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说,黛玉的“前世”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那么,“西方灵河岸上”又在哪里?是不是作者虚构了这样一个地方,现实中并无此地呢?其实,林黛玉的来历高度写实,现实中确实有这样一个地方,“西方灵界河岸上”才是林黛玉真正的家。
但是,书中分明说的是林如海“本贯姑苏”,姑苏不就是苏州吗。林黛玉应当是苏州人,家在苏州才对,“西方灵界河岸上”怎么会是她的家呢?
林黛玉、香菱是同乡,都是姑苏人。癞头和尚也有可能是姑苏的和尚,不然,黛玉、香菱都是在三岁时遇到这个疯癫僧人,要把她们度化入佛门?后来,黛玉、香菱都进了荣国府,在大观园里完成了她们的悲剧故事。其实,荣国府才是黛玉的家,林黛玉就住在“西方灵河岸上”的三生石畔。而且,黛玉、香菱不一定是苏州人。
姑苏原本不是一个行政区划地名,指的是姑苏(姑胥)山、姑苏台,或者是苏州的代称、别称。先秦时期,建立“勾吴之国”,周灭商后,分封诸侯,勾吴便成为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周灵王十二年(公元前560年),吴国君诸樊将国都南迁至现在苏州城址。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括筑城邑,苏州便又得名“阖闾”。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吴州为苏州。
简说这样一段苏州历史,其实是要探究林黛玉、香菱究竟是哪里人,她们为什么去了荣国府。书中说,香菱的家住在姑苏阊门之外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旁。阊门,其实就是阖阊,也就是苏州,香菱的家原来是在姑苏城外。
姑苏,只是苏州的代称,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苏州城,准确地讲应当是姑苏山、姑苏台。那么,林黛玉也是住在了姑苏城外。假如黛玉、香菱就是苏州人,作者为何要让她们住在城外呢?
原来,这一笔写的是大明家史。怎么讲呢?《朱氏世德碑》中,明太祖说:“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家巷,在通德乡”,句容,也作“勾容”,与“勾吴”之“勾”同一个字。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改名应天府,也就是后来的南京,小明王韩林儿遂封朱元璋为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
此时,张士诚已经在苏州称吴王,因而,张士诚是东吴王,朱元璋是西吴王。“阊门”,即苏州西门,香菱家住在阊门之外,也就暗指了“西吴王”。以黛玉、香菱都在三岁时遇到癞头和尚这条隐喻来讲,林黛玉祖贯也是在“西吴”,他们都是“金陵句容朱家巷”人。
因此,《红楼梦》中的姑苏并非指的是现实中的苏州,而是隐藏了“林黛玉”、“香菱”的祖贯金陵句容朱家巷。
阊门之“阊”,原本就是神话中的天门。“阊阖”,原本也不是指的苏州。《楚辞·离骚》中说:“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帝阍,指的是玉皇大帝,阊阖,指的就是天门。沈约《游金华山》诗云:"若蒙羽驾迎,得奉金书召。高驰入阊阖,方覩灵妃笑。"
却说甄士隐这天在“书房闲坐,至手倦抛书,伏几少憩,不觉朦胧睡去”,梦中听见一僧一道对话,讲述了一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的奇缘。然后,随一僧一道前往警幻仙境交割“蠢物”,也就是写满“石头记”的石头。那僧邀道人一同去警幻仙境,交割蠢物(通灵宝玉),“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已完”,再回到警幻仙界。这一段故事,讲的就是“甄宝玉送玉”,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等金陵裙钗一同“下世”,来到贾家宁荣二府的红楼梦“仙缘”故事。
甄士隐十分好奇,便跟随来到警幻仙境。然而,到了一座石牌坊前,却没能跟着两位仙师进去。阊门即天门,甄士隐只能在警幻仙境大门外,那就是“阊门外”——香菱他们家,就住在警幻仙境之外。
