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群雄系列之刘表(尾声,其二)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上期讲述了历史中的刘表并不像演义里写得那么忠厚老实,相反刘表并不满足于固守荆州地界,先后对南面交州、东面豫章郡,甚至北面已属曹操的南阳郡都主动挑起过战事。至于为何这些战事规模有限,并未对当时天下大势产生重要影响,具体原因在上期也有过分析,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找来翻阅。本期继续往下讲。
在往期系列文章中,笔者多次提及《三国志》虽被列为正史,但因为本质上是陈寿个人编撰而成,难免其个人观点好恶会掺杂其中,这倒也无可厚非,毕竟是人就会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作为读者我们则需要做好甄别,哪些是客观事实,哪些是作者的个人评价,还是要区分对待。
对于刘表,便属于被陈寿明显过分贬低的类型。
当初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峙时,刘表明面上支持袁绍却毫无实际动作,对曹操虽然偶有小摩擦,但也没有彻底撕破脸,总之就是作壁上观。其部下从事中郎韩嵩、别驾刘先都劝刘表,认为刘表拥兵十万之众,正逢曹操袁绍两雄相争,天下的走向取决于刘表的选择,不论支持哪一方都必能取胜。如此有利的形势却坐观成败,必然导致袁曹双方都对刘表心生不满。一旦官渡之战分出胜负,获胜方迟早会找刘表算账。
进一步说,韩嵩、刘先认为要选边站的话就得选曹操,还是曹公英明天下归心,定能击败袁绍。到那时刘表就难以招架曹操了,所以还是现在这个关键时刻加入曹操阵营才对。
不光这俩人劝刘表,连重要幕僚蒯越也是这个意见。蒯越的表态很关键,因为刘表当年匹马入荆州得以起家靠的就是蒯良蒯越兄弟以及蔡瑁,蒯越的意见刘表即使不想采纳,也必须重视。
既然主意是韩嵩最先提的,刘表便让韩嵩出使许昌试探一下曹操的态度。韩嵩说道:“将军您是我的主公,有君臣名分在,我为将军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但您可得想好,天子在许昌,假如我这一去天子封我官职,那我的君主便是天子不是将军您了。那我便只能为天子效忠,不会为将军卖命了。”
刘表以为韩嵩是不想去而找借口,就坚持让韩嵩出使许昌。果如韩松所言,天子真的拜韩嵩为侍中兼零陵太守。韩嵩回到荆州,盛赞朝廷及曹操恩德,还建议刘表遣子入质。刘表大怒,聚集部下数百名,当众持节下令对韩嵩处斩。大伙纷纷劝韩嵩服软认错,韩嵩不为所动,反而提醒刘表自己出使前早就说过,一旦天子封官自己跟刘表就不再是君臣关系那些话。刘表妻子蔡氏也出面劝谏,说韩嵩是荆州名门,而且他说的话确实也没错,没有足够理由杀他。刘表终归还是比较在乎名声,没有杀韩嵩,只是囚禁起来。
《三国志·刘表传》载:嵩还,深陈太祖威德,说表遣子入质。表疑嵩反为太祖说,大怒,欲杀嵩,考杀随嵩行者,知嵩无他意,乃止。表虽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皆此类也。
韩嵩事件被陈寿认为是刘表“外宽内忌”的典型事例,与将祢衡送与黄祖一事共同为刘表的表面儒雅,内心狭隘形象盖棺定论。
然而越是读《三国志》,笔者越觉得这里写得别扭。祢衡那件事且不提,先只说韩嵩。韩嵩貌似大义凛然占据道义高地,做的事说的话完全符合礼法,但实际真的没问题吗?按照韩嵩的理论,那天下诸侯谁也别派使者去曹操那了,否则都被曹操以天子名义封个一官半职,就全部跟原主公脱离关系了。这显然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实际情况是,汉朝廷名存实亡,大权就把持在曹操手里。韩嵩话说得很漂亮,但其实不过给自己投靠曹操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而且注意,韩嵩被天子实际被曹操封为零陵太守,零陵可是荆州辖地,曹操这什么意思,刘表派人跟他接触,他却把使者任命为零陵太守,干预荆州的地方人事任命。不管曹操怎么想的,至少刘表的角度,根本没有想交好刘表的意思,就是完全在恶心刘表而已。
