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庐居士
按语:今日是教师节,算来已经是第35个教师节了,如果往上追溯,自己在三尺讲台上也有25年了,去掉中间三年的求学中断,也有22年的时光。日子,如白驹过隙,转眼已近中年。从一个初中老师到一个大学的老师,25年来,三尺讲台,有着复杂的感情。
阅读、备课、教学、总结,写作、思考、反思等,如此往复,在读书讲书写书中度过了半个人生。的确,我们在这个时刻,是需要思考的。思考,我们如何为人师,我们如何教育人,我们如何传道受业解惑。但是,很遗憾,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老师,都不太满意,既不满意教育、也不满意教育的学生,更不满意我们自身。
我读书的时候,教师是一种神一样的存在,等到自己当教师了,却自我感觉,神圣已然遥不可及。学校本身已经是社会的大染缸了,学生被染成了不同的颜色,而我们用各种色彩在洗染我们的学生。
一个缺乏敬畏与尊严的教育,是病了的教育;一个频繁出现道德沉沦、学术腐败的教师群体是失格的群体;一个以精致的利己主义为追求、甚至有预谋的告密为达成课程合格目标的学生,是令人惋惜的学生。
今日,我们的教育已经进入“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不进行大规模的刮骨疗伤式的改革,很难成就我们教育的伟大使命。就在教师节的这一天,国家、学校、社会,老师、学生、家长,我们不妨坐下来好好聊聊,到底我们的教育怎么了?解决的途径在哪里?否则,我们将在很快的时间内,丢掉我们文明杰出的成就,重新陷入到需要再次启蒙的旧传统中。醒来吧,我们的教育。
昨夜,躺在床上,反思人生的种种,忽然得出一个想法, 即人生应该有五种状态或有五种意涵, 这五种在每个人身上都有,只是人人有多侧重或明显程度不同而已。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完满的经历这五种人生或者五层人生,则人生的过程也将无复遗憾也。
第一种人生:自然人生。我们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吃喝拉撒,这个过程就是自然人生,顺着自然生活,每个人都不能违逆自然的大规律。所以,在这个层面,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从自然状态观之,生活就是“混吃等死、早晚喂狗”的过程。其意义在于,一个人的肉体要得以支撑、精神得以寄托。如果,基本的生活条件没有的话,则一个人无论如何做其他的事情是比较艰难的。对于此阶段的超脱,是很多人的梦想,但是能够超脱的,从古到今,少之又少。所以,还是要秉承自然之本性,满足基本的欲望,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活着”。
第二种人生:艺术人生 。其实,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除了物质的、精神的、行为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解释的世界、言说的世界、语词的世界,描述、记录、分析和呈现世界的样子的世界。如果说自然人生是客观世界的话,则艺术人生就是主观世界了。所谓的艺术人生,是指我们对人生的一种带有文学、艺术、美学色彩的解读和思考,我们的体验很多情况下是文学的,是语词的,试想如果没有语言、文字,没有言说和书写,我们的人生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许多情况下,无论我们如何去逃避,我们都生活在一种带有文学色彩的世界之中,这个世界不属于自然的世界,是对自然世界的“加工”和“美化”。我们所经历的社会,都在让我们有着艺术化的处理方式在处理着。我们无法不承认,尽管艺术也有高雅和通俗,甚至低俗之区分,但是大体如此,没有艺术感的世界在人类社会是不存在的。况且,在本性上,人类和其他动物都有对美的基本追求,甚至,某种程度上带有本性的色彩,而一旦把它描述、描写出来,则并非一种自然人生了。所以,我们的过程,有自然的意义,也有文学的意义。
第三种人生:理论人生。支撑我们从事很多行为的,除了如影随形的艺术而外,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可能试图在追求的是一种理性的生活。不是说,未经检讨的人生不值得过嘛。我们每天都有着自己的活动安排,有工作和追求,有计划和行为的步伐,有着对未来的规划,我们是有计划的有策略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一切,都凸显出人类对理性、理论、规律、原则的把握和运用能力。尽管,不可能每个人都是理论的创造者,但是每个人则都是某种人生理论的实践者。何谓不枉此生呢?实际上,大多情况下,我们被理性支持着,我们的行为建立在一定的理论框架下的。即,我们不是糊里糊涂的过日子的。
