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前,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为袁绍写了一篇著名讨曹檄文《为袁绍檄豫州文》。该文不但酣畅淋漓的痛骂曹操的不臣行为,还揭示了当时宛城在曹操手里的事实。
陈琳在檄文中勾画了袁绍、刘表两面夹击曹操的蓝图:
“大军泛黄河而角其前,荆州下宛叶而掎其后。雷霆虎步,若举炎火以焫飞蓬,覆沧海以沃熛炭,有何不灭者哉?”
翻译过来就是:
“大军渡过黄河作为先锋,荆州出兵宛叶作为后援。聚集猛士,兵临敌军,就像举起烈火来烧蓬草,倾覆沧海冲刷一切,有什么消灭不了?”
这里陈琳规划荆州出兵拿下宛城和叶县,不正好证明宛城在曹操手里吗?
不过某些不学无术的无史宛,把陈琳规划中的“荆州下宛叶而掎其后”当做事实,而鼓吹宛城和叶县在刘表手里,还胡扯什么《为袁绍檄豫州文》写于张绣投降曹操之后,从此宛城和叶县就一直在刘表手里。
其实《为袁绍檄豫州文》到底写的是规划还是现实,只要搞清楚写作时间就知道。
其一,该文名叫《为袁绍檄豫州文》,开头第一句是“左将军领豫州刺史郡国相守”。所谓“左将军领豫州刺史”就是刘备也。可见这篇檄文主要写作对象就是刘备。那么显然写于刘备投靠袁绍之前。
根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命刘备带兵阻击袁术,刘备乘机脱离曹操控制,而建安五年正月,衣带诏阴谋暴露,曹操攻击刘备,刘备被迫投靠袁绍。由此可知,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只能写于建安五年正月之前。
其二、该檄文中有“书到荆州,便勒现兵,与建忠将军协同声势。州郡各整义兵,罗落境界,举武扬威,并匡社稷,则非常之功于是乎著。”
这里提到让“刘表与建忠将军协同声势”。建忠将军是谁?某些不学无术之辈连该檄文原文都没看就会胡说八道。
《三国志.张绣传》记载:“(张)绣随济,以军功稍迁至建忠将军,封宣威侯。”
原来建忠将军就是张绣。陈琳要写信让张绣与刘表一起协同声势,显然该檄文写于张绣投降曹操之前。据《三国志》记载张绣于建安四年十一月投降曹操。
由此可知《为袁绍檄豫州文》写于建安四年十一月之前。
而根据三国志记载,在建安四年,袁绍先是平定北方公孙瓒,然后是给自己的儿子、外甥划分地盘,再就是内部对是否南下意见不统一。直到建安五年二月,袁绍才发兵南下至白马、黎阳,建安五年四月,袁绍才渡过黄河。也就是说到了建安五年四月才实现了《为袁绍檄豫州文》中所写“大军泛黄河而角其前”的构想。
那么成文于建安四年的这段话“大军泛黄河而角其前,荆州下宛叶而掎其后”,怎么可能对没有发生的事情进行写实呢?显然只能是一个规划和构想。
另外,根据史载建安六年,刘表攻西鄂,当时南阳功曹还在西鄂城中。
如果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为写实的话,那么即然宛城、叶县一直在刘表控制之下,那么宛、叶之间的小城西鄂又怎么可能仍在曹操手里?曹操又怎么可能在西鄂设“南阳”功曹这个官职?这不是胡扯吗?
再有,建安七年,刘备北侵至叶,然后退至博望伏击了夏侯惇。如果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为写实的话,即然宛城、叶县一直在刘表控制之下,刘备怎么会北侵刘表控制下的叶县?或者夏侯惇难道是刘表手下?这不是胡扯是什么?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建安四年,陈琳在《为袁绍檄豫州文》中规划“大军泛黄河而角其前,荆州下宛、叶而掎其后”的构想,恰恰证明当时宛城和叶县都在曹操手里。这与建安十三年,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向刘备规划“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宛城在曹操控制之下的铁证。#我要上微头条##南阳头条##襄阳头条##头条创作挑战赛##我要上头条##我要上 头条#@南阳方正@断鹰攀崖@襄阳贾芸@春暖花开南乡云@浅见躬耕垄亩@古诗词中英双译欣赏@聪慧微风sc@淯阳侯@望峰鸢@奔流到海不停留@游荡在华夏@宛三梅@姜太公167087146@正午阳光8095@70留醉与山翁@游荡在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