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频道:为您提供一个绿色下载空间! 首页| 软件下载| 文章教程| 应用提交| 最新更新
当前位置:首页 > 手机资讯 > 攻略 > 五问许昌“疯狗咬人”事情,琐事为什么被拖大?,

五问许昌“疯狗咬人”事情,琐事为什么被拖大?,

来源:天空软件网 更新:2023-10-13

用手机看

扫描二维码随时看1.在手机上浏览
2.分享给你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试解曹操害怕孙策之谜

——兼论老子天下第一

原创作者:余世亮


本文提纲:

一、能征善战,孙策迅速削平中国南部大量割据势力

二、政治正确,孙策及时与袁术决裂并坚决拥挤献帝

三、借力使力,江东超常发展显示了孙策的政治智慧

四、乘胜追击,孙策想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

五、常存敬畏,心有所向行有所止故为人凡事皆有度




有人说,曹操怕过三个人:一怕老婆,二怕孙策,三怕崔琰。这话既对也不对:对,是因为在《三国志》都能找到曹操怕三人的依据;不对,是因为在《三国志》里曹操还害怕过袁绍和刘备。

第一、怕老婆。曹操怕老婆丁夫人,是因为心中有愧。建安二年(197年)的宛城之战,是因为曹操好色看中本已投降的张绣的婶婶邹氏,结果惹得张绣复叛,这一仗曹操损失惨重,长子曹昂为救曹操而死。曹昂是丁夫人一手抚养长大,为此丁夫人与曹操决裂。曹操临终之前念念不忘的人就是丁氏。曹操说:“假令死而有灵,子修(注曹昂,字子修)若问‘我母所在’,我将何辞以答!”

第二、怕孙策。《三国志》记载,因为以下两原因,曹操怕孙策:一是孙策横扫了江东,曹操感叹道:“猘儿难与争锋也!”二是在官渡之战前夕,曹操得到情报说,孙策将袭击许都。曹操实力原本就不如袁绍,如果孙策偷袭曹操后方,那么两面受敌的曹操一定赢不了袁绍。

第三、怕崔琰。《三国志·崔琰传》记载:“(崔)琰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朝士瞻望,而太祖亦敬惮焉。”意思是说,崔琰声音洪亮,身材高大,眉目清秀,须长四尺,很有威严持重的仪态,朝中官员都仰慕他,而曹操也敬畏他。

第四、怕袁绍。曹操曾说,“在袁绍势力强大的时候,连我自己都自身难保,又何况众人呢?”曹操说这话时,官渡之战已经以曹操的胜利而落幕。在清理战利品时,发现在官渡之战期间,曹操集团内部有些人偷偷写信给袁绍表示诚意。对于这些投诚信,曹操看也不看就将这些信烧了。

第五、陆逊说过,曹操怕刘备。《三国志·陆逊传》记载,(陆)逊案剑曰:“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陆逊想表达这样一层意思,刘备天下闻名,是连曹操都忌惮也,现今就在我们的边境,这是一个强劲的对手,我们要慎重对待。

综上,曹操怕老婆丁夫人和崔琰,这不是真正意义上惧怕:怕老婆,因为愧疚;怕崔琰,因为敬重。曹操怕孙策、刘备和袁绍的本质是一样,是怕孙策、刘备、袁绍与他共争天下。

本文不谈刘备,也不说袁绍,只聊曹操怕孙策的故事,敬请大家关注且提出指正意见。

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的一天,曹操看到孙策呈送来的沙羡大捷表文,脸色剧变,感叹地说:“猘儿难与争锋也。”猘儿,意思就是“小疯狗”,后来以“猘儿”指代勇猛的年轻人。因此,曹操的感叹语可翻译为,“很难与这个凶猛的小子争锋啊!”

曹操为什么会发出如此感言?因为孙策太强势了,更怕孙策与他争天下!