并且这个韩嵩搬出所谓的天子来压刘表,还劝刘表遣子入质,实质就是他当带路党的心情已经按奈不住,即便面对刘表都无法收敛,觉得刘表肯定会听他的,完全忽略了刘表的自尊心。毕竟平日里刘表对名士态度非常友善,一副儒雅长者的形象。
韩嵩以天子作为挡箭牌,话说得可以很漂亮,可实质就是公然背叛刘表。对这种人,刘表能够忍住不杀,笔者认为恰恰反映了刘表某种程度儒士形象的内外统一,而不是什么“外宽内忌”。
说到这里,其实汉末诸侯里还有一人,遇到过跟刘表类似的情况,那就是吕布。吕布曾经派陈登出使许昌,曹操也封了陈登官职。陈登也做了曹操的带路党。只不过陈登更会做人,回去跟吕布巧舌如簧一番,竟然蒙混过关,最终成为吕布失败的重要因素。韩嵩搬出什么君臣大义来做挡箭牌,表面看完全符合当时的价值观,甚至博得了大部分同僚的同情,可除了给自己戴高帽,实际智商情商都比陈登差远了。
多说一点,对于韩嵩事件的来龙去脉,《三国志》与《后汉书》的记载基本相同。但是,陈寿在事件结尾处写下“表虽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皆此类也”这句话,借这一事件对刘表的性格下了结论。而《后汉书》则完全没有这种记载,只写了事件经过。两相对比,显然《三国志》对刘表的记载有更加强烈的作者个人好恶倾向,至于为什么会这样,笔者不清楚,只是粗浅认为这样的评价人们不能全盘接受,要经过独立的思考才行。
说完韩嵩事件,我们再看看另一个对刘表形象不利的事件,祢衡之死。对于这件事,基本上公认是曹操想借刘表之手,刘表又借黄祖之手,最终祢衡死于黄祖刀下,一个经典的借刀杀人案例。
大家都知道祢衡个性狂傲,到底怎么个狂法,以至于曹操刘表两大诸侯都无法容忍,以及祢衡的死到底该怪谁,下面详细介绍一下。
祢衡是青州平原县人,从小就能言善辩,而且非常恃才傲物。兴平年间(194-195),祢衡为躲避战乱逃到荆州。等到建安初年,汉献帝迁都许昌,祢衡又前往投奔。有相识的人问他,你试试去投奔陈群、司马朗怎么样?祢衡回答:“我怎能跟随屠猪卖酒之流呢?”别人又问:“那荀彧、赵融怎么样?”祢衡回答:“荀彧相貌确实不错,可以让他专职吊丧,赵融就让他去当厨房的管事吧。”陈群、荀彧大家都很熟悉不必介绍,司马朗是司马懿的兄长,赵融则曾与袁绍、曹操等人并列西园八校尉。这些人都是闻名天下的大名士,祢衡却却极尽贬低挖苦之词,您说祢衡再有才,能把陈群司马朗荀彧赵融全都贬得一文不值?肯定不能,所以这就能看出祢衡的狂傲已经超出正常人的范畴。
祢衡欣赏谁呢?许昌城中他就看孔融和杨修顺眼。其中跟孔融还结下忘年交,当时祢衡二十岁,孔融四十岁,孔融对祢衡的才华也是欣赏不已,于是就把祢衡推荐给曹操。在《后汉书·祢衡传》里收录了孔融举荐祢衡的上疏,长达四百多字,对祢衡的才华赞扬得是天花乱坠。
曹操自然爱才,便召祢衡来见。结果祢衡不知道抽了什么风,不仅几次三番拒绝,还屡屡口出狂言贬损曹操。
《后汉书·祢衡传》载:融既爱衡才,数称述于曹操。操欲见之,而衡素相轻疾,自称狂病,不肯往,而数有恣言。
不管祢衡怎么想的,笔者是无法理解。天子迁都许昌,可实际掌权的谁不知道是曹操?祢衡从荆州千里迢迢来到许昌,不仅拒绝曹操的召见反而说曹操坏话,那你为什么来呢?
曹操听说祢衡擅长击鼓,于是任命其为鼓吏,一天宴会时让祢衡跟其他鼓手一起演奏。轮到他登场时又不知道抽什么风,祢衡径自走到曹操面前停下,跟对面大眼瞪小眼。这种文艺表演都有演出服装,正常来说都要换好演出服再登场,可是祢衡也没换衣服,就这么站在曹操面前不说话。场面一度很尴尬。旁边有负责管理演出的小吏呵斥祢衡:“你这鼓吏怎么不换服装就轻率觐见,还不赶紧换衣服去!”
