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一则消息,说竞走五年的《雪国列车》剧集终于要来了,当时就打开了记忆的大门,回想起几年前看的电影版,剧版开播时间在五月,看了新的预告,和电影一样的背景,白雪封冻的世界,到处都是废土,人类只能居住在围绕地球开动的巨大列车上,电视剧的故事设定在世界被冰雪覆盖的7年后,描述仅存人类乘坐在永恒运转的列车中,受到差别待遇的幸存者将寻求社会正义。
近几年,对着生态电影的崛起,生态主题成为科幻、灾难电影的主要内容,《雪国列车》又称《末日列车》,可谓是2013年生态电影的杰出代表,影片缠绕着复杂的情感,交织着“压迫和反抗”的社会元素,以及荒诞的人物关系,有对痛苦和绝望的表达,也有对死亡的思考。
《雪国列车》电影改编自法国著名同名科幻漫画原著、由韩国导演奉俊昊指导、韩国导演朴赞郁担任制片人,是一部韩国、美国和法国团队合作拍摄的末日电影,这部电影在当时创下韩国本土电影最高票房记录,口碑也不错。
乌托邦是对未来世界的一个美好想象,而反乌托邦作品往往告诉我们未来理想的国度是不可能存在的,《雪国列车》虽然有对极权统治的批判,但并没有重点关注理想国度的幻灭。
世界各国为了应对愈演愈烈的温室效应,向太空发射看代号为CW-7的冷冻剂,然而实验失败,地球被推入了万劫不复发极寒深渊,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气候异变,地球上绝大多数的人类灭亡,只剩下数千人登上了一辆如同“诺亚方舟”一样的列车——雪国列车。
列车借助永动引擎和独立的生态系统,绕着地球周而复始的运转着,在列车上,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那些饱受饥饿之苦、生活在恶劣环境的末节车厢的人们最终在柯蒂斯的带领下,为了生存,一节车厢一节车厢的推进,掀起了一场推翻车长威尔福德独裁的革命性运动。
《雪国列车》将革命话题设置在末日背景并不是偶然,末日题材之所以能够在当代艺术中一枝独秀,原因就在于其故事背景的优势。希望的给予往往是通过继承末日之前的理想,于是,末日之前无法实现的“革命”就成为末日类作品中十分常见的内容。
电影的革命逻辑从隐射社会的列车开始,列车的特性,自然就有车头和车尾的分别,电影将车尾的幸存者与车头的幸存者进行了区分。不过,人生而自由,自然就想要更多的权利,就如同他们说的那样:“要牛排。”希望积极追求自由和平等,这就是人的本性,如果这种追求都无法从合法的途径中获取,那自然就会爆发“暴力革命”。
在“反乌托邦”的热潮下,自然会诞生像《雪国列车》这样的电影,它描绘的是一个存在于未来世界,由科技发达而带来的“乌托邦”世界,但是这个“乌托邦世界”却是能有少数人拥有,大部分人还是生活在统治之下,贫穷和斗争一直都存在于着一节节的车厢内。
“饥饿”是导致人们爆发的重要因素,也正是因为饥饿的末班车人群开始相互残杀,残食自己的问题,导致了后续的事情发生,毕竟人们在危难时机选择的都是牺牲别人保全自己,往往在极端的时候,人性的丑恶才会爆发。
“反乌托邦”的电影其实并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相反的,它是为了避免人类社会真正的坠入“反乌托邦”式的世界,而发出的警告和警醒,科技会改变世界,但未必会创造美好,说到底科技只是工具,关键还是要看掌握工具的人,从某个角度来说,《雪国列车》类的电影是可以为我们敲响警钟,让人思考在科技无限放大的社会下,人们应该如何抵制欲望和诱惑,坚守人性的光辉。
其实《雪国列车》也是对生态灾难的一次思考和反思,它尝试着将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同人类社会自身的问题结合起来,影片从生态灾难的角度来反思人类的历史和社会现实,于其说这部电影是对未来的语言,倒不如说它是对历史的重新审视。
从生态电影的含义来看,这部电影应该是一部比较具有深刻内涵的生态电影,它在探讨人类社会同自然的复杂关系之后,努力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向生态思想维度,电影对生态问题和人的精神问题关注显然超过了故事本身。
总的来说,比起大多数生态电影,《雪国列车》在处理社会、历史以及生态等主题方面有很多独特的地方,电影很少用特效来表现末日场景,而是将注意力放在了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上,在大多数时间内,原本在生态电影中充当主角的自然被藏在了后面,影片着重去表现灾难之后人类社会的巨变。
总之,《雪国列车》通过其丰富多彩的影像,构建出隐喻体系所产生的多层次阐释空间,不仅真实的将现实社会呈现于观众眼前,还留给我们许多现实未解的思考,增加了电影艺术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深化了主题,从而使得观众能够借助这些非语言性的体现,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影片的含义,然而《雪国列车》向观众暗示了社会的不公平,却没有给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车毁人亡只留下两个孩子…….
很多人看了结局都有点“意难平”不知道这次的美剧《雪国列车》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故事。
大家会期待剧版《雪国列车》吗?
文原创,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