一、能征善战,孙策迅速削平中国南部大量割据势力

孙策(175年—200年5月5日),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人。破虏将军孙坚长子、吴大帝孙权长兄。汉末群雄之一,孙吴政权的奠基者之一。《三国演义》称其武勇犹如霸王项羽,绰号“小霸王”。

初平二年(191年)父亲孙坚战死,孙策十七岁。初平四年(193年),守孝结束后,孙策到寿春找袁术,请求返回父亲孙坚的旧部,以期为父报仇及建功立业。可袁术不信任孙策,兴平二年(195年),年仅20岁的孙策带着几千人渡过长江,在江东开始创业。到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袭身亡时,他已横扫江东,占领了吴、会稽、丹阳、庐江、豫章、庐陵等六郡。五、六年时间,孙策基本上控制了扬州广大地区,为孙吴立国奠定了基础。孙策是当时几大政治军事集团中发展最快的一个,还是魏、蜀、吴三国创业者中最年轻的一个。


二、政治正确,孙策及时与袁术决裂并坚决拥挤献帝

(一)与袁术决裂,向献帝输诚。

建安二年(197年),占有传国玉玺的袁术正式僭越称帝。他封九江太守做淮南尹,设置公卿百官,在南北郊外祭祀天地。

孙策抓住袁术称帝这一契机,“以书责而绝之”,接着又派部将徐琨率军赶走袁术任命的丹杨太守袁胤,还写信召回吴景、孙贲等人返回江东。这些举措,标志着孙策正式与袁术决裂,彻底断绝双方的从属关系,从而结束了自孙坚以来,孙氏集团深受袁术控制的局面,正式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从某种意义上讲,袁术称帝毁灭了自己,却意外成全了孙策。

孙策是位军事天才,在政治上也成熟很早。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刚到许昌,孙策即派奉正都尉刘由、五官掾高承拿着孙策奏章拜谒汉献帝,并向朝廷进贡礼物,以此表达对新生的许昌朝廷的诚心诚意。

孙策派代表到许昌拜谒汉献帝,曹操就不仅找不到要指责孙策的理由,相反他还得给孙策加官进爵,不然会给想与许昌朝廷亲近的人心寒。建安二年(197年)夏,曹操派出议郎王誧,携带汉献帝诏书来到江东,任命孙策为骑都尉,袭父爵乌程侯,兼任会稽太守。后来,王浦又以皇帝名义宣布孙策为代明汉将军。

建安三年(198年),孙策又派遣重要幕僚正议校尉张纮。这次孙策向朝廷贡献礼物的规模是建安元年(196年)的两倍。向朝廷输诚,是孙策重大、明智的决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此时,正值吕布与袁术重新联合,曹操战略方针需要重新调整,对孙策更是“欲抚纳之”,“其年,制书转拜(孙策)讨逆将军,改封吴候”。

张作耀先生在《孙权传》中指出:“孙策得到了曹操代表皇帝以诏书所授予的更高封赏。这正式表明,他已是朝廷承认的盘踞一方的军事势力和地方政权,嗣后,历史便将顺理成章地演绎着孙氏家族由吴侯而为吴国主的历程。”

当时北方局势紧张,曹操和袁绍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袁绍为了达到牵制曹操的目的,已经联络刘表结为同盟,从而成功开辟了荆州这块第二战场,而曹操呢,当然也不会坐以待毙,他借汉献帝的名义,通过诏敕和封赏等手段,名正言顺地要求孙策出兵攻打刘表,帮助自己减轻来自背后的军事压力。

政治极为敏捷的孙策,知道了攻打荆州刘表的时机业已成熟了!


(二)孙策的生存逻辑,以实力说话。

孙策为了增强在许昌朝廷的话语权的分量,当务之急就是继续扩大自己的占领区,为此孙策决定先消灭庐江的刘勋,再进攻江夏的黄祖。曹操为了打击袁绍,希望孙策能尽快进攻刘表。孙策当然不会放弃既能报杀父之仇,又能表达自己对汉献帝忠心。

