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形象经过史书与文艺作品的演绎,逐渐变得神格化。仿佛在世人眼中,他就是一个意志无比坚定、智慧无穷无尽的千古万人。
然而,这世界上哪有这么完美的人。但凡有点基本史学操守和智商的人,都不会把诸葛亮当成神仙描写。
事实上,在离诸葛亮并不十分遥远的南朝,就有人发现了神化诸葛亮的倾向,并利用他史学家的身份,对诸葛亮的形象作了一定还原。
一、裴松之补注《三国志》
这个人,姓裴名松之字世期,南朝宋代人。他最为后人熟知的事迹,就是为《三国志》作注。
陈寿作《三国志》,囿于史实的缺乏,许多人物传记都相当简略,并没有很好地反映三国时代的原貌。到了裴松之生活的时代,魏、晋两朝收集的官方档案、文书和史料逐渐流出,为补全《三国志》提供了材料基础。裴松之就在这一形势下,对《三国志》进行了注解,后世称他的注解为“裴注”。
名虽为注,实际上裴松之的注甚至超过了《三国志》原文的篇幅,成为原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裴注”大大地补充了三国时代的史料,《三国演义》空城计、草船借箭等许多精彩绝伦的小故事,便是从裴松之搜集的材料中脱胎而来。正是在给《三国志》作注的过程中,裴松之对诸葛亮的史料,进行了大幅度的补充和修正,诸葛亮的形象因而变得更加真实。
二、裴松之不信魏晋史料对诸葛亮的记载
裴松之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重塑造,简直是大师级的带节奏之作。
在原记载中,由于史料简略,诸葛亮只是个枯燥单薄的忠臣形象。
在魏晋时代士人的议论和杂史中,诸葛亮则是个集上帝视角、火眼金睛、开启主角金手指、三国争抢的大咖等身份于一身的妖怪。
例如西晋时有位叫郭冲的,自编了几条史料美化诸葛亮,其中一条内容大概是:某日魏国派刺客来杀刘备,忽然碰见诸葛亮,二人未交一语,诸葛亮只凭刘备的转述,便一眼看出此乃刺客……
三国时留传的私家史作《魏略》,则让诸葛亮开了天眼,说根本没什么三顾茅庐的事儿,诸葛亮早知他要归入刘备帐下,主动跑到新野给刘备献计献策……
最经典的当属“空城计”的传说,这条史料也来自历史发明家郭冲,说诸葛亮与司马懿提前遭遇,玩了一出空城退敌的好戏,其经过基本与《三国演义》吻合……
简略失真的记载和乌七八糟的传说,如果任其发展,都会毁了诸葛丞相的形象。裴松之不能忍。可是要推翻不实记载、重新塑造形象,确实有些难度,毕竟当时距蜀汉灭亡已有160多年,当事人统统死绝,一手材料也散佚的差不多了。
但这一切都难不倒节奏大师裴松之。怀着对诸葛丞相的狂热崇敬,裴松之开始了他的表演。
三、裴松之戳穿“空城计”谎言
裴松之把最会胡说八道的郭冲拎出来,对他杜撰的五条史料进行逐一批驳。
比如一眼看穿妖怪本相——对不起没忍住笑,是刺客身份——的段子,既然诸葛亮通过刺客的不凡谈吐看出身份,那么见识如此高远之人,曹操怎会屈材料让他当刺客?
逻辑根本就不通嘛。
空城计更好批,诸葛亮首出祁山时,司马懿还在宛城,两人根本没照面,何来打仗一事?而且诸葛亮向来谨慎,怎么会脱离大军,让将军们随意发挥?
虽然并无有力的史料作证,但万事抬不过一个理。
裴松之以理度之、以情演之,把那些不实之论挨个扒皮抽筋,令人不得不信、不得不服,诸葛亮的妖怪色彩遂逐渐减退。
四、让诸葛亮更像一个普通人
裴松之坚信诸葛亮是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一边搜集魏晋诸朝的史料,一边有针对性地选择能够补充、重塑诸葛亮形象的材料。
这种做法一点都不新鲜,现如今在网络上仍是经久不衰的撕逼套路。
说白了,就是先定结论再找材料,所谓的干货打脸、实力装逼,多半脱不出这路子。
只不过好在裴松之史学造诣和三观都比较端正,虽然读者们被带了一波节奏,但诸葛亮的真实形象在裴松之的注解中,得到了正确的塑造。
比如诸葛亮的精神气质方面。传统认知中,诸葛亮是个十分自信、气度雍容、从来不惧失败的千古完人。其实人都是血肉之躯,谁能一直坚强,都会有消沉沮丧的时候。
裴松之在《诸葛亮传》补充了一篇《后出师表》,这篇表文一反《前出师表》自信恒定的气度,动辄“况臣驽钝”“何能必胜”“才弱敌强”,消极悲观之气充斥眼目,展示了诸葛亮悲观消极的一面。
其实有惧有怯乃是正常反应,并不影响诸葛亮的形象,裴松之这个加戏实在高妙。
再比如对待失败的态度。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传》只干巴巴地记载了一道诸葛亮的上疏,客观地描述了一下失败原因,令人难见其诚恳。
这种事放在现在,高级官员犯了错,不论解释什么大家都是不信的。
裴松之神奇地预见《诸葛亮传》的不妥之处,在诸葛亮上疏之处补注了一条史料,让诸葛亮承认自己指挥无方,兵多而不能取胜,还亲自公示其失误于天下,命令部属多给他提批评意见。坦率、诚实、不文过饰非的作风跃然纸上,立时让诸葛亮增加几分亲和度。
当然裴松之也不全是补诸葛亮的“黑材料”,否则这节奏岂不是带到沟里去了。《诸葛亮传》夸诸葛亮长于巧思,改进损益连弩,发明木牛流马。只是言语过于简练,又口说无凭,令人难以信服。
裴松之在“木牛流马”处,直接上了一段干货史料,这段史料就是木牛流马的具体造法(由于原文长达492字,此处不再征引),详细到了尺寸数字,可以说是诸葛亮当年造木牛流马的真实记录,这就令人不能不信了。以至于后来《三国演义》写到“诸葛亮造木牛流马”这一回,少有的直接引用《诸葛亮传》原文。要知道,即便是《草庐对》这种名篇,《演义》也做了不小的改动,以便读者方便理解。
总而言之,正是得益于“死忠粉”裴松之的精心补充和竭力澄清,诸葛亮的真实形象才得以保留一部分原貌,让我们于千百年之后,能一窥诸葛丞相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