第四种人生:哲学人生。 每个人都是哲学家,但是并非每个人对哲学都很在意、直接的纠缠。我们,也许凭着经验和阅历、知识和智慧生活,我们也许在某个时刻偶尔会思考,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什么规律?我们为什么要活着等等。这都是哲学问题,都是可能对我们作出人生大抉择的大问题。我们的人生道理主要靠我们的观念在支撑着,有的谓之价值观,而这个观念就象癌细胞一样,扩散到我们的内心世界,是我们任何行为的原动力,甚至也是我们身心健康的原动力。如果,一个人的原动力出现问题,这个人基本上从医学上是不可治疗的,必须从原动力上解决问题。所以,无论是否意识到,我们的生活沿着一条主线在行走,我们的生命力也是沿着这条主线在发展,强弱存亡,皆在于此。所以,思考哲学的问题,绝对不是一个小问题,更加不是某些小众的问题,而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当然,把哲学人生活出滋味的人,很显然,他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层次。
第五种人生:宗教人生。其实,宗教人生就是信仰人生。信仰人生既是非常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说其理性,是因为信仰建立在哲学人生的基础上,而哲学人生甚至理论人生都是一种理性人生。我们对某种理论、学术、主义、宗教的信仰必须建立在认知、了解的基础上,我们从理性上发现了它的逻辑自洽性,它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我们会选择信仰。坚信它的观念、观点、学术、主张,甚至对行为的要求,都是合情合理的。非理性是宗教的高级状态和初级状态结合起来的结果,即宗教是矛盾的统一体,它极力宣扬其理性的严谨和真理的确实,又让人们放弃怀疑,坚信其存在的真实和终极真理的味道。这是一个不好解开的逻辑循环:如果你不相信,它的理论就一无是处,但是一旦你相信了,则他的理论则自然而然的正确,而要想真正的体验到这理论,则你又必须先行相信之。当然,对于宗教来说:奉行的是教义,核心的是行为和奉养,是对宗教教义的坚守和实践。说到底,宗教又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返回自然人生”。
当我们完成这五种人生,也可以说五层人生的过程之后,也许到我们安然离去的那一天,我们会发现: 也许,我们今生不虚此行。 当然,如果我们停留在五种人生的某个阶段,又不知道其他的阶段之存在,在我们的自我框架内,当我们安然离去的那一天,也许我们会发现:其实,人生就是如此。
初稿成于2009年11月,定稿于2019年9月9日吾陵易斋
附:受·戒(二):禅对(草成于2010年1月)
其实,惠施与慧静在那日曾有一番“对禅”。
惠施问:“施主何处来?”
慧静答:“从来处来。”
惠施觉慧静佛缘浅薄,未置可否的复问:“将行于何处?欲寄予何方?”
慧静答:“人行有定止,而为人也,佛行无定止,始为佛也?试问佛有何所寄,实如无复寄也。”边说边侧身取下背上书册箱,躬身一鞠。
惠施觉此问不妥,但听出禅音,又复来了兴致。引慧静于大阴凉处石墩坐下,作势想认真考校一番。
问:“施主非为佛门中人,请问从事何种营生?”
答:“佛门无门,存佛心即入其门,奈何营生叨扰闲暇呢?!”
复问:“即云无门,来此深山古刹,意欲何为?”
复答:“佛虽有性,悟道却需修行,门径无多,唯诚心引来。”
问:“游方人士,何必清苦绝尘?我观阁下有富贵气息,缘何想遁入空门?”
答:“我游览四方凡三年有余,经历曲折不弱于当年之徐霞客,但佛门并非空门,且大空乃大实,大虚乃大有,如能入得藏经阁,皓首穷经、理佛参禅,静余愿无有也。”
问:“阁下既然立定剃度,可有未了尘缘?”
答:“四十年尘缘已尽,八万里空余皮囊。留着那些无所谓无所了之事也无所谓了也未了,一念生,则万法皆法,万法皆通,非尘缘了也未了,实乃无尘缘也。
问:“我寺藏经阁一旦入内,三年足不出户,青灯苦读,日每一食,足下可能消受?”
答:“经典引制,大智慧相伴,如寂灭状态,躯壳尚且不念,何况其他。素闻灵台寺供养僧法度精严,静愿受具足之戒,了却一切挂碍,超脱生死法门,望大师成全。”
惠施言道:“既然阁下有此心意,敝寺成全也是佛缘,请即日沐浴、登山,游览回途,过午餐后剃度,即可入住藏经阁,封门打坐,开启闭关修行之业吧。阿弥陀佛”
慧静双手合十,言:“受教了。”
一番对话后,惠施决计引慧静为“供养僧”,重启五十年未启之藏经阁,灵台寺复有进入到那神秘的“读经会典”岁月(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