香菱家住在警幻仙境“阊门”之外,林黛玉必定也是住在这里,因为,她们都遇到了癞头和尚。癞头和尚是谁?《明实录·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太祖)常遘疾,抱之佛寺,寺无僧,复抱归,见室东檐下一僧面壁坐,顾仁祖(朱世珍)曰:来。乃以手抚摩上顶。旦日,疾遂愈。后复疾,仁祖念前梦之异,欲俾从释氏,不果,既而徙居钟离之西乡,后迁太平乡之孤庄村。
“姑苏”之姑,恐怕就是孤庄村之“孤”,阊门外的仁清巷,与“仁祖”有关。“蘇”,其实暗藏了燕王朱棣这一脉,“姑蘇”对应的是上面讲到的明朝“二祖”。《红楼梦》隐写了大明皇统之争,旁支藩王(庶出)取代正统的历史,尤其是南明时期的大火并。但无论是正统还是旁支,明朝所有的皇帝,祖贯都是凤阳人,再往前追溯,那就是金陵句容朱家巷人。
这倒不是说香菱、黛玉隐喻的是朱洪武,此时的和尚已是“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一样,暗示明朝基本上已经灭亡,《红楼梦》背景到了南明时期。和尚癞头,是顶上无光明,是为“难(南)明”。道人跛足,意味着嘉靖(崇道,贾敬)后代苦撑南明半壁江山。
所以,因为“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甄士隐正待进警幻仙境,又是因为“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皇帝崩了,江山失陷了,“红楼”故事由“梦”而进入末世之交。大观园的建成,意味着《红楼梦》主体故事来到了“西方灵河岸上”。
为什么作者把林黛玉、甄英莲写成同乡呢?因为这二人,以及后来宁荣二府都是“同香”。《红楼梦》中的香,包括天香、冷香、暖香以及一切“香”,都出自《明实录·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的这段记载:
方在娠时,太后常梦一黄冠,自西北来,至舍南麦场,取白药一丸臵太后掌中,有光起,视之渐长,黄冠曰:此美物可食,太后吞之觉,以告仁祖,口尚有香气。明日,上生,红光满室,时元天历元年戊辰九月十八日子丑也。
这就是《红楼梦》中“香”的来历,是红楼第一梦:“仙缘”,香橼、香缘,“红楼”中人都是因为香缘而相聚在宁荣二府,不仅是黛玉、香菱,所有人都是“同香”,是来自一个地方的“同乡”。
书中说,林如海“本贯姑苏人氏”,“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这几句话,交代了林如海的家世出身,他们家曾封列侯,承袭了三代。“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他们家又多袭了一代。所以,贾赦,字恩侯,其实也是说的林黛玉家。这是什么意思呢?咱们下文再讲。
林如海没有依靠祖上所得“恩侯”做官,而是通过科举仕途,以探花的身份做到了兰台寺大夫,“如今”又被钦点盐政。林如海这样做官,其实就暗中交代了林黛玉的真正祖贯,他们家是凤阳人。怎么讲?
兰台寺大夫,其实并不是实写官职,而是写“兰”。“兰”在书中以袭人、李纨、妙玉隐喻,实际上说的是“兰香”。兰的本义指的是泽兰,《说文解字》中注解道:“蘭,香草也”。泽兰生于山中湿地,花紫红色,其茎、叶、花都有微香。其实,林黛玉也是“兰”,绛珠,就是紫色之花。书中说林黛玉是“阆苑仙葩”,确实没有说错。
林如海不偏不倚,中的是探花,与“兰台”就隐藏了“兰花”,他的女儿就是兰花。兰草是香草,也对应了上面所讲的“天香”。
林黛玉“常遘疾”,三岁时遇到癞头和尚,给她配了一副养荣丸,自此,林黛玉就靠着养荣丸活着。如此,书中就出现了《水浒传》中的一个人物——“花荣”。
我经常说,《红楼梦》是《水浒传》的隔代“弟子”,是仿照《水浒传》以“瘦词”写成的谜语大全。元代以来,杭州一代的杂剧、平话、小说家都擅长以“瘦词”创作作品,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馀》中说:
古之所谓瘦词,即今之隐语也,而俗谓之迹,杭人元夕多以此为猜灯,任人商略。永乐初,钱塘杨景言以善谜名。成祖时重语禁,召景言入直,以备顾问。
为了避免语禁,也就是文字狱带来的灾祸,文人便以灯谜、诗词意象等手法写书。“施耐庵”基本上可以肯定是杭州人,十分擅长此道,《水浒传》中的谜语比《红楼梦》更高级。田汝成提到的杨景言,就是杂剧《西游记》的作者杨景贤。吴承恩的《西游记》就是出自杨景言的杂剧,同样是以“瘦词”写成。
因所主讲的《水浒传》尚未揭秘到“花荣”这个人物,所以,此处细讲“花荣”,只讲个谜底。“花荣”,这个“瘦词”隐藏的是凤阳。
林如海把林黛玉送到荣国府,并不是“荣国府收养林黛玉”,而是林黛玉回家。林黛玉携带“养荣丸”回家,分明样的是荣国府,哪里是荣国府“收养”林黛玉?说白了,林黛玉祖贯是凤阳人,因而,她如“太祖”那样遇到了癞头和尚。
如此说来,《红楼梦》中的荣国府暗写的是凤阳?
