛋、掂钱、颩色子等)。这个游戏具有娱乐性、竞争性、技巧性,更使小朋友接触了阳光、空气、大地,锻炼了身体和肌肉。
(2)甩纸炮:甩纸炮是一种即兴的娱乐,具体玩法是这样的,取一张纸对折,再叠过来,在两边形成两个纸窝,捏住对折过来的纸角,用力甩开,听“啪”的响声。有时几个小伙伴在一起比试一番玩。甩纸炮虽然好玩,但要用平展的好纸来叠。
(3)“东南西北”的做法和玩法:通常是这样,用一张正方形白纸,纵横各对折一次,在纸中间形成中心点,将纸的四个角向中心点折回来,再将折回来的四角从背面向中心点折回去,接下来把最初的四个角翘起来,形成一个立体的一头尖一头大的漏斗,在外面四个角分别写上东、南、西、北四个字,东、南、西、北里面写着各种逗趣捉弄幽默的话语,如:警察、县官、小偷、狗腿子等等,即做成“东南西北”。玩时,一般有五六个小孩们,一人用两手的食指拇指举起“东南西北”来,其他人报出所要的方位来,拿者问:要折几下?答者说要几下,拿者就折几下,折完后,里面相对应出来什么话语,答者就是什么,如出来“县官”,则就是“县官”,就可以发号施令;如要出来是“小偷”,就是“小偷”,要受大家的惩罚。
三十五. 拍洋片游戏:相信许多人儿时都玩过拍洋片。洋片顾名思义可能是舶来品吧!我们小时候的洋片印制精美,画面亮丽,内容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有人物、动物、植物、机器、房屋等等。特别是人物里“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名著里的人物,和岳家军、杨家将等人物的洋片都是当时孩子们收集的热门。洋片作为旧时供儿童玩乐用的一种纸片,其玩法多样。
(1) “拍”,不接触洋片,拍洋片旁的位置,利用气流让洋片翻面,谁把洋片拍得翻过面谁便赢了。
(2)“吸”,用手扣洋片,利用气流让洋片翻面,胜法与“拍”一样。
(3) “弹”,把一张洋片放于手指上,另一只手弹出,以远取胜。
(4)“额啊(当地方言压)”,两人游戏。在墙壁边玩耍,一人先将自己的一张洋片放到墙壁的某个高度,随即撒手让洋片自由落地,然后另一人根据洋片落地的远近,结合自己的判断,也是在墙壁的某个高度,将自己的一张洋片放到墙壁上撒手,如果落下来的洋片额啊(压)住前面落地那个人的洋片上,就赢了。如果没有压住,那就重新开始。
三十六. 掰手腕:
掰手腕是一种竞技角力游戏,简单易行,是男孩子以及青壮年之间的游戏,一般是在打赌、挑战、激将、娱乐的情况下进行的。它不需要特定的场地,田间、地头、树下都可以,也不需要什么辅助设施,有条件时只有一张桌子也行。两个人各伸一只手相握,同右或同左,以肘部为支撑点,支在桌面上,然后用力掰对方的手腕,当一方把另一方的手腕掰倒压在桌上时,即为获胜,一局结束。掰手腕除比赛双方的腕力和持久的耐力,也要有一定的技巧,腕力要巧用,不能急于求成,可以先稳住对方,让对方使劲,等对方气力用尽,再猛然用力压倒对方。
掰手腕除了需要手部腕部肌肉的力量以外,肱二头肌、前臂屈指肌、肱三头肌、肱桡肌也均会被带动。可能会造成手臂,肩部等处肌肉的扭伤,甚至有可能伤到骨骼。因此,掰手腕也要做热身活动,因掰手腕而骨折的病例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掰手腕靠的是爆发力,他猛然发力,肱骨周围的肌肉突然收缩,当力量超过骨头承受能力时,就骨折了。
三十七. 丢沙包游戏:它是经典的儿童集体游戏之一。1980年代至1990年代极为风靡。用碎布制作,一个正方体布包,有六个面,为立体状。内装玉米粒,高粱粒,麦粒,豆粒或细沙粒,边长约5cm至10cm之间。注意缝口的时候在最后处留一个小孔(是留出来放颗粒的),然后把整个翻过来(把填充物放进去后再缝上),这样在外面就看不到任何缝线了。
(1)玩法一:以四人为例,分两组,每组两个,两边各一个人(同一组),中间两个人(同一组),两边的人相距十米至十五米用力投沙包,目的是击中中间的人,中间的人要躲避投来的沙包或者将其接住。如果中间的人能躲过沙包,则两边的人捡起沙包后继续投掷。如果中间的人未能躲过沙包,被击中者淘汰出局,若两人都被打中同时淘汰出局,则站在两边的人赢此局。如果中间的人将沙包接住,未使沙包掉落到地上,则本组淘汰出局者可恢复,再胜则两边的人输此局,中间的人与站在两边的人对换场地,继续投掷。
