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制作精良的邵氏电影,之后被徐克、程小东翻拍,成为香港电影的经典。
制作背景
1960年前后,李翰祥在邵氏公司老板邵逸夫的支持下,从一名小美工成长为一名大导演。
《貂蝉》《江山美人》两部国语古装黄梅调影片,使得李翰祥名声大作,也使得被电懋公司的西式风格时装歌舞片压得喘不过气的邵氏公司得以翻身。两部电影卖座不说,还得遍了亚洲各种电影奖。
得意之时,两人决定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1960年的戛纳电影节是他俩的目标。
《倩女幽魂》就是邵逸夫和李翰祥准备戛纳电影节的参赛作品电影。
影片制作上一向谨慎的邵逸夫舍得投资,剩下就看李翰祥的水平了。
李翰祥拿出了自己所有的才华来制作这部《倩女幽魂》。
电影评价
《倩女幽魂》是一部超越当时所有港片的佳作。同时期的所有港片都达不到它的水准。
情节上,以两条人物关系推进线作为叙事动力。一条是宁采臣与燕赤霞的关系线(知己),一条是宁采臣与聂小倩的关系线(知音)。
两条关系线的精神内核是一致的,都指向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士为知己者死”这一价值观。
电影语言的艺术水平上也达到了当时港片的最高水准。
首先是色彩的运用,当时的港片还是黑白片为主,彩色片因为比较贵,还是个稀罕物。本片中的色彩会按照故事中的时间来调整配色,黄昏时,白天,夜晚都有不同的色调。全片的色彩运用使观众仿佛置身古画中一般,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的氛围感。
缺点也有,比如姥姥露出的本相鬼脸,及脸上打的绿光。这个有点太小儿科了,拉低了电影整体的档次 。张彻写过本片的影评,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恐怖感的制造,有脸不如无脸。
电影的布景和服装是美工出身的李瀚祥亲自一笔一画做出来的。破败的古庙,华美的大宅和布满荷花的池塘,各主角的扮相,等等感觉都是从古画里走出来的。我想邵逸夫的投资一半大约用在了这里。这个活又费钱又费事,李瀚祥拍完这部电影瘦了一圈。
李瀚祥一生都有这个特点,在美工上追求历史细节的真实感,这是优点也是缺点。电影的艺术水平可不是在这一点上,君子不器,用在电影上也同样适用。
另外,电影在运动镜头和景别叙事上也比同期的港片精致了不少。
李翰祥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知识水平是同期电影人里数一数二的,其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热爱也是发自内心的,但他更多是喜爱器物层面的东西多,对精神内核的体悟要弱一些。
这就使他的电影无法再往深层里走。
电影为什么没有得奖
我想这部电影没有得奖是对的。尽管这是部超越同期港片的佳作。但与世界水平的差距还是明显的。
1960年戛纳电影节的获奖影片是费里尼的《甜蜜生活》。那是部精美的黑白片。电影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是李翰祥可企及的。
还有一点,《倩女幽魂》有两个副导演特别值得一提。一位是高立,这是邵逸夫回港接手邵氏后,针对自己对手电懋那强大的编剧团队(张爱玲),重金发掘的编剧人才。另一位是胡金铨,他是李瀚祥的拜把兄弟,当时默默无闻小人物,当副导演我想是李瀚祥提携他的原因,这倒应了《倩女幽魂》里知己的意思。
胡金铨的才气要大于李翰祥,《倩女幽魂》里某些灵气闪现的时刻,我猜想应该是胡金铨的功劳。
几年后,胡金铨拍了部《大醉侠》有了名气,又过了几年,胡到台湾拍了《龙门客栈》成为大导演。又过了不久,胡用一部《侠女》敲开了戛纳电影节的大门。
《倩女幽魂》不但没得奖,票房也不好,当时港片受众都喜欢那些带歌舞和戏曲元素的电影,这部不唱不跳自然吸引不了他们。
李瀚祥经过这一下,打击不小,后在邵逸夫的鼓励和支持下,又捡起黄梅调古装片来,不再做梦。
但今天看来,《倩女幽魂》是部好电影,它带给影迷的不光是一个好故事,还有背后那些电影人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复兴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