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或许不知道,被誉为“文坛硬汉”的海明威,在年轻时,有这么一段往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岁的他加入红十字会救伤队,奔赴意大利前线。
有一回,他刚走出防空洞,就遭遇炮弹袭击,身负重伤,他的身旁是伤得比他更重的战友。
他拖着对方,向前方百米远的指挥所艰难移动,最后和同伴晕倒在指挥所前。
事后,他捡回一条命,身上被炸出200多处伤口,也因为英勇救人,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
医院休养期间,海明威爱上了照顾自己的护士小姐姐,两人迅速坠入爱河。
他把这段坎坷经历写了下来,作为对战争与爱情的纪念。
然而初稿写完后没多久,这本书就在巴黎不幸被小偷扒走,无比郁闷的他,只好埋头重新创作。
又过了7年,这部小说终于出版,它的名字叫《永别了,武器》,出版后被好莱坞搬上荧幕,大获成功。
书中主人公亨利的故事,几乎是海明威自己的真实写照。
经历了血腥荒唐的战争、没有结果的爱情、无人可诉的伤痛,现实中的海明威没有被生活撂倒,人生的后半场反而愈挫愈勇,无惧生死,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硬汉。
面对命运的摧残,他发出怒吼:
“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1
翻开这本著名的“反战”小说,先让我们回到这本书描写的时代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之一,历时4年多,涉及30多个国家,卷入世界约15亿人口,参战各国死伤人数超过3500万。
当战争进入到后半段,美国小伙子亨利,在意大利北部加入了军队救护队。
他怀着对战争的好奇和荣誉的向往奔赴前线,可直面战场才发现,战火露出的冰冷爪牙早已让整个欧洲满目疮痍。
士兵们都知道自己的命运,那就是冲上前方,然后被埋葬在坚不可摧的攻势之下。
正如书中所说:“那些所谓光荣的事,并没有什么光荣,而所谓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只不过这里屠宰好的肉不是装进罐头,而是就地掩埋。”
一次,亨利在执行任务时被炮弹击中,他顿时觉得灵魂出窍,一直在风中飘。
战友的哀叫唤回了亨利的神智,他的一条腿全炸没了,另一条腿的残肢和裤子勉强连着,随风晃动。
还没等亨利挪过去救他,战友就已经失血死去。
这是亨利第一次离真实的死亡那么近。
那次过后,他成为了一个浑浑噩噩的大兵,每天机械地履行上级指令,对胜负没有任何欲望。
终于有一天,亨利等到了撤退的任务。
那日,大雨令前路泥泞不堪,车辆难行,溃败的军队人人自危,枪炮声不绝于耳。
同伴们不是公然出逃就是被莫名杀害,连亨利最喜欢的下属也死在长枪短炮中。
偏偏亨利又遭遇到意大利宪兵队的盘查,因为外国口音,他被误认为是德国间谍,对方不由分说就要拉他去审问。
宪兵队一个个枪毙他们怀疑的军官,哪怕这些军官曾为战争抛头颅洒热血。
这让亨利彻底寒了心。
快轮到自己时,亨利趁其不备,劈开左右士兵,跳进河流仓皇逃生。
上岸后,亨利撕掉了代表荣誉的星章,甚至不想再穿这身军装,此时只想着:永别了,武器!
其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悲剧,时代的尘埃落在每个人身上,只会加重命运的不幸。
今年不时反扑的疫情、猝不及防的俄乌冲突、意外坠毁的东航MU5735,四川突然爆发的地震……
在时代的洪流面前,每个人都如同蝼蚁,大多身不由己,即使侥幸逃脱,也会遍体鳞伤。
痛苦是生命的底色,可是坦然面对它,却是人类摆脱折磨的必修课。
书中特意描写了这样一段场景:
点燃火把,柴火上的蚂蚁大多先往中央着火的地方爬,纵然触火逃离,也不怕重蹈覆辙。
你看,哪怕是生活在暗处的蝼蚁,也将奔赴光明作为本能。
哪怕不知道前方等待的是什么,哪怕注定要承受许多痛苦,它们依然愿意为一线生机拼尽全力。
2
面对现实黯淡和人生苦难,人会本能地想逃,亨利也不例外。
他被颓丧、厌战的氛围深深感染,意志被渐渐消磨,步入了日复一日喝酒谈天、寻花问柳的消沉生活中。
他不断自我麻醉:“也许根本就没有战争”、“战争对于我这个人已经结束了”。
酒保向亨利询问前线战况,他也敷衍回答:“我哪会知道。”
沉溺在自己虚构的“太平盛世”中,亨利并没有感到轻松。
有时候早上醒来却突然很在意,感觉自己很堕落,觉得失去了宝贵的东西,心里感到很痛,像针在扎。
他就这样在军中碌碌无为消磨时光,直到有一天,亨利在医院认识了美丽温柔的护士凯瑟琳。
开始,亨利并非真正喜欢凯瑟琳,不过是无聊中的浅薄调情。
凯瑟琳也是如此,未婚夫的死亡让她等待8年的婚姻梦破碎,通过在亨利面前扮演顺从爱人,才能让她逃避旧情难忘的悲伤。
两个不知如何在现实中安顿自己的人,互相抱团取暖,躲避真实世界带来的苦闷与孤独。
爱情,成为了他们逃避当下的乌托邦。
他们偷得这一段欢愉,忘记硝烟,忘记死伤,凯瑟琳也在这一期间怀孕了。
