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坦两国之间的深厚友谊由来已久,早在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正式建立以前,两国便已有往来。
外交关系正式建立后,双方更是将对方视为自己最为亲密的朋友及合作伙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多有往来合作。
中坦合作一直走在非洲前列,两国始终保持着牢固紧密的关系,中国的援助为坦桑尼亚的发展建设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曾经弱小的坦桑尼亚,因为有了中国的支持和帮助,在短短几十年间迅速发展,不仅经济实力在非洲拥有了一席之地,军事实力也是不可小觑。
中国曾不遗余力地为坦桑尼亚军队提供指导帮助,还向坦方提供先进的装备,如今坦桑尼亚才能坐拥“非洲最强解放军”。
坦桑尼亚全称为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位于非洲东部,东临印度洋,陆上与肯尼亚、乌干达、赞比亚等多个国家接壤,在东非地区地位突出。
相关专家根据丰富的考古成果发现,坦桑尼亚历史悠久,是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早在公元前就曾与阿拉伯、波斯及印度等多个地区进行过贸易往来,文明起源很早。
历史演变过程中,曾有大量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移民到东非地区,这些外来移民与当地土著共同生活,各种文化经过长期的交流融合后,造就出了一种新的混合型文化——斯瓦西里文化。
公元14世纪以后,尼罗特人、南非祖鲁人等族群先后迁徙到坦桑尼亚,又为当地文明注入了新的元素,坦桑尼亚的种群进一步拓展,后随着时间流逝发展成了不同的民族。
“无核心”的族群格局,是坦桑尼亚民族文化的一大特点,各个民族人口数量相当,地位平等,族群之间不存在交往壁垒,都不在政治格局中占据绝对的领导作用,因此这一地区在历史上一直十分和平。
然而到了19世纪,西方世界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人类生产力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先进国家纷纷开始向外扩张,以各种残忍手段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源掠夺。
殖民主义的兴起,给整个非洲带来了一场浩劫,坦桑尼亚自然也难逃厄运,先后遭到了德国、英国等多个国家的剥削和压迫,这对于其本就不高的发展水平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直到1963年,桑给巴尔地区宣布独立,并于一年后和于1961年独立的坦噶尼喀共和国合并,组成了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终结了殖民主义在这片土地上百余年的荼毒。
然而,独立后的日子却并不轻松,不富裕的自然资源和百孔千疮的基础条件一次又一次地给雄心勃勃想要带领国家发展的政府造成了不小的打击。
发展之路总是充满坎坷曲折,对于非洲的大多数国家而言,更是如此,本就贫瘠的先天条件加之百年遭受剥削所留下的历史难题,想要凭借自身的力量而崛起,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坦桑尼亚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接受外援,其中最主要的便是来自国际金融机构和发达国家的援助。
无论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还是英美法等国家,它们提供经济援助的手段主要都是为各个需要的国家提供优惠贷款。
这在最初一段时间确实能够给受援助带来不小的帮助,让他们的经济情况在短时间内出现明显的好转,但当时间跨度被拉长,这样的援助模式就会逐渐显露出弊端。
当时的尼雷尔政府因为好转的经济情况而信心满满,规划了非常大胆的发展计划,颇有趁着这个势头大干一场的架势。
然而,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没能够如愿实现,计划中的绝大多数目标最终都成为泡影,原本预期的发展成果也随之破产。
这一是因为政府制定的政策本身就存在缺陷,二则在于国际环境和外交关系的变化,坦桑尼亚同德美英三国交恶,导致很多说好的外援都成为了空头支票。
本就以外国资本发展的坦桑尼亚,在一夕之间再度陷入泥潭之中。
坦桑尼亚独立初期主要依靠着西方国家提供的经济援助进行经济建设,因此当时的外交重点一直放在欧美,但同时也仍然与我国等东方国家保持着友好关系,没有彻底倒向西方阵营。
1961年,坦噶尼喀举办独立庆典时就专门发出了邀请函,主动邀请中国派代表参加。
当时,我国政府派遣的代表就向尼雷尔总理,转达了中国政府想要同坦噶尼喀建交的意愿,尼雷尔总理欣然接受,双方一拍即合,即日便发表了建交公报,这称得上是中坦两国友谊的开端。
