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长江网3月13日讯 50余日战疫,口罩、手套、帽子、防护服、护目镜等,都是防控新冠肺炎不可或缺的“盔甲”,但皮肤也长时间处在压迫、不透气状态。在武汉市网群部长江网武汉城市留言板“在线问诊”中,长江网记者发现这段“禁足期”里,战疫护肤问题备受关注,大家都想知道如何在做好防护的同时,让自己的皮肤不受伤。
勤洗手,手部皲裂
在武汉城市留言板“在线问诊”中,一位40岁男士留言:频繁洗手,导致手背发红、粗糙、开裂,不知道会不会有手部感染,又不能不洗手。不知如何是好。
对此,湖北省妇幼保健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朱军容解释,“洗手”是最简单的清洁消毒措施,单纯用自来水清洗是不够的,需要利用清洁剂的湿润、渗透、乳化、分散等多种作用清洗掉病毒和细菌。但是频繁的清洗,使用肥皂、洗手液、消毒剂等化学性刺激物,会破坏皮肤屏障功能,导致角质层含水量下降,继而造成皮肤干燥、瘙痒、脱屑,严重者甚至有红斑、皲裂、破溃糜烂等症状。
那怎么洗手才能保护我们的手部皮肤呢?
1.洗手时一般建议使用温水,选用刺激性小的洗手液、香皂,每次洗完手一定要及时涂上护手霜,而且是在刚洗完手还有点湿的时候,这样可以提高护手霜的水合作用,让护手霜里面的油脂成分更好地锁住水分。
2.使用有刺激性的消毒剂如84时应尽量佩戴手套,不要直接接触皮肤,避免化学性刺激。
佩戴口罩,引发过敏
在武汉城市留言板“在线问诊中”,一位市民留言:家人当小区志愿者,每天戴口罩、护目镜、穿雨衣,为小区居民运送物资,这两天嘴边有瘙痒感,怎么处理?
朱军容解释,戴口罩能够有效减少病毒通过飞沫传播,降低大家的吸入风险,但是长时间戴口罩会产生湿热环境,可能会刺激皮肤甚至引起过敏或加重原有皮肤病。戴口罩的时候可以非常明显地感受到,口罩内的皮肤一直处于湿润的状态,这是因为鼻腔里呼出的湿气和交谈时的飞沫会在嘴巴鼻子周围形成局部潮湿温热的环境。而闷热不透气的环境比较容易引起皮肤细菌感染发炎,引起过敏,或者是产生“口罩痘”(黑头、闭口、粉刺等统称)这类皮肤问题。
那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1.尽量减少外出,避免长时间佩戴口罩,若工作需要必须佩戴,在安全防疫的前提下,找一个空旷通风处,每2—3小时摘下口罩让皮肤透气。
2.戴口罩最好选用质量合格的医用外科口罩,口罩应及时更换,尽量不要反复使用,最好每4小时换一次口罩。
3.皮损区域避免刺激,停用洗面奶、爽肤水等,温水清洁面部,避免揉搓,外涂无明显刺激感的面霜或乳液。
4.如有明显水肿、渗液,可外敷3%硼酸溶液、生理盐水,口服抗过敏药物(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治疗。
5.经过上述治疗,若皮疹仍无好转或者加重,需要到医院皮肤科就诊。
口罩、护目镜造成机械性损伤
一位市民在“在线问诊”板块留言:因下沉社区,每天要戴口罩、护目镜,晚上到家时,脸上有明显压痕,好担心继续下去会破相。
朱军容解释,疫情当前,口罩、护目镜成了隔离新型冠状病毒的最有力物理措施之一。但是密闭时间太长,可能会引起皮肤浸渍;压力过大可能会引起皮肤机械损伤。而且这类产品主要由橡胶等构成,直接接触皮肤也会引起过敏反应。其主要表现为鼻部、面颊、耳后口罩绑带处压痕、红斑、紫癜、破溃、糜烂。皮肤屏障功能被破坏后可能继发真菌感染等。
对于这类情况,建议采用下面的方法进行防护:
1.选择松紧适合的防护用品。如果条件允许,适当交替选用不同的防护装置,如口罩有挂耳式、头戴式、系带式,避免同一部位过度受压。
2.穿戴前可局部外涂润肤剂,或者选用粘性较低的创可贴、输液贴、敷料等贴在受压部位。
3.破溃糜烂的区域,尽量暴露并保持干燥,局部外用生长因子凝胶、抗生素药膏(百多邦、夫西地酸乳膏)等。一般要痊愈后才可继续穿戴。
4.如需继续穿戴防护装置,可在受损区域垫凡士林纱布、干燥的纯棉纱布等。
手套导致的双手发白起皱
一位市民在“在线问诊”板块留言:因下沉社区,每天要戴手套,但每次取下手套时,双手会出现发白、起皱。
朱军容解释,下沉社区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常常因为手套佩戴时间过长导致发白、起皱,继而脱皮,主要是因为透气性太差导致。
我们可以:
1.有条件可以适当增加更换频率,更换时擦干皮肤,适当使用护手霜。
2.穿戴结束清洁皮肤后及时使用护肤剂。
3.如果出现橡胶过敏,可先戴棉质手套,再戴橡胶手套。
4.如果出现发白等浸渍现像,可外用氧化锌等软膏。(记者黎清 祁燕 唐智峰 王春岚 通讯员周建跃 温红蕾)
【编辑:付豪 黄亚婷 蔡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