(2)玩法二:至少四人。现分为两组,在两边投沙包的为一对,中间的为同组。两边的砸中间人,如果人没有躲过,中间人就换人,如若接住了,可以多一条“命”,让一个本已“阵亡”的战友重新上场。
三十八. 跳马游戏:当地叫“跳人墙”,和跳木马差不多,就是几个人,扎马步,大弯腰,排在那里,一个人奔跑过来从人背上双手一托跃过去。是民间一种模拟山羊跳跃的儿童游戏,简单易行,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培养果断决事的能力,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在奥运会体操项目里叫“跳马”。
(1)一人跳。参加者排成一列,除队尾一人外,全部作人墙,队尾一人从后向前依次排列的“人墙”上面一一跳,然后在排头作人墙。其余人照此例,依次从队尾跳至排头作人墙。
(2)多人跳。一人作人墙,大家从其背上跳过,跳一轮以后交换位置。
三十九.磕“眼头”“磕大馒头”游戏:
磕“眼头”是那时候孩子们即兴玩耍的一种游戏,也是孩子们玩耍游戏时候的一种赌资。具体玩法一个人将他的一个拳头攥成大拇指在上的状态,另一个人用他的奔头(脑袋前额)磕前面那个人的拳头。一般是游戏赢了的一方,手握拳头,放到输了那一队的人脑袋下面,由输了的人向赢了的人的拳头上磕头,磕几个,由双方事前约定。
磕“大馒头”游戏:磕“大馒头”也是那时候孩子们即兴玩耍的一种游戏,同时也是玩耍游戏时候的一种惩罚手段。磕那个大馒头就有点难度了。那个是由赢了的人将双手大拇指食指,四指并拢,形成一个好像大馒头的图形,然后,由输了的人,将奔头磕向赢了人的手上的大馒头上。但输的人磕下来的时候,赢了的人可以将四个指头并拢的大馒头图形迅速拿开,一会儿,再形成大馒头图形支到输者的奔头下面。直到输了一方的那个人奔头能磕在赢者手上的大馒头上为准。不过,这个也可以事前约定好如何操作。
四十.“过家家”游戏;“过家家”是一种儿童游戏,流行于全国各地。“过家家”是孩子们模仿成年人的一种游戏,一个人或几个人都可进行,其产生年代久远。游戏的方式和称呼由于时代不同和地区不同有较大的差异,但其实质都是模仿现实生活的场景,客观上能帮助儿童理解不同的生活角色。
“过家家”游戏,我们那时候孩子们叫“请家家”(请家家当地方言叫请呀呀niania)。游戏的方式主要是模仿大人过日子,比如娶媳妇、做饭、洗衣服、买菜或者演戏等。游戏的道具,大多都是用手边就能找到的一些东西来代替,比如桌椅板凳、锅碗瓢盆、衣服布片,以及花花草草、破盆烂碗,农家工具,反正是跟前有什么就玩耍什么,什么都可以当做道具。由孩子们自己想象。这一次玩娶媳妇,下一次玩做饭,演电影演戏扮演里面的人物,种庄稼等等。
记得那时候曾经玩耍过一个“请家家”游戏,那时候听大人们说;种瓜瓜长大瓮;我们孩子们就将大瓮里的瓜瓜(那时候新买来的大瓮里面底部都有几个凸起来的圆形东西,比核桃大,比苹果小,人们叫瓜瓜)取出来,一本正经煞有介事的种在我们孩子们玩耍的地里,等着长出来大瓮。那是可想而知的。
而玩耍“请家家”游戏,在孩子们的眼里看上去不像在进行一次游戏,而更像是在演绎一幕关于未来生活的真实戏剧。是的,他们在进行一次演出,他们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既是导演和演员,同时又是观众。而孩子们每一次玩耍的内容都不一样,随当时孩子们的心思,随当时当地有什么东西来定。
而美国大脑科学专家约翰.梅迪纳就曾记说过:“过家家”游戏对孩子们的成长很有帮助,是孩子们未正式踏入社会前练习社交技巧的好办法。因此,很多国家对于孩子们从小玩耍“过家家”游戏非常重视。在玩耍“过家家”游戏时,孩子们需要根据不同的故事主题和场景,经常饰演不同的角色,说不一样的话,做出不一样的行为……在这样的游戏中,孩子们容易获得站在别人的角度上看待问题的能力,能帮助儿童理解不同的生活角色,也就是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同理心”。对于以后孩子们的成长过程是否是有一种开阔视野,增加阅历的示范作用。
未完待续 请看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