但当时,坦噶尼喀政治和经济等多方面发展都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并不具备能让中国正式修建大使馆以及派遣大使的条件,因此两国之间的外交进展一直难以推进。
1964年,4月26日,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共同组成了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中国作为两国共同的建交国,第一时间对这个结果表示了支持和祝福,中坦友谊也就此打开了新篇章。
20世纪60年代,对于中国和非洲各国而言都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时期。
当时,非洲掀起了独立浪潮,对世界形势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此时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发生了不小的转变。
1963年,毛主席提出的“两个中间地带”理论,为打开中国同亚非拉国家的交往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后中国在中国开启了一场建交之旅,并慷慨地向非洲国家提供各方面援助。
在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建立前,中国就分别向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提供过经济和技术援助,两国合并建立共和国后,中国仍旧批准了长期贷款和技术支持,在此基础上继续向坦桑尼亚提供经济援助。
因为西方国家在提供援助时变得愈加吝啬,并且一直以各种方式阻碍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尼雷尔为代表的坦桑尼亚政府对于其的不满也逐渐加深。
在各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坦桑尼亚同中国和东德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变得日益亲密起来,领导人的访问活动也变得愈加频繁。
真正促进中坦友谊得到升华的是,《中坦友好条约》的签订,两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原则,将合作进一步拓展到除经济外的其他各领域,合作程度也得到了加深。
中方承诺帮助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一同在两国间修筑坦赞铁路,不仅提供物质支持,同时还会派出技术专家,提供相关设备。
这份协定进一步巩固了两国的深厚友谊,并且也为坦桑尼亚的发展带去了更加有力的支持。
除了物质方面的交流互助外,坦桑尼亚还在制度上向我国虚心学习,借鉴我国的发展经验,极具探索性地提出了“乌贾马社会主义”。
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意识形态领域,中坦都拥有着极强的默契,逐渐成为了对方在国际世界中不可缺少的一位朋友。
在接受中国援助的同时,坦桑尼亚也在尽己所能地对中国做出回报,在1971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坦桑尼亚投出了赞成票,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一起将中国抬进了联合国,帮助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国的对外援助,并非盲目地满世界撒钱,而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会根据不同国家的发展情况和需求给予相应的援助。
以坦桑尼亚为例,中国在给予其经济援助,并且帮助他们建设坦赞铁路的同时,还顺应坦桑尼亚政府的要求,为其提供国防安全援助。
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露,本国在国防方面面对的困局:面积广大、海岸线长,防卫要求高、难度大,但是国家的军事实力却跟不上,虽然有军队,但若真正面对挑衅,也很难进行有力的防御和反击。
在70年代以前,坦桑尼亚也未曾因自己薄弱的军事实力而感到过分担忧,因为坦桑尼亚对外一直保持和平态度。
总理尼雷尔也崇尚“非洲一体”的观念,这使得坦桑尼亚显得格外与世无争,甚至曾被基辛格形象地称为非洲的“和平稳定器”。
但自1971年战争狂人伊迪·阿明上台成为邻国乌干达领袖后,坦桑尼亚人民便开始了整日担忧战火烧到家乡的噩梦,无数难民涌入坦桑尼亚,坦乌边境原本的平静就此被打破。
1972年,一支规模为1500人的乌干达反政府武装驾驶卡车,从坦乌边境进入乌干达,与乌干达政府军交火,这引发阿明对坦桑尼亚的不满,认为这是坦桑尼亚在干涉乌干达内政,因此向坦发动空袭。
后此事经过索马里调停,双方签署了协定,将各自的军队向后撤退10千米,以此来换得停战,但此后阿明仍对坦桑尼亚虎视眈眈。
