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2月28日报道今天是2月28日,2月份的最后一天,47年前的这一天,一件影响中美关系的大事发生了!
1972年2月28日,周恩来总理与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上海锦江小礼堂发表了举世瞩目的《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
这份公报对中美意义重大,第一,这是中美第一个联合公报;第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这是中美两国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左图为周恩来与尼克松的合影,右图为上海锦江小礼堂。(新华社)
小编翻开1972年的《参考消息》旧报纸发现:海外媒体对《中美联合公报》发表的态度惊人地一致——激动等待!热烈欢迎!
在公报发表的前一天,也就是1972年2月27日,法新社这样描述:世界各地使领馆都以巨大兴趣等待《中美联合公报》。公报发布后,《参考消息》上出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欢迎”。路透社称,英国官员表示,英国政府欢迎尼克松总统和中国领导人达成关于加强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联系的协议;共同社说,日本在野党欢迎中美联合公报,并认为公报是“走向和平共处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成果”。
海外媒体的相关报道可谓铺天盖地。仅在1972年2月至3月期间,《参考消息》报纸就刊载了数十家海外媒体的述评文章。
这其中有法新社、路透社、美国《华盛顿邮报》、英国《每日电讯报》等欧美媒体;也有很多亚洲媒体,如日本《朝日新闻》、朝鲜《劳动新闻》等。
还有遍布各大洲的媒体,如阿富汗《商队报》、尼泊尔《祖国》周刊、索马里《黎明》周刊、《马来西亚使者报》、安塔拉社、墨西哥《国民报》、苏联《劳动报》、秘鲁《邮报》、阿尔及利亚《人民报》等等。
再来看看这些文章的撰写者身份:美国友好人士,美中人民友协主席,南斯拉夫外交部发言人,危地马拉议会议长,新西兰共产党总书记,丹麦外交大臣,日本众政界人士,印度总理,泰国官员,法国内阁成员,澳大利亚总理,美国总统顾问亨利·基辛格(以上称谓均为1972年的时任称谓——本网注)。
2012年2月9日,空中俯瞰《中美联合公报》诞生地上海锦江小礼堂(右下红色建筑)。(视觉中国)
中美的这个本是两国间的举动如蝴蝶振翅,牵动了整个地球的神经。
此次签署的《中美联合公报》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是迄今中国与美国签署的“三个公报”的首个。
另外两个是:1978年12月15日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又称《中美建交公报》),以及1982年8月17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又称《八一七公报》)。
《上海公报》给后两份公报的签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小编在翻看《参考消息》旧报纸时,看到这样一篇报道,作者是《参考消息》记者唐龙彬。他在2004年撰文回忆了尼克松首次访华的情景,用了这样一个词:震撼世界。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和在上海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是举世瞩目的大事,在美国国内和国际上引起了极大震动,是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转折,其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周总理说,您的手伸过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来与我握手;尼克松说,一个时代过去了,另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来自周总理和尼克松的这两句话,想必是评价《中美联合公报》的历史意义中最朴实,又是最深刻的话。(文/孙之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