1、消灭刘勋。刘勋是袁术的故吏,孙策打下庐江,袁术任命刘勋为庐江太守,刘勋捡了个大便宜;袁术的大将张勋和杨弘想投奔孙策,又遭到刘勋截杀,刘勋又得到了新的大便宜。

《江表传》称:孙策接受诏命,与司空(是三公之一,参议国政)曹公(曹操)、卫将军董承、益州(治成都,四川今市)牧刘璋等全力讨伐袁术、刘表。孙策军队整装正要出发,恰逢袁术死了,袁术的堂弟袁胤、女婿黄猗等畏惧曹公,不敢坚守寿春,就一起抬着袁术的棺柩,牵扶着他的妻子儿女以及男女部众,到皖城(今安徽潜山)投奔刘勋。刘勋的粮食少,不能提供足够的饮食,就派堂弟刘偕向豫章太守华歆买粮。华歆所在的豫章郡向来就缺少粮食,他派部下带着刘偕到海昏县(今江西永修东)的上缭(今永修),让各宗族头领共同拿出三万斛米卖给刘偕。刘偕在那里滞留一个月,才收到粮食几千斛,于是就报告给刘勋,详细说明情况,让刘勋来袭击宗民而夺取粮食。刘勋接到刘偕的书信,就派部队秘密来到海昏城下。宗民首领得知消息后,都坚壁清野隐蔽起来,刘勋一无所获。

当时孙策向西征讨黄祖,前行到石城(今安徽安庆对岸),听说刘勋轻装亲自去了海昏,就派堂兄孙贲、孙辅率领八千到彭泽(江西今县西南)等待刘勋,自己同周瑜率兵二万人偷袭皖城(今安徽潜山),当即打败守军,俘获袁术的各种工匠、仪仗队和家兵部众三万人,还有袁术、刘勋的妻子儿女。

孙策上表任用汝南(治平舆,河南今县北)人李术为庐江太守,拨给他三千人的军队守卫皖县,又将俘获来的人全部迁徙到东边吴郡。孙贲、孙辅又在彭泽打败刘勋。

之后,刘勋逃进楚江,从寻阳(今湖北黄梅西南)徒步向上游来到置马亭,听说孙策已攻克了皖城,就往西塞(今黄石东南)逃去。到达沂(疑即流沂,今黄石西北)这个地方,修筑壁垒固守,并向刘表告急,向黄祖求救。黄祖派儿子黄射率水军舰队五千人援助刘勋。

孙策再次进军,大破刘勋。刘勋与刘偕向北投奔曹操,黄射也逃走了。孙策俘获刘勋兵众二千人,船千艘,于是前进军到夏口(今湖北武汉)向黄祖进攻。

当时刘表派侄子刘虎、南阳(治宛县,今河南南阳)人韩晞率领长矛兵五千人,来充当黄祖的前锋部队。孙策与之交战,大败黄祖的军队。


2.打败黄祖。孙策将取得沙羡大捷之归功于汉献帝,为自己攻打黄祖提供合法的理由。《吴录》记载孙策上表说:“臣下我(注,指孙策)讨伐黄祖,于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八日到达黄祖所驻扎的沙羡县(即夏口)。刘表派部将来援助黄祖,一同向臣下我进攻。臣于十一日拂晓,率部下江夏(治武昌,今湖北鄂城)太守兼建威中郎将周瑜、桂阳(治郴县,今湖南郴州)太守兼征虏中郎将吕范、零陵(治泉陵,今湖南零陵)太守兼荡寇中郎将程普、代理奉业校尉孙权,代理先登校尉韩当、代理武锋校尉黄盖等同时进攻。臣亲自骑马冲锋陷阵,用手急擂战鼓,以此调整统一战斗态势。将士奋勇激励,踊跃争先,专心一致,意志坚决,个个竟相效命。越过重重战壕,迅疾如飞。大火顺风燃放,士兵奋战在硝烟中,弓弩一齐发射,流箭如大雨倾泻,大战了一天一夜,黄祖才溃败了。”

在表文中,孙策还向汉献帝汇报本次战争的战绩:“刀锋所砍之处,大火焚烧之地,没有一个活命的,只有黄祖个人突围而逃。我们俘获了他的妻子、儿子共七人,斩杀黄虎、韩晞等二万余首级,落水淹死的又有一万多人,缴获战船六千多艘,财产物资堆积如山。尽管刘表未被捉住,但黄祖历来狡猾,是刘表的心腹,为他充当爪牙。刘表的嚣张,是依仗着黄祖的势力,现在黄祖的家属部众被彻底扫除,无一遗漏,刘表就成了孤立的敌人,变成一具行尸走兽。这实在是全靠着圣朝的神武威震远方,臣下我讨伐罪人,得以作出一点成绩。”


三、借力使力,江东超常发展显示了孙策的政治智慧

孙策是如何借力使力的?就是要说,孙策借谁的力,又是如何使力的。

孙策借汉献帝的“力”,确切地说,借汉献帝任命官员的权力。孙策让汉献帝为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部下封官进爵;孙策的部下有了官职、有了爵位,自然就更加为孙策卖命了!