军事力量薄弱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是非常致命的缺点,再加之整日面对的战争威胁,坦桑尼亚不得不释放出求援信号,希望中国能够在军事上给予自己援助。
中国虽然并非发达国家,在武器装备上无法同欧美相比,但却在战役中屡屡获胜,甚至让公认全球军事实力最强的美国成为手下败将,因此尼雷尔对中国充满敬佩。
面对尼雷尔总统的真诚求援,我国自然不能推托,于是两国便就此开展了相关合作。
坦桑尼亚在国内选拔了大批中下层优秀军官,前往中国进行培训,我国也精心为他们制作了一套训练计划,从战略战术到作战技能囊括在内,可谓毫无保留。
除了接受坦桑尼亚军人来到国内学习外,中国还专门派各优秀军校的军事顾问,及教授前往坦桑尼亚进行指导交流。
技术有所提升,硬件也要跟上,在接受培训的坦桑尼亚军官回国时,来自中国的63式坦克和63式装甲运输车等防御性武器也一同抵达了坦桑尼亚,这些装备为坦桑尼亚的机械化部队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中国的无私帮助下,坦桑尼亚的军事实力提升,军人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地加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1978年,乌干达经济发展出现危机,阿明再次将枪口对准了坦桑尼亚,不断在坦乌边境制造摩擦,最终在10月25日正式发动了战争。
敌人来势汹汹,尼雷尔首先想到的还是以和平手段解决,但没想到非洲联盟只是发出了一篇不痛不痒的声明,丝毫没有要介入阻止的意思。
无奈之下,尼雷尔正式向乌干达宣战,坦桑尼亚人民也团结起来,除了本就在服役的士兵外,就连警察和监狱看守也纷纷投身战役,百姓们更是捐出了家中所有能捐献的东西,誓要击退敌人,守护家园。
此时的坦桑尼亚军早已经不是从前的“稻草人”,而是接受过严格训练的精兵强将,在战场上一交锋,很快便占据了上风,打了阿明一个措手不及。
尼雷尔11月2日正式向乌干达宣战,仅仅在一周之后,阿明就被势如破竹的坦桑尼亚军队吓得主动让步,提出愿意以放弃卡盖拉突出部位来换得停战。
但是,坦桑尼亚人民却并不接受这个毫无诚意的让步,乘胜追击地继续作战,要一鼓作气地将乌干达军队赶到国境线以外。
中国派来的军事顾问,在这次的战争中贡献很大,结合当地的地形和敌人的特点,帮助坦桑尼亚军队制定了一系列作战计划,将无头苍蝇一般的乌干达军队打得节节败退。
在向姆巴拉拉和鲁万加进军时,忽遇天降大雨,这给坦桑尼亚军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因为他们行军路上的道路情况本来就非常糟糕,大雨过后更是满地泥泞,还有很多地方隐藏着危险的沼泽。
在这样的情况下,普通的卡车和装甲车都无法正常行进了,部队也因此寸步难行,面对如此艰难的状况,来自中国的63式坦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普通运输装备无法通过的地方,63式坦克都如履平地,并且本身还具备作战能力,战斗力非常强大。
坦桑尼亚军队207旅和201旅充分利用了63坦克的优势,不仅顺利通过了沼泽区,还截断了乌军的道路,以不战而胜的姿态,占领了具有极重要战略地位的卡利西佐。
坦桑尼亚军队一路高歌猛进,很快就攻克了马萨卡和乌干达西部最大的城市姆巴拉拉。
接连的败仗让曾经的战争狂人阿明彻底乱了阵脚,他难以相信这支凶猛的军队竟然来自印象中弱小的坦桑尼亚,但他也没有时间再去思索,赶忙四处求援。
阿明投的求援书都如同沉入大海的石头,没有国家的领导人愿意淌这趟浑水,除了另一个同样疯狂的人——卡扎菲。
卡扎菲派出了1000名利比亚战士前往乌干达进行支援,并且还配备了一系列武器装备,这让阿明看到了一丝希望。
乌利联军在卢卡亚到布甘加之间的地区进行集结,预备发起攻势,一举夺回马萨卡。
战争局势紧张,双方很快便如乌方预计的那般展开了对决,但是战争的走向却并没有顺着乌利联军想要的方向发展,坦桑尼亚的精锐力量配上的63式坦克连,还有火力密集的炮兵连,很快就将乌利联军打得溃不成军。
这场战争从11月一直打到次年的6月才结束,在此过程中坦桑尼亚共花费了5亿美元的军费,双方各有人员伤亡,其中乌干达损失人数远超坦桑尼亚数倍。
阿明从来也没有想过,原本自己并不放在眼里的“弱鸡”邻居居然会突然强悍到如此地步。
坦桑尼亚的军队也因此一战成名,还获得了一个“东非解放军”的名号。
中坦之间的深厚情谊,是中非整体友好关系的缩影,是对中非数十年友情的高度凝练。
建交数十年来,中国在各方面为坦桑尼亚提供了援助,为坦桑尼亚的发展建设提供了巨大的支持,被坦桑尼亚当作在国际社会上关系最为密切的盟友之一。
在坦桑尼亚遭遇战争危机时,中国也及时伸出援手,慷慨无私地为这个友好国家提供装备和技术支持。
在朋友的帮助下,坦桑尼亚的军队迅速成长,军事实力不断提升,一改往日的弱小形象,在战争中屡屡获胜,成功击退了进犯的敌人,守卫了自己的家园,并且训练出了一支实力强劲的“最强非洲解放军”。
《中国63式坦克在坦桑尼亚》 2022年2月1日 《坦克装甲车辆》
《尼雷尔与坦桑尼亚国家建构研究》 2014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