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为村,不分界邦
以镜头记录当地人文生活
佛系经营【界邦村】电商店铺
“南宁怎么会有这样的渡口?!”当我说带朋友去一个有900多年历史的渡口采风时,朋友满脸疑惑地问道。
他可能不知道的是,这个渡口就是如今的亭子码头。它褪去了旧时的模样,换了一身“网红装”,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打卡。
关于亭子的故事,民间听到最多的大概就是母猪湾的传说了。
在亭子码头与船厂附近一带的邕江水域,有一处U型的回水湾,就是传说中的母猪湾。这个名字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这个河湾像母猪的肚子,圆溜溜的,还有人说,以前这里是专门丢死猪的地方。
母猪湾,表面上看起来很平静,实则水急而漩涡多,上游漂下来的各种各样的东西就会卡在这里。不过,听说旧时每逢邕江发大水,漂在江面上的木头柴棍没等流到母猪湾,就被上游的人“雁过拔毛”打捞完了。所以南宁也有句老谚语——好柴不流母猪湾。
随着亭子码头的整体改造,如今的母猪湾也完全变了模样。这里绿草青青,水波荡漾,视野开阔,风景独好,成了钓鱼爱好者的天堂,也成了市民散步溜娃的好去处。
老南宁常说:“先有亭子渡,后有南宁城”。早在南宁形成城市之前的北宋,这里就已经是热闹繁华的商埠码头,是“海上丝绸之路”通向“水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和转运中心。后来,周边包括苏圩、心圩、沙井、石埠以及远至横县、武鸣和左右江一带的农民和商人,也都将农产品和牲畜运至亭子渡,到亭子圩进行交易。
旧时的南宁,陆路交通非常落后,伴江而居的百姓延续着舟楫过渡的方式往返于邕江两岸,亭子渡的客运繁忙程度,也不输货运。赶圩的人络绎不绝,与运货的码头工们交织在一起。人头攒动的亭子渡,成为了邕江两岸最有名的渡口。
直到1964年南宁修通了邕江大桥, 两岸居民才结束了渡船来往的历史。而繁忙了近千年的亭子渡,也在往后越来越便捷的交通运输冲击下逐渐式微,直至荒废。
十年前,我刚来南宁的时候,曾经熙熙攘攘的码头,已被野蛮生长的杂草和一片片无序的菜地覆盖。
直到几年前,这里动工修整建设,亭子渡获得了新生。如今,还没完工的教堂早早就被关注,成为了“网红打卡点”。绿草坪,红步道上也多了很多游玩和散步的市民。渡口不再荒废,又热闹了起来。它有了休闲娱乐的新使命,重新焕发光彩。
亭子码头的历史痕迹,在城市的发展中已不见踪影。不知道同样有着近千年历史的亭子正街,还能不能寻到一些过往的“蛛丝马迹”。
街口立着一块古残碑,记录着当时民众自愿捐资拓宽巷道的事迹。
原来,亭子正街是随着码头的繁盛和圩市的繁荣,逐步形成的。最初称为“米行顶”,因为地处亭子圩的最高处,而且以卖米为主。到了民国8年(1919年),亭子正街已发展成为一条有名的米行和交通要道,民众非常重视,所以尽其所能捐资拓巷。
后来生意越做越大,除了卖米,还有糖、盐和柴木等五花八门的商品,大量客商云集,买卖兴旺。
我们在石碑旁跟黄大爷夫妇聊了聊。从小就生活在亭子的大爷告诉我们,亭子正街原来是直通江边渡口的。2005年,因建设江南大道,亭子正街靠邕江一头被拆去大截。2010年亭江路扩建,又把亭子正街原来米行那一段拆掉。于是,亭子正街一头一尾不见了,只剩下现在百来米的小巷子。
站在入口处,看着这条小巷子,它看起来跟南宁其他城中村的街道没有什么区别。很难把它和“900年历史”联系在一起。
直到经过一处夹在两栋现代住宅楼中间的矮房子,才看到了一些时代的影子。
打听了一下,才知道这间是旧时很有名的覃安记客栈,接待过很多停留在亭子过夜的商客。它是亭子正街目前尚存的老房子。虽然早已不再是客栈,看上去也破旧了不少,但仍然住着人,才得以把老房子的生命延续下去。
我们从正街出来后,随便逛了逛,就来到了莫屋角路,走进来不久就看到一处有点年头的青砖老建筑。问了坐在门口的大爷后,便确定是雷元记老宅了。
据说,雷元记在圩上、在市内都开设钱庄,实力雄厚,从清朝末年至民国前后60多年期间,都是南宁金融界翘楚。
今天我们有幸踏足他们的老宅,但已经物是人非了,现在住在老宅里的,是一些在附近做工的租户。褪去了“豪门”地位的老宅,旧了破了,但好像也在尽力做着贡献,默默为城市里的居民提供栖身的居所。
听说以前的亭子圩极其热闹,不仅各种农副产品、生活用品都能赶圩买到,还能在圩上看到斗狗、斗鸡等传统项目。而现在,农贸市场取代了往日的圩市,一些沿街摆卖的商铺没了,曾经人声嘈杂的亭子圩,也永远留在了老南宁的记忆中。
时代不停向前,亭子渡过往的功能不再,亭子正街的房屋也几乎都经历了推倒重建。如今,这里的人们已不愿再多提起过去,或许,他们都在憧憬着未来的发展,期待着亭子有一天还能重现往日的辉煌。
文\村长
图\村长
审核\村姑、村支书
本文为@界邦村原创,未经授权允许不得转载
欢迎关注@界邦村,带你发现不一样的城市人文
作为城市记录者,我们一路出发,一直记录,分享生活中遇见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