(一)汉献帝的封官进爵与孙策向许昌朝廷进贡有直接的关系。

建安元年(196年),孙策派遣奉正都尉刘由、五官掾高承拿着自己写给汉献帝的奏章来到许昌,并向朝廷进贡礼物。第二年,朝廷即派议郎王誧到江东给孙策加官进爵,同时也不排除孙策借此向王誧提请朝廷,任命自己下属相应的官职。

《江表传》称:建安二年(197年)夏,汉朝派议郎(皇帝近侍,掌顾问应对,秩比六百石)王誧戊辰诏书前来,诏书说:“董卓叛逆作乱,祸患国家,危害百姓。已故将军孙坚志在平定讨伐,高尚的意愿虽没能实现,他的美德已经远扬。孙策遵循善道,求取福佑毫无邪念。现在任命孙策为骑都尉(武官,低于将军),袭父爵号乌程侯,兼任会稽太守。”

诏敕又说:“原左将军袁术不顾念朝廷恩典,自造凶祸反逆,弄虚作假,想趁战乱之机,欺骗百姓,朕起初听到这些话不以为然,直到接到使持节、平东将军兼徐州牧温侯吕布的报告,上报袁术邪恶的本性,滋长无道,自己修建王宫,任命安置公卿大臣,祭祀天地,残害百姓,有伤器物,为患深重肆虐。温侯吕布前后上报说,孙策是一心一意归向本朝,想回头讨伐袁术,为国家效劳,请求加以表彰嘉奖。悬赏是用以对待有功之人的,只要是勤勤恳恳,就能授与重任,所以才能继承先辈的封邑,又授以大郡的重任,荣耀备至,这正是你孙策竭力效劳的时机。现命令你立即与温侯吕布,以及代行吴郡太守、安东将军陈瑀同心协力,一同奔赴征讨。”孙策自己认为统领军队,仅仅以骑都尉兼任太守的官职轻了,想获得将军的称号,就让人去向王誧委婉表示,王誧便以皇帝的名义授予孙策为明汉将军。

在此有必要指出,汉献帝制发“戊辰诏书”的目的,原本是想将吕布、陈瑀、孙策三股势力整合起来共同对付袁术,可是汉献帝(本质上说是曹操)做梦也想不到,就是将陈瑀任命为吴郡太守,触犯了孙策的核心利益,“三人联合”根本不可能成行,最后还使陈瑀不得不逃到袁绍处避祸。


(二)孙策设计将朝廷任命的吴郡太守陈瑀赶出江东,使许昌朝廷了解到江东地区官员任命权涉及到孙策的核心利益,为此朝廷不得不尊重孙策的人事任免意见。

《三国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记载,当时,陈瑀驻扎在海西(今江苏灌甫东南),孙策奉命整装待发,正要与吕布、陈瑀共同讨论讨伐叛逆之人的形势。但当孙策行军到达钱塘(今浙江杭州西南),陈瑀却在暗中图谋袭击孙策,他派都尉万演等秘密渡江,让他们拿着印信三十多钮给丹杨(今安徽当涂东北)、宣城(安徽今县西)、泾县(安徽今县)、陵阳(今安徽太平西)、始安(今广西桂林)、黟县(安徽今县)、歙县(安徽今县)等险要县的贼军首领祖郎、焦已和吴郡乌程人严白虎等,指使他们充当内应,等候孙策军队出发之后,再攻取各郡县。孙策察觉此事后,派吕范、徐逸攻击驻兵海的陈瑀,将其击败,并俘获他的官兵及妻子儿女四千人。