战争越是惨烈,亨利越是思念这段柔情,越是渴望一切结束后,和凯瑟琳去意大利风景最优美的地方结婚,带着他们可爱的孩子。
亨利从宪兵队手下逃跑后,不顾一切地回到凯瑟琳身边。
为了躲避追捕,他们在雨夜划船七个小时,逃到没有战争的中立国瑞士,躲在与世隔绝的雪山村庄,用寻欢作乐的方式,走一步看一步,迷迷糊糊地过着日子。
他们的生活乍一看如童话般美好,但无忧无虑的欢乐并非人生本味,而是一剂麻醉,叛逃与背弃的伤口依旧在心里生根发芽。
亨利不愿回首战争,不愿和仍以为他是爱国青年的家人联系,甚至什么人也不见,以免触及自己的身世与过去。
未出世的孩子,成为他肉眼可见的唯一希望。
可是希望终究没有降临。
凯瑟琳因为难产,与腹中的孩子在一个雨夜一同死去。
这段爱情的悲惨结局,如同凯瑟琳临死前说的那句那样:“人生只是一场卑鄙的骗局。”
人生从来都是一场“骗局”,在过得不顺利这件事上,我们一直在“伪装”,以此逃避这个世界给我们的打击。
逃避不可耻,但没用。
因为无论悲惨或肮脏,根本就没有另一个世界。
正如海明威写的那样,哪怕暂时躲过烦恼,内心的牵绊也让你避无可避:
有的时候,你会突然感到一阵阵不安,整个人立即变得非常警觉,这种情绪又使你从睡梦中惊醒,望着窗外悄然到来的黎明。
你明白过来,身边的一切都随梦幻破灭,你发现自己突然又陷入了一种孤零零的境地,而伴随着黎明到来的,还有那残酷的、逼真的现实,你无可选择,不得不去面对。
得过且过走过一生,纵有再多的侥幸,再美好的愿景,也是一场虚幻。
生活的动力从哪里来?
从面对失败的勇气中来,从与自己的一次次和解中来,从过好当下每一刻的决心中来。
当我们以为被现实抛弃时,不如想想,是不是攒够失望的我们,自己推开了整个世界?
3
亨利做出的每个选择,看似是命运推波助澜,但更多代表了时代背景下,大多年轻人共有的彷徨和困惑。
他曾血气方刚自愿加入和他无关的战争,却又答不出为何要为他国参战;
他曾义无反顾地为了爱情成为逃兵,却又在爱人垂死的时刻只能听天由命;
他能像硬汉般面对生活的种种磨难,但却又无时无刻不陷入悲观和妥协。
在故事的结尾,亨利独自留在病房,关了门,灭了灯,与逝世的凯瑟琳告别。
他静静坐着如同一座石像,一言不发,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离开医院,一步步走进雨夜,脸上是雨浸风蚀的落寞与苍楚。
全书在此戛然而止。
告别了武器,又告别了爱情,亨利将何去何从?
故事看似没有写完,可也只能止步于此。
写这部小说时,海明威只有23岁,未来去向何处,他也没有任何答案。
一战打响时,数百万年轻人,因为一句宣传语,因为一声招呼,就慷慨激昂地奔赴前线,连战争何物都没弄明白,就命丧他乡。
海明威也是其中一员,亲历战场,他甚至一度想开枪解决自己。
矛盾颓丧又没有方向,像极了小说中的亨利。
写完小说后的三十年,海明威在伦敦出过车祸,当过战地记者,上过军事法庭,进入政府黑名单,深陷抑郁症,写作遭遇瓶颈……
他曾经无限风光,又瞬间跌入谷底。
变幻无常的人生,好像随时随地潜伏着毁灭的危机。
经历了无数至暗时刻,年过半百的他,写下另一部巨作《老人与海》,向年轻时不知所措的自己交出了答案。
《老人与海》中,连续84天捕不到鱼的老渔夫圣地亚哥,一次又一次撑着小船出海,只为捕捉心中真正的大鱼。
无论天气多么恶劣,无论多么孤立无援,圣地亚哥没有退缩,没有放弃,终于独自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鱼。
然而,他在归途却遭遇鲨鱼袭击。
圣地亚哥拼死搏斗,用满身伤痕,从鲨鱼嘴里抢下巨鱼的骸骨带了回来,让众人惊叹不已。
什么让圣地亚哥如此执着?
他说出了那句至理名言:“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以前看到这句话,只当是励志语录,读了《永别了,武器》,才更深刻地理解了它的含义。
我们每个人都曾像亨利一样,蓬勃、热血、无畏。
然而面对厄运现实,有的人很快放弃抵抗,举手投降;有的人毕生不卑不亢,拼尽全力。
一个人人生的定局,并非体现在得失中,而是藏在他的选择里。
生活永远无法打败一个永不服输的人。
只要不曾向逆境低头,死磕到底,剩下的旅途,就有逆风翻盘的无限可能。
4
有读者说:“你不懂海明威为何经典,其实是件好事。这意味着你的人生没有遭遇什么挫折,过得安稳幸福。”
但当你有一天读懂海明威,你会发现:
即便生活总大写着失败,也不妨碍我们一往无前;即便受尽命运的苛待,依然能活出自己的价值。
海明威说过:“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它奋斗。我只同意后半句。”
生活有时候就像是一场战争,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全身心投入战斗,屡败屡战,跌倒爬起。
但更多的时候,生活也藏着它的温情与希望,在你咬牙走过的旅程里,给你无尽的勇气和动力 。
你要做的,便是不认怂、不怠惰,永不妥协地走下去。
点个赞吧 ,以不怕输的勇气,踏过泥泞,穿过荆棘,活出你最坚强的样子。
作者:洞见·北方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