令人瞠目结舌的场面出现了:祢衡当众把身上衣服全脱掉,赤身裸体地走到拿着演出服的小吏身边取过衣服慢慢穿上,再去演奏了一通鼓曲,表演结束后径自离开,毫无半点羞愧之色。这莫名其妙的一幕着实让曹操也很受震撼,最后只是尴尬地笑着说:“本来我想借机羞辱一下祢衡,看来反倒被祢衡羞辱了啊。”
祢衡是孔融推荐的,可这种情况孔融也坐不住了,对祢衡责备一番,让祢衡赶紧给曹操赔罪。孔融又去拜见曹操,说了一番好话,表示祢衡有间歇性神经病,当时突然发病希望曹公不要介意云云。曹操也没太放心上,就对下人说一旦祢衡来了就赶紧通报。
祢衡是去了曹操府上,但不是去赔礼道歉,而是手拿着三尺长的拐杖坐在大门口,一边用拐杖敲地一边破口大骂。这下曹操实在没法无动于衷了,考虑到祢衡向来有些名气,杀掉恐寒了远近人心,于是决定让祢衡哪来的回哪去,既然你从荆州来,那就把你送回荆州吧。
曹操在许昌迎奉天子,天下名士大多都前往投奔,而从天子脚下反向投奔荆襄之地的,是凤毛麟角。所以刘表也很开心,毕竟祢衡的名气相当大。
《后汉书·祢衡传》载:刘表及荆州士大夫先服其才名,甚宾礼之,文章言议,非衡不定。
刘表对祢衡确实非常器重,草拟文件都要祢衡来修改审定。有一次祢衡外出,刘表及众幕共同起草了一份奏章,对遣词造句反复打磨才定稿。等祢衡回来看到奏章,只粗略浏览一遍,就把奏章撕毁并扔在地上。刘表当时就惊呆了,祢衡这是干什么?祢衡镇定地要来笔墨,奋笔疾书不一会便写完了奏章,刘表一看,这文章写得文采飞扬又表达准确,比刚才大伙绞尽脑汁反复琢磨出来那篇强多了。
刘表从此更加器重祢衡。虽然祢衡不像对待曹操那样行为极端,但时间一长还是逐渐怠慢,对刘表多次言语羞辱。其实从前面祢衡撕毁刘表奏章就能看出端倪,只是过硬的才华一时蒙蔽了刘表的眼睛。既然祢衡还是改不掉过分狂傲,刘表又顾及名声不能惩治祢衡,于是刘表便把祢衡送给江夏太守黄祖。
《后汉书·祢衡传》载:“衡为作书记,轻重疏密,各得体宜。祖持其手曰:“处士,此正得祖意,如祖腹中之所欲言也。”
黄祖虽然性格急躁,不过起初也被祢衡的才能折服。祢衡对黄祖交办的各项工作也处理得井井有条,不仅黄祖很喜欢祢衡,黄祖的儿子黄射也跟祢衡相交甚笃。
然而好景不长,一次黄祖在船上设宴大会宾客,席间祢衡又抽风,对黄祖出言不逊。黄祖呵斥祢衡,招来祢衡的破口大骂。黄祖命令左右把祢衡拖出去打一顿,祢衡又骂得更加难听,黄祖也发怒了,下令处死祢衡。
其实经过曹操、刘表之故事,黄祖多少能知道祢衡精神上有缺陷,这时候如果有人出来劝劝,黄祖很可能不会坚持杀祢衡。可是祢衡平时得罪人太多,黄祖的主簿素来痛恨祢衡,既然得到命令,顺势迅速将祢衡处死了。速度实在太快,附近的黄射闻讯光着脚赶来救援也没来得及,而且刚刚处死祢衡,黄祖也后悔了,只能厚葬之。
祢衡在历史上的主要记载基本介绍完了。不难发现,孔融能跟祢衡交好,最关键之处在于孔融知道祢衡确实是个精神病,间歇性地发狂,孔融能够包容祢衡,认为祢衡的才华足以抵消他的狂病。然而作为军政要务繁忙的曹操、刘表来说,他们要的终归是能正常效力的人才,而不是这种常常羞辱自己的定时炸弹。
从祢衡的迁徙轨迹来看,这个人对自己的未来就没有像样的规划。最初从北方迁到荆州,如果他以不想为刘表效力,而更加看好曹操为理由前往许昌,倒是符合常理。可为什么到了许昌陈群、荀彧等人都看不惯,对曹操甚至多次公然羞辱?从他后来在刘表、黄祖处的表现来看,祢衡不发病时虽然也狂傲,但起码能正常工作。也就是说祢衡根本没打算为曹操效力,那你去许昌干什么呢?
至于从许昌迁回荆州,表面上是曹操送给刘表,可是祢衡是去当官的不是阶下囚,刘表奉为上宾特别尊重,也没有任何限制人身自由。祢衡如果愿意为刘表效力,当初离开荆州干什么呢?包括后来归到黄祖麾下,不想干随时可以走人,一边领着刘表、黄祖的俸禄一边羞辱自己的领导,在今天的职场这种人可能只是被辞退,在当时那就是自寻死路。
只能说祢衡这个精神病人的逻辑正常人根本没法理解,就算刘表不把祢衡给黄祖,就算黄祖又把祢衡推荐给其他人,这样疯狂作死的人迟早会把自己给作死,怨不得曹操,怨不得刘表,也怨不得黄祖。祢衡之死纯属自寻死路,单拿这件事拎出来指责刘表并不恰当。
本期主要介绍了刘表“外宽内忌”形象的具体成因以及对相关两件典型事例的分析,笔者个人不成熟的看法,仅供参考。下期继续讲刘表二子争权的相关历史,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敬请点赞加关注,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