《山阳公载记》称:陈瑀单身匹马逃到冀州(治信祁,今河北冀县),自己投奔袁绍,被任命为故安(今河北沫水西南)都尉。

拙著《试解宗贼严白虎和祖郎之谜:兼论成者为王》的结论是:史书上称陈瑀想偷袭孙策,是不能成立的。相反,是孙策为了给自己杀害陈瑀,重新夺回吴郡太守之职,才编造出的故事。正因为汉献帝的错误任命,不仅不能让孙策听从命令去讨伐袁术,相反共同讨伐袁术计划落空的同时,还害得陈瑀家破人亡。


(三)既然孙策已与袁术决裂,那么汉献帝也就认可了孙策在江东的“治理权”。

1、建安二年孙策“尽更置长吏”的记载存在错误。

《三国志·孙策传》记载:孙策引兵渡过浙江,占领会稽,血洗东冶城,打败了严白虎等人。全部重新任用高级吏员孙策自任会稽太守,任吴景为丹杨太守,任孙贲为豫章太守;分豫章郡一部分新建庐陵郡,任孙贲弟孙辅为庐陵太守,任命丹杨朱治为吴郡太守。彭城张昭、广陵张纮、秦松、陈端等都是谋士。这时,袁术妄称帝号,孙策致书谴责,断绝了与他的关系。曹操上书呈请朝廷授予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这时,袁绍势力强大,孙策并吞了江东,曹操的势力还不能对孙策完全施展,只有暂时安抚孙姓家族。于是将弟女许配孙策的小弟孙匡,又为儿子曹彰娶了孙贲的女儿,同时,还礼聘孙策的弟弟孙权、孙翊,又命令扬州刺史严象推举孙权为秀才。

上述记载,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第一、任命时间问题。根据孙策本记的记载,孙策“尽更置长吏”(全部重新任用高级吏员)的时间是建安二年(197年)。比如,兴平二年(195年)袁术任命的丹阳太守还在丹阳。建安三年(198年),孙策派徐琨赶走丹阳太守袁胤,平定宣城以东各地,迎接从袁术处回来的吴景担任丹阳太守。据此可知,孙策本传记载,建安元年(196年)吴景担任丹杨太守,肯定是错误的。

第二、任命权问题。在袁术称帝之前,孙策依附于袁术,他的殄寇将军职务是由袁术表荐朝廷“任命”的,后来孙策的会稽太守是许昌朝廷任命的,因此,孙策在建安元年(196年)自任会稽太守,又任吴景为丹杨太守,任孙贲为豫章太守,孙辅为庐陵太守,朱治为吴郡太守,肯定不是事实,孙策也不敢这样做。

第三、被任命人问题。建安二年(197年),吴景和孙贲受孙策之托去寿春向袁术汇报江东战役情况,同时吴景还被袁术任命为广陵太守,孙贲被任命为九江太守,且孙辅被任命为庐陵太守,则是建安四年(199年)以后的事。


4.通过与袁术决裂,孙策紧跟汉献帝,汉献帝自然为他的重要部下加官进爵。可以这样说,有关孙策属下官员的任命,在袁术称帝之前,孙策向袁术提出建议,袁术才会以表荐形式予以任命;袁术称帝之后,孙策属下的主要官员应该是许昌朝廷直接任命的。

有关汉献帝下诏任命孙策的重要部下官职和爵位,有以下三方面史料佐证:

第一、孙策得知自己的殄寇将军的称号,系袁术伪任,即上表自责,说明孙策自与袁术决裂后,江东孙氏集团官职的任命严格遵守朝廷的规矩。《三国志·孙策传》注引《吴录》称,孙策给朝廷上表谢罪称:“臣下我固塞鄙陋,孤立边睡。陛下广播恩泽,不遗漏一件小事,让臣下我继袭爵位,兼领著名大郡,承受荣宠,很不敢当。兴平二年(195年)十二月二十日,在吴郡曲阿得到袁术所呈送的表章,任命臣下我为殄寇将军;及至接到皇上的诏书,才得知原来袁术所谓的表章是假托圣命所为,我得知真相后虽然马上就取消了殄寇将军的称号,但还是惊恐不安。臣下我十七岁时,便失去了父亲,害怕自己才能低下,不能像盖房子的梁柱那样担当大任;只能充当劈柴之类的不重要的任务。确实没能像霍去病那样十八岁就建功立业,像世祖(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列位将领那样在二十岁左右就辅佐皇上。臣下我刚领兵时,年龄不到二十,虽然驽钝软弱不够勇武,但决心要竭尽微薄的生命为皇上效力,只因袁术狂妄惑乱,作恶深重,臣下我凭借陛下威灵,奉命讨伐有罪之人,一定会献上捷报,以报答陛下所授予我的一切。”

第二、朱治任吴郡太守的曲折经历,说明朝廷对江东地区的人事任免已充分尊重孙策的意见。朱治(156年-224年),字君理。丹杨郡故鄣县(今浙江安吉)人。太傅马日磾滞留在寿春时,他辟朱治为掾属,升授吴郡都尉。兴平二年(195年),朱治大败吴郡太守许贡,遂进入吴郡,代领太守事务。建安二年(197年),许昌朝廷任命陈瑀为吴郡太守,侵害了孙策的核心利益,为此孙策借口陈瑀偷袭自己为由,将陈瑀赶跑。曹操为首的许昌朝廷也意识到吴郡太守一职,只能任命给孙策集团的重要成员朱治,当年朝廷就改任命朱治为吴郡太守。紧接着朱治以吴郡太守身份举荐孙策之弟孙权为孝廉。

第三、从《三国志·孙策传》注引《吴录》中记载的孙策为沙羡大捷给朝廷的表文也可得出,周瑜等人的职务系朝廷任命的。沙羡大捷后,孙策在呈送给朝廷的表文里将周瑜、吕范、程普、孙权、韩当和黄盖等人官职一一列出,这说明这些人的官职是朝廷任命的,作为讲政治的孙策这一点规矩是懂的。


从《三国志·孙策传》及裴注引《江表传》《吴录》记载得知,只要是紧跟孙策的人最后都得到提拔。具体名单如下:

吴景任丹杨太守,孙贲任豫章太守,孙辅任庐陵太守,朱治任吴郡太守,李术任庐江太守;周瑜任建威中郎兼江夏太守,吕范任征虏中郎将兼桂阳太守,程普任荡寇中郎将兼零陵太守;孙权任代理奉业校尉,韩当任代理先登校尉,黄盖任代理武锋校尉。

以上名单中的吴景、孙贲、孙辅、朱治和李术,属于实任太守之职,也就是说当时孙策集团实际占领的郡有会稽(孙策兼任太守)、丹杨、豫章、庐陵、吴郡、庐江等六郡;而江夏、桂阳和零陵三郡都掌握在刘表手里,故周瑜、吕范和程普的太守之职都属于遥领。

三国时期继承东汉制度,依然实行州--郡--县三级行政区,无疑这些行政建置均建立在实土之上。但是,三国时期这一特殊的历史时代,不但三个政权都试图一统天下,且均自认为正统,在这样的背景下遥领、虚封出现了。“遥领就是以不属于本国的州郡设置刺史、太守,而虚封则是受封的诸侯王只有虚号,其封土则在他国境内。”两者均属于虚授之职,并无实土可言。

属于遥领、虚封的事例在《三国志》中多处可见记述。《三国志·马超传》记载:“先主为汉中王,拜超为左将军,假节。章武元年,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釐乡侯。”凉州属于曹魏政权所有,固然东汉末年马超父子曾称雄于西凉,但三国时期蜀汉从未拥有这块土地,马超任凉州牧即是遥领。

然而,不管实领或遥领,自建安二年(197年)后,孙策及其部下的官职与爵位都由许昌朝廷任命的,这与袁绍、刘表等军阀自我任命来说,孙策及其部下官职的“含金量”要高出许多。正因为如此,已在孙策阵营里的将士都会积极上进、奋进有为,且对外面的人才来说,孙氏集团对他们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孙策站队正确,汉献帝也有必要树立孙策这个听话的榜样。政治正确的孙策在江东攻城掠地则具有了正义性。孙策强势发展,使得曹操感到后生可畏。


四、乘胜追击,孙策想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大战,孙策想乘机偷袭许昌,迎奉汉献帝,还秘密训练士兵,对众多将领布置了具体的任务。

据《三国志•郭嘉传》记载,孙策转战千里,占有了江东全部地区。听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准备渡过长江北上袭击许昌。曹操的将领们听说后都很害怕。郭嘉预测道:“孙策刚刚吞并了江东,杀掉了很多能得到别人拼死出力的英雄豪杰。而且孙策为人轻率,缺少戒备,他虽有百万大军,也与他独行走没有区别。如果遇到埋伏的刺客,孙策就相当于是一个人来应对。依我看来,他必定要死在匹夫刺客的手里。”孙策率军准备渡江时,果然被许贡门客所杀。

孙策是否计划袭击许昌而迎奉汉献帝,有较多的争议。本文不展开讨论,只想在此说明一点,假如孙策真的实施了偷袭许昌计划,那么腹背受敌的曹操不可能不怕。

在此有必要说明一点,当时,袁绍的势力开始强盛,而孙策并吞了江东,曹操不仅不能惩治孙策,反而还要拿诚意去安抚他:于是,曹操把弟弟的女儿许配孙策的小弟孙匡,又为儿子曹彰娶了孙贲(孙策的堂兄)的女儿为妻;同时礼聘孙策的弟弟孙权、孙翊为自己名义上的下属,并命令扬州刺史严象推举孙权为茂才,以此来稳定孙策对许昌朝廷的支持。


五、常存敬畏,心有所向行有所止故为人凡事皆有度

有一天,朱元璋在上朝时出了“老子天下第一”的上联,还真有个不知好歹的家伙答了下联说:“孙子盖世无双”。这让朱元璋颜面挂不住,一怒之下下令处死这个人。这个人死得冤枉啊,可是谁让他得罪君主呢!

然而,在东汉末期,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的人,其结局大都不好:轻者失去大好形势,大败而归;重者丢失身家性命。这是因为在战争年代失去敬畏之心的人,离失败就不远了。现举例如下:

(一)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东汉末年权臣。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受大将军何进征召,进京讨伐十常侍。遇到京中动乱,在北芒山立下了救驾大功,开始掌权。又招揽吕布,杀掉丁原,实力大增。董卓想借废立皇帝来提升自己的威望,袁绍提出异议。董卓闻言大怒:“竖子!天下事岂不决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在朝会上,董卓提出废立之事,并以霍光事为例,自比田延年(谁反对就立刻处死)。最后,董卓如愿废杀了汉少帝及何太后,拥立汉献帝刘协即位,出任太师,专断朝政,威震天下。

就是这样一位权倾天下的董卓,于初平三年(192年5月22日)被司徒王允施展反间计,董卓被部下吕布所杀

(二)王允(137年-192年7月4日),字子师,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东汉末年时期大臣。中平六年(189年),大将军何进掌权之后,辟王允为从事中郎,迁河南尹。董卓拥立汉献帝即位后,王允代替杨彪,拜太仆、尚书令、司徒,他密谋刺死了董卓。作为诛杀国贼董卓的首要功臣,王允自然少不了朝廷的嘉赏和广大人民的称赞。于是,王允态度开始发生改变,似乎有些飘飘然起来:“连董卓这样不可一世的大奸贼都死于我的手下,我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自此他对任何人、任何事情都无所谓,毫不在乎,甚至居功自傲。

王允杀死了不可一世的董卓,可是在初平三年(192年)王允却被董卓的余党李傕、郭汜、樊稠等人,轻而易举地攻破长安。王允兵败而被处死,时年五十六岁。


(三)袁术(?—199年),字公路,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省商水县)人。东汉末年军阀,司空袁逢嫡次子,冀州牧袁绍异母弟。董卓掌权后,袁术被董卓加封为后将军,但袁术还是逃往南阳郡。初平元年(190年),袁术与袁绍、曹操等关东诸侯讨伐董卓。董卓死后,汉献帝的处境却日益恶化,袁术认为自己替代汉献帝的机会来了,他要做真正的天子,追求“老子天下第一”的境界。建安二年(197年),袁术称帝于寿春,建号仲氏。他骄奢淫逸,横征暴敛,导致江淮地区民多饥死、部众离心。建安四年(199年)袁术呕血而死。

