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当天,成都的都江堰市青城山镇新桥社区居民发现了一只长相奇特的小鸟瑟瑟发抖,都江堰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接到电话后立刻前往救助。
经现场鉴定,这是一只赤腹鹰幼鸟,绒毛尚未褪却。
赤腹鹰是鹰形目鹰科的一种小型猛禽, 数量甚少而极珍稀,被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主要繁殖地集中在中国南方地区。近年来,赤腹鹰的数量明显减少,其受到的生存威胁日渐加剧。
“我们这些年救护了不少珍稀动物和鸟类,经过一段时间诊疗和养护以后,放归大自然。”都江堰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刘兵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称。
8月15日,成都都江堰救助了一只赤腹鹰,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受访者供图
保护机制与救助体系
“成都的生物多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都市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副主任刘刚对澎湃新闻称。
成都拥有极为优渥的自然环境。126座3000米以上的山峰相伴,从海拔5364米的大邑大雪塘,到海拔359米的简阳沱江,构成了成都巨大的垂直高差。150多条江河纵横交织,总长达1500公里,多种生境造就成都这座超大城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据成都市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统计显示,全市有高等野生植物3139种、占全国比例的10.1%,兽类114种、占全国比例的16.5%,鸟类566种、占全国比例的39.2%,两栖动物32种、占全国比例的6.2%。
这也意味着成都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面,面对很大的挑战和压力。
仅以野生动物救护为例,目前成都从市级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到区县的临时救护站,结合科研院所的临时救护基地,以及县级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所,形成了一套具有成都特色的野生动物的保护机制和救助体系。
这套体系行之有效。据统计,2022年以来,成都全市收容救护野生动物610头(只、条),放归168头(只、条)、无害化处理287头(只、条)。
如何把保护野生动植物的观念,根植于每位市民的日常行为,这也是一道难题。
近年来,成都市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通过多种传播手段宣传生态保护知识,引导公众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并形成一套寓教于乐的自然教育特色和方法,结合世界湿地日、爱鸟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野生动物保护月、生态日等重要节点,举办各类活动,拍摄微视频、推出科普绘本等,以喜闻乐见方式传播保护理念和知识,吸引了许多市民热情参与。
近日,全国首个生态日的设立,让成都所有野生动植物保护相关机构和志愿者均备受鼓舞。
“这标志着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迈出重要一步。”刘刚称,他相信此举能更好地唤起了全民建设美丽中国的成就感、自豪感、责任感、使命感。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态领域副研究员何奕忻也认为,此举对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进而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四川新津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成都市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 供图
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的“家底”
2022年12月13日,成都荣获首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让成都市生物多样性(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迎来“高光时刻”。
同年12月26日,成都市政府印发《成都市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了2025年、2035年成都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和实施途径。
根据2023年最新《成都市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显示,成都市野生动物已记录753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78种,包括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雪豹、川金丝猴、绿尾虹雉等29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小熊猫、黑熊、中国大鲵、红腹锦鸡等149种。
当地政府和民间野生动物保护机构也加大力度,在红外线摄像机镜头下,雪豹、羚牛、川金丝猴、绿尾虹雉等我国珍稀野生动物不断被发现。前段时间,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濒危野生植物——“距瓣尾囊草”也在成都被发现,该稀有植物属四川特有。
“这些是成都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指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UNDP-GEF)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首席技术顾问范隆庆博士对澎湃新闻称。
范隆庆长期关注成都生物多样性保护,他认为成都拥有十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完整的生态系统,既是非常优渥的“家底”,也是成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成都坚持以公园城市系统集成改革为带动,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据官方通报的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2年,10年时间,成都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132天增长至299天,PM2.5浓度累计下降58个百分点;每年约有70天在城市看见雪山。
成都市规划建设全球最大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和全球最长的公园城市绿道,全市森林覆盖率40.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5%,湿地总面积约43万亩。
“这为我们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未来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范隆庆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