庚辰本第三回“林代玉抛父进都京,贾雨村夤缘复旧职”,说的是林黛玉来到了“都京”。因而,荣国府所在地就是“都京”。以明清两朝来说,“都京”就只有南京(金陵)和北京。虽然写了长安,但却是唐朝的都京,与《红楼梦》的时代背景不符,“长安”是另外的寓意。
然而,林黛玉所到的都京既不是南京,也不是北京,而是桂林靖江王城,这里曾经成为南明的“都京”,但却是篡夺朱明皇统的都京。这里,就是林黛玉的家——西方灵河岸上。
林如海托付“西宾”贾雨村,把林黛玉带到了都京,西宾,本义指的是位次在西的宾客幕僚以及私塾先生,但却借指的是广西之,广西桂林靖江王与朱元璋的关系就是主宾的关系。贾雨村之“夤缘”,暗喻的是《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的朱元璋出生时辰,这也是大观园经常折腾到“夤夜”的缘故。
贾雨村是“兴隆街的大爷”,其中就隐藏了靖江王一世祖朱兴隆。朱元璋一母同胞兄弟四个,他是老四,大哥朱重四,也就是朱兴隆。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九大藩王,八家藩王是朱元璋的亲生儿子,其中一家则是朱元璋大哥朱兴隆的孙子朱守谦。这家藩王就是桂林靖江王,朱兴隆是一世祖,也就是《红楼梦》中“兴隆街的大爷”之一。
洪武五年(1375年),朱元璋敕建靖江王城,仿金陵王朝式样,按照藩王规制以石头筑成。“金陵十二钗”其中的寓意,指的就是这座小金陵城,小石头城。最后两代靖江王在明末清初之际称帝(监国),靖江王城便是书中的“都京”、“都中”。
都中,其实是“中都”的倒写。瘦词也即灯谜,灯谜谜格中有“秋千格”,猜出两个字谜底,然后倒着读就扣住了谜面。大明中都,就是凤阳。香菱、黛玉都是凤阳人,“香魂返故乡”,红楼中人都是这样的结局。
宁荣二公名叫贾演、贾源,取代水字边,就是“夤缘”。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暗指朱兴隆由南昌王改封靖江王,因为与朱元璋的夤缘、香缘,朱兴隆成了靖江王一世祖,贾雨村做金陵府知府,其实就是“金陵王”。
靖江王城面向漓江,背靠独秀峰。漓江的源头是灵渠,也就是“灵河”。桂林在广西,之于大石头城而言,这里就是“西方”,“西方灵河岸上”,指的就是桂林靖江王城,这就是林黛玉的家。
林黛玉住潇湘馆,号潇湘妃子,这个符码暗喻的是靖江王朱履祜之孙朱若极三岁时逃到全州,在湘江边上的湘山寺出家。
湘江与漓江同源,都发自灵渠,林黛玉最后的“家”依然在“西方灵河岸上”的三生石畔。三生石,就是石头记的“石”,也就是桂林靖江王城中的石头峰(独秀峰),以及出家的王子石涛。林黛玉三岁遇癞头和尚,住在灵河岸上,又在灵河岸上出家,是朱若极身世的真实写照。
石涛是清初四僧之一,大画家,他的祖父朱履祜谥号是“荣穆王”。“荣穆王”这三个字,就隐藏在荣禧堂中。林黛玉的判词是“玉带林中挂”,“桂林”二字赫然在她的姓氏与判词之中。这句判词与香菱的判词“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是同一个寓意,都是说的“桂”字。因此,林黛玉是凤阳人,家住桂林靖江王城,其中的一个结局,或者说一种归宿,就是出家于全州湘山寺。
桂林靖江王一世祖是朱兴隆,“兴隆街的大爷”说的就是他;二世祖朱文正,贾政便是“假文正之名”。这两代靖江王都没有活到朱元璋“封建诸子”之时,第三代靖江王朱守谦才是真正之藩的藩王。但是,朱守谦也因为为非作歹,忤逆朱元璋而被幽禁致死——这就是“三生石”。
绛珠,即红色之珠,珠为圆润之物,就隐藏了一个“元”字。“珠”由“玉朱”组成,“朱璋”就隐含其中。所以,林黛玉是西方灵河岸上的绛珠仙草,意味着她就是朱元璋家族的后代。
但是,书中隐藏了林黛玉几种结局:“《离魂》伏黛玉之死”、疑似归结于贾菖贾菱的药石,“冷月葬花魂”又暗示黛玉循月而终……。那么,林黛玉的结局究竟如何,香菱的香魂返回了故乡,林黛玉呢?这些疑问,咱们下一篇文章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