(四)袁绍(?-202年6月28日),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商水县)人。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司空袁逢的儿子。袁绍出身“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初平元年(190年),担任关东联军首领,带兵讨伐董卓,自号车骑将军。袁绍励精图治,先后占据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地区,统一河北地区,交好北方少数民族,势力达到顶点,同时他的野心更大了。袁术曾“慷慨”表示愿把帝号让给袁绍,这实在是袁绍求之不得的事。他指使主簿耿苞为自己当皇帝寻找根据,耿苞私下对他说:“赤德已经衰败,袁氏是黄帝后裔,应该顺天意、从人心。”意思是说,按“五德相生”的“理论”,汉朝是所谓火德(即赤德),火德要由土德代替;黄帝就是土德,而袁家为黄帝的后代,所以袁氏取代汉朝是“天意”。意思是说,袁绍要应“天意”称帝

建安五年(200年),发动官渡之战,兵败于曹操。建安七年(202年),平定冀州叛乱之后,病逝于家中。

(五)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董卓乱政后,曹操首倡义兵,与袁绍等共讨董卓。建安元年(196年),迎汉献帝至许(今河南许昌东),自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总揽朝政。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建安十二年(207年),击破乌桓,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丞相。同年进攻荆州,刘表儿子刘琮举州投降。曹操一日三百里,大败刘备于当阳长阪坡。到建安十三年(208年)原来与自己共争天下的孙策、袁绍等人都已离开人世,曾被曹操称为“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刘备,又刚刚被自己打得大败。此时的曹操环顾四周,似乎天下已唾手可得。

正如孙权在赤壁之战前所说:“老贼(注,指曹操)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资治通鉴(第66卷)》)

人一旦骄傲,就容易摔跟斗。曹操在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却在阴沟里翻了船,被刘备和孙权的联军打败,他永远失去统一中国的机会。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死于洛阳。



孔子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就是说,知道敬畏,懂得敬畏,是君子的处世之道;唯我独尊,不可一世,是小人的狂妄言行。

最后,讲一讲春秋时期勇士专诸怕老婆的故事。据说,伍子胥看见专诸正准备跟一群人打架,妻子出来叫他,就马上就乖乖地跟老婆回家了。伍子胥很是奇怪地想:“一个万夫莫当的大侠客,怎么会怕一个女人?”于是便赶上前去询问原因。专诸回答说:“能屈服在一个女人手下的人,必能伸展在万夫之上。”

后来,伍子胥将专诸推荐给吴公子光。公子光指使专诸用鱼肠剑刺杀吴王僚,专诸也被吴王僚卫士用剑刺穿胸膛而死。公子光终究取代吴王僚即位为王,是为吴王阖闾。勇士传诸事迹,被司马迁收入《史记•刺客列传》之中,流传千古。


江山代有人才出,世上哪有什么老子天下第一;

卑微者不乏伟大,人间自古传颂孙子盖世无双。


(二〇二一年七月十七日星期六写于丽水)



注:

① 张作耀著《孙权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版,第43页。

②拙著在《试解宗贼严白虎和祖郎之谜:兼论成者为王》,2021年5月16日发表在《今日头条·世亮读书》上。

③《吴录》原文如下:策上表谢曰:“臣以固陋,孤特边陲。陛下广播高泽,不遗细节,以臣袭爵,兼典名郡。仰荣顾宠,所不克堪。兴平二年十二月二十日,于吴郡曲阿得袁术所呈表,以臣行殄寇将军;至被诏书,乃知诈擅。虽辄捐废,犹用悚悸。臣年十七,丧失所怙,惧有不任堂构之鄙,以忝析薪之戒,诚无去病十八建功,世祖列将弱冠佐命。臣初领兵,年未弱冠,虽驽懦不武,然思竭微命。惟术狂惑,为恶深重。臣凭威灵,奉辞伐罪,庶必献捷,以报所授。”

④韩茂莉著《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版,第191页。

⑤除“老子天下第一”图片来自网络,本文其他图片均由摄影师余媛提供,不胜感激!

猜你感兴趣

玩家评论

[!--temp.www_96kaifa_com_cy--]
Copy 2018 www.sky-x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藏ICP备20000196号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