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呼和浩特4月13日电 题:“朱日和之狼”——记“中国第一蓝军旅”、陆军第81集团军某合成旅
宋凯征、赵丹锋、何志斌
空中战机轰鸣,地面铁甲奔流,电磁空间激烈攻防,昼夜不停对抗博弈……组建6年多来,陆军第81集团军某合成旅先后与30余支精锐部队“交手”鲜有败绩,让对手吃尽苦头、收获满满,引领部队实战化训练迈向更高层次,被誉为“朱日和之狼”。
迎难而上,锻造剽悍“假想敌”
这个旅前身是全军成立最早的装甲兵部队之一。这个旅成立于2011年,首任旅长周志国和政委杨中印接过军旗的那一刻,也扛起了建设专业化模拟蓝军部队的重担。
次年3月,这个旅千里移防到北疆大漠。面对陌生荒凉的环境,官兵们住进临时搭建的板房,在肆虐的狂风中白手起家,就连吃饭都成了一种考验:刚吃完三分之一就凉了,再吃几口,碗里都是冰碴。
寒风凛冽、黄沙漫天,马达轰鸣、通宵鏖战……官兵们奋战在工地上,用双手当工具,拿锹镐当武器,雨天当晴天,黑夜当白天,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地建起了新家园。
都说“摸着石头过河”,可他们要过的这条专业化模拟蓝军建设之“河”,连可摸的“石头”都很少。原旅作训科参谋徐武韬回忆说:“打开电脑,硬盘里没有一点可用的资料,更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蓝军旅官兵迎难而上,与数十家研究部门建立协作关系,细化3类12个模拟蓝军建设重点问题,编写制定规章制度30多项,编修整理资料上万册,梳理蓝军作战理论研究课题70个。短短1年多时间,各项难题逐一取得突破,新成立的蓝军研究中心和蓝军图书馆,成了指导蓝军研训的“资料库”。
某型榴弹发射最大侧风射击,迫击炮大装药射击,零下40摄氏度组织适应性训练……武器练到最大极限,人训到最强耐力,所有工作都因战而生、为战而做、伴战而行,一支“魂红、神似、力强”的模拟蓝军劲旅逐步百炼成钢。
锤炼红军,立起实战“风向标”
在“跨越-2014·朱日和”实兵对抗系列演习中,这个旅先后鏖战全军7支劲旅,取得“6胜1负”战绩,打破了“红军当猛虎,蓝军当豆腐”的演习定势,引发全军震动。红方部队不得不深思反问:我们距离战场到底还有多远?
红方先头部队已过,后续部队本以为不会有“敌”情,大摇大摆机动,结果被埋伏在两侧高地的蓝军反坦克分队“猎杀”……蓝军旅变幻莫测的战术,逼着参演部队定时转移指挥所、变换通信频率,利用地形地物隐真示假。
红军要过硬,蓝军必凶狠。一次演习中,侦察营排长佘永林带领7名侦察兵深入红军腹地,在断粮缺水、每天休息不到3个小时的超生理心理极限情况下,连续潜伏108小时,用及时准确的侦察情报确保了作战决心的实现。
“没有这样的蓝军,我们就面对不了这种活生生的‘假想敌’,没有这样强悍的‘陪练员’,就锻炼不出部队实战能力。”红方部队“战”后吐真言。
一次次胜利的喜悦并没有让蓝军旅的官兵沾沾自喜,他们提出“遇强不能弱,遇弱不过强”原则,以期让所有参演部队都能得到全程对抗和充分磨砺。
如今,参演的红方部队越打越精,越战越实。蓝军破袭红方指挥所的成功率从原来的100%下降到20%,炮兵火力毁伤指数也从78%锐减到21%。
瞄准未来,叫响“胜我才能打仗”
对垒朱日和,同心为胜战。在蓝军旅官兵心中,演习场上为难红方不是目的,只有将未来对手的好经验好做法转化为红蓝双方的实战能力,才是“磨刀石”部队存在的全部意义。
2016年的一次演习中,正在阵前指挥的旅长满广志,被红军远程炮火覆盖,意外“阵亡”。旅参谋长迅速实施不间断接替指挥,蓝军最终达成作战目的。
“群狼无首,为何能胜?”满广志表示,这得益于蓝军研训中总结出的任务式指挥法。实战中,蓝军指挥员将作战区域和任务划分后,明确好“行动时限、目的和达到的效果”,对于下级指挥员如何编组力量、组织部队行动,不做过多干涉。各级指挥员独立执行作战任务,自主展开协同能力很强。因此,即便主将折损,战力依旧。
组建以来,蓝军旅参加数十场演习,每一场每一个回合,都按照未来作战对手的作战思想和典型战法组织攻防行动,在深学活用中越战越像,越战越强。
场上是对手,场下是战友。一次演习中,某装甲旅因为对抗成绩不理想,就地转入驻训状态。蓝军旅官兵主动靠上去,把自己研究作战对手的成果、经验毫无保留地送给他们,并再次充当“陪练”展开对抗,使红军获益匪浅。
“我愿意让你踩着我的肩背,高举起胜利的旗帜……”铿锵的《我是蓝军》旋律回